主题:【整理】有人说,毛某人不罪已?得,亮个东东大家伙儿瞅…… -- 双石
1958年开始的工业“大跃进”,最具典型性的是全党全民大办钢铁。因此,工业“大跃进”的发动,重点就是回顾全党全民大办钢铁的由来,包括一系列钢产量高指标(1958年1070万吨,1959年3000万吨,1962年8000万吨到1亿吨)和两条指导方针(以钢为纲带动一切,大搞群众运动)的由来问题。
毛主席希望加快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我是在1956年初组织34个部委汇报时就有所察觉的。1956年2月16日,毛主席听重工业部(当时还没有冶金工业部)汇报时,他就主张钢产量每五年翻一番,今后就采用这种“一番加一番的增长法”。
1957年11月初,毛主席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参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40周年庆祝活动,随后并参加12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以及64个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11月18日,毛主席在64个党的会议上发言时,提出了中国用15年左右的时间在钢产量等方面赶上英国的目标。他说:
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15年,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和超过英国。因为我和波立特、高兰同志谈过两次话,我问过他们国家的情况,他们说,现在英国年产钢2000万吨,再过15年,可能爬到3000万吨。中国呢?再过15年,可能是4000万吨,岂不超过英国了吗?
12月2日,少奇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向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致祝词时,公开宣布:“在十五年后,苏联的工农业在最重要的产品的产量方面可能赶上和超过美国,我们应当争取在同一时间,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超过英国。”从此,在钢铁和其他重要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就成为发动“大跃进”、特别是工业“大跃进”的一个重要口号。
1958年2月3日,我向首届人大五次会议作关于1958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提出1958年钢产量指标为624.8万吨,比1957年实际产量535万吨增长17%。这个指标是对各项生产条件进行综合平衡之后提出来的,也考虑了15年左右赶上英国的目标。这个指标后来就称为1958年钢产量计划的第一本账。
1958年初的南宁会议上,毛主席在部署加快农业发展速度时,也考虑了加快工业发展速度问题。他抓的一个重要题目,就是要求地方工业产值限期超过农业产值。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规定:“各地方的工业产值(包括中央下放的厂矿、原来的地方国营工业和手工业的产值,不包括中央直属厂矿的产值),争取在五年内,或者七年内,或者十年内,超过当地的农业产值。各省市对于这件事要立即着手订计划,今年七月一日以前订出来。主要的任务是使工业认真地为农业服务。大家要切实摸一下工业,做到心中有数。”4月23日,毛主席又写信给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叮嘱他们立即连夜加班,研究本省市自治区到1962年时,地方工业产值能够达到何种程度,作一个表,于5月5日来京参加八大二次会议时带来。这个部署对于后来地方工业“遍地开花”,起了很大的鼓动作用。
按照南宁会议关于三本账的部署,地方报来的1958年的钢产量指标为711万吨。国家经委于4月14日汇总报告党中央,这就是1958年钢产量计划的第二本账。
这以后,钢产量指标长得很快。这同当时大家认为赶英国的时间可以缩短再缩短有密切的关系。
首先是冶金工业部部长王鹤寿同志3月20日向党中央、毛主席的两个报告,特别是有关钢铁工业的报告,提出了可以缩短的见解。
根据毛主席在批评反冒进以来提出的关于要又红又专、虚实并举、“管‘实业’的人当了大官、中官、小官,自以为‘红’了,钻到里边出不来”等一系列指示,王鹤寿同志于3月初,组织冶金部党组同部分大企业负责人一道,连续“务”了八天的“虚”,写出了两份报告:《争取有色金属的飞跃,占领有色金属的全部领域》、《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能否设想得更快一些》。后一个报告提出:只要把“红”与炼钢、炼铁结合起来,“从我们自己的教条主义学习方法中解放出来”,我国钢铁工业“苦战三年超过八大指标(一千零五十万吨——一千二百万吨)、十年赶上英国、二十年或稍多一点时间赶上美国,是可能的”。报告说:英国现在的钢产量为2200万吨,即使它今后每年增长4%,1967年也只能达到3300万吨。美国现在的钢产量为102亿吨,这一生产水平估计在今后许多年不会有大的改变。我国实行大中小钢铁厂同时建设,建设时又实行投资包干,完全证明建设速度可以快一倍,投资可以省一倍(半)。在多快好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路线下,只要有具体措施,1962年的钢产量超过1500万吨而争取2000万吨,是可能的。不久前(1月19日在南宁会议上),我们说1962年可以达到1500万吨,是因为“还没有看到建设速度快一倍、投资省一倍(半)这样大的潜力”。如果1962年达到1700万吨到2000万吨,则我国钢铁工业的大小基地,初步在全国铺开了。在全国有了几十个大小基地之后,1967年达到产钢3500万—4000万吨,“就不是不能设想,而是比较现实的了”,“因为每个五年都会有新厂建设,而原有的几十个基地的生产力也会发展,只要是十年超过英国,再有十年赶上美国也是比较现实的设想”。
王鹤寿同志的报告,受到毛主席的高度重视。党中央根据毛主席的意见写了分量很重的批语。3月22日、25日两天,毛主席在成都会议的讲话中,又三次给予表扬,肯定报告“不但鲜明地指出了冶金工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过去工作中的错误倾向作了尖锐的批判”。毛主席号召其他部门也要像冶金部一样,“坚决克服干部中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本位主义的倾向、右倾保守倾向和不问政治、只专不红的倾向”。5月29日,毛主席在政治局第48次扩大会议讲话中,更称王鹤寿同志的报告是“一首抒情诗”。
4月15日,毛主席写了《介绍一个合作社》一文,根据王鹤寿等同志报告中的观点,明确宣布:“我国在工农业生产方面赶上资本主义大国,可能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他在送出此文时给少奇、恩来、小平、陈云、乔木、吴冷西各同志写的一封信中还写道:“十年可以赶上英国,再有十年可以赶上美国,说‘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赶上英美’,是留了五年到七年的余地。‘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口号仍不变。”
5月5日到23日,八大二次会议开会,提交会议讨论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第二本账,是由国家计委汇总、经过中央财经小组讨论的。第二本账的各项指标,都有两个方案,其中:1962年的钢产量指标,第一方案为2500万吨,同1956年八大的建议数(此时称“二五”计划第一本账)1050万—1200万吨比较,增加108%—138%;第二方案3000万吨,同1956年八大的建议数比较,增加150%—186%。李富春同志在会上作了《赶上英国,再赶上美国,第二个五年计划是关键》的发言。他说,这次提交大会讨论的“二五”计划第二本账,是以7年赶上英国、15年赶上美国为目标的。王鹤寿同志在大会发言时,论证了第二方案钢产量指标的依据。他说:冶金部再次和各省、市、区研究了钢产量的发展速度后,认为1959年可以达到1200万吨,1962年3000万吨,1967年7000万吨,1972年1.2亿吨。5年可以超过英国,15年赶上美国。
5月7日,毛主席在大会讲话,再次提出了速度超过苏联的问题。他说,苏联是20年加半年(从实行新经济政策开始,到苏德战争爆发),把钢产量从400万吨(1913年的产量)搞到1800万吨。1957年是5100万吨。我看,我们搞到5100万吨,不需要这么多时间。我们的老底子是90万吨(1943年的产量),到1962年,13年间将搞到3000万吨,可能是3500万吨,也许是4000万吨。从1949年算起,可能只要15年就能搞到5100万吨;或者从今年算起,只要7年搞到4000万吨,再加1年,就可能搞到5100万吨。5月18日,毛主席在《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的批语中,采纳李富春同志的意见,稍加变通,明确提出:“七年赶上英国,再加八年或者十年赶上美国。”
鉴于设想赶上英国的时间在逐步缩短,“二五”计划期末的钢产量指标在逐步提高,5月26日到30日召开的第48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将1958年的钢产量指标改定为800万吨到850万吨。这是1958年钢产量计划的第三本账。
6月5日,王鹤寿同志根据毛主席指示,拟出1958年6月到1960年6月两年内,将钢的年生产能力达到3600万吨水平的规划方案,交给少奇同志。6月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并批准了这一规划方案。
6月7日,冶金部向党中央报送《一九六二年主要冶金产品生产水平规划》。规划预计,1958年钢产量为820万吨;1962年指标定为6000万吨,比向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二五”计划第二本账中第二方案的指标又提高了1倍。
6月12日,国家经委党组向党中央报告:地方冶金工业的“跃进”指标,已经大大超过“二五”计划第二本账。计划今年兴建小高炉12694座,大部分年内可投入生产,地方铁产量今年可达440万吨,比去年增长79倍;兴建转炉220座,电炉43座,地方钢产量今年可达200万吨,比去年增长25倍。根据地方冶金工业的飞跃发展,估计明年全国钢铁产量可以比今年预计完成数翻一番。
6月中旬,由国家计委汇总,经中央财经小组讨论后,李富春同志向党中央提出新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要点》。《要点》估计,1958年钢产量可能达到850万吨到900万吨。《要点》认为,“为了实现第二个五年的指标,一九五九年有决定的意义,必须争取一九五九年有一个比一九五八年更大的跃进,例如工业方面,钢产量超过二千万吨,争取达到二千五百万吨,超过日本,超过英国”。“现在看,以钢铁为主的几种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有可能不用三年赶上和超过英国,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有可能三年基本实现”。当时,正值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扩大会议,批判刘伯承等同志在军事院校工作中的所谓“教条主义”。6月17日,毛主席读完《要点》后,批示:
此件即刻印发军委会议各同志。很好一个文件,值得认真一读,可以大开眼界。这是你们自己的事情。没有现代化工业,哪有现代化国防?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破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经济战线如此,军事战线上也完全应当如此。反对这条路战的人们如果不能说服我们,他们就应该接受这条路线。“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走进死胡同,请问有什么出路呢?
6月17日下午3时,政治局在中南海西楼开会,听取我作的关于1958年计划执行情况和1959年设想的汇报。谈到钢铁生产时,我说,预计今年钢产量将达到900万吨,初步安排,明年计划为2000万吨或2000万吨以上。在讨论时,有两种不同意见:一些同志同意我的估计和建议;另一些同志认为今年钢产量不止900万吨,明年的指标还可以更高一点。会议到23时才结束。会议由少奇同志主持,除毛主席缺席外,其他常委同志都参加了。
6月18日晚8时至11时半,毛主席在中南海游泳池,召集中央全体常委和彭真、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廖鲁言、黄克诚、王鹤寿谈话。谈的内容比较广泛。关于钢铁生产,毛主席表示,他赞成提高钢指标。那时,我的脑子也很热,而且在八大二次会议上刚就反冒进问题作过检讨,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不便坚持,因此,我也同意把钢指标提高。经过研究,1958年的钢产量的预计完成数改为1000万吨,1959年的钢产量指标改为2500万吨。会后就按这个数字重新修改我的《汇报提要》。谈话时,毛主席曾对我说:现在农业已经有了办法了,叫做“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你工业怎么办?我没有多加思索,就回答说:工业就“以钢为纲,带动一切”吧!毛主席说:对,就按这么办。他认为,机械工业也很重要。接着就议论起工业交通各行业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了,提出机械工业也是纲,电力和铁路是先行。因此,我在修改《汇报提要》时,就写下了这么一段话:“基本建设投资首先保证两个‘纲’和两个‘先行’部门的需要。两个‘纲’就是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两个‘先行’部门,就是电力和铁路。纲举目张,其他一切东西都带动起来了。这是工业部署上的战略问题,必须有统一的看法。”7月1日,《人民日报》就闻风发表一篇《以钢为纲》的文章,后来广泛使用的“以钢为纲”、三个“元帅”(钢铁、机械、粮食)、两个“先行”之说,皆出于此。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和政治局会议的讨论意见,我对《汇报提要》作了重要修改。改后的《汇报提要》提出:1959年我国国民经济将比今年有一个更大的跃进,经过三年苦战,我国可以在钢铁和其他主要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基本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农业方面将实现水利化,达到“四、五、八”的要求。《汇报提要》改好后,我于20日下午报送毛主席。20日晚,中央办公厅将修改后的《汇报提要》铅印出来。21日晚,我就出发到东北去了。
6月22日,毛主席对我的《汇报提要》作了批示:“此件印发军委会议各同志。赶超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年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这里主要是钢。只要一九五九年达到二千五百万吨,我们就在钢的产量上超过英国了。”毛主席在写这条批语的时候,对《提要》的题目也作了修改。我20日改好的稿子,题目就叫《汇报提要》。毛主席改用正副两道标题,正题是《两年超过英国》,副题是《国家经委党组向政治局的报告》。
《汇报提要》上,1958年的钢产量预计为1000万吨,那么,后来公开发表的1070万吨这个指标又是怎样提出、怎样确定的呢?据陈云同志1958年8月21日在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传达,是6月19日晚上在中南海游泳池确定的。陈云同志说:“六月十九号晚上开各大区协作会议以前,主席在北京游泳池召集中央一些同志,王鹤寿也参加了,主席问他:去年是五百三,今年可不可以翻一番?为什么不能翻一番?王鹤寿说,好吧!布置一下看。第二天他就布置了。所以,是六月十九号才决定搞一千一。”内部决定1100万吨,后来公开宣布为1070万吨,即以1957年产量535万吨为基数翻一番。外间传说,在游泳池的上述对话,是毛主席跟我进行的,这是误传。如前所述,当晚,我正在加紧修改《汇报提要》,准备交卷后去东北。游泳池的这次聚会,我不在场。
毛主席下“一○七○”的决心,除了他本人出于急于赶上英国的迫切心情以外,还有多方面的影响促成。王鹤寿同志多次提供的钢铁生产顺利发展的材料有影响。我17日的汇报、18日的谈话,头脑不冷静,未能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也有影响。但是,有决定性影响的,还是来自柯庆施同志。他当时是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也是新成立的华东协作区主任,6月中旬来京开协作区主任会议之前,他主持了一次华东协作区会议,规划1959年华东五省市(不含山东)钢的生产能力达到800万吨。这五省市煤铁资源很少,1959年就能达到80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其他煤铁资源丰富的地区,不是能够搞得更多吗?我没有参加那几天的协作区主任会议,柯庆施同志在毛主席面前怎样吹的,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可以断定,毛主席受了他的影响。这有毛主席后来多次的谈话为证。例如,1958年11月30日,在武汉召开的政治局常委和协作区主任会议上,毛主席对柯庆施同志说:“你过去干劲冲天,条件没有”,说华东搞600万吨到800万吨,“这几个月我们想了一下,没有那个条件,比如没有煤、铁怎么搞法!”又如:1959年7月23日,毛主席在庐山会议上的讲话,谈到闯“一○七○”这个祸时说:“第一个负责任的是我”。“至于柯老,你那个发明权怎么办(柯回答:我也有责任)?可不可以这样讲:你也有责任。但是,你是不是比我轻一点呀?因为你那只是意识形态。我虽然没有你那个气魄:你(一个协作区)一年要搞八百万吨,我全国只搞一○七○万吨。”毛主席这些话清楚地表明,是柯庆施同志促使他闯下这个乱子。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们,把柯称为“土法炼钢的干将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第335页),这不是没有来由的。
1958年6月21日,即毛主席定下“一○七○”的指标两天之后,冶金部向党中央报送的一份《产钢计划》中提到:“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时候,华东区提出争取明年钢的生产能力达到八百万吨。这是一个极重要的指标,因为根据这一指标,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又将走入一个新的水平。”根据华东区可能达到的指标,我们研究了各大协作区明年及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指标,认为“根据现在的情况看,明年钢的产量可以超过三千万吨,而一九六二年的生产水平则将可能争取达到八九千万吨以上”。这是第一次提出1959年产钢3000万吨、1962年产钢八九千万吨的指标。6月22日,毛主席将冶金部的《产钢计划》批发到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中央各部委,国务院各部委党组,中央军委会议各同志。从冶金部的这个《产钢计划》,更可以看到华东协作区对钢产量的高指标所起的推进作用了。
6月21日,毛主席在军委扩大会议的讲话中称:我们三年基本超过英国,十年超过美国,有充分把握。
6月22日,毛主席还对冶金部《一九六二年主要冶金产品生产水平规划》作了批示:“此件印发军委会议各同志。只要一九六二年达到六千万吨钢,超过美国就不难了。必须力争在钢产量上在一九五九年达到二千五百万吨,首先超过英国。这里是一个简单的表,很容易看。”
1958年产钢1100万吨的任务,虽然在6月20日就作了布置,但7月间计划完成情况很不理想。7月份只产钢70万吨,1月到7月底,累计生产钢380万吨稍多一点,同1100万吨的年计划比,相差700多万吨。8月16日,即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开幕的前一天的预备会议上,毛主席感到计划有完不成的危险,决定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书记挂帅,全党全民办钢铁。因此,王鹤寿同志1958年10月29日在向党中央的一份报告中讲道:“今年,在钢铁工业发展上(也在整个工业发展上),有两个伟大的日子”,一个是6月19日,毛主席提出钢产量翻一番的任务;一个是8月16日,毛主席提出书记挂帅,全党全民办钢铁工业的方针。
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开会的头几天,大家分析了6月19日以后钢铁生产未见起色的原因:第一,从部到相当多的工厂,根据南宁会议后下达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的要求,把注意力都放到编计划(五年计划和明年计划)方面去了,部长、副部长都在外面参加各协作区的计划会议,忽视了抓生产;第二,由于小高炉生产不稳定,农民工不熟练和大批工厂领导关系改变(5月29日闭幕的政治局扩大会议要求,到6月15日24时止,大批中央部直属厂转交地方领导),主管部门和地方忙于办交接手续,生铁调度不灵;第三,钢铁冶炼需要的设备供应不上,6月间安排生产的一批冶炼设备,有的被计划外的东西冲掉了,有的还没有安排落实。
毛主席在听取汇报之后,打电话给陈云同志,作了八点指示:一、国家经委主要抓生产(此后年度计划的编制工作交归计委,基本建设交归由陈云同志任主任的新建的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二、原材料调配要服从国家计划,分配钢材既要照顾重点,又要照顾农民的需要;三、抓紧冶炼设备的生产和安装;四、机械厂收到钢材后,第一是用来制造炼钢炼铁轧钢的设备;五、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每星期抓一次钢铁生产;六、加大保险系数,冶金部直属钢铁厂今年增加50万吨钢的新任务(因此,1958年的钢产量指标实为1150万吨。——一波注);七、要有铁的纪律,没有完成生产和调拨计划的,分别情况给予警告、记过(小过、中过、大过)、撤职留任、留党察看、撤职、开除党籍的处分;八、立即把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主管工业的书记(后简称工业书记)找来北戴河,开一次工业书记会议。8月21日,由陈云同志向参加扩大会议的全体同志传达
1958年8月25日,工业书记会议在北戴河开幕,由薄一波主持。主要是研究在年内怎样完成以1150万吨钢为纲的工业生产任务的问题。陈云两次到会讲话,李富春作报告,薄一波作总结。
鉴于光靠“洋炉子”完不成今明两年的钢铁生产任务,陈云在讲话中提议,要依靠党委,发动群众搞“土炉子”,说“土炉子”在中国的命运还有一个时期。
薄一波在总结发言中,提出“紧急行动起来,为完成以一千一百五十万吨钢为纲的工业生产跃进计划而斗争”的口号。
薄一波说:“主席指示,对土炉子要有信心,不能泄气。即使在一百个土炉子中,只有一个出铁,那就很好,就算是插上了红旗,其余九十九个都应当向它学习。”
在省、市、自治区工业书记们思想统一后,30日下午,薄一波领着主要钢铁产区的工业书记,鞍钢、武钢、太钢等几个大厂的党委书记,去毛主席那里,一个一个向他当面担保。
尽管不少同志慷慨激昂,保证完成任务,但毛主席还是不放心,因为只剩下四个月,时间太紧迫,他念了一句古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修养凳怎么做都是为国为民。如此一个是“封建帝王”“果汁罪人”,另两个一个是人民的好儿子、一个是人民写历史必夸奖。但如今历史的诡吊就在这儿,民间的口碑刚好调了个个。
不是你说的一、二、三BABALA,勇气担当谋略时事的判断缺一不可,否则缝隙一开反对势力会一拥而上群殴的。你的风凉话是过家家的小儿科,即使小儿科的尊严也不容易罪己的,想想你自己所有的错误都罪己吗?所以还是少招摇。
思维的定式在于用结论来解读信息而不是相反。
搞1000万亩“万斤田”!
这是小平同志视察贵州时,给时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的李井泉布置的任务!
你看今天回忆邓公视察贵州的文章,说了些啥?
张闻天是野心膨胀,跳出来想摘桃子
李锐是检讨坐实了张与彭的小团体。所以后来毛说李锐是个坏人。
彭本人可能在发言的时候也不小心上了套,跟周,刘这些书生耍心眼,他肯定不是个。
只不过毛最早说出了问题,于是有点乱,但最后所有的问题都是毛的。在当时的背景下,大跃进在战略上无大错,错在上有所好下面狂加油门,更有“右派”“同志”想抢方向盘(这帮人不是刹车是想抢车),你讲的那几棵葱都不是好葱,比起毛来并不高尚。陈云?80年代有高招吗?
我说“从《陈云文选》上,完全看不出陈云对小高炉持肯定态度。”是针对我所回的贴
公开资料目前能见到在《陈云文选》…… [ 双石 ] 于:2013-10-30 01:10:52 复:3937042
里头对小高炉是持肯定态度的。
你认为我回帖有什么问题吗?
党员有提出意见的权利,但当党做出决定,党员必须执行。当党的决议做出1150万吨的死任务,完成这个任务是党员的义务。
你引用的薄的文章,叙述了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
请收好,下次若有别人咨询这个问题,就可以回答了!
猜测前人行为的动机,一般人是没那个金刚钻的。
没有靠谱材料,仅凭“瞎猜”,无限种可能!
对于上级决策可能存在的不客观、不周全之处,一种选择是:生搬硬套,不顾客观条件强推,甚至添油加码,直到把事儿彻底搞砸!另一种选择是如实反映实际情况,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举个例子:
1964年,川黔铁路即将通车,中央把拟议中的四川盆地东出通道——川汉铁路提上议事日程。
65年初,毛泽东亲自致电时任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长的吕正操,指示修建川汉铁路,在电报里,主席还建议了川汉铁路的走向,从重庆出发经酉(阳)、秀(山)、黔(江)、彭(水)沿湘北穿江汉平原至武汉。
铁四院进行勘察设计,65年底制作出长江北岸、清江、桑植、澧水、沅水五大方案的大型立体模型和大幅挂图,送到北京供中央领导参考。
吕正操本人,于1965年春、夏两次去四川、湖北、湖南、贵州四省察看线路,途径五十个县,行程共四千八百余公里。
比较后,铁道部认为,主席提出的川汉铁路走向在路网规划上填补了长江南岸铁路的空白地段,布局是合理的,在技术上也是可能的,但铁路途经的长江南岸山岳地段,地质复杂,工程艰巨,造价太高。
吕正操指示勘测设计单位:“川汉线地形、地质很复杂,应进一步不受拘束地设法找更好的方案”。
铁道部副部长彭敏全程踏勘拟议中的川汉铁路、襄成铁路(铁二院的襄阳成都方案),最终,铁道部向中央建议:将襄成铁路西端终点由成都改成重庆,首先修建襄渝铁路作为四川盆地东通道。
意见上报后,主席认真研究了提交上来的报告,收回了自己的意见,同意修建襄渝铁路。
1968年4月,襄渝铁路动工,1975年铁路投入临运,1979年底,全线正式通车。
脑内自动脑补,人家是泥菩萨过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