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房价疯涨 -- 百年
丈母娘鞭长莫及
所谓物极必反。今天的中国社会暗藏着极大的危险。通货膨胀、市场萧条,人民的购买力较10年前实际在下降。习总前不久提什么实现“中国梦”,我听了哭笑不得----如果你说20年前中国人有什么“中国梦”,我还信,否则当年怎么有大批的体制内人士“下海”经商创业啊!?现在呢?谁还羡慕办企业、办公司?现在在社会上赚点钱容易吗?大学毕业生都哭着喊着要考公务员,都只想求稳定求保障图安逸。这个社会还能有什么大的发展?
说明必须买房才能结婚并不是根深蒂固的观念,是惯出来的毛病。
中外文化差别,旧社会人出去发财了,必然回老家置地盖房,我们老家包工头挣了钱首先在上海买房,现在上海限购了,回老家可劲地买,把一个县级市的房价提到一万以上。
1、租房没有安全感(租的房子是人家的,说让你搬就得搬,毫无归属感、安全感);2、租房没有成就感(中国人常形容一个人穷,叫:穷得没有立锥之地。这就包括没有自己的房子。混了几十年,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混着,不可怜吗?);3、租房划不来。实际上这个还是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农耕文明讲究安土重迁,游牧文明则是随水草而居、不一定老呆在一个地方。这也是西方人不太在意租房生活的根本原因
有率是很低的,年轻人结婚大部分是租房的,这又不学了。
你说的男的有钱买房当然是对的,美国人有钱一样也买房, 这和结婚必须买房关系不大。你老家包工头应该是在”挣了钱首先在上海买房“之前结婚的吧?
房子,直到98年房改才拥有自己的房子,那是似乎不怎么提中国的传统文化啊。
中国的很多事情可以从不同方面甚至对立的方面,都找到各种佐证支持,包括传统,文化什么的。
在旧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更盛行吧?在大城市(上海,南京等)居住的家庭,很多也是租房的,那时城市女孩结婚似乎并没有要求必须买房。
租房没有安全感? 和西人结婚的国女大部分和老公租房住,他们不时不时地晒幸福吗?感觉很安全,很有成就感啊。
那就是什么都是“国家的”(连自己的孩子都属于国家)。完全没有私有的观念。在这种情况下你只要进入体制就安全了就有成就感了也就不在乎租房了(也不是租,而是单位分配)。当年为什么强调人要有“单位”(动不动就问你“你哪个单位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说明所谓的传统观念不是那么根深蒂固的。到了今天,更开放,更与国际接轨的时候,为了嫁女时多弄点好处,又翻出什么传统观念了。若要讲传统观念,那其他的对女的不太有利的传统观念怎么又不提了?尽挑有利的所谓传统观念,一看就知道是个幌子。
房改前,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租住的“公房”,向“房管局”付房租。只要你有居住的愿望,任何人——包括房管局——都无法把你赶出去。这样的租住与居住在自有房屋中几乎没有差异,就居住的稳定性而言,两者完全相同。
而现在的租住,恰恰在这一点上,毫无保障。这是大家不得不都去买房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能不能在房屋租赁制度上有所改革,使承租人有充分的安全感,从而在需求一头减少买房的需求,这是一个问题。
不过通过中介租房应该至少签一年。北美租房也是一年一签。觉得国内结婚必须买房的所谓刚需,是人为哄抬起来的,找了很多理由,一时还不好反驳。
我个人觉得在大城市年轻人结婚不必要那么早买房。 比如,你在城东买了房子,不久在城西找了个好工作,但从城东到西上班要两小时,很累,不去对个人发展又很可惜。如果租房,可以搬到城西,相对容易。
而认为这是单位对自己的生活安排,所以没有被房东赶出去的担忧。今天你在社会上租房你担心什么?一是担心房东找茬随时赶你走,二是担心房东找理由涨价让你承受不了。而以前住在单位分配的房子里这些都不用担心。前者没有安全感而后者有,根本是两码事。这就是区别。
说白了住单位分配的房子除了你调走(或被单位开除),一辈子没人赶你。这个安全感与今天的商品房完全一样。至于房租则相当于每月买10根冰棍(6、70年代)的价格(有些单位还一分不收),基本上可忽略不计。
在国家底子不是很厚的情况下,很难持续太久。连资本主义国家都知道要问问:不要问国家给了你什么,问自己给国家做了什么。
极端一点的例子就是公社食堂,吃的人是过瘾了,可是持续不了太久。
半个世纪的跨度。你能说时间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