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斯大林格勒》观后之一 -- 梦秋

共:💬68 🌺35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也觉得应该是那玩意

但1942年的南方集团军群应该还没来得及装备那玩意呢,我得再好好翻翻图书去。

家园 崔可夫回忆录里提到过这个油库

侦察员说这个油库已经空了,所以他才放心地把指挥所安排在那里,结果在一次进攻中这油库被飞机炸了,着火的油顺河岸流进了伏尔加河,至于损失情况他没具体提,只是说这是轻信别人的恶果,整天都不见太阳。只有某部斯大林格勒的电影里(就是女兵没军靴,穿着高跟鞋用85高炮打坦克的那部)有几个因为油罐着火被烧着的士兵跳进河里了。

家园 谢背景介绍
家园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苏片场面是大,但我更喜欢《拯救大兵》《兄弟连》那样以小人物的视角经历战争的影片,特别欣赏他们在取景上开创了把观众放到士兵或战地记者第一人称视角的风格,加上极其认真的影音特效,真实现场感无与伦比。

家园 我倒觉得《拯救大兵瑞恩》更好一点

剧情更扣人心弦,战斗场面更加血腥。我尤其喜欢的一点是,战斗中摄影机摇摇晃晃的好像是放在士兵或战地记者的手中从他们的角度拍摄的。能把战争片几乎拍成了纪录片,老斯的水平不容否定。

当然我们都知道《拯救大兵瑞恩》(和《兵临城下》之类的)是MD的主旋律电影,对某些国家的某些人肯定是起到作用的。不过从MD看来,该片不久更成功了吗。

大家都搞propoganda。美国战争剧提醒我们,MD的拳头很硬,软刀子也很厉害哈。

家园 真实度也受影片评级的影响

那种血肉横飞的逼真场景对低龄观众的刺激性太大,很可能会导致电影被评为R级,而不是PG13,考虑到相当多的影院观众是中学生,R级可能会对影片的影院收入造成不利影响,所以编导在特效上有所节制。

美国这种影视评级还是有些好处的,至少可以减少些青少年接触不良影响的机会。

家园 这不是开创吧?

像 84C mopic 这种片子早就有了,而且反战片也是从越站后大量涌现,怎么成了大兵开创的了。

这就跟网络文学,或者哲学思考一样。任何所谓创新的东西,前人都重复了几百遍了,只是新一代们没有机会接触罢了。

炒冷饭而已,只是冷了一段事件,新人没见过热饭罢了。

家园 从德军的角度拍的

出品时间大约在90年代至2000年左右。战争的场面不大,但是冷血的一面表现得不错。看着一支精锐的德军连队如何在残酷的巷战中损耗殆尽,最终一个不剩,正如楼主所说,太惨了。这大约就是德国人眼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无数精锐一去不复返,除了死亡还是死亡,不留一丝希望。

里面也有跨界爱情戏,只不过是很淡的作料,最终的作用还是强化惨烈的效果。

家园 德国这部真实感不错

这个战役对于德国人而言就是彻底的悲剧,所以结局很凄惨。最后我本以为会留下一点点的希望,但是导演毫不留情地给掐灭了。很适合当反战片。

家园 说道报告文学,第一反应是陈景润

陈景润的报告文学里“走路撞电线杆子”这段总有说法是别人的事情安到了陈景润头上,或者是段子。直到问了曾经和陈景润住在同一栋楼里的人,才知道她小时候曾经亲眼看见陈景润走路一头撞上电线杆子。

家园 印象当中叶廖缅科还跑到这个指挥部来视察了

《崔可夫回忆录》太长。我手上拿着的是电子版,就懒得翻看了。不过这个油库在他的回忆中确有其事。隐约记得油库的火龙一直烧到伏尔加河边上。

家园 猫兄的视角还是集中在摄影和特技技巧之上

老斯也不是没有出过烂片啊,比如说《战马》。当然他那种手提摄影机摇摆拍摄的风格确实标新立异。后来的《谍影重重》不是也学习这种风格,结果好像是《谍》3把人晃得晕晕乎乎的。

不知道为什么,我还就真的不喜欢《拯救大兵瑞恩》。不是要否认这部片子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在看这部片子当中,莫名其妙地感觉到了美国人的虚伪。真的,是极度的虚伪。《拯救大兵瑞恩》问世这些年以来,我每次重看,一定只看诺曼底登陆和最后包围小镇的那两段,其余故事统统跳过。

我最喜欢看的美国战争片,除了《兄弟连》之外,就是《野战排》和《全金属外壳》。我觉得那才是真实的美国人对战争的看法。《野战排》里的巴恩斯,《兄弟连》里的连长斯皮尔斯都是心狠手辣之辈。《全金属外壳》里的小丑,最后也脱去文青的外壳,成为了标准美国军人。他们的形象塑造很成功。可能有些朋友会推荐《现代启示录》和《猎鹿人》这样的电影。兄弟我有点看不大明白,就不乱说了。还有一部《细细红线》,算是文青眼中的战争片吧,我一度也还算喜欢。

我们的视角不同。虽然我是也很喜欢枪炮,没有猫兄那么专业,有些感觉没有那么到位。各有所爱吧。

家园 就记得最后几个德国兵在风雪中变成了冰雕

至今心有余悸。

导演的水平很不错。

家园 为什么我提到波列伏依会想到报告文学

那是他在《我们是苏维埃人》当中有一个故事,我大致在这里回忆一下:

某个苏联锰矿被德军占领。德国人开的矿产公司董事长为了逼迫和威胁当地工人复工采矿,专门设计了一种拷打用的鞭打机。这种机器带着德国式的精确和无情,只要输入鞭打次数,它就会用同样的力度毫不留情地鞭打受刑者。当然它犯下的罪行是罄竹难书了。后来苏军解放了这个锰矿。工人们抓住了这个董事长。然后波列伏依带着玩笑的口吻写道:“工人们也许不太熟悉这个德国机器的使用方式,鞭打数字设置得有些异乎寻常,结果把这位董事长活活打死了。准确地说,打成了血淋淋的猪排。”

这句话看得我毛骨悚然,老毛子那种嗜血的本能在他这种嘲讽的语气当中暴露无遗。这大概正是报告文学当中所具有的那种强烈的情感倾向。看到这一句之后,对他的作品的真实性和倾向性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虽然还是喜欢看他的作品,但是不得不多次提醒自己,写下这些东西的人,不是中国人。

歪题了。只不过想说,我对报告文学比较警觉,跟陈景润无关。对于数学家,我毕生仰视——梦秋的数学高考差三分才及格。就这样已经是超水平发挥了。

家园 德国电影一向比较冷

不容易看腻,可惜好像产量不是很多。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