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总政联络部为纪念隐蔽战线的烈士们而修建的无名英雄纪念广场 -- 螺丝钉
也许原诗太祖是写在密件上。密件没有解密,搞文史的人自然接触不到原件。这很正常啊。
其实,组织也不是一直袖手不管。当冯钰锴因前国军军官身份在当地面临公审时,浙江军区闻讯急派一位计参谋及时赶到,设法将其一家转移到杭州暂避。后因继母思乡心切,冯钰锴才携家返回临海,当上了小学教师。
1979年12月7日浙江省军区司令部侦察处《关于特情冯钰锴历史身份的证明》如下,请注意黑体部分:
此外,1981年7月民政部门给冯钰锴正式颁发了“革命残废军人抚恤证”;1984年1月20日浙江省军区司令部侦察处也出具了《关于特情冯钰锴解放一江山岛时立功事的证明》。
因对台工作需要,上述两份证明直至2011年4月才解密。但要讲“至死都没有说法”,也不符合事实。
冯钰锴在卧底期间,国民党方面也没闲着,特务部门曾采用多渠道反复排查其家庭和社会关系,用各种手段搞突然袭击进行侦查、刺探,好几次千钧一发,终未得逞。
他后来多次教导儿子:“我全身心地投入了搜集国民党情报工作,没有半点马虎,每次都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历次都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省军区曾把我当作在‘大陈’‘一江’岛的一只眼睛,在保卫当时浙江沿海一带的安全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解放一江山岛时,我及时准确地提供了作战要图,打死了炮兵大队大队长,指挥榴弹炮阵地官兵不发一枪一炮,接应解放军抢滩登岛,自动当上了‘俘虏’,这可以说是我对共产党的贡献了。在敌后这些年,支撑我坚持工作的,确实就是对共产党的忠心耿耿,就是报效国家的信念。”
然后再标个好价钱卖出来。
在语文自读课本里面的,当时完全不懂什么意思,但是一直到最近我才突然想起它
保护措施应该是对那些还在敌方潜伏着的,而像冯这样的已经完成使命的特工,就没必要再这样了,完全可以组织给换个身份,给个新名字,到个新地方开始新生活。这种做法国外早有了。
而且那个年代,完全可以把他安排到别处保护起来。
曾经有另一条线上的退下来,直接改名换姓,自愿从江南某省到西北工作,安排进某油田,作为军转干部,档案户口全新的。从此安度一生,子女后代也都在中石油的下属企业里。待遇都不错,也算泽被后世了。否则留在当地肯定不行。
任务不同,涉及的人员范围不同,涉及的人员是否仍在潜伏,都会产生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可能一刀切,这个世界不是二进制的,为什么总有人会认为KMT全是饭桶呢。
晚节什么的,看看任远的回忆录。
要想拿回台湾,中国的海空力量必须压倒美国,否则,拿回来也是另外一个马岛。
我小时候也读过门槛,当时不懂。
后来看到关露的故事,想起这篇文章,虽然网上有诸多文字用惋惜同情的方式来悼念这位女作家。
但我只是感动到深深的敬意和凝重。
我们不是关露,所以无从了解她是否后悔,以小资之心度烈士之志,其实非常可笑。
故事又不是大团圆结局。
最终平反之后,她自缢而亡。
算是她的一生都为那个目标牺牲了,而我们的在她牺牲下安享太平盛世。
女郎跨进了门槛。一幅厚帘子立刻放下来。
“傻瓜!”有人在后面嘲骂。
“一个圣人!”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传来了这一声回答。
有人为她不值,骂她傻瓜。
幸而终有人能纪念他们。
以上文字给所有无名英雄。
真正坚持信仰的人,物质上的挫败是打不垮他的。
我们其实很难理解,就算理解了也只有震撼。
信仰的力量,无坚不摧。
“从建党起到解放后,几乎没有一个地下情报工作者有好下场,不是死(比如三杰),就是被组织自己干翻(比如潘汉年)”
你把历史看得太地摊文艺了。
前三杰?后三杰?钱壮飞的牺牲是tg造成的?为什么不是国民党造成的?凶手都找不准,你什么意思?
希望组织尽力给底下卖命的兄弟们解除后顾之忧,也让后来人能义无反顾地接班。如何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做法,总可以探讨。特殊的年代有特殊的考虑和局限,现在恐怕不好苛求前人。但愿以后的无名英雄们都能安度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