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南义沟,我饿 -- daharry

共:💬405 🌺4523 🌵10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家园 还是以想像来代替事实

人民公社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了低水平的但却相对稳定和齐全的公共产品,如公共医疗保健体系和乡村基础教育,为农民提供了价廉物美甚至免费的公共服务,利用了能够动员和组织农民的制度优势,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其体制运行的经验值得借鉴。

人民公社制度使文革时期的中国农村保持了相对稳定;保持了粮食产量略快于全国人口的增长;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了主要的资金来源;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提供了虽然是低水平的但却是相对稳定的诸如农村合作医疗、儿童基本免费上学、农村“五保户”基本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 所以今天有的人一概抹杀人民公社有忘恩负义的味道。

人民公社与之后撤销公社建的乡的根本区别在于,劳动是否受上级控制以及财政的征收方式.

你所谓的提供公共产品在撤销公社后同样提供,不同的是公社时毫无财政的概念,而乡时期要靠征收提留来完成公共服务.提留收不上来则服务就跟不上.而公社时期则大家的钱大家花,在服务上可能更偏向于大众和弱势群体,简言之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有利于低水平的公共服务.而打破大锅饭后在某些贫穷地方确实低水平公共服务也没能做到.

所以,如果公社能够在产出上能够有较大的贡献,那么就绝不至于被包产到户打倒.而恰恰在这方面,人民公社有着最大的缺陷.先说农业.作为农民一不能决定自己种什么,二不能自主决定施多少肥.三,不能决定自己种植产品的价格.四,即使产量高了,收获的大头也不归农民.而即使歉收了,也有人民公社托底.请问这样的农业怎么能搞得好?至于副业和工业是同样的问题.

我家所在的小队,在包产后第一个富起来,远比其他小队早建起了楼房.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东边就是一个砖瓦厂.整个乡购买的砖瓦都要有人运输,我们小队的人买了将近十辆手扶拖拉机搞运输.他们非常苦非常累,但也最早富起来.

所以我的结论就是,人民公社即使有点好处,不采用人民公社制度也可以办到,古今中外都证明了这一点.而它的坏处,那就是束缚生产力,这是它本身始终无法解决的,所以它的命运在它诞生之日就早已注定.

PS:农业生产真的不需要多少人力的.你看看现在的农村,还有壮劳力吗?都是老大爷老大妈在干,也没见产量下降多少.我家当初农忙时我父母最多请个几天假,加上星期天,一亩多地几天就干完了.

家园 呵呵,花了俺俩钱看帖,可俺还是决定再给朵花儿
家园 呵呵,花了俺俩钱看帖,可俺还是决定再给朵花儿
家园 问个问题

你提到的那个湖北的泵站是指哪个泵站?

家园 人民公社不仅仅种田修水利

还有社办学校、社办工厂。那时的孩子不用走太远就有学上,富余的劳动力可以去社办工厂。改开后雨后春笋般的乡镇企业就是从当年社办工厂发展来的。

我们70后这代人还有一些同学是农村来,就是沾了人民公社教育普及的光。

现在农村孩子都不上学了,小小年纪就出去打工,在城市当蚁族。农村变成死地,没有青壮年劳力;而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治安问题。这种状况只对资本家有利,因为代工厂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人民公社好不好,对比下小岗村、华西村,我想结论是很明显的。

家园 对了,你们那里种地一般种什么作物?你们那里每家就种一亩多

地是人均地少的原因吗?灌溉和收割怎么办?这个以前都是重体力活。我们老家现在也没壮劳力,基本都是只种一点点地,够自己吃就行了。多的土地基本就抛荒。就是种出去卖的粮食,也是各种农药一起用,怎么方便怎么干。收割也是雇人收割或者用机器。真不知道现在每年的粮食产量增长是怎么弄出来的。进口的粮食倒是一年比一年多。

如果当年不采用人民公社的组织形式,那工业化的资金和城市里面的资源怎么保证?陈云的报告就提过,粮食增产了也是农民自己消费掉了,根本没有多余的给国家收购。

至于公共产品的提供。。。要是取消人民公社后还能提供的话,恢复乡镇政府干什么?在1983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一文中,这样规定了未来乡政府的社会经济职能:“乡人民政府建立后,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行使职权,领导本乡的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建设,做好公安、民政、司法、文教卫生、计划生育等工作。当前应着重抓好社会治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发动群众制定乡规民约,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促进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在1986年修改为:“执行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实际上这些工作原本就是人民公社的工作,只不过在人民公社时期,这些工作主要是通过农民合作由基层政府比较独立地组织完成的,主要是农民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这样事实上乡镇不过是人民公社换个马甲又回来了。至于征收提留,这可是比农业税还厉害的农民负担。乡,四套班子齐全,而且都是脱产干部,村干部也要拿现金补贴,这些负担,最后还是落到农民头上。原来大伙一起出力干活就能解决的问题,现在都要转成货币摊派了。

至于公共服务,七站八所的解体,这三十年水利基本没修过吧。

至于古今中外都证明人民公社没治,那日本的农协是干什么的?

剥夺部分的经营权,使其只能把粮食卖给指定机构,战后日本的农协就是这么做的。建国后中国做的更彻底,彻底取消农民的生产经营权。甚至是取消所有私商和私人粮食加工企业。

人民公社有其时代特殊性,有优点,也有缺点。不过现在完全反过来彻底否认农业生产的计划性搞的包产到户等政策所导致的土地抛荒,农村劳动力流失,粮食价格倒挂,谷贱伤农等问题真让人乐观不起来。

家园 当年看的新闻

http://news.sina.com.cn/c/2011-05-26/015122530329.shtml

家园 选择早就找到了

公有制就是解决办法么!只是出于几千年来的习惯,无论是官还是贵还是民,都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公有制的伟大意义。唯在在公有制下,人类才可能建成一个大同世界。这还不是实现公有制的充分理由吗?

家园 事实是正确的,感悟是错误的

不算困难时期,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饥饿或者说吃不太饱是中国人的普遍记忆,这个描述大致上差不多,不止在农村,城市人的生活水平也不高。即使到了80年代初,我读大学的时候,我和我的同学们都还普遍比较能吃,记得当时我们时不常地在周末买些散装的方便面来加餐,我的一个瘦瘦的四川同学最高纪录一顿吃了差不多一斤方便面。现在回想起来,主要还是缺油、肉等高蛋白食品,淀粉之类的东西不顶饿,吃得挺多,一会儿就消化完了。真正能吃饱,我感觉是80年代中期以后,好像先是把以前的战备粮拿出来吃,吃着吃着普遍的饥饿情况好像就消失了。

我为什么说楼主的感悟是错误的,主要是在我看来,饥饿和文革的关系不是那么太大,或者说从逻辑上,无法推导出文革是饥饿的主要原因。我认为,六七十年代的普遍饥饿有以下一些原因:

首先,是用人民公社的形式将农业的剩余向工业集中,公社化使得集中农业的剩余成为可能,又由于中国农业的生产力不发达,农业剩余不多,努力集中农业剩余的代价是农民口粮的相对不足,这是农民饥饿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不多的农业剩余要用于工业化,也必然要限制城市居民的消费,这是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其次,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基本医疗保障的快速提高,使得人口快速增长,也分薄了人均口粮。在我的父辈那一代,一般一个家庭要生十个八个孩子,但经常只有一半左右能活下来,到了我们这一代,基本是生几个活几个,婴儿成活率的大幅提高,对普遍的生活水平造成了压力,这是另一个影响生活水平的主要原因。

工业化的代价和人口的快速增长,这两个原因和文革都谈不上有什么关系,却都是影响生活水平的重要原因,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说文革造成了普遍的饥饿,逻辑上是很明显不完整的。

第三、对农民自留地的限制,这种限制导致了农民自救手段的缺乏,影响了生活水平,这个原因倒是和文革有些关系,因为文革限制资产阶级思想,理论上也不倾向鼓励自留地。

第四、良种和化肥的缺乏,文革期间大修了水利,对农业生产是有利的,但缺乏良种和化肥,令产量无法大幅度提高。良种需要时间,虽然文革很重视,但时间不够,出不了成果,不能怪到文革头上;化肥中国当时没那个设备,这是美、苏封锁的结果,硬要说和文革有关,只能说我们不愿当苏联小弟,搞了个九评和苏联闹翻了,导致了苏联和美国的联手封锁。不过,这是属于独立自主的代价,愿意选择吃软饭的人当然有他们的有理由责怪这种做法。

第五、大量的库存也是吃不饱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前面说过,到80年代中后期,中国人民开始大吃存粮,这些存粮都是当年省下来的。为什么要大量存粮?原因和三线建设一样,要准备打仗。中国这么一个大国,想不依附美苏两大阵营而独立自主,那就要付出独立自主的代价,就是准备打仗。南面准备和老美打,北面准备和苏修干,主席是大战略家,一向不打无把握之仗,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既然准备打仗,那就先存下粮食。

当然,后人们也有理由可以就应不应该存粮或者存那么多粮鸡鸡歪歪一番,好像比主席还要高明的样子,不过,这个原因也和文革关系不大。

总结一下,除了不让种自留地说得上和文革有些关系外,其他的原因都和文革不太联系得上,所以楼主的这篇文章属于大胆假设,但不小心求证的中国旧知识分子或者腐儒的套路,参考价值有限。

通宝推:阴霾信仰,侧翼,拿不准,德里克,飒勒青,夏级核潜艇,
家园 就是他!
家园 呵呵,花了俺俩钱看帖,可俺还是决定再给朵花儿
家园 你和大哈瑞都是一个套路

以你自己经历来判断大局,这样容易以偏概全。

你要说服大家相信人民公社不好太简单了,拿出资料来,证明当年改人民公社后粮食总产量降低了,就结了。

而就我看过的资料来看,建国以来粮食产量一直是提高的。

而所谓联产承包制解放生产力什么的,百分之百扯淡。这种小农经济模式统治了中国几千年,什么时候解决过人民吃饭的问题?

通宝推:hwd99,
家园 主席有用人不当的责任。

不过以李井泉为首的四川省委确实应该对四川大饥荒负主要责任。

家园 有些人无视于事实和道理,那么我只能反复的摆事实、讲道理了

在人民公社的时候,吃大锅饭,统一分配。这是前提,结果是什么呢?

那时社员劳动统一出工,不论是收麦子还是收地瓜,收完之后,地里总是会留下一堆的麦子和地瓜。所以我们那个山区,在公社时代,会有“揽地瓜”“揽麦子”的说法。就是去地里把那些遗漏的捡回来,这些捡回来的,差不多是自己的了。

但是在承包之后,这种事情就再也没有了。在民以食为天的时代,每个人侍弄地就像侍弄情人一样,侍弄的不好,是要被鄙视的,大家会讲这个人没手艺、没本领,鄙视他可能连媳妇都找不到。

你承认这是小农思想也好,是落后的时代私有观念也好,是缺乏觉悟也好,但承包之后,粮食产量提高,在我生活的那个沂蒙农村,是个不争的事实,至少不会有任何一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农民否认这一点;也不会有任何一个农民愿意回头去过那种日子。我不是认为承包制是最好的制度;但是在给农民更好的出路之前,这大概就是可以选择的最好的制度了。

某些人无视这些事实,实际上也是站在那些农民的对立面;但是,没人愿意挨饿,这大概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了。把话说明白了,有助于认识有些人的想法到底多么荒谬。

通宝推:daharry,
家园 是啊,农村的好日子也就十年左右

进入90年代,卖粮的收入增长就赶不上各种提留,摊派,农资上涨带来的负担了。现在感觉包产到户也就是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的区别。而以前国家承担的医疗、教育等福利又都市场化了。我们老家的人还好,离大城市近,基本都出去打工了,没几个人种地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