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求助】提问,棉花传入中国之前古人冬天盖什么? -- 天狼星
握爪
在棉花尚未普及之时,除了皮裘之外,古人御寒用的被子应该是以丝、麻、葛为面料(麻布和葛布的可能性较大),内里填充丝绵絮、芦花、动物绒毛等等。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这是就是指丝绵为絮的麻布被,因使用多年,“骄儿恶卧”,已丧失保暖作用。
至于芦花被,洪应明的《菜根谭》中有这样一条语录:“芦花被下,卧雪眠云,保全得一窝夜气;竹叶杯中,吟风弄月,躲离了万丈红尘。”芦花的保暖效果,我是有切身体会的。在我小时候,奶奶曾经为我编过一双毛蓊鞋,就是用芦花和麻做的原料。
[IMGA][/IMGA]
另外,据史料记载,汉代就已经开始用牦牛毛做衣服絮料,唐代就有取鹅的毛绒做衣被絮料的记录。想来,以古人的智慧,自不会放过这些可用之物。
:D
葛没见过,麻应该指麻袋那种东西的材质吧,里面很多小孔可以存空气,外面缝上一层布,应该也可以保暖,不过要是北方动辄零下20几度,肯定还是不够
关于芦花的保暖效果问题,是有实践证据支持的,兄台的推论是正确的。其他的地方有没有我不清楚,但至少在我的家乡(江苏徐州)以前肯定是用过芦花来做保暖之用的。其具体样式就是用芦花编织成的芦花鞋,在我们当地被称之为毛蓊鞋。
一般都是秋末冬初的时候,奶奶将河里的芦苇割上来以后,择选花枝较大的芦花,用搓好的麻绳给编起来。鞋帮编好以后,再用锥子和大头针缝在木质的鞋底上。鞋底是用整块的木板削制的,厚度大概在一公分左右,在鞋底面的前脚掌和脚后跟部位,会分别横着钉上一根相对厚一点的木条,以使鞋底悬空,避免鞋子接触泥水。
芦花鞋的保暖效果还不错。缺点呢,一个就是怕沾水;再有一点就是不耐穿,一双鞋应该撑不过一个冬天。不过也无所谓,反正在我们当地,以前的芦苇荡可不少,原料不缺,另外一点,整个制造流程也不算复杂,熟练的话,一天可以编成好几双。
这些都是我凭记忆写的,毕竟那时年纪小,刚刚能记事儿,记忆比较模糊。时光凋零、岁月流逝,会这门手艺的人是越来越少了,现实中我最后一次见到芦花鞋还是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期。忽然间很是担心,这会不会是又一门将要失传(亦或是已经)失传的手艺呢?
谨以此短文,答gglang兄台之惑并纪念已离世近二十年的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