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奇瑞A3折腾记(完) -- 阿迪
但是也有一些比较独特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供应商是可以挟持整车厂的,毕竟整车厂承受不了停线的损失.
是同一个外资——零件厂外资股份90%,整车厂股份50%,脚趾头想想都知道把利润留存在哪里对外资更有利,问题是目前内资甚至没有对抗的意愿,而是为了眼前利益和外资同流合污。
源自于节目的访谈环节中Jeremy对起亚的吐槽
FIAT = Fehler in allen Teilen (所有零件都有问题)
合资厂接受技术转移的速度基本和国产自主厂研发的速度同步,你说中国汽车的事业到底是谁的事业?
就是指金色包装的Mobil 1 Extended Performance。
国内车友为什么推崇水美1号,就是很多车友认为英文说明的Mobil 1 EP要比中文说明的Mobil 1 EP 要好,而且优势明显。
但水美1号跑不了2万公里,也是很多车主证实的。
全合成机油好坏的主要差别就在使用寿命上。按理Mobil 1 EP 应该支持24000公里以上。
那一个性能比原装行货(中文说明)的Mobil 1 EP表现要好,但寿命短的“水美1号",究竟真实身份是什么?
我不但跑过1万5英里,好像还跑过2万英里。绝大部分是高速。
当然放出来的油是真黑。当然我也不关心发动机声音什么的,没那个闲心。
超过规定里程肯定对发动机有伤害,但那个伤害程度肯定不是当时就能感觉到了。
就算有伤害也是积累到后期才表现出来。
我有个朋友换机油的时候,先把一个油桶底倒进去,然后被打岔就忘了。直接拧上机油盖就开了。直到下一次换油的时候还纳闷怎么就放出来这么一点油。才想起来上次,去拿新机油的时候被打岔,忘了。就那么点油估计刚够没过机油泵的。当然他的是ford的商用车,好像过30万迈了。一点事没有。
我可以告诉你那个mobil 1 EP美国这边零售价$9.59 ,一般很容易找到折扣或者促销打八折到七折不等。零售业普遍是四折-五折进货。不知道量大直接找地区分销商谈是否能拿到五折的价钱,还要算上运输,通关费用和自己的利润。海运最便宜大概一立方米$120-$150美元费用,不过要两个月。空运一般是每磅$2.9美元,量大还能优惠,但幅度有限。
还是从发动机上找原因吧。是不是发动机加工工艺不过关,公差偏大?
看到国内讨论机油的帖子感觉非常好笑,当然美国这边也没那么多假货。
美国这边很少拿这些低档车当大爷斥候,买得起高档车的更不太关心这些烂事。
我就第一辆车,10万迈多点的cabrio,看到高里程发动机用粘度高的机油噪音会小些,
就特意加了W40的mobil1.感觉是声音是小了,并沉稳了。以后就没关心过发动机声音。
特意做测试过几次
其他什么噪音小,加速等等都是虚的。
毕竟多数人汽车是通勤车,路途和时间没有多大变化,油耗也不会大变化。所以,明显省油的,省油时间也很长的,就是好机油。
别的车的缩写都是玩笑,而KIA是很常用的,比如美军在伊拉克阿富汗的伤亡报告,挂掉的就直接叫KIA
国内BYD,进口的PEOGEUT
“广东一个biaozi,抵得上江西wushinin”
虽然编段子的不厚道,可这么授人以柄...
这样的车牌名,必然损失一大票客户,不管BYD车怎么好,我不会买的。
国内哪里去买美孚的机滤??还不用说国内槽糕的空气和油品,别的不说,国四的汽油跟国5油比含硫量差多少??
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不过是三十度。
重的地方都给了,一味的轻量化,纯属扯淡。还结构设计,设计这么多年了,也没见哪个能轻多少。倒是感觉高端一点的车是越来越沉了,轮胎越来越宽了。轻量化,只有鬼子才干的。
发动机技术差不多的前提下,省油只能是车身轻。也没见日系的发动机好到哪里去。
国内的日系合资偷工减料出了名,溃缩盒用两块泡沫代替的多了去了。这就是轻量化。钢材不值钱,值钱的高强度钢人家不给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