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林总的庐山之毛林情事之红四七大 A -- 史文恭

共:💬393 🌺4459 🌵13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家园 双石的《朱毛之争》中,此文中杨立三的角色是毛泽覃

双石现在上网少,无从请教,不知教头这里的杨立三事迹的出处是哪里?

家园 百度了一下

1954年秋,因患脑癌无法坚持工作,才服从组织决定去莫斯科治疗。1954年11月28日病逝于克里姆林宫医院,终年54岁。骨灰运抵北京。1954年12月5日和6日,国防部为杨立三举行了隆重的吊唁活动。12月7日上午开追悼会。主祭人周恩来总理并作了长篇讲话,而在新街口外总政文工团排演场到西郊的八宝山的路上,出现了一支感人的送葬队伍。周恩来等党和国家及军队的领导人亲自在前面执绋引棺送灵。走在右边最前头执绋的是周恩来,随后是彭真、陈叔通副委员长及吴玉章、徐特立等同志,这是文官队,在左边最前头执绋的是彭德怀,随后是贺龙、陈毅、聂荣臻、叶剑英等将帅,这是武官队。到八宝山后,周恩来眼含热泪与杨立三作了最后的告别,了却了他为杨立三抬棺送葬的心愿

家园 新浪微博——@成都双石

去这里找双石

家园 大仁不仁,小慈乃大慈之敌

老总讲的未必错,但是对于这种行为不当场制止,不执行纪律,那么红军和旧军队又有什么差别。老总当时对部下的手腕看上去要比陈毅和老毛高明,但是说来说去都不超越旧军队军官笼络部下的手段,这不得不说是他的旧军队出身的局限性。老毛考虑的是建立一支改造国家改造社会的新型革命军,他的着眼点就只能是要用纪律和教育来改变军人的思想,让这支军队真正成为人民军队。

通宝推:李根,
家园 罗帅那时候是营政委 (支队政委)

那时候,还不算毛派,因为他还没进入东哥法眼,古田会议后东哥才感叹“这个同志是个人才,是一位很好的领导干部,对这个同志,我们发现晚了。”

另外,朱老总那时候的公关水平很好, 王耀南少将本来是安源的矿工, 东哥的嫡系,秋收起义上井冈山的,但七大以后,被提上做副营长,后来的回忆里,他和朱老总的感情很亲密,抗战时回延安都专门看望总司令的。---所以, 他才不会给罗帅穿小鞋呢。。

而林总,七大以后,已经撕破脸了,东哥养病, 他和朱老总转战期间,就和熊寿淇(他的政委)闹矛盾,多次要求辞职,朱老总很无奈地批评他们, ”别闹了!“----说到底,还是一将难求,林总的战才是出类拔萃的。

家园 来自时任东哥秘书黄春圃的回忆录

此公后来官拜浙江省委书记,审四人帮的时候,他老人家就是首席。

----江华 《追忆和思考》

家园 这个“所以”有点莫名其妙

从上面看,朱总对毛手下也有不错的

你的意思是,朱是在又打又拉,对铁杆直接赶走?

家园 嗯,俺的意思是,

朱老总的政策,对于中小军官是以拉为主的。其实和东哥一起走到都是文臣,没有武将。

当然,说话要公道,其实东哥这种事儿也干,白沙会议前,他也见缝插针地在行军道上给军官们做思想工作,拉票。不过,他的效果没有朱老总那么明显吧。。

家园 现实中,朱老总的风格是多数。但毛主席这样偏执的书生气的人

往往能搞成大事。朱老总的做法,可以培养团结有爱的团队,毛主席做法可以更好的培养出一枝有战斗力,凝聚力的团队,但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则困难上千万倍!

当然,多数人像毛主席这样搞,那几乎是死路一条。

家园 刚不可久,柔不可守

"..指导下的集体领导"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家园 要打天下,搞创业,毛主席的领导方法是好的,但困难太大!!

一般人神经不够强大到精神病的程度,是无法忍受这种折磨的,身边的战友一个一个离我而去,大浪淘沙,到底什么时候可以淘到那一批金子?或者根本就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

守成时,朱老总的领导方法要有优势些。但比较保守,不容易进取。

家园 这倒完全未必

南昌起义失败后老总还是枪毙过几个乱劫民财的,重点不是当场执行纪律,而是事后有没有补救措施和惩罚,大柏地之战后红军也曾经给当地民众打过白条以解决吃饭问题,但后来再回来就用银元补偿了。七大后的主要问题就在于这种事后政治工作松散了。根据太祖《井岗山的斗争》介绍:

边界红军的来源:(一)潮汕叶贺旧部;(二)前武昌国民政府警卫团;(三)平浏的农民;(四)湘南的农民和水口山的工人;(五)许克祥、唐生智、白崇禧、朱培德、吴尚、熊式辉等部的俘虏兵;(六)边界各县的农民。但是叶贺旧部、警卫团和平浏农民,经过一年多的战斗,只剩下三分之一。湘南农民,伤亡也大。因此,前四项虽然至今还是红军第四军的骨干,但已远不如后二项多。后二项中又以敌军俘虏为多,设无此项补充,则兵员大成问题。

在成员复杂的部队里头指望一步到位的执行严厉军纪也是不现实的,还是以先教育后惩戒的方式比较合适。

家园 朱老总思路后面苏联的影响

史教头能否挖掘一下。我感觉朱总治军,除了相对宽容一条之外,其他如希望军队由军事主官负责、政委只负责大方向,轻视红军群众工作的任务,部队战斗力强但军纪较差,都很像原来大革命时期的国民革命军,以及国民革命军建军的模板苏联红军。

这样的革命军能不能打胜仗、推动革命胜利呢?条件合适也不是不能,第一次国共合作就是用这样的军队(大部分还达不到朱老总手下的红军的军纪和战斗力呢)打败了北洋军阀。但是这有前提条件,就是至少要有广东革命根据地这样的基地——这个基地能提供部分工业品、大部分农业产品,没有的武器可以走海路向苏联老大哥索取外援(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布尔什维克的条件比这还要好一些)。在这样的条件下,那确实是应该党务干部专心于群众工作(根据地稳固而且生产能力较齐全,人口较多,党务干部还未必忙得过来呢),而军队相对更加专业化-由军事主官负责。

南昌起义的目标就是如此,因此起义之后连国民革命军的旗号都没改(第一个红军是广州起义扯旗的),军队南下试图夺取潮汕地区,获得工商业较发达、拥有海口的根据地。我估计,如果拿下潮汕,下一步就是图谋广州了

所以,在当时红军的大目标不太明确的情况下(林总不是提过“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吗),朱总这个想法是非常符合常理的-朱总带的本来就是南昌起义的余部嘛。而且作为从军阀转变过来新军人,理解和接受当时唯一的成功经验-苏联经验,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坚持中国革命要走中国式道路的想法,不仅太超前、而且对于朱总这样背景的人恐怕还很危险-可能会被党务干部以背叛革命的理由肃反掉。

但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偏偏就是在苏联经验根本无法起效果的地方生根发芽的,真正能仿照苏式建军,几乎要到20年后共产党解放全中国时期了

家园 良好的军纪是胜利的保证,谁都知道,但能贯彻下去并不容易

这不需要什么高瞻远瞩的洞见,估计中国的小学生水平都知道这个浅显的道理。

问题的关键还是现实的压力有时会让人权衡轻重,处理起具体的个案会从权考虑。这是一种看起来最务实,最理性,也是最正确的唯一之道。--这样的处理正说明处理者深谙人情世故,人生历练丰富。朱老总长期混迹于军阀之中,养成这样的领导风格实在是情理之中。

同样,毛主席算是投笔从戎的典型。一介书生,为了理想,抛家舍业,本身就带走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自然不会容许败坏军纪等扰民害民之举发生,这相当于是毛主席提着脑袋干的奋斗目标,如果这都没了,还不如去当国民党的大官了。

事后诸葛亮的说,毛主席此事多么有远见,实在谈不上,不过是两人性格使然。朱老总想在理想和现实中寻求平衡,多数时候,在极端困难的斗争环境中,从权处理,更多的顺从现实。毛主席则是有些偏执的理想主义书生,朱老总的在军纪上的从权刚好触及毛主席的底线。

另外,朱老总对毛派人事调整,谈不上骑士风度的另一面,真相就是,朱老总必须这样做,难道还把反对我主张的人就在岗位上到绊脚石吗?那我怎么执行贯彻我的正确主张,这个团队还有战斗力吗?那不天天就剩扯皮拉筋了!

路线确定了,就必须要有组织调整,算不上打击报复。真正的打击报复是,让人家没水喝,赶尽杀绝,还给人穿小鞋。

家园 建国后党内斗争的残酷之处在于“斗倒、批臭、再踏上一只脚”

张胜在《从战争中走来》这样描述:

打倒一个人要有三条,批倒、批臭,再踏上一只脚。这就是,从理论上、道理上批得你站不住,什么唯生产力论、阶级斗争熄灭论,机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等等,这叫批倒;还有批臭,把你的历史抹黑,或是揭出你点隐私、脏事,什么作风、经济上的问题,你就被搞臭了;然后做出组织处理,戴帽子定性,劳改、关押、判刑什么的,叫再踏上一只脚。这三条在“文革”中被推向极至,三条铁定了,您老人家就永世不得翻身了。

之前党内公认毛泽东在党内斗争中讲的是最好的,做的也是最好的,延安整风之后的七大称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毫不过分。

可惜后来,历史再一次让伟人走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