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俄罗斯 —— “以油立国”的大国悲哀 -- Hals
和苏联老大哥一样,美帝也是实体经济行尸走肉。
军工还依靠超级预算马马虎虎,尽管最近有好几个败笔。
民用和苏联类似,技术水平和生产精度都很平平,故障率高,依靠政策扶植。
当然,因为比起苏联,美帝处于低纬度地区,加上市场比较大,而且强买强卖了许多,比起苏联,还算有点门面。
原因也一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铸币权有时很有能耐,但是不是万能。
小城市出来的技术移民,被涮了的精光透顶的至少六成。
八九十年代出国的那批人基本混得都还可以。那批人基本都在国外拿了硕士以上的学位,绝大多数在IT行业工作。现在基本上孩子都上了大学或者大学毕业了,房贷也还清了。九十年代以前加拿大没开放技术移民,能获得加拿大永久居留权的,必须有加拿大的学历并在毕业后一年内在加拿大找到与所学相关的工作,否则就必须离开加拿大,所以那批人要么留不下来,能留下的都不会太差。
闹轮子是后来的事了,是386真正掌权后的事,那已经是90年代末了。
大约在90年代末,加拿大开放技术移民,外国人可以在没在加拿大找到工作的情况下直接申请技术移民并得到批准。可想而知,一大批这样的人涌入加拿大,而加拿大本身的劳动力市场规模不可能很快消化掉这些移民,所以有相当多的技术移民很长世间内都找不到相应的技术工作。而且这个时间拖得越长,找到相应技术工作的机会就越渺茫,以至于很多人被迫放弃所学专长,改行从事其它类型的工作。而一旦放弃本行,再想重入本行基本就不可能了,所以这批人才是最惨的。
下面F大师说10年以后出来的更惨,我不太清楚,不好说。但总的来说,在加拿大读个学位再找专业工作的,一般会好一些。直接办技术移民出来的,由于加拿大公司很重视“本地经验”,导致没有“本地经验”的技术移民一开始很难进这个门。但只要进了门,干起了所学的专业工作,以后一般都不会太差,大富大贵不容易,混个中产基本没问题。
发了的,都是福建青年会的外围。
福青那什么来着,手里别的不多,就是现金多。
拿现金给生意或房产注水,然后卖给新移民,取得利润,上税之后,就是干干净净的钱了。
交了税,就不是吹牛,是政府背书的事实。黑社会如此,清真寺也是如此,日后加拿大少不得黄绿大战的。
正因为进门不容易,所以进不了门的才惨嘛,要是容易都进了门,也自然就不惨了。如果我估计的不错,F大师应该就是那个时间段以技术移民身份来加拿大的,但一直进不了门,然后改行经营咖啡店的吧?
我是先留学后移民的,有加拿大学历。我所学的专业,中国的水平一直得到国外相当的尊重和认可,所以我个人在北美的专业工作一直比较顺利,也因此我个人基本没接触过你常挂在嘴边的那类技术移民,确实不了解。你我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看到和接触到的也是很不相同的社会阶层,我们都只能讲我们自己所了解的那部分,算是盲人摸象吧。
你也说80~90年代很大一部分混在IT行业,但是IT泡沫破裂以后,这些人本就不是顶尖(顶尖的去美国了),衣食无忧的比例并不高。看看物流公司那些苦力工,不管中国人还是印度人,“信息技术工程师”的比例都不低。
你说的90年代末那批到03变政就结束了,其中还有很大比例是投资移民。那个时期海归的竞争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所以为了国内的事业而放弃枫叶卡的比例非常高,留在加拿大的至少都是半退了。说起来,受枫叶卡外派审核收紧最严重的反而是这一群。
轮子那20万还是很可观的,700刀一个月,只能打黑工,到现在都没处理完。
04之后的技术移民平均年龄明显降低,对于年轻一代二次创业不像之前那么难受,所以普遍能混下去——另一个原因是这批人赶上国内对海归的兴趣降低,所以回国优势不明显,留下来的就越来越多。
07~08有一批作假过去的投资移民也比较惨,不过总量实在有限。
哪个年代都有,不过现在能扎出多一些油水。但是这些不能算普遍现象。我也有朋友刚刚登陆加拿大,花3个月考了个牌就进RBC了——毕竟现在信息通常,提前做好准备并不难。
09美国续签3年区域中心法案之后,加拿大移民就已经变小留的天下,毕竟美国投资移民门槛太低了,有400万RMB就能去美国,没事谁还去加拿大。
包括我们家领导,留在魁省的,大部分人不是累脖就是开店去了。大批的离婚,老婆留守吃福利带娃,老公回流。
当然,英语好专业好的,跑去别的省的占大多数。
入门了也面临很多问题,不过两年大公司实验室技术员的经历还是很好的,至少很轻松,看了很多书,看的HPLC进阶的书,里面的知识拿来做咖啡,正好派上用场。
找税前七千的专业工有用吗?被人忽悠买个80万的triplex,后半辈子也都栽进去了。当然,不要打扰人家的幸福,两个房客都是前房东的亲戚,房租已经是优惠价,每月4000多,听上去真美。。。
Lepac上查的,200米以外,同样单元900放租,真不知道他们以后怎么过日子。
EB5被坑的太多了。
我家店是0090地区人民的希望,前业主的女儿是面谱上骂0090驴教土鳖的名人。前几天还有他们的政府代表团员跑来问,怎么买了我们家店就能企业家移民呢。
回国当领导的不少,反而现在又在往回办孩子。
这一代孩子出来容易,再回去就难了。
税前七千?年薪还是月薪?看不懂。
抓住个案煽情是《读者》《知音》,不是做学问的态度。当然,这可能和您的个人经历有关,不过,您不能总用加拿大那些小作坊当作行业标准吧——他们全加一起,市场占有率还不如我们一家公司,实在上不得台面——就好象说您吃过一回大粪水泡的臭豆腐,并不代表王致和的臭豆腐就是大粪水泡的,更不代表市场上的臭豆腐都是大粪水泡的。
讨论咖啡您可能是专家,我也从来没质疑过您;但是,讨论移民您还是门外汉,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有时间多读一读USCIS/CIC的报告和统计数据再出来喷吧。
在国际关系中谈感情最伤感情,在国际关系中讲道义最失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