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那些被遗忘或扭曲的三国人物 -- 就一南瓜
或者说,是凉州集团不祸害所在地就活不下去。正因为贾挽救了凉州集团,所以凉州集团只要存在,其所到之处百姓必然遭殃。
董卓是凉州集团的,李郭也是,这两波人,干的事也不见得比其军阀更坏,但是,就一条架空劫持献帝的罪名,在过去“忠君爱国”人士眼里是十恶不赦。所以,账都算到贾头上,谁让他在最关键的时候一个主意就让凉州集团翻了盘呢。估计到了程朱理学大盛的年代,也没人敢为贾说句公道话。
贾被黑和诸葛被捧,其实完全是一个路数。
万人以上县为大县,称县令。
从古至今,对三国人物的评价文章如汗牛充栋,公婆都有理,这场笔墨官司从来未消停过。但唯有二人,民间评价是惊人的一致:一是诸葛孔明,神机妙算,有神鬼莫测之妙,成了中国人智慧的化身;二是赵云赵子龙,那是忠肝义胆,英雄无敌的代义词。
孔明三气周瑜,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谁要道出此二人半个不字,定当口诛笔伐,群起而攻之。
这一切都得归功于罗贯中老先生的造神运动。
撇开演义因素,从史料上分析,刘备和赵云的关系非常复杂。
早期就追随刘备的赵云,屡屡救了阿斗的赵云,几乎一生未有败绩的赵云,被后人誉为一吕二赵三典韦的武勇排名第二的赵云,在刘备入蜀时期并未得到重用。作为以识人本领为最的刘备来说,不重用赵云实在是太奇怪了。
在刘备期间,赵云得到的最高军职仅为翊军将军。在东汉乃至三国的官职表上,这翊军将军实际上就是个杂号将军,这与刘备攻下成都后封赏关羽前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右将军,后来,黄忠又被封为后将军相比,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何谓翊军将军,就是侍卫长的称号,即使赵云功绩小于关、张、马、黄,弄个安东将军、平西将军也不为过吧?
第二件事,打下汉中之后,任命汉中太守的人选问题,也可看出刘备对待赵云的态度。汉中是蜀国的东大门,防魏的第一线,位置尤为重要。当时都以为人选非张飞莫属,但刘备却任命了行伍出身的魏延,赵云根本不在人选之中。而清人乌头宰相魏裔介《兼济堂文集》中说:北山之战,非顺平则不能有汉中。(赵云死后被溢为顺平侯,古人多以赵顺平称之)应该说,攻取汉中,赵云是立下大功的。
第三件事也可看出赵云在蜀国当时的地位。刘备进位为汉中王,上表给汉献帝的大臣中,有名有姓有职位的: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领长史[领]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法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赵云的名字淹没在“等一百二十人之中”。
刘备怎么啦?难道是赵云勇猛不够、智谋不足、品德有亏还是贪财逐利?
汉中一战,刘备来到赵云的屯营地,看了他对阵曹操的地方,夸道:“子龙一生皆是胆”,而军中皆称呼赵云为虎威将军,这不能说他勇猛不够吧?
赵云先后离袁绍、公孙瓒而去,认为他们不能成大事,始终追随刘备,不能说他没识人的眼光吧?打下成都之后,赵云劝刘备不要将成都的田地分封给有功之臣,而应该休养生息,让百姓安居乐业,这不能说他没政略吧?劝刘备不要伐吴,魏国乃是头号敌人,不能说他没战略眼光吧?
品德有亏?赵云活捉好友夏侯兰,却不留在身边,因他懂律法,推荐他去担任军正,这说明他有情有义却又持身严谨,不拉山头不搞小集团;打下桂阳,原太守赵范要将有国色的寡嫂樊氏许配给他,他却严词拒绝美人计的 诱惑 ,后赵范叛逃,赵云无所牵连。
赵云唯一一次能称得上败绩的是箕谷之战,兵弱敌强,赵云带着部队徐徐而退,兵将无损失,辎重军资无遗弃。孔明要行赏,赵云却说军事失利,何赏之有?
赵云并不爱财呀。
今人有人著文说:赵云不得重用,乃当时门阀观念使然,当时做官都要讲究门第出身,并以马超为例。试问,魏延、黄忠甚至张飞、关羽该做何解?他们都是世家子弟吗?
赵云入蜀后不被重用,那只能是一个原因:刘备忌惮他。
为什么?
因为在赵云身上找不到缺点,他是个无私无欲的完人。
有史以来,上位者都信奉御下之道,如何御下?自然是恩威并施。要恩威并加其身,首先得找出这个人的所好,或者说是性格上的缺陷。
可刘备在赵云面前,通行的御下之策却失去了效用:这人不爱财、不 好色 、不搞小圈子。更重要的是你赵云太过谨慎,为了避嫌,你连夏侯兰都不放在身边。那你想干什么,你到底为了避什么嫌?
还有个关键之中的关键:赵云两次救了刘阿斗。
阿斗本不是什么大器,这点刘备很清楚。万一他驾崩之后,阿斗再将赵云依为社稷干城,会不会出现另外一个主弱臣壮的格局?
刘备再联想到自己一生之中韬光养晦的众多经历,以己度人,也许在心里就如此认定:为了将来刘家的天下,决不能让未来可能出现的野心家羽翼丰满。
所以,一个天才的将星入蜀之后光芒不在。
不要以为这是臆测,还有一个强大的佐证:刘备如何使用诸葛孔明。
刘备为了防止孔明大功独揽,入川之时以庞统为军师;庞统死后,又重用法正制衡孔明;法正归西之后,白帝城托孤孔明之时,又让李严掣肘。
刘备只是一深谙御下之道的枭雄而已,他对孔明也并非罗老先生所说的言听计从。甚至,他在内心里是否怀疑孔明与赵云这一文一武暗结朋党也说不定,只是史料上找不到孔明与赵云如何亲厚的例证罢了。
历史,终究是一本谁也说不清的糊涂账。
只是,雄才大略的乾隆帝曾说:使如赵云所言,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汉事未必无成。
刘备不信孔明,不用赵云,夷陵之战使蜀国精锐尽墨,这才是蜀国灭亡的祸根,而非后人非议的孔明连年征战不休,大权独揽导致蜀国人才凋零、民不聊生。
更让人扼腕的是,一颗本应在中华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将星黯然失色,难怪后人评说,赵云、孔明这两位良臣择了朽木而栖。
惜哉,赵云赵子龙,生逢乱世,不遇其人。
灵山
二00九年十一月十二日
贾诩、郭嘉这些妖人做出正确战略判断的物质基础何在?
郭嘉发迹前杀过人,曾混迹江湖,江湖经验丰富。
至于贾诩,汉末凉州汉胡杂居,时局一日三变,且民风彪悍,一个小地主,要是不能智力超群,恐怕不知道给人干死多少回了。
毛什么路线主义是次要的,关键背后有大国苏联的支持。类似北越击败南越,苏联和中国才是关键,胡志明只是代理人。
真知灼见啊,还是要少谈点主义,多谈点实际问题。
对哪一国更有利? 他在哪一国能有更好的前途(或官职)?
本来是个大县,县令亡于战事,平民死的死,迁的迁。人口剩几千不到,那上级的户部或什么部派个人来接任,任书上就马上改为县长啦?
我认为到东吴更好一些
大家世族是和皇帝平起平坐的.按九品中正制,出身世家就能做官,还有一大批同一阶层的人相互提携,所以两晋皇帝没有一个出息的,几乎全是傀儡.流风所至,到了唐朝一个没落的世族都不愿和皇室联姻,嫌李家出身低微.编姓氏录,郑王崔卢居然要排到皇室之前.这才惹得李二大发雷霆,痛下杀手.
春秋无义战,三国更无义战。
在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的时代,让老百姓活下去,就算是大义,因此,不需要什么个人品德,只要能够实现天下一统,强者就是大义。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减少最严重的时期,根本的原因有两条,一是士族造成的社会垄断,二是军阀的权利纷争,破解社会垄断,在当时是不可能的,因此,终结权利纷争,让老百姓活下去,就算是大义,而当时土地荒芜,人口极少,因此,只要天下一统,没有战乱,老百姓的日子就能过的比较好。
诸葛亮的三分天下,对百姓而言,根本就不是大义,后来的六出祁山,对蜀国的百姓而言,根本也不是大义,因此,被捧了上千年的诸葛亮,其实只是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表而已,方向错了,即使个人品质再怎么好,也是南辕北辙。
人类社会的根本祸害,根本只有两条一是社会垄断,二是权利纷争,因此,能够破解社会垄断,就是主动的大义,能够天下一统,就是被动的大义。
诸葛亮在投靠刘备前,曹操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展现,如果,诸葛亮投靠曹操,致力于天下一统,还算是符合大义,但投靠刘备,三分天下,就背弃了真正的大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诸葛亮的忠君思想,的确是各个时代统治者所需要的,这在君民一体的太平时代,还算是大义,但在君权已失,天下大乱的时代,忠于弱君,就是背弃了人民。
一将成名万骨枯,是三国时期的典型写照,不过是少数人的权力游戏,却是绝大多数百姓的噩梦,而且这个噩梦只是刚开始,后来的五胡乱华,根源就是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人口的大量减少,士族的尾大不掉。
无论是破解社会垄断,还是终结权利纷争,三国时期都没有实现,甚至更为严重,因此,主动的大义,被动的大义都没有,三国不过是少数人的权力游戏而已。
连着读了西瓜子兄的几个帖子,发现争论的根源是人民史观,还是统治阶级史观,这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西西河的主流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当然信奉统治阶级史观。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根本的原因,就是人民是劳动的主体,而劳动是人类社会存续的基础。
因为,中国的劳动主要是被动劳动,因此,中国的两千多年也没有大的发展,两千多年的历史,也不过是权利纷争的历史,甚至是吃人的历史。西方的发展,根本是主动劳动推动的,而主动劳动,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职业精神,二是专业精神。中国缺少主动劳动的阶层,更缺少基于主动劳动的创造阶层,是中国落后西方的根本原因。
在看人眼光上,你的论述是前后矛盾的。
那么到底你认为赵云投奔刘备是有眼光还是没有眼光呢?呵呵。
其实赵云一生当中,没有单独指挥过大型战役的经验。战阵之间,多扮演前锋或护卫长的角色。而且在政治上,也不见他经营人脉,似乎对自己的定位很满意。象这样的人,我认为刘备的处理无可厚非。对赵云来说,求仁得仁,亦复何怨。这也是为何他能一生忠心于刘备集团的原因。
赵云在刘备军中的角色,比较类似许褚、典韦在曹操军中的角色。而他们也似乎安于这样的安排,本身没有太大的想法或野心。我们后来人为赵云鸣不平,多少有点可笑。
而且你似乎也小瞧了刘备。三国期间,说到用人之明,刘备是很有一套的,可以和曹操比肩。他的问题是手下能人太少,且杂,至少有北方集团,徐州集团,荆州集团,益州集团四大派系。即便如此,他还能搞出三分天下,其实不简单。
刘备对诸葛的定位很清楚,就是萧何的角色。坐镇大本营,统筹后勤,发展内政,保证政权的运行。而不是上阵打仗。其实这是很重要的角色,而且也比较适合诸葛亮。读三国很容易造成一个盲点,就是太过注重阵前风光,往往忘了治国、后勤等其实更为重要。这也是为何在曹操集团,郭嘉的风头能盖过荀彧的原因。
当然,我不是说大耳朵是什么道德完人,但是你认为他会忌惮一个赵云,未免把人家瞧小了。我倒觉得刘备一生头疼的是其手下不同派系之间的平衡。很多事情从这个角度去看,就很顺理成章了。
比如在白帝城,不给诸葛亮兵权,可是当时军队大多是益州兵,就算给你诸葛亮兵权,你能调动么?况且诸葛亮之前从来没有带过兵,在军中没有势力。所以他把兵权给了从益州集团倒戈过来,但来自荆州的李严。诸葛亮在军中的威望,是靠后来南征建立起来的。
刘备用人过人之处,在汉中太守的任命问题上也可见一斑。论经验,论资历,太守一职非张飞莫属。可是张飞有丢掉下邳的前科,所以从性格能力上来说,其实不适合坐镇一方。而魏延当时资历尚浅,属于少壮派。刘备能够破格提拔魏延,可见他在用人上亦有过人之胆识,能够不拘泥俗见。魏延后来的表现,也证明刘备没有看错人。
---
说到刘备集团,不知道你会不会写一写刘巴。这个人很值得大书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