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这才是玩钱的行家:写在QE结束之后 -- maturedpeach
关于QE的争论从一开始就有,而且说实话正反双方总能找出支持自己的论据。毕竟这么大的动作,不可能一点争议都没有,没有争议的话这办法早就被人用了,不至于等到现在。
至于效果,我还是偏重于QE好的方面。毕竟经济指标里最重要的失业率还有企业盈利都在好转。
毕竟只要没有高通胀,企业赚钱就说明一切安好。
你用我的,我用你的,以后就打不起来了。
你说的对,美国现在的财政赤字比以前小很多。可问题在于如何看这些数字,所谓财政赤字小了,不过同时国债总额涨上天去了。这个账如何算呢,难道国债就不需要还吗?
美国政府财政报告现在是赚的,不过收益率都比较低。一旦利率提升,这些国债、MBS都要贬值的。
好文章,关于伯南克和联储高层,郭凯在07年写过一个感受:
今天,联储为我们9个夏季在联储做论文的博士生举行一个简单的招待会,我们9个人中,5个外国人(中国,印度,韩国,土耳其,西班牙),4个美国人。没想到,全部5个Board的成员(用人民银行对比就是全部的行长们),加上货币事务,研究和统计以及国际金融三个司的司长副司长们全都来了。所以是九个对十几个,相当让人出汗。
伯南克进来之后,就对我们说:大家介绍一下吧。第一个人就说,我是xxx,在哪个学校读书,导师是谁,我做的论文是关于xxxx的。这时候,第二个人已经开始准备介绍自己了,伯南克问话了:你具体说说怎么做的?那个人简单的回答了一下。没想到,那个不是伯南克要的,他想知道更具体的。那个人犹豫了一下之后,终于决定用最学术的语言把他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说了一下,基本上相当于一个学术报告的开场白部分。接下来竟然是简单的讨论,这些行长们和司局长们简单的交流了一下,那个人回答了一些问题。
所以这个招待会接下来的部分,几乎相当于一个学术面试,每个人三分钟陈述自己做了什么,然后在场的人讨论一下。很明显,从第二个人开始,我们所有的人都是用最学术的语言在说话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有效最快的把自己的研究说清楚。我只能说,我们的听众是相当专业的。我们9个人做的方向差别相当大,我们自己平常交流的时候,相互听懂彼此的东西有时候都有点费劲,但是很显然,我们的听众中的大部分人能够在大部分时间听懂我们说的东西,因为他们参与讨论。
其实,当时在那个房间里面,论学历,最低的就是我们这9个博士还没有毕业的人了。联储的5个Board的成员中,两个是MIT的经济系博士,一个是哈佛的经济系博士,一个是哈佛的法学院的法学博士(JD),一个是密歇根大学的经济学博士,这中间有三个人曾经是大学教授,伯南克是普林斯顿的教授,米什金是斯坦福的教授,Kroszner是芝加哥的教授。换句话说,联储的领导层是个地地道道的完全由技术官僚组成的领导层,这5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有过华尔街的经历。我不知道这是件好事还是坏事,不过这就是现实。我们只是在联储短暂停留,无法知道联储里具体的工作。但是,从我日常的观察看来,这里的人的核心工作就是:数据,数据,数据。似乎所有核心的人员都在分析数据,做预测或者做模型。我的感觉是,这是一个严格想把货币政策当作一件科学来做的地方,虽然现在货币政策的制定离真正的科学还很有距离。
现在说点花絮吧:
不知道为什么,我见到伯南克一点都不紧张。我觉得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我过去见过他,当他还是大学教授的时候。所以,我今天讲完自己的研究之后,我说:我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我们在中国见过,还有你儿子。他当然是不记得了。不过,他打了个圆场。他说,我跟你老板当年读博士的时候合用一个办公室,你知道吗?他现在还下棋吗?我说:我老板说他自己已经完全忘记怎么下棋了。伯南克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当年,他蒙着眼睛同时跟我们五个人一起下棋,我们都没办法赢他。米什金接嘴说:跟当年比,估计只能这么说了。我只知道我老板在幡然醒悟决定做一个经济学家之前,是个国际象棋特级大师,但是我不知道他还有这等功夫。后来我去查了一下,跟5个人蒙着眼睛下棋根本不算什么,他最高的记录是蒙着眼睛,完全不看棋盘,同时下26盘旗,而且那一年他才15岁。
我跟米什金后来聊了一会。我问他,你们开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的时候吵架吗?争论激烈吗?他说:好的货币政策是没有太多让人觉得兴奋的地方的,如果一天到晚都在争论,那肯定是货币政策出问题了。现在开会,就很像看帆船比赛,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可能只有几十秒中是让你兴奋的,其它的时间都平淡无奇,但是这是好的货币政策的体现。
我最后跟联储的二号,副主席Kohn聊了一会。你大概很难想象联储这样的地方充斥着各个国家的人。从我们9个博士的构成大概也能看出一点点来,外国人的数量超过了美国人的数量。所以我主要问Kohn的就是关于联储对外国人的政策。我说,这么多的外国人在这里工作,联储究竟对外国人什么态度?Kohn的回答大概是这样的,他说多年以来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让外国人和美国人一模一样,现在外国人还没法接触联储机密的资料(我后来问了他联储什么资料是机密的,他说主要是联储的内部预测以及酝酿货币政策过程中的一些资料(比如说底下的工作人员草拟的各种内部政策建议),还有联储作为监管当局拥有的一些商业银行的商业机密,但是这些资料的保密期限也就是5年,5年后公众就可以查阅了。)但是他觉得没有理由对外国人做出太多的限制,所以他说联储还在像对外国人更加宽松的方向努力。
观点不错。至少是一种说法,基本能自圆其说。
这句如何,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华尔街
战败就奔溃是表象,实质是国家无法约束利益集团过度摄取利益,无法调整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西班牙的传教士和武士在美洲抢的太成功了,以至于本土无心发展生产,大量的硬通货虽然抢到手但只做了过路财神,最后促进了英、法、尼德兰的发展。
英国解体也没战败啊。
德国的确战败了,但他借助欧盟整合欧洲,现在不要太风生水起。可以说是德意志一千年来最好的战略态势。
苏联是因为内部的精英要把共产党的皮给揭了,最后自己玩脱了,这叫自作孽不可活,阿富汗影响不大。
说美国你就自己打自己脸了,美国越战失败也没完蛋嘛。
货币的主体是央行。
财政的主体是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金融的主体是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期货等等,金融的主体是多元的,而货币和财政的主体,都是单一的。
QE的钱,是美联储印出来的,最终还是流到了政府财政,不管玩多少花招,这个实质是不会改变的,不过将货币与财政的直接对接,中间加了一个金融途径而已。
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的确主要是为了调控流动性,但买入多少,就会卖出多少,是有期限的,而美国的QE政策,却主要是买入,更没有期限,两者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在中国银行制度改革以前,中国的央行和商业银行是一体的,因此,那个时候,政府向央行借钱,如果按照实物本位的货币制度来看,的确不应该,而如果按照信用本位来看,就是可以的,那个时候是过渡时期,出现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现在政府向商业银行借贷,是普遍性的。
地方政府指令性引导银行贷款给国有企业,银行是金融主体,企业是市场主体,怎么能是货币与财政的关系呢?即使地方政府向银行借贷,也是财政和金融主体的关系,而不是财政与货币的关系。
央行的钱是直接印出来的,而银行等金融主体,却绝不可能印钱,只能通过金融杠杆,创造货币,二者是根本不同的。
美国的QE政策,没有世界唾弃,根本的原因是美国的绝对优势,和美元担当着世界货币的角色。
绝对优势,是不容选择的,世界货币,是十分需要的,这并不是美国多么高明,而是全球化,和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格局造成的,美元成了一种商品,有利于美国不劳而获,也有利于经济全球化,对美国是各有利弊的,这就如资源的诅咒,对于阿拉伯和南美,主要是诅咒,对于北欧却主要是幸运,关键要看美国怎样利用这用优势。
可以说,QE的正当性,第一在于美元成了世界货币,第二在于美元的绝对优势。
价格闯关,绝不是依靠信心就能过去的,根本上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实物本位向信用本位转变,说感谢毛主席是正确的,因为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是统一又多元的,而苏联的政治经济结构是单一的,这种状况主要是毛主席的人民公社和文革造成的,没有统一又多元的政治经济结构,中国的经济不可能转型,中国的货币政策也不能完成转变。
对外开放,让工人下岗,主要是文革中被打倒的干部,和返城的知青推动的,如果这些人待在原来的岗位,呆在城市,就绝对不会干这些事,另外,如果刘彭林贺等派系还存在,也决不能形成改革开放的共识,这是文革最大的意义,即政治的多元化,和统一化。
县域经济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和人民公社制度,尽管酿成了大跃进的错误,但多元的经济结构,特别有利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是单一的计划经济不可能完成的。
苏联,东欧是不可能实现中国这样的改革开放的,外部环境暂且不论,仅仅是政治经济结构,就绝对不可能实现。
中国缺人民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中国的产业资本,不能自由转换为金融资本,金融与产业的二元结构,在经济起飞阶段,很容易造成货币供给不足,形成通货紧缩,而通货紧缩的危害,更甚于通货膨胀。
第二,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就是国内人民币投放不足,或投放不均的结果,现在来看,主要是投放不均,这主要是房地产乱政和土地财政造成的。
第三,人民币的利率过高,而美元,日元,欧元的利率很低,这使得中国企业在与外资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而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和国内储蓄,是能够将利率降下来的,中国的利率比较高,主要是房地产和土地财政的造成的恶果。
第四,中国的确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有宽松的能力,但因为房地产和土地财政的劫持,反而使得资金不能流向需要的地方,不改变房地产和土地财政造成的金融肿瘤,宽松的货币政策,反而使得肿瘤更大,甚至恶化。
稀缺,公有制,信用本位,是三位一体的。
公有制加信用本位,这个咱家能做到,稀缺呢?只有率先且唯一能登月才能实现吧,还得有核聚变核心技术的独家掌握。恐怕还得20、30年之后呢吧。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中国的关键,在于国内的绝对优势,能不能维系,美国的关键,在于国际的绝对优势,能不能维系。
因此,中国应该完善现有的制度,而不是放弃现有的制度,奔向西方,一旦完全私有化,和实现西方式的民主普选,中国国内的绝对优势,就会丧失,中国要么陷入混乱,臣服于美国,要么与美国陷入同质化的恶性斗争。
美国的学术精英旋转门很好运转,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为什么中国的学术精英们进入体制内,目前除了王委员三朝元老不出纰漏。中国的知识分子传统上的理想就是出将入相。现在也是
不过貌似建国后的纯的知识分子们,要么后果不好,要么进入核心就胡搞,当年大事件之前的小组。
目前的国师自居的市场和股份都是,前台跳跃的某蝇也是
在河里6年,以左右屁股来定标准的视野狭隘,目下就直接看看有用的论据,不参与不回答。
和左右屁股的论战实在是浪费时间。
过去的5年时间,中美的危机处理,美国完胜。建议你看看直接操刀的三人组之一的高盛的那个光头的《峭壁边缘》,说实在的美国人真不白给。
中国目下的事情,经济问题政治解决。打土豪分田地是对的,虽然很多经济学家反对,因为打土豪在中国就是改善民生。4万亿的事情是温政府对各地诸侯大撒把的结果,搞成了强刺激,不对称放水,结果民营哭天抢地,国资躺着挣钱。强政府没有资源搞强刺激,去年6月测试一下是不敢玩下去,现在只能搞温刺激。
你太早吹喇叭了。
Unemployment根据U6,还超过11%。
http://www.forbes.com/sites/louisefron/2014/08/20/tackling-the-real-unemployment-rate-12-6/
企业盈利,符合绿潘说的现象,金融企业坐收政策优惠的利润。
通胀,那些钱都还没有在经济体里流转呢,如何来的通胀。况且,美国的钞票印出来,通胀那是全球的,不能只盯着美国国内。
自己又想捞钱捞地位,变成了利益集团的宠物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