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说说刘志军与中国高铁的关系 -- 百战长缨
我是这样理解的
1,当时国內技术的确不够成熟,所以想方设法多处引进学习。其中川崎的更是去了一批人从上到下相当深入的搞了一遍,这些学习引进后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坚决扼住小鬼子的不轨图谋,不怕威胁,不怕死。
3,关键时候,敢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相信群众,不唯外,不崇洋,众志成城。
4,不怕困难,自主自信,从产品到技术到标准全面自主掌握。
5,铁路部门及相关单位的全体人员为高铁国产化付出了极大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6,刘也是其中一员。
存在很多不同的意见和想法。
你说的太对了
只有像缨兄这样在一线混过的,才明白其中的蹊跷。
从来不要低估千百万兔子的能力。
小白们的英雄情节。。。
株洲电力机车厂现在是有限公司了,归属南车集团,南车集团我因业务关系去过几次,中国高铁对南车的业务和研发的促进可不是你说的这样。这些年他们的销售差不多是指数级的增长
确实有这个说法。当然,现在知道了,商用车才真是赚钱。
刘志军接任傅志寰之后,思路变了。
2003年,刘志军提出了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思路。铁路机车技术发展路线随即也发生根本性转变———自主化道路被引进实现国产化道路所取代。
一位铁道部退休官员告诉记者,这一转变符合当时的逻辑,如果按照原定国产化技术按部就班走的话,速度太慢。要想短平快地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走引进的道路。
2004年,国务院在审议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后,确定了推进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方针。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铁道部从2004年开始主导了动车组的大规模国际招标。在动车组引进项目中,作为机车车辆的购买方,铁道部组织中国南车集团、中国北车集团下属35家机车车辆制造企业,成立了南车四方、北车长客、北车唐山三大技术引进平台。以中国铁路的整体市场为筹码,铁道部与四家跨国公司达成引进协议,正式开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应当说,铁道部强势主导谈判+引进技术+原有的技术、工业基础,造就了目前的中国高铁,三者缺一不可。
确实,因为新干线的成功有目共睹,日本和中国近在咫尺,在研发高铁之初,跨越确实想以日本技术为蓝本的。然而,他很快就识破了日本鬼子的野心,明白研发高铁必须把主动权掌握在手中。于是,他利用中国的巨大市场作为诱惑,一点一点地骗西方各大厂商的技术,然后把各种技术熔为一炉,终于形成中国的高铁技术。
把各种高铁技术熔为一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中间的不确定因素非常多。为了确保新技术的可靠,跨越每次试车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冲在第一线。就凭着这一点,已足以说明跨越劳苦功高。更何况跨越对筹集铁路资金,市场换技术的功劳,更为显著。
至于小强,别看他现在是高铁推手,两年前却是高铁杀手。正是他出手,在蟹帝的纵容下,把跨越斩于马下。
现任铁路掌门人返祖,被人称为高阻,实在有点冤。返祖能力是缺乏,但如果小强上台之初像271一样支持高铁事业,事情也不会弄得那么糟的。可是,小强上台之后,对高铁的投入大为削减。结果,在差不多两年的时间,高铁的建设、研发受到重创。很多还在规划的线路停止了,更致命的是一些好几条原来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铁路,因为缺乏资金,结果建成了时速250公里。
直到几个月前,高铁盈利一点问题都没有了,小强看自己根本上没什么可以拿到出手的东西,视察南车之后,才说几个想不到,然后来个华丽转身,变成高铁推手。
综上所述,我认为跨越是当之无愧的高铁之父。不过我赞成网友的话,今后无论是高阻、还是小强,或者其他部级以上的高官,只要他敢每次试车的时候冒着生命危险坐在车头,不要说夸他为高铁之父,就算夸他为高铁爷爷都行。
比如著名的新红楼剧组所有女演员全被刘志军睡过一遍,这种谣言肯定有背后黑手。
中国汽车业也搞引进,也搞市场换技术,搞了这么多年,成了什么德性?高铁同样的思路,但却截然不同的结果,我觉得刘功不可没。另外,每次试车刘都亲身试险,这不是做秀可以解释的。如果其他领导也能做到,再攻击刘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