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江东小霸王孙策传 -- 赫克托尔

共:💬202 🌺1650 🌵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前面写了

是进攻会稽的时候,孙静建议、董袭带路,过的查渎

孙静是个宅男,死活窝在老家不动

吴书宗室传曰:(孙策)表拜静为奋武校尉,欲授之重任,静恋坟墓宗族,不乐出仕,求留镇守。策从之。

老曹的最近支(亲兄弟)不是给陶谦的手下杀了么(之前避乱泰山华县,谦兵至,杀太祖弟德于门中。嵩惧,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时得出;嵩逃于厕,与妾俱被害,阖门皆死,最好奇的是曹操的 小妈 得有多胖啊

家园 有几个意见商榷一下

1 周瑜的2000兵,五十骑应该是孙策给的 私兵 “编制”,其中有相当数量是周瑜自己本来的手下,“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袁术闻其名,就署东城长。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乃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馀人,南到居巢就瑜。瑜之东渡,因与同行,”并不都是孙策给他的

2 太史慈之所以能做到中郎将,除了个人素质优秀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后刘繇亡於豫章,士众万馀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

孙策的原话:“今刘繇丧亡,恨不及其生时与共论辩。今兒子在豫章,不知华子鱼待遇何如,其故复曲复依随之否?卿则州人,昔又从事,宁能往视其兒子,并宣孤意於其部曲?部曲乐来者便与俱来,不乐来者且安慰之。”

给予了太史慈招募刘繇旧部的全权,太史慈只带了几十个人前往,从后文来看,任务完成的很顺利,这样太史慈手下的兵就足够多,应该升级了

3 曹操控制的中央对孙氏集团是很吝啬的,吴景其实应该也不是正牌将军,“景即委郡东归,策复以景为丹杨太守。汉遣议郎王誧。衔命南行,表景为扬武将军,领郡如故。”我记得,说明这个不是朝廷正式任命,而是由王誧领衔向朝廷上表,推吴景做扬武将军,和孙策那个 明汉将军 性质相当,都不是正式的

对比刘繇“避乱淮浦,诏书以为扬州刺史

士燮:“汉闻张津死,赐燮玺书曰:“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闚看南土,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

正式任命是给予 诏书、玺书确认的,应该同时发给印绶、甚至符节

4 在孙袁决裂过程中,损失最大的是孙贲,“策遣贲、景还寿春报术,值术僭号,署置百官,除贲九江太守。贲不就,弃妻孥还江南”

由于远近限制,吴景拉回了部分部队,孙贲则“困而后免”,既然老婆孩子都没带上,自然不可能拉回很多部曲,于是在集团内部地位下降,只能服从老大的安排

而吴书中不断出现的授兵数,我认为就是集团内部对各将领私兵的“定编”,但是“定编”必须有合适的理由,不能纯是打压,太史慈因为收罗的刘繇余部属于青州逃难的居多,不好交给其它集团内领导,结果编制较大,所以就跟着升级了

5 孙静的长子的名字应该是孙暠

通宝推:铁手,桥上,
家园 孙策给手下的兵,有授、增两种

授兵是原来没有兵,孙策给兵,让对方进入将领行列,例如周泰,光身入伙,“策入会稽,署别部司马,授兵。权爱其为人,请以自给。”孙策给了周泰兵,之后孙权把周泰要走,孙权自己也有了军队。韩当也是如此,“及孙策东渡,从讨三郡,迁先登校尉,授兵二千,骑五十匹。”

增兵说明原来此人有兵,增兵是锦上添花,如程普、吕范。“普(程普)皆有功,增兵二千,骑五十匹。”“增范(吕范)兵二千,骑五十匹。”

再看周瑜,他第一次投靠孙策,其实是投靠袁术,带了私兵来,“瑜将兵迎策”,198年周瑜第二次投靠孙策,“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周瑜的“与兵”,更像吕范、程普的“增兵”,就是在保留周瑜原有军队的前提下,再给2050。韩当、周泰原来没有军队,“授兵”把他们提高一个档次。

至于太史慈,他兵败被俘之后,“即署门下督,还吴授兵,拜折冲中郎将。”我理解为,太史慈刚投降时,孙策任命他做门下督。我认为,门下督类似曹魏的“欲求牙门,当得千匹;百人督,五百匹”,门下督是个军官,带领100士兵,但这100人不是太史慈的私产,只能算下属,毕竟太史慈是降将,是否忠于孙策还有待考验。回首都吴县的途中,孙策足够相信太史慈的忠心和能力,才正式给了他一些军队,提拔到拥有私兵的将领行列,授予太史慈的军队,应该是太史慈的丹阳旧部,所以太史慈本质上与周泰、韩当一样,都是原来没兵的人,区别是他们得到军队时做的官不一样,太史慈火箭提拔为中郎将,周泰是别部司马,韩当是先登校尉。韩当得了2050兵才是校尉,而太史慈是中郎将,说明太史慈得到的军队多于2050,进一步证明太史慈得到的军队是他自称丹阳太守时的泾县旧部,而不是孙策从自己手中拨给他的。

至于太史慈去豫章搞统战,搜罗旧部,那是“还吴授兵,拜折冲中郎将”之后的事情。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吴县,孙策给太史慈的兵少于2050,让他顶着中郎将的头衔去豫章或丹阳招安自己和刘繇的旧部,搞到兵是太史慈的,搞不到是你太史慈没本事。不管哪种情况,太史慈都是火箭提升,一举超过韩当,与吕范、程普并列。

再说表,王誧只是个通讯员,不具备封将军的权力,表吴景是朝廷的既定方针,就是要高于孙策。然而他的使命是招安孙策,让孙策打袁术,既然孙策认为骑都尉官小,他为了完成使命变通一下,“表”孙策为明汉将军,就当时的情况,只能如此,他回到许昌,肯定会得到曹操版朝廷的认可,至少王誧、孙策都认为如此。

通宝推:桥上,
家园 脑补一下啊,人骑在马鞍子上,马鞍的大部分被屁股、大腿遮住

敌人冲上来肯定要砍人,砍到马鞍子的可能性反而小,因为只有马鞍的两头露在人体之外。那么所谓砍马鞍子,其实是指代砍到了骑马者,被砍的人是否受伤另说。所以我认为,所谓孙策、孙权被砍到马鞍子,其实是被砍到了身体的委婉说法,目的是保全自己和对方的体面。

砍马鞍子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孙策、孙权在戒备松懈的情况下遭到偷袭。战马很娇贵,不打仗的时候要把马鞍子卸下来,放马入厩或放出去吃草、遛饮,以节省、恢复马,描写哥萨克、骑兵生活的《静静的顿河》,有很多相关叙述。遭到突袭时来不及上马或抵抗,卫士往往拿起马鞍子抵抗,最详尽的一次发生在曹操西征马超韩遂战役中。《许诸传》记载

从讨韩遂、马超於潼关。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许褚)及虎士百馀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馀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褚白太祖,贼来多,今兵渡已尽,宜去,乃扶太祖上船。贼战急,军争济,船重欲没。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溯船,仅乃得渡。

如果敌人冲到许褚面前,许褚也会用马鞍子抵挡一下两下的,也会被看中马鞍子

家园 周瑜说的三万破曹,只有一部分是他的兵。

记载流水账的《吴主孙权传》对赤壁之战的描写是: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周瑜、程普是左右督,谁左谁右也不一定,《程普传》说程普“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於乌林”,俩人各率领10000人,考虑到孙策时期,他俩手下就有上千私兵,他们的“各领万人”肯定是自己的私兵,韩当、周泰、甘宁级别的将领共领兵1万左右,周瑜才凑够3万,即使这3万,程普的1万他也差遣不动,不得不与程普搞好关系,通过私交和感情,请程普合作。后来吕蒙也说:“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於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此目前之戒也。”

孙吴的军事体制是将带兵,一个有私兵的将领组成一个基本军事单位,每个单位的军队多寡不一样,例如张辽威震逍遥津时,凌统只有几百兵。与其说孙权拨不出兵,不如说拨不出将。另一方面,周瑜在孙吴集团中资历较浅,旁边还有个地位相当,功劳资历大的程普,即使孙权调拨军队给周瑜,周瑜能不能差遣的动也难说,我要是韩当的话,肯定听程普的,周瑜下的令是否执行,先问问程普的态度,程普说干我就干,否则我就不干,出了事有程普顶雷。

家园 太史慈的兵应该主要是自己召罗来的

因为 孙、太史二人的对话中有这么一段

....并观察子鱼所以牧御方规何似,视庐陵、鄱阳人民亲附之否?卿手下兵,宜将多少,自由意。”慈对曰:“慈有不赦之罪,将军量同桓、文,待遇过望。古人报生以死,期於尽节,没而后已。今并息兵,兵不宜多,将数十人,自足以往还也。”

太史慈刚入孙氏集团的时候,因为是降将,他管的兵都算是孙策给的;这一次独立执行任务,孙策允诺他自己选择带多少人,太史慈只带了几十个人前往

比较符合“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吴县,孙策给太史慈的兵少于2050,让他顶着中郎将的头衔去豫章或丹阳招安自己和刘繇的旧部,搞到兵是太史慈的,搞不到是你太史慈没本事。”这样的情形

说到朝廷使节呢,当时派出去的多半还都是头脑蛮灵活的...朝廷给予了部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但是基本原则似乎应该是:

1 承诺孙氏控制丹阳、会稽,却单单把中间的吴郡分出去(孙氏及亲属都是吴郡人,按三互法不得出任吴郡长官,这是很好的借口)

2 可以给予吴景较高的地位,以避免朝廷公开承认孙氏集团的合法化(朝廷承认合法化还是挺难的,最后曹丕朝廷封孙权为吴王,都反对声不小;而封吴王,则是承认孙氏集团下属成员和孙权本人有了明确的主从关系,当然这是终极版的集团合法化-但是像 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 这样的合法化,似乎也没有几个人从朝廷拿到,一个例外是“会卓死,天子遣使者段训增虞邑,督六州;”可惜这个成了刘虞的催命符)

家园 太史慈投靠孙策做中郎将,到去豫章招安,隔了1年

从时间看,太史慈做中郎将在197,去豫章招安统战在199,中间隔了1整年,所以我认为,太史慈在197年做中郎将时手下的人马超过2050,因为韩当得了2050时还是校尉,否则太史慈的官位与军队数量不匹配。

199年太史慈去豫章招安旧部,私兵肯定更多,应该超过5000,超过1万也有可能。这时候孙策不好安排他了,做太守吧,资历不行,不做吧,兵太多了。于是孙策把豫章郡北部分了出去,让他做建昌都尉。如果是豫章都尉,那么很明确他低于太守孙贲,单独做建昌都尉,本质上是把建昌地区剥离为一个郡,让他做有实无名的太守,独当一面。既削弱了孙贲,也承认了太史慈的功劳和实力,孙策的平衡艺术炉火纯青。

无论如何,太史慈入伙就做中郎将,都是太快了,我认为孙策急于建立自己的一套人马,用来制衡朱治、程普代表的孙坚派老人。吕范、周瑜、太史慈、蒋钦、周泰、陈武、董袭,都是孙策的人,提拔速度比老人快。

家园 确实,孙策的用人非常厉害

老家吴郡,按照汉朝的规矩孙氏不能出任太守,给了首席家老 朱治(在郡31年),但是朱治直到孙权时期才正式 表为太守,之前一直是以都尉代行太守事,然后在吴郡南部,再安排叔叔孙静一门镇守

就是 庐江这块,史书没记载.....李术一点儿信息都没有

家园 孙权接班时虽然年龄不大,却也有了一套人马

孙权的人有这么几个,首推潘璋,孙权做阳羡县长时入伙,孙权让他招了100多兵,从此孙权有了嫡系部队。其次是周泰,攻入会稽后周泰有了军队,孙权把他要过来,宣城围攻战时,孙权手下不到一千人,应该就是周泰和潘璋的队伍。资历更浅的有朱然,头号元老朱治的外甥兼养子,孙策让朱然陪孙权读书,孙策的目的当然是结好朱治,从孙权的角度说也巴结上了朱治。名气稍小的还有胡综。比较隐讳的有凌统,他是孙策的爱将凌操的儿子,年龄比孙权还小,史书记载孙权最喜欢的将领是吕蒙、朱然、凌统,那两位都是孙权的嫡系、亲信。凌统死后,两个儿子被孙权接进宫里抚养,“爱待与诸子同”。

靠这些力量和人脉,孙策去世时孙权已经组建起一个小团体,加上通过朱然得到吴郡代理太守朱治的支持,孙权的实力相当于1.5 个太守。

家园 入茄如磋如琢如磨
家园 【原创】9. 袁术灭亡

丹阳和海西战役在197内全部结束,孙吴集团进入调整或暂歇期,198年全年都没有上得了台面的战事,坐视吕布、袁术、刘备、曹操逐鹿中原。

我认为孙策和孙吴集团的最大失策,就是没充分利用197年征服广陵郡。如前所述,197年下半年,吕范取得海西大捷,赶走朝廷任命的吴郡太守陈瑀。海西县属于徐州广陵郡,在淮河北岸,不仅距离孙策的首都吴县远,距离长江都很远。广陵郡的大部分土地在淮河以南,总共11个县,只有海西、凌县在淮北,所以广陵郡可以视为长江、淮河下游之间的土地的总和。广陵郡的一大重要性,在于境内有沟通长江、淮河的邗沟。之前的196年,身为袁术版广陵太守的吴景在邗沟的淮河出口淮阴县,与刘备相持数月,互有胜负,如果孙策能利用海西大捷的机会,占据广陵郡,哪怕只占据广陵的淮南9县也是好的,这样孙吴的国界会从长江推进到淮河,大大增加防御纵深。

但是孙策没抓住吴景来投,吕范北伐的两次机会征服广陵郡,就别怪别人占便宜了。197年夏,吕布在下邳土豪陈珪的煽动下,派陈珪的儿子、陈瑀的堂侄陈登去许昌朝见汉献帝,希望朝廷能封他为徐州牧。在许昌,曹操与陈登密谈,陈登说吕布有勇无谋、轻於去就,建议曹操趁早灭了吕布,曹操很高兴徐州来了个带路党,拉着陈登的手说:“东方之事,便以相付。”封陈登为广陵太守,于是陈登成了袁术版广陵太守吴景之后的朝廷版广陵太守。

陈登的生卒年不详,史书只说他享年39岁。我认为他死于204年,因为这一年曹军攻克袁绍的首都邺城,曹操的头号心腹爱将夏侯惇获封为伏波将军,此前的199年陈登获封此职,曹操不大可能同时让两个伏波将军存在,由卒年推生年,则他生于166年。

陈登做广陵太守,应该在海西大捷之前不久,即使晚于海西大捷也晚不了几天,战后吕范撤军汇合孙策平定丹阳郡,走了。于是陈登得以踏踏实实的去广陵上任,198年九月,曹操亲征吕布,陈登率领广陵军做曹操的先锋、带路党,说明陈登已经牢牢控制了广陵,能够招兵并把军队带出来作战。199年2月,吕布白门楼殒命,陈登获封为伏波将军。伏波将军是中国最著名的将军称号之一,最著名的伏波将军当然是东汉初年的马援,留下马革裹尸的典故,伏波将军因此有了独当一面,特别是征讨水边的边疆的含义。陈登是汉末三国时期第一个伏波将军,下一个才是夏侯惇,陈登的伏波将军头衔恰如其分,他“甚得江、淮间欢心,於是有吞灭江南之志”。这里的江南,当然就是孙策,从孙策的角度说,则是“陈登间其心腹”。

孙策没抓住机会在广陵郡立足,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兵力不足。孙策的全军总兵力不会超过5万人,直到208年冬的赤壁之战,孙权拼凑5万人给周瑜都困难。

2. 骑兵太少。广陵郡虽然也在中国的天然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以南,相对江东依然是北方,从孙策给吕范、程普等人的兵力看,孙军的步骑兵比例为40:1,即使孙策有5万步兵,骑兵也才1250人,同时乃至稍早的曹操、吕布、袁绍、公孙瓒,都有骑兵数千乃至上万。例如在官渡之战期间,坐镇关中的钟繇送给曹操2000多匹马,则曹军骑兵至少2000起跳。191年的界桥之战中,公孙瓒有1.2万以上骑兵。缺少骑兵,意味着孙吴集团无法在北方实施机动和作战。

3. 补给困难。从长江到淮河边上的淮阴,当然可以使用邗沟,但是邗沟淤塞多年,航道窄、深度浅、季节性强,不堪使用,曹操四越巢湖都没走邗沟,魏文帝曹丕时代三次南征用过邗沟,但那更像对青徐豪霸的示威,而不是征讨孙吴。

4. 没有当地豪强的支持。孙策生于广陵郡盐渎县,但呆的时间不长,还没在庐江舒城周瑜家时间长,谈不上与广陵和徐州的关系。而且孙策的出身太低,这个出身不是孙策本人,而是孙家出身草根。孙策征服江东三郡期间,许多名士如许靖、王朗拒绝与孙策合作,宁愿浮海而去。吴县土豪陆家的合作很勉强,一来族长陆绩、代理族长陆逊年龄太小,二来他们走不了也缺少武力,不得不与孙策合作。曾经避乱江东的广陵郡海西县人徐宣、广陵郡东阳县人陈矫,都曾经避难江东,却都拒绝孙策的征召,跑回广陵投入陈登门下。本地人不合作,大大增加了孙策的困难。

尽管有可以理解的原因,孙吴集团放弃两次占有广陵的机会,也极为可惜,下次孙吴尝试向淮河一线推进,一竿子支到赤壁之战后的209年初。

199年初,吕布死后,曹操版朝廷命令司空曹操、江东讨逆将军孙策、卫将军董承、益州牧刘璋征讨伪帝袁术和荆州牧刘表,其实刘表和袁术的关系一贯恶劣,当年孙坚就是在为袁术攻打刘表的战争中阵亡的,曹操手里攥着朝廷,说打谁就打谁,孙策、刘璋等人不得不从命。刘璋远在四川,够不着袁术,要打也是出川攻打刘表,真正打袁术的只有孙策、许昌朝廷的曹操、董承。

此时的袁术不仅四面楚歌,而且由于治国无方,“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无力抵抗曹操、孙策的南北夹攻。于是袁术主动放弃首都寿春,准备向南投靠灊山附近的老部下雷薄、陈兰,这二位拒而不纳,袁术听说袁绍灭了公孙瓒,兼并北方四州,财雄势大,不可一世,断定袁绍与曹操即将决裂,于是决定放弃帝号,向哥哥袁绍低头认输,北上投靠袁绍。

应该说袁术的政治嗅觉相当敏感,曹操和袁绍还没公开翻脸,他已经看出来了。曹操当然不能允许二袁合流打自己,派投奔自己不久的豫州牧刘备、将军朱灵去徐州拦截袁术。袁术见北上无望,南下不成,只得返回寿春,六月(199-07-11—08-09),在距离寿春80里的江亭,全军断粮,穷途末路的袁术吐血而死,按袁术在189年诛杀宦官时30岁算,终年40岁。

与众多诸侯相比,袁术集团的灭亡极为特殊,其他集团要么覆灭,如袁绍集团,要么主动或被动投降,如南阳张绣、汉中张鲁,袁术集团则是自我爆炸,没遭到什么像样的打击,随着袁术的死亡,瓦解冰消,碎成一地玻璃。

袁术死后,他的妻子、部曲、军队,共3万多人,在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的带领下,投靠袁术的故吏、庐江太守刘勋。《孙策传》说袁术旧部本打算渡江投靠孙策,被刘勋截胡了。刘勋在189年担任建平县令,讨董联军散伙之后,曹操兵少,去东南方的扬州招兵,丹阳太守周昕送给曹操4000兵,曹洪招了数千,回中原的路上,新兵兵变,虽然曹操手刃数十人,军队也散了伙,只剩下500人没跑。曹操带领残兵败将走到建平县,得到刘勋的帮助,又得兵1000多人。靠这一功劳,刘勋也成了曹操的恩人,所以袁术走投无路时不敢投靠刘勋,宁可投靠老仇人袁绍。

靠吞并袁术的遗产,刘勋发了横财,让孙策眼红心跳,“兵强于江淮之间”,成了缩水版袁术,对孙策造成巨大威胁。从孙策的角度说,他既想吞并4年前一手打下来的庐江郡,也想扩大江东的防御纵深。因为要保住江东地盘,划江而治是不够的,赤壁之战前,孙权身边的投降派就认为,敌人到了江边则“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所以应该尽量将国境线向北推,能推进到淮河最好,再不济也要推进到江北丘陵一线。打定吃掉刘勋的主意,剩下的就是具体怎么操作了。

刘勋一下子吃掉袁术部曲3万多人,得意之余马上发现多了上万张嘴,粮食不够吃,便派从弟刘偕去往西南方的豫章郡,找豫章太守华歆要或借粮食。

说到这就得说说豫章局势。如《3. 江东乱局》所述,豫章在扬州各郡中最为混乱,史料的记载也不同,195年前后有3位太守出场,分别是诸葛亮的从父诸葛玄、孙坚的老上级朱俊的儿子朱皓、大儒华歆华子鱼。诸葛玄、朱俊去豫章去得早,《三国志 诸葛亮传》引《献帝春秋》说,诸葛玄与朱皓兵戎相见,诸葛玄不是对手,逃出首府南昌城,躲到南昌西城“潜伏爪牙忍受”,朱皓入主南昌城,俩太守在豫章郡较劲。

194年,和解关东的太傅马日磾,征召华歆做自己的掾吏,马日磾走到徐州,任命华歆做豫章太守,这样在195年豫章至少有2位太守。

196年,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刘繇被孙策赶出曲阿,带着军师许劭,崇佛的老部下笮融溯江而上,前往豫章郡。见豫章政局混乱,这帮难兄难弟先到鄱阳湖东北的彭泽暂住,刘繇派笮融先去南昌打前站。笮融这人前面说过,虽然喜欢念经,却是个毫无背信弃义的小人,陶谦对他那么好,他背叛陶谦毫无压力。现在笮融故技重施,来到南昌诱杀“推诚以信人”的朱皓,自己像模像样的做了太守,“代领郡事”。刘繇与许劭进军南昌讨伐笮融,被后者打败。刘繇重新纠合各县再攻笮融,笮融战败躲进山里,被山民杀掉。197年正月(197-02-05—03-06),南昌西城人造反,杀诸葛玄,首级先给刘繇,说明此时刘繇还活着。很快刘繇死了,终年42岁。许劭也死于豫章,终年46岁。

从194年被马日磾任命为豫章太守,但熬到刘繇死去,华歆的行止不明。反正随着诸葛玄、朱皓、刘繇、笮融相继死去,华歆终于熬出头,做了豫章郡的正牌太守。华歆继承了刘繇的旧部,拥兵一万多人,成了个不大不小的诸侯。

华歆字子鱼,著名大儒,与管宁、陃原并称为“一龙”,华歆为龙头、陃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后来曹丕将钟繇、王朗、华歆并称为“一代之伟人”,一贯目中无人的陈登,夸奖华歆“渊清玉絜(洁),有礼有法”。太守华歆面临的问题却不少,作为没有根基的外来户,还是个只会舞文弄墨的儒生,他的实控地盘仅限于首府南昌(今江西南昌)一带,南昌北边的海昏县,有一万多户人家(《太史慈传》说五六千户),以宗族为核心结城自保,这种地方群落、武装,叫做“宗伍”或“宗贼”,头头叫“宗帅”。海昏宗贼建立了一个叫上缭的坞堡,割据一方。

汉末天下大乱,为了自保,宗伍遍地开花,例如孙坚杀了荆州刺史王叡之后,荆州大乱,继任刺史刘表单马入宜城(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襄阳的汉水下游,城南),诛杀宗贼头子55人,才算在荆州站稳脚跟。再如许褚、李典、李通,都是拥有成百上千民户的宗帅,因及时投靠了曹操,成为曹魏开国功臣。海昏县在现在发掘海昏侯墓地的地方附近,县城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永修县境内,九江、南昌之间。在南昌东北的鄱阳县(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也有一波宗贼土豪。两伙宗贼对华歆还算客气,按时足额纳税交粮,但征兵调兵绝不可能,一个人都不给。

在南昌南边的庐陵县(江西省中部吉安市吉安县),一个叫僮(tóng)芝的人自称太守,割据一方,公然与华歆唱对台戏。虽说僮芝的小政权很短命,但他是第一个庐陵太守,后来孙策正式从豫章郡分出庐陵郡,严格的说也不合法,没有得到东汉政府的批准。这样,南昌北边海昏、鄱阳两伙宗贼,南边伪庐陵太守僮芝,将华歆的南昌变成了一座孤岛,与中国其他地区隔绝。华歆看着宗贼们不顺眼,却也没啥办法收拾他们。

刘勋、华歆,两位未来曹魏重臣,各有各的难处,刘勋的从弟刘偕来到南昌县找到华歆要粮,华歆一定认为这是向刘勋示好,进而抱团取暖的好机会,很热心的帮忙,不过华歆也缺粮,便派人带着刘偕来到海昏,请上缭宗帅提供3万斛粮,不知道宗帅没这么多还是不想给,磨磨蹭蹭几个月下来,才筹集到几千斛,目睹豫章郡的乱象,刘偕写信给刘勋,建议他乘乱兼并豫章。

通宝推:楚庄王,铁手,光年,kiyohide,
家园 关于孙氏不能北进广陵,我觉得还有以下原因

1 是当时广陵一带已经接近是长江入海口了,江面比现在宽阔难渡,且春秋常有大潮(西汉大文学家枚乘的《七发》:“春秋朔望辄有大涛,声势骇壮,至江北,激赤岸,尤为迅猛。)此种广陵潮到唐代才因为长江冲积,海口下移而消失,三国时期还是有的

这样就很别扭,因孙氏北进往往趁着春夏雨季...偏偏遇上潮水,冬天呢江北的水路又不通

尽管孙氏水军三国时期为全中国第一,但是也不是没有遭过天灾:“权遂改年,临江拒守。冬十一月,大风,范等兵溺死者数千,馀军还江南”(应该是黄武元年)

正因为广陵一带(尤其之下)江面较为宽阔,所以三国时期南北出兵,多不走广陵,魏文帝那次,撂下一句“嗟呼!天所以限南北也”

2 是广陵郡遭 佛贼 笮融劫掠,也比较残破。这样如果北进,须集团投入全力(兵力太少,一旦救应不及就给敌人送战利品去了),其实孙氏手下广陵人不少.....名士也有的,比如张竑、秦松、陈端都是(后两位,虽然史书说早卒,但都是孙权时期才死)

孙策对这些名士很看重的,也怕放到江北被人策反过去了(吕布袭取徐州,因为之牧,不欲令纮与策从事。追举茂才,移书发遣纮。纮心恶布,耻为之屈。策亦重惜纮,欲以自辅。答记不遣,曰:“海产明珠,所在为宝,楚虽有才,晋实用之。英伟君子,所游见珍,何必本州哉?”)

虞翻传里记载了一段 虞翻和孙策 耍心眼的故事

策既定豫章,引军还吴,飨赐将士,计功行赏,谓翻曰:“孤昔再至寿春,见马日磾,及与中州士大夫会,语我东方人多才耳,但恨学问不博,语议之间,有所不及耳。孤意犹谓未耳。卿博学洽闻,故前欲令卿一诣许,交见朝士,以折中国妄语兒。卿不原行,便使子纲;恐子纲不能结兒辈舌也。”翻曰:“翻是明府家宝,而以示人,人倘留之,则去明府良佐,故前不行耳。”策笑曰:“然。”

其实,现在看来,张竑在孙氏集团中的地位远比虞翻重要,孙策本来是怕被人挖了墙角才 用激将法的

而且,虞翻那个大嘴巴,不喜欢曹操,所以孙策不怕被人挖走(后翻州举茂才,汉召为侍御史,曹公为司空辟,皆不就。吴书曰:翻闻曹公辟,曰:“盗跖欲以馀财污良家邪?”遂拒不受。)

通宝推:铁手,赫克托尔,
家园 关于孙策嗣侯的时间和选择

“魏书曰:策当嗣侯,让与弟匡”

那么孙策是什么时候“当嗣侯”呢?我觉得是在“建安二年夏,汉朝遣议郎王誧奉戊辰诏书曰”的时候,之前孙家已经和汉帝国中央(献帝版的)决裂很久了,而正式继承爵位还真得中央批

武帝纪曰:“(建安元年)夏六月,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这个时候呢,献帝还在杨奉、韩暹等人手里,但已经东回,快到洛阳了,和曹操势力接上头了,为了取悦曹操,允许他承袭祖上的爵位(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在曹操正式和献帝中央接头之前,曹操也不能嗣侯)

到当年九月(曹操正式控制朝廷了,就加官晋爵),“车驾出轘辕而东,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而且戊辰诏书明确的说:“今以策为骑都尉,袭爵乌程侯,领会稽太守”。

也就是说,之前孙策连嗣侯的资格都没有

而孙策让爵位于小弟孙匡,我认为作用有二:1是临时性的向朝廷使节示威

2 是长远性的对诸弟的前程的安排(孙策不可能预见自己遇刺),孙策本人当然是集团首领,三个弟弟中,孙权走文化路线(孙权按照东汉察举制的流程,先后被举为孝廉(作弊!让朱治察举的)、茂才(这个是妥协,由曹操版的扬州刺史严象察举),而且孙权的文化素质确实还可以,从小念书-(朱)然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从孙权劝吕蒙读书的故事里来看,孙权确实受过系统的教育而且相当有针对性-对于政治家很有实用价值的教育);孙翊骁悍果烈,有兄策风,走军事路线(不过也按照流程举孝廉,还是朱治干的,作弊)

孙匡和曹操的弟弟的女儿联姻,作为统战人士,为了配得上曹家的门第,孙策特地把侯爵的头衔让给孙匡(然后也举孝廉茂才,作弊)

孙策已经做好全集团同许县中央妥协,而维持半割据的打算(有机会就进取-袭许,迁朝廷;没机会就割据南方,但未必和朝廷立即决裂)

家园 还有一个事情就是,庐陵的设置

三国政区地理一书中提到

《豫章记》说:灵帝末,扬州刺史刘遵上书请置庐陵、鄱阳二郡...

即汉末就有分割豫章的计划,孙策实施这一计划,并非全无依据

家园 增、授用字的区别并不在于本来有兵与否。

而在于给兵同时是否任官或加官。程普、吕范二例都是并未加官,所以用“增兵”;韩当是迁先登校尉时得兵,因此用了“授兵”,韩当原职是别部司马,手下怎么能没有兵。

孙吴的兵制,摊开来说至少需要论文的篇幅,择大要而说,大概孙策时代是一个阶段,孙权统事的建安年间是一个阶段,曹魏称帝后又是一个阶段。

孙吴这种授兵制度,追溯其根源,在于孙策、孙权的名位太低。孙策以校尉渡江,孙权以孝廉领郡。看各人本传,孙策过江之后封官拜将,众人加官进爵不亦乐乎,其实细究起来全是伪职。直到建安四年孙策上表:“……部所领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领桂阳太守行征虏中郎将吕范、领零陵太守行荡寇中郎将程普、行奉业校尉孙权、行先登校尉韩当、行武锋校尉黄盖等……”,这群孙家班头面人物的官职之前都带领、行字样,没一个实授的,换句话说这是一群白丁。就连孙策自己,也是在建安二年才得到朝廷封拜,之前军职是袁术所表的校尉行将军而已。

这又要说到史书里常见的一个词汇:“策名委质”,这个词读史的时候,往往可以当“投靠”、“依附”理解。意思确实是差不多,但这词并不抽象,而是代表了一整套仪式:“策名”是将名字书于竹简交给主君,“委质”则是献上礼物,这一套礼成,才叫“定君臣之分”。

孙策渡江的时候,条件显然不允许他做这一套,袁术并不是完全的无能,对他是有所限制的,一来他不是太守,无法辟除;二来他不是将军,无法开府。那么孙策渡江,打下了实业之后,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把君臣之分定下来了。这里不妨看看孙策过江前的情况:“兵才千余,骑数十匹(这些是袁术给的),宾客愿从者数百人(这是孙策自己的本钱),比至历阳,众五六千(这是会合了周瑜、吴景、孙贲等人之后)”。可见过江前的孙策集团,孙策都未必是第一大股东,众人以他为首当然有其理由,但不过战时权衡之策,如果在定君臣之分时处理不好,孙策这个新政权很可能没建立起来就先分裂了。

孙策攻占刘繇驻地曲阿之后,派遣吴景孙贲回去向袁术报信。这种安排,显然是孙策试图避免可能会发生的矛盾,吴景孙贲相对孙策,不仅位在尊亲,而且孙策渡江集团里二人占的股份也相当不少。二人走后,孙策给吕范、程普、韩当等亲信下属增兵,将他们培植成不下于吴景、孙贲的实力派,水涨船高,他自己的地位自然就超然于众人之上了。

顺带就环宇先生提出的几点意见说一下我的见解:我同意王子,孙策这时对周瑜、也包括吕范、程普等人的“授兵、增兵”,给的不是编制,而是实实在在的兵力。孙吴的领兵世袭制度在孙策时期远未成型,程普韩当还好说,周瑜、吕范的兵力来自私人部曲,如果孙策这时给的是编制,这编制还包括他们既有兵力,那恐怕不是奖赏,反而像是变相夺其私兵了。

吴书中时常出现的“授兵若干”,恐怕不是“不能纯是打压”,而是一点打压的意思都没有。授兵往往与封拜官职同时进行,而封拜官职显然是为了酬功选能,如果说授兵有打压的意思,那么这写法也太黑色幽默了点。

授兵数不代表“定编”,一般提到编制,随之要谈的就是财政支持。孙吴对领兵将领的财政支持是奉邑制,即划出几个县来,将其赋税交由将领支配,相应的,部队待遇、补给由将领完全自理。譬如贺齐传记载:“齐性奢绮,尤好军事,兵甲器械极为精好,所乘船雕刻丹镂,青盖绛襜,干橹戈矛,葩瓜文画,弓弩矢箭,咸取上材,蒙冲斗舰之属,望之若山”,可见孙吴军队连装备都不统一。这种财政支持显然弹性很大,定编无从谈起。

授兵数也不代表孙家君主认可的带兵数,因为孙吴显然不限制将领带兵数超编,如周瑜卒后部众四千余人交由鲁肃——周瑜只有一个授兵二千的记载,当然这可能是史书失载;鲁肃部众增至万余人,鲁肃卒后又全部由吕蒙接管。如果孙权有限制带兵数的意图,那么这种全部转交的接管模式显然是不可能的。

通宝推:铁手,老老狐狸,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