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终于决定回国 -- stones210

共:💬362 🌺2737 🌵7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家园 节俭是美德,但是。。。

节俭是美德,但是普遍的节俭意味着什么。。。很多人都懂,对吧?

很多人到美国去,目的肯定是希望过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比较自由的生活,而不是为了过上约束很多俭以养德的生活。

所以节俭虽然是美德,普遍的节俭却反映了生活之不自由。

关键词(Tags): #节俭
家园 被夸奖了,送花感谢
家园 我说的节俭,跟你理解的不是一回事。

这是长期在北美生活的华人普遍的生活习惯,不是花不起,而是不愿铺张浪费。就是比尔盖茨请客,也会按人头数准备饭菜,尽可能做到不浪费食物。你故事里的那些人,不可能是因为没钱多买几个包子,更可能的是没想到客人的饭量远大于自己的想象。我回国跟亲友一起吃饭,也常常惊讶于他们的饭量之大。其实仔细分析起来,中餐里植物纤维比西餐要多很多,热量相对低,因此需要吃得多一些。而西餐热量高,纤维少,在国外生活久了,饭量变小是很自然的。

家园 应该参照大学同学而不是小学同学的生存状态

你和楼主都是能好好发言的河友,这年头能好好说话的人比较稀缺了。

祖国几十年工业化就是把农民往城市驱赶,农民农村要是生活优裕了能往血汗工厂跑?大家都是农民的子女,父辈们的牺牲历历在目,可歌可泣,于是成就了第一世界的沿海发达城市群,大多数父辈们的有生之年总算等到了苦尽甘来,不管多么不幸总比毛主席那一代人幸运一点点。

在丛林世界,在国界还没有消失之前,爱国主义精神总是优先于国际主义精神,牺牲降临到自己头上挺住就是了,而不是愤懑地控诉为什么是我。

你对于国内生存状态的参照,应该是参照大学同学的生存状态,40多岁的他们大部分都是志得意满的中产中坚,而出于各种原因留在农村的中小学同学的拮据境遇是大势的必然。

发展过程中一部分人离开祖国是不可避免的,或许也是需要的有益的,但是有时候也要想到,八九十年代一个留学生带走的那几万美金或许超过了一家血汗工厂一年创收外汇的全部,如你所说,可以的时候要为祖国办点力所能及的实事。

通宝推:qianji,
家园 或许是我解释得不清楚

稍微啰嗦多几句。

还是以一个简化的例子来说明:一个保障房的项目,需要一块地,这块地,原本可能有很多种用途,既然简化,我就拿其中一种,建设一个医院,来做演示。

政府拿了这块地“免费”去建保障房,由于是医院是刚需,政府就必须拿另一块地来建医院,而这块地,原本打算是x亿元卖出去做商业用地的,现在为了建医院,政府就少收了x亿元的收入。

那你说这x亿元应不应该算到保障房的成本里面呢?

最后,这个例子隐含了一个重要的假设:适合建保障房,或者医院,或者有商业价值的地段是有限的,如果你不同意这个假设,就没有讨论的余地了。

家园 有道理,横截面对比更合理
家园 这是我叔叔家真实案例,他就是一普通农民。

也许是地域差异问题

家园 这叫机会成本

不是真实负担的成本。

中国目前开发房地产占中国土地面积1%,保障房可建地多得很。

从经济学角度,你是对的。从政府支出角度,是不能算机会成本的

家园 嗯,是地

以前总觉得汉堡包不实惠,捏吧捏吧还不如普通包子,可是吃完了就觉得肚子“顶住了”。可是故事里面是中国的包子啊,当然了那只是个故事

家园 平常的事有这么多讨论,像是讨论皇帝的新衣

有些人没穿衣服还感觉良好。

我觉得楼主说的是符合现实的。

华裔在国外毕竟是少数族裔,虽然第二代移民会好很多。

家园 你最后一句画龙点睛了

在双方文化差异巨大而中美交流又没有达到水乳交融地步的情况下,硬说没有障碍,那才是见鬼了。

在这个条件下做横向对比显然是不可能深刻也不完整的,因此楼主从自身感受出发做出的判断并不离谱。其离谱的地方是把自身在几年交流障碍下的感受泛化了,泛化到广大华人身上,泛化到下一代身上,甚至泛化到自己在这个环境下浸淫多年后的自身上。

不幸的是,人生是短暂的,因此人无时无刻不在做着力所能及的泛化行为。楼主有条件做个人生试验,把中美做个横向对比,为别人提供参考是好意。同样的,其他人比楼主经历的既深也广,纠正楼主的一孔之见,为别人提供参考同样是善举。

更不幸的是,如此一个简单的人生问题,在中美对抗意识形态决绝的大环境语境下,不可避免的被视为有关爱国去国的一个争论分支,自然变成带有感情色彩的情绪化争论。好在西西河有观众农民这样的谦谦长者,以超越时空的境界与眼界为大家循循善诱,才没有导致此楼变成“人民公社就是好来就是好,资本主义大毒草来大毒草”。

因此,在政治敏感的论坛如西西河,发帖讨论,应该尽量注意人本身这个喜欢过分泛化的天性,控制话题的语境与边界条件。真的认为广泛的条件对决定有紧密关系,泛化也不要紧,但要注意逻辑链的完整,否则的话懒得写论文,直接提出观点,就不要对反驳的帖子太介意。种花得花种豆得豆么。

家园 农村农业不能光看表面

规模化养殖需要的技术不比一般制造业简单,要操的心绝对不比制造业少。CCTV7很多片子讲养殖致富的,但都有一个通病-----对风险控制着墨太少,看上去似乎很简单就能赚钱嘛?但真做起来没那么容易的。

比如养鸡养猪,规模一大,就得考虑系统性防疫、饲料进价、生产周期还有很致命的售价问题,两头在外的养殖户会很被动。

散养的成本和周期也比规模化、工业化养殖高。

2015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生猪价格上涨,但之前是连续亏损了3年,平均每头猪亏损200-300元。我舅舅曾经是国营养猪场的技工,被派到海南进行过技术支援的,但也没办法,今年才算是长出了一口气。

国内所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绝大多数都没表面上那么光鲜,以我的了解,这些企业很多都是地方政府制造政绩的平台,和地方官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的很多事情不是一般农民能接受和干得了的。

通宝推:迷途笨狼,
家园 求心理阴影面积
家园 我想可以这么说

就像老科学的家说的,还是说话方式的问题。你这里说的好么,其实不加最后的那些话很好的,有道理,有正面的启迪。但可惜你似乎并不关心把这些摆出来,一开始宣泄,最后还是。

说到德俄的歧视,我想你的例子并不准确,因为他们的脸差距并不大,经过混合就不好分了,况且1900年代开始的移民似乎更多是骂苏维埃的,铁幕降下后就是叛逃的了更不必说。冷战更多的担心是意识形态上面的,而无法加入族裔标签,麦卡西主义的时候就是全民“宣誓”,他们把奥本海墨作为共谍咬住,那个有名的共谍反而是英国人

而东亚人不仅遗传特征不一样,文化上差异更大,更加倾向坚持差异明显的传统。二战时日本人不是还有“集中居住”吗?

插科打诨的说法,就是遗传/血统/脸这个特征太显著,太容易overfit

说个轻松的,我大学时有个同学,和他一起挤公交一点都不挤,周围人总会留下空间,因为他长的很容易被误认为新疆人。

那个铁板上,仅仅盯在知识产权上也有点局部了。

我还是好奇,对于外国人,是如何保证其保守秘密的?据说中国也在军舰、雷达电子上面雇佣外国人(例如乌克兰),但是我想那不一定是交底式的合作吧

我这里罗嗦些似乎不相干的,请别见怪。但是既然人的认识都是从经历、见识而来的,那么对于事物的思考有不同也很正常吧,彼此求同存异难道不应该么。你也提到了样本偏差,难道人不都是在各自的sample population里以各种形式bias着、overfit着?

我不理解美国式的情商/社交是怎么样的,我想中国式的情商至少包含了客气说话吧

家园 说来说去老兄说透了

还记得少先队之歌吗,经典的“洗脑歌”啊“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前三十年啊当真的,影响延续到90后甚至00后,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延续。那是把人人都当作统治阶级来训练和教育的,不能说阶级不存在等级不存在,但是立意上就是那样,那就意味着每个人肩负着国家兴亡的使命,包括文化,政治等等大概念的,如果接受这种灌输的人在面对自己或者后代失去这种传承的时候内心极度恐惧。这几十年下来,不少人所谓看透了,自己个体过得好就好,文化意识形态传承算个啥啊,反正肉食者谋之,我们是被骗了。并且以这种判断而感到自豪,但是毕竟受了那么多年教育,自我感觉是一种逃兵,有几种办法排解,极端点的就是不断强化自己判断的正义性,缓和点的就是坦然接受,有人刺激到了也就四平八稳说点自嘲的好话。其实少有人真的就放下了。尤其在西西河我发觉华人融入海外的判断多是变成了外国人,以后三代在中国国庆的时候会挂五星红旗吗?还会和国内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吗?个人感觉意大利人还挺坚守的,没事干就挂旗,和国内亲戚朋友联系挺紧密的。

话说的可能不好听,不如上面自称逃兵的网友,哈哈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