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潜艇的水声对抗装置 -- 潮起潮落
今天大家谈说到,美海军潜艇部队预算独占一半,其他(包括航母)等等占一半。航母可调,潜艇预算保证。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高频声呐可以扫描测绘海底地形地貌,补充到电子海图数据库中。海图信息是不断变化的(比如新探测到的沉船、海底地貌变化,以及以前未航测海域),需要不断修订,航保部门会不断发布航海通报。
探雷声呐也能显示图像,以便潜艇穿越雷区。
潜艇中低频声呐显示与雷达类似,但更复杂些。
西方流行“瀑布”式显示,每条声线表示一个目标的信息。
用成像声呐拍摄的海底失事飞机
真实的速度和潜深各国都是绝密,但是技术水平大家心里都有数,所以公开资料里能看到的数据都是只能凭对他国工业能力的了解作出的估计。由此形成一定的共识。
比如,常规潜艇大概在20节上下,核潜艇大概在30节左右,个别变态的型号在特殊的场合,能冲到40节以上。
那么,在研制鱼雷的时候,速度目标定多高?当然是越高越好,能干到200节最好。(对苏俄的那个什么“气泡鱼雷”,本人始终存疑)
可是,技术水平摆在那里,做不到那么高的。所以,提出一个1.5倍的概念,以宁可信其有的态度,估计现存和近将来的潜艇速度最高不会超过50节,在这个基础上鱼雷速度有70节就够用了。在这个前提下,组织各种技术综合设计。
所以我觉得潮兄的数据不离谱,回答也中肯。
再追问来源,就没意思了。公认的最权威的简氏年鉴给出的数据也不过是推测,其他的公开信息,不是抄来的,就是自己推测的。因为没有国家会把真实数据公开。
潮大怎么看?
在北极冰盖下反潜战,飞机无法投射浮标声呐与武器,水面舰只也开不过去,以潜反潜几乎是唯一手段,。
此外,在无法确保己方海空优势,但需要攻势反潜时,也只能由潜艇发起打击。
个人认为,至于潜艇力量不强的中小国家,这倒不一定了。
手机敲字实在不方便~
见下~
除了老大哥那个跟鱼雷一个尺寸的诱饵外,其他诱饵都是小型的,我觉得吧,设计为艇内手工装填,一是发射速度不够快,被围殴的时候人家连续多条鱼雷打过来,咱们装填慢了不就挨打了么?其次发射管还得穿透耐压壳,工艺上也更麻烦啊。依我看,为啥不设计成安装在内外壳中间,类似船上埋在甲板下的垂直发射系统一样,围着艇身装一圈,既不用穿透耐压壳体,也可以多个方向多个不同类型诱饵同时或者连续发射,增加保命概率。是成本问题么?或者内外壳之间的空间放不下呢?
设计建造年代也早,只有一个伪装发射器。
水声对抗装备情况各不相同,前卫级发射管比较多,除可发射气幕弹,还可发射悬浮与自航诱饵。
手动装填可重复发射,持续性好。
新潜艇不止一种水声对抗设备。
手机回复,凑合看。
请教下,高频声纳成像距离有多远?
搜索失事客机残骸效率如何
个人理解,在未知失事飞机大致位置时,就指靠成像声呐探测,效率不可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