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最近看到的笑话之八 -- 钛豌豆
欧美年轻人觉得日子不够好,是缺少了LGBT,搞了这场运动,日子就会更好。
现在的主流国产模型说能对标GPT-3.5不过分吧?而GPT-3.5是2021年才有的。
所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如果大于3年,那就等于是说,如果没有游戏禁令,中国本应在美国之前发展出AI。
请问,美国国税局收税的时候,管身份吗?
不是说无代议士不纳税吗?
既然收税的时候收非法移民的钞票,选举的时候当然也应该收非法移民的选票。
众所周知,柯达破产的原因是数码化转型不利。那么,假如柯达的高层全是印第安人,它的数码化进程会不会更顺利?
国民党倒霉就倒霉在这句话上了。
谈些“主义”的学生还支持蒋介石,研究切身问题的社畜宁可投毛子。
如果中国的最后一个王朝是汉人王朝,那么甲午战争不会输,甲午战争没输,就不会养出日本这个怪物,不会丢掉台湾,没有日本这只怪物,20世纪上半叶就不会被日本搞得几乎亡国灭种,下半叶就不会被日本以及台湾问题困扰困扰。可以讲,日本的民族主义就是被甲午战争战胜给喂出来的,台湾问题中相当一部分也是日本搞的鬼。
简而言之,我们到现在还在被甲午战争的失败所困扰。
伪满时期底层市民和农民是很苦的,但伪满的体制内职员阶层收入还行,至少衣食无忧。而同期国统区别说政府普通职员了,连中高级职员如果没贪污受贿或做生意的门路,一样过得很惨。
更不用说接收大员们除了劫收,还从国统区带来了恶性通货膨胀,同时因废除伪币的关系,导致伪满和内地沦陷区都出现了远比国统区厉害数十倍的通货膨胀,中产或小市民家庭几乎一夜间倾家荡产。而国府接收大员们制订的薪酬呢,基本上是冲着职员自己饿不死来定的,养家是养不起的。所以伪满职员对接收大员们的愤怒其实不只是他们的吃相难看,自己的切身利益严惩受损的情况下,还能指望他们对国民党有好看法吗?
国民党政权也真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葩政权了。拉壮丁、克扣军饷和吃空饷、侵吞战死者丧葬费抚恤金不说,连对政府职员也极为苛待,难怪从上到下被渗透成了沙子。后来台湾重视军公教,待遇超优,某种程度上也是吸取了在大陆的教训,至少不会因薪酬问题在内部培养出一帮反对者来。
公务员,参公事业编,合同制,临时工等形成梯度待遇,用少量晋升通道形成期待效应。
条件太恶劣,压榨显得更可恨。
那时代,吃拿卡要不可能没有。他们不是文革时代。
宋输了金、蒙古;明末输了后金;如何能推断出,汉人统治甲午不会输给日本?王朝末期,谁来都一样!
至少不会宁赠友邦不与家奴
民国就有的。编外的民团、帮闲、力工、义勇警察,多的是。因为政府的财政预算就那么多钱,可占编的除了留用前政府的旧人,全是关系户,只能再找一批人来干活。
国民政府的军阀习气很重,一朝天子一朝臣,各地官吏因主官去留而更换的,是惯例。所以新上来的,通常都会自己带一批人过来,有位子能安置就安置,安置不了就只能当临时工,但这种临时工有可能比在机关国企混了多年的老油子更受信任。当然,有些发薪水,有些没薪水,靠吃拿卡要度日。
最搞笑的是,连军统中统都有大量临时工,还不是兼职线人那种。
中统后来改名党员通讯局,简称党通局。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以前军统中统的工作人员都叫通讯员,临时工就有试用通讯员、特邀通讯员等。这还是正儿八经上级承认的,但地方的特务机构里,还有大量给特务们打杂的人,除了后勤上干活的,很多干的其实就是特务的活,但不算正式特务,也没有通讯员职务,更不用说军衔了。
更搞笑的,当时共产党的情报部门也有临时工,但基本都是党外人士,入了党就算组织的人了,不入党就只是合作对象或革命群众,还不算真正意义的自己人。但待遇反而比正式工好,不像很多干地下工作的正式工,得自己打工赚钱养家,还得上交上级一部分经费,以至于出现了因日子过得太苦与收入不符而暴露的情况。临时工不算组织的人,所以不用上交经费,工资是自己的不说,没准还能要来点活动经费。娶妻纳妾也没什么限制,甚至就算抽大烟也不强制戒除(当然,也可能是担心这家伙一下子变了性子容易遭人怀疑)。
维韦克·拉马斯瓦米批评“美国文化劣根性”引发美国人强烈不满的文章全文:
“顶尖科技公司常常雇佣外籍或第一代移民工程师,而不是“本土”美国人,并非因为美国人智商天生不足(这种说法懒惰且错误)。其中一个关键原因与文化有关。艰难的问题需要艰难的答案,如果我们真的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直面真相:
**美国文化长久以来(至少从90年代开始)崇尚平庸而非卓越。**这种文化并非始于大学,而是从年幼时就开始塑造。
一个庆祝舞会皇后而非数学奥赛冠军、崇拜运动员而非毕业致辞生的文化,无法培养出顶尖的工程师。
一个推崇《男孩成长记》(Boy Meets World)中的Cory,或《贝尔大街的青春时光》(Saved by the Bell)中的Zach和Slater,而忽视Screech的文化;一个喜欢《家庭琐事》(Family Matters)中“完美男友”Stefan而非Steve Urkel的文化,也不会培养出最优秀的工程师。
(事实:我认识多位90年代的移民父母,他们会限制孩子看这些电视剧,正是因为这些节目推崇平庸。这些孩子后来都成为了极其成功的STEM毕业生。)
需要更多像《爆裂鼓手》(Whiplash)这样的电影,而不是重播《老友记》(Friends)。需要更多数学辅导,而不是过夜聚会。更多周末科学比赛,而不是周六早晨的卡通。更多阅读,而不是看电视。更多创造,而不是“放松”。更多课外活动,而不是“逛商场”。
大多数普通的美国父母用怀疑的眼光看待“那种父母”。大多数普通的美国孩子用鄙视的态度对待“那种孩子”。如果你成长过程中只追求“正常”,那么你达到的也只是“正常”。
现在,闭上眼睛,回忆一下你在90年代(甚至现在)认识的那些家庭,他们是按照哪种模式培养孩子的?要诚实面对自己的答案。
“正常”无法在全球技术人才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如果我们假装“正常”就够了,那么我们终将被中国赶超。
**这可以成为我们的“斯普特尼克时刻”(Sputnik Moment)。**我们曾从沉睡中觉醒,也可以再次做到这一点。特朗普的当选或许标志着美国新时代的开始,但只有我们的文化彻底觉醒,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一个再次以成就高于平庸、卓越高于普通、学术高于从众、勤奋高于懒惰的文化。
这就是我们的任务,而不是沉湎于受害者心态,或者仅仅幻想(或试图通过立法)改变雇佣规则。我相信我们可以做到。”
国民之力国会议员金玟甸:“无论走到哪里,到处都是支持弹劾的中国人”“开着一次也没用过的崭新拖拉机假装成农民在首尔市里逛来逛去”。
全光勋:韩国的所有选举、所有媒体、一半的国会议员都已经被北傀控制,如果不是尹锡悦总统发动戒烟,国家已经变成北傀的了……我将去美国面见特朗普当选人,告诉他韩国的不正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