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煮酒论雄38:另类事实 -- 本嘉明
美国加拿大有很多语言特区,唐人街,法语区,西语区,德语区。唐人街不是殖民地,实行的还是美国的法律。
中国如果要在国际上”猎头“,收割国际的优秀人力资源,就要考虑第一代移民,语言不通的情况。第一代移民可以呆在中国的”英美人街区“,通过良好的公共交通联系,让大人可以去CBD、科技园上班,跟中国受过英语教育的人群一起工作,而孩子从小接受双语教育,长大了可以搬出”英美人街区“。
这个”英美人街区“跟新加坡目的是不一样的,新加坡讲英语是为了去中国化,而中国的”英美人街区“是为了让第一代移民慢慢融入中国文化。
巴西、阿根廷都有德语区。二战后大量德国移民,凭借德语区,在人生地不熟的国家立稳了脚跟,然后学习葡语、西语,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就成了跟普通人完全没有差别的巴西人、阿根廷人了。
我们中国的双语特区,其实起到的是美国的唐人街、巴西阿根廷的德语区一样的作用。
象过节似的,安倍出访前的种种不安一扫而光。
小国心态毕现无遗
美国除了唐人街,德语区、小东京、小越南,小意大利,也很多啊!
对国内问题有不同看法可以,但现在简直是是非不分嘛!
日本人到现在还是那么极端,要么狂妄自大、挑战一切强权,要么完全没骨气、一幅奴才样。就不能平衡一点吗?
所以瞧他们那个样子:在美国主子那里稍微说通了一点,就当过节,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再正常过不了。
对中国人来说可能难以接受,但是美国早就是英语西语双语了,貌似也没啥大问题,中国大城市有向这个方向的一点努力,但是还远远不够。
倭挑中美斗,从中渔利,成功的可能性还是挺大的。现在喧嚣的中国是美最大威胁的论调,应该是倭人尽全力宣传,洗脑世界的最重点。不仅很多美国人上当,很多中国人也沾沾自喜地以为快成帝国了。想日本每年向中美各出口几百上千万辆汽车,美每年向日本出口不到一万辆,中可能出口零辆。川普这种老商人居然被安倍灌了迷魂药当猴耍。
以官僚大人们的尿性,现在都搞得洋人高人一等,要是真的搞双语特区,非被搞出国中国不可
按错键了, 居然写了个标题就发出去了.
你历史比我熟, 不知道能不能举出例子, 说说哪个国家靠和平竞争取代了别人的帝国霸业的, 或是双雄称霸而存在长期和平的?
回到克拉运河, 先不说泰国本身政治不稳定,暗流涌动, 而且泰国无论在文化上还是在传统上也从来不是中国的势力范围。 就算运河挖成了, 一条运河在别人国家里人工河, 难道能取代像马六甲这样的国际战略水道, 你想把它挖成多宽多深?
马六甲无论在军事上还是经济上, 都是中国的咽喉要道。 你在南海一“公平竞赛”, 别人的手就搭你气管子上了。
一边并肩长跑, 一边被旁边的人掐着气管子, 这姿势大概也够销魂。
耗油庞大质量差,怨不得别人。安倍说了,我已经零关税了,你还要咋样?
德国车在日本都卖得最好,其次法国意大利的车也有市场,就你美国车不行,该自己反省。
农村里660cc的轻卡,才100万日元左右,还不出故障,美国的大皮卡怎么竞争?
鉴于两者还有许多纽带牵连着,经贸往来啊等等。。。领跑者老兵不死逐渐凋零,对跟跑者是划算的。。。
1860年,美国工业总产值不到英国的一半,到1894年超过英国。1913年,美国的人均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都位居世界第一,而且有了一大批到今天都如雷贯耳的大企业,说明美国不但人口基数大,而且产业工人(先进劳动力)被非常好地组织起来了。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制造业转入“全国总动员”的速度惊人地快,就是因为美国的工业生产已经高度组织化条理化,是一种完美的“军民深度融合”状态,和平时期与他国公平竞争,战时迅速转入军工大生产。
但是美国没有主动发起任何一次世界大战。某种程度上,世界大战是被美国逼出来的(尤其是二战,被1929年经济危机所触发),但你不能把这个责任怪在美国头上。
在今天,第一,核对峙前提下,二战后很多大国游戏规则已经永久改变了,不要刻舟求剑。第二,泰国离中国还是很近的。第三,马六甲海道事实上是美国的属地(就像日本是美国的属地一样),与其去夺取“存量”引发中美冲突,不如去创造“增量”,“新生事物”是无主的,别人不会反应那么大。
中美之间的公平竞赛,华山论剑,是全球性,甚至超出地球的。南海在其中,不过是沧海一粟。
可能有些跑题了,不过跟海峰兄一直聊得蛮愉快的。
我们这批人,离开中国十几年,对于双语问题,有自己的切身体会。而且我们的“双语困境”,与我们的孩子的“双语困境”,又非常不同,但往下三代,这个困境始终存在。从这个角度,我再说几句。
语言代表文化。拉丁文还在,但是“死的语言”,因为在生活中没人用了,你听过拉丁语的饶舌歌曲没有?
李光耀非常喜欢写书,自言自语地写了很多,我越看,越震惊。他是一个被独裁权力惯坏了的,到死都没长大的幼稚孩子。他们李家将来的结局不会太好,今天“香港军绿小巴”事件,就是教李显龙好好做人。当年毛主席也是独裁,但主席的经历太丰富,经验太老到,立意太高远,绝对不是李光耀唐纳怆这些鼠辈可比拟的。
李光耀的很多政策,民科得不行,他治国为什么成功?因为他是“苏伊士运河以东,唯一的英国人”,他抱紧美国英国的大腿,拼命反共反新中国,因此能得到比别的仆从国多得多的关照。站在风口上,猪也能吹起来,是吧?
回到语言问题。主席在亚洲地区“输出革命”,李光耀为了杀灭中国在新加坡的影响力,就杀灭华语。这个过程很艰难,因为在东南亚的华人,身处毫不友好的马来人/印尼人环境,几百年都没有丢掉祖宗的语言,到了李光耀这里,怎么肯欺师灭祖?于是李光耀就“利诱”,放弃中文而以英文为第一语言(就是母语)的,能当官,能在英美公司里拿高薪。这样利诱了30年(1959--1989),成功了,英语成为新加坡的“第一语言”(看到这句话,就想起屋大维的“第一公民”)。
然后问题来了。学语言就是学文化,学了英语,必然喜欢看英文书报电视,关心美国发生了什么。那30年,美国高度发达,年轻人衣食不愁,叛逆性极强,黄赌毒被视为时髦,这些又威胁到了李家的统治地位,加上中国崛起(跟中国做生意赚头大),老头子后悔了,赶紧找补回来,要把儒家的“顺从官家,温良恭俭让”从垃圾站里捡回来。但不可能了,小孩子6-14岁之间,只能学好一门语言(基本就是他一生的“母语”),什么叫“学好”?就是你发自内心地热爱这门语言,享受这门语言,如果必要不惜牺牲也要捍卫这种语言,就是法国人《最后一课》那种劲头。你热爱的,不是语言,是文化。
而事实上,中文很难学,超过14岁开始学而能学好中文,你不但是语言天才,而且要忍受比缠小脚还要大的痛苦。新加坡的小学生已经习惯在家里(很多华人家庭在家也只说英语),在学校,在朋友间,基本只说英语。政府严令各中小学教中文(或教马来语,泰米尔语,视当地生源地族裔成分),但每天最多两节课共一个小时,根本于事无补,校长也不那么上心。所以今天的新加坡华人中,能讲普通话的不算少,能读写并具备较高深的中文素质,体会到真正的中华文明精髓的,就少了,而且趋势越来越坏,不可逆转。
新加坡人李光耀,始终把语言当作“谋生的工具”,他逼全体国民学英文,然后大家辛苦达标了,突然有一天他又说,英美文化太坏了,美国中学生用枪指吓老师,英国中学生带着刀子上学,太疯狂了,我们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英文还是很重要,但你们就当作赚薪水的工具就好,膜拜朕的时候,最好还是一颗孔老二的臣子之心------我有时候觉得,这个老小子的心智,就没超过12岁(他乱拍脑袋前后矛盾的事,多了去了,只不过没人敢骂他而已),这都是从小讲英文给害的,权力的傲慢加上心智的残缺,大抵就是这种狂妄到上帝口吻的胡言乱语。
新加坡给我们当小白鼠,上了非常生动的一课。为什么新加坡过去/将来,都不会出马云,李彦宏,张朝阳等等世界级的创新人物?他们只能出产一些买办罢了,他们都是懦弱无主见无自信的“夹层人”。
英语流利+国际视野+中国心,这是多少家长对孩子出去留学的幻想啊,这是注定失败的,一个孩子,你的源代码,要么是中国人,要么是美国人。新加坡人整体“变性”为英国人了,Fine,就拜托不要回来捞中华文化的救命稻草了------变来变去的,我们看着都累,为了点蝇头小利,今天不当中国人了,明天又不当英国人了,很好玩是吧?
一个中国糖芯,外面包一层英文的巧克力,是可以的;反过来也一样。新加坡和台湾都已经整容整坏了,再也回不去当初自自冉冉的清纯模样了,彻底残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自尊自立,君子自强不息,别的都是枝节。台湾没有了自立,新加坡没有了深层的中华文化意识,这两个都废了。你的主意,离他们也就是50公里。
唐人街也不是成功案例。唐人街的中国人基本都从事低端服务业,这才是它长期存在的原因。另外美国政府也没有宣布唐人街为官方的双语区,对不对?
中国要引进的是人才,完全不可比。事实上,你所谓的“大人可以去CBD、科技园上班,跟中国受过英语教育的人群一起工作,而孩子从小接受双语教育”这个现在就没有问题。你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