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电影《绣春刀II 修罗战场》的历史背景 -- cobalt

共:💬269 🌺1692 🌵1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电影《绣春刀II 修罗战场》的历史背景

2014年《绣春刀》刚上映的时候,曾一口气看了两遍,对我这个读过《明史》《明实录》《明季北略》《崇祯传》的人来说,这个电影感受很深。虽然知道电影是假的,却已然对其刻画的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里的那些人物感慨加感叹。真心感谢的应该是制作《绣春刀》那些人,在一个近乎浮躁浮夸的电影宣传氛围中,为他人,尤其是只知道明末时代只言片语的人们,打开一扇了解那段时代的窗户。《绣春刀》演绎着一个时代的悲剧,从个人家庭不幸到国家民族存亡,仿佛一部纪实文学,述说出一些小人物蝼蚁般的生活,和那个时代交织在一起。

2017年这个夏天,它的第二部重新来临,兴奋之余去匆匆看过,和朋友们聊起电影却发现更多人没有理解它里边那些历史真实发生过的,不由得动笔写了一些备注,西西河卧虎藏龙,希望各位指正。

关键词(Tags): #绣春刀#明朝#锦衣卫通宝推:indy,联储主席,AleaJactaEst,决不倒戈,時千峰,mezhan,年青是福,铁手,白玉老虎,
家园 【原创】第一个时间点的故事

1.第一个时间点的故事 :萨尔浒之战

点看全图

《绣春刀II 修罗战场》主要讲的是1627年,即天启7年 7月-8月 这两个月时间内发生的事。电影叙述的起点却不是这个时间段,而是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电影中两个主要人物都源于此战,可以先聊聊这场大战前后。

电影提到的“西路军”指的是由山海关总兵杜松领导的一路大军,之所以称为西路军,是因为预定作战计划是,从沈阳出抚顺,沿浑河北岸攻击前进,占领建州卫(也就是赫图阿拉)以西的要地萨尔浒和界凡寨,然后由西往东进攻努尔哈赤的老巢建州卫。

杜松是老将了,有着丰富的对敌经验,其实如果不是这场战争,这位爷早领着退休金在家好好过着好日子呢。他手下一帮将领大都差不多的老兵油子,不仅是现任军分区司令员,参谋长报到,连上一届老领导也出席了,可谓将星汇集。

西路军全军兵力约三万余人,主要兵员来自宣大(宣府,大同),也有部分来自山东和陕西的部队。从史书记载它的作战经历看,西路军主要是车营为主,配备了精锐骑兵(总兵力中就有宣大精锐骑兵2万人),机动性非常强。宣大部队是明边军中有着持续作战经验的部队,可以说一直处在对敌斗争第一线,所以是明全军中精锐之一。

虽然阵容豪华,但是。。。一说“但是”绝对就有事,最后杜松兵败其实从一开始筹划这场战争就注定了。

时间往前再走走,明的对手努尔哈赤是1616年也就是万历四十四年在建州起兵反明,实际发动进攻在1618年,他攻下辽东各堡,其中包括突破明辽东防线上的抚顺关和清河堡,此战才让明朝上下如梦方醒,开始意识到对手来了,结果1618年底,也就是万历四十六年开始组织反击,不仅把抗日援朝的总指挥杨镐找回来,而且把一大批已经退伍的老将都召了回来,如杜松如刘綎,还有一批将二代,如名将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柏。从全国各地调集精兵,一共调了八万多人,外加朝鲜来的盟军1万多,加上女真叶赫部1万人。如果再加上辽东本地部队2万人,好家伙真是约13万人的大部队,对外吹牛宣称更是47万大军。而且为了保证战争顺利进行,明政府专门在广宁设立三军联勤办公室(辽东饷司),专门办理财政给养诸多后勤保障工作。照理这样大架势不出错没理由打不赢啊。可倒霉倒霉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些人事行政各项事务安排到了具体实际的时候却变了味。明朝廷内始设计很乐观,可一铺开发现确实要死啦死啦的赶脚,打仗要有财力支持啊,一打算盘,上边要这么玩怎么算也要三百万两银子!也是说打赢了明政府也破产了。于是皇帝、明朝内阁到国防部(兵部)再到前线司令部之间踢皮球。踢来踢去内阁和国防部都觉得这么下去兵都疲了还怎么打,结果就天天催前线的杨镐司令“出兵出兵出兵”,这样催得杨镐没法只好提前一个月出兵,决定2月21日(原定计划是3月21日)出兵伐努尔哈赤。要说杨镐真的没能力吧(朝鲜战场那次就是他瞎指挥结果一败涂地,这是另外的故事了),还喜欢摆谱,出兵前不仅把获胜后军功分配额度先定好了(比如:擒或斩努尔哈赤赏10000两),不仅让皇帝签字而且全网公示,还二百五地发了一封特快专递给努尔哈赤,把自己的兵力部署、出兵日期先漏了底。杨镐的部署更是吓人得很,采用四路大军分进合击的策略,在宽大战场上是北路西路南路东路,每路部队是3万人左右,目标是努尔哈赤的老巢建州卫。杨司令员还很MAN,要求各参战部队务必克服一切困难,不惜一切代价,按时按期按计划到达指定地域!

可真到了2月21日要出兵了,却是老天一点也不帮忙,漫天大雪下个不停。看到这样情况,当时北路军和东路军的司令员马林和刘綎都不同意这样仓促出兵更反对分进合击的策略,杨镐哪听得进啊,就当对手努尔哈赤和他的八旗是一群披兽皮拿石头的原始部落来收拾。于是,就这绛紫,在匆匆忙忙、吹吹打打中,四路大军上了路,殊不知是黄泉路啊!

点看全图

萨尔浒之战四路大军结局不一一描述了。单说电影所提到这支西路军的命运。从地理位置上看,杜松出兵地方属于四路大军中间,北边是马林的北路军,南边是李如柏的南路军,看起来好像有默契,其实根本没法配合,姑且不说四路大军相距都非常远,即使在现代战场,分进合击的计划从战斗一打响就是作废的!

历史上的杜松是个急脾气将军,史称“杜疯子”,戏说此位爷儿曾经遇事不顺,便毁了盔甲,发朋友圈说自己要卸甲出家了!正是这样一位老爷子,估计出沈阳的时候就是受了杨镐26日的动员大会的刺激,当时杨镐杀了一位当时临阵逃跑的将军祭了旗。所以杜松一出抚顺,一路狂奔,2月28日出发的,29日就到浑河北岸。这时候后金已经有1万5千在思凡寨构筑工事了,杜松一不侦查二不休息,直接渡河进攻,要说杜松的动作也有点兵贵神速的意思,但他还是出了一招致命的昏招。就三万多人还兵分两路,一路渡过浑河,屯兵萨尔浒山,和思凡寨隔苏子河相望,他自己带一路,从北面攻击思凡寨,但是浑河水涨,杜松渡河时受到很大阻力,兵马淹死被冲走不少,士气大挫。杜松把重型装备都留在北岸,自己带队轻装渡河,三月1日开始进攻思凡寨北的高地吉林崖,打到中午,后金援兵赶到了思凡寨南,到了半夜,努尔哈赤的全军赶到,全军共三万七千人,加上前期已经在的全军已经是5万了!从地形上看,杜松的昏招是致命的,他的2万人在萨尔浒山,左有浑河右有苏子河,这时进攻就是被苏子河而战,防守是背浑河背萨尔浒山而战。而他自己进攻是一万对敌五万,而且还是攻坚,防守更是被压缩在浑河和苏子河之间,背水而战回旋余地几乎没有。唉,自己把自己搞死了!萨尔浒山下的明军首先战败溃散,逃过了浑河后没跑多远就被后金骑兵追上,全军覆没。杜松本部被包围后全歼。这一路历史记载活下来只有兵团司令部直属军官刘遇节带了点人逃出来,而没渡河的杜松重型装备留守部队退往了北边去找了北路军马林。从出兵到全军覆没,2月28日到3月2日,四天。

说说主角沈炼的逃生,影片一开始演的就是杜松覆没后尸横遍野的战场,从沈炼身份看,他那时就是锦衣卫,有人问锦衣卫怎么跑来打仗?我猜他是随监军的内官一起来的。所以这样推测,他应该是当时不在杜松本部而在萨尔浒大营中,但电影中有个细节推翻了我这个推测,因为电影开场画面里,明军士兵尸体旁都有着火把,其实这也是有历史依据的,因为杜松本部被灭是在晚间,由于夜战看不见,于是杜松命令全军明火执仗,结果这招让全军本来可以趁暗突围变成了黑夜中的明靶子。真的一招走错加上步步走错,杜松部队覆没真的没跑了。

因为当时3月2日歼灭杜松后,努尔哈赤急速北进进攻急速来救杜松的北路军马林,所以当时一定没法仔细打扫战场,沈炼等人才得以逃脱。

通宝推:老老狐狸,姬水飞熊,三笑,回车,mezhan,铁手,桥上,光头佬,胡一刀,
家园 不是萨尔浒么,楼主为啥要说是萨克浒呢?
家园 一字之差已改
家园 【原创】第二个时间点的故事(上)

2. 第二个时间点的故事:中元节迷案(上)

电影设定主要故事的开始是在中元节,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被后人称为中国的“鬼节”。它在农历的7月15日,这天习俗是各家出来放河灯、烧纸钱来祭奠逝去的人。电影转到了1627年,即天启7年 的中元节这天,距离历史上天启帝去世已经就剩一个月的时间了。而这段时间前后都发生了什么呢?电影似乎在暗示着这一年的5月皇帝遇到了大变故。这个变故就成为了矛盾双方要解开的第一个谜团。那实际历史却不是这样的。真实历史时间还需往前拨到1625年,即天启五年的5月18日。这天明熹宗在宠妃客氏和魏忠贤陪同下先去了方泽坛祭祀,然后就一块跑到西苑玩,这里说的西苑是今天北京故宫西边的中南海和北海,当时曾是明嘉靖皇帝的居所。到了西苑,客氏和魏忠贤找了一艘大船开Party,而明熹宗和他的宠臣王体乾(时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外加魏忠贤两个心腹小太监找了一艘小船一块玩。玩得正高兴呢,忽然一阵大风,小船登时不稳翻了!明熹宗加两个小太监一齐落水,由于周围侍卫救护及时,皇帝没淹死,但另两个小太监全淹死了!此事便是电影《绣春刀》中所谈到的“宝船案”的历史原型。史书记下此案似乎也有所保留,远没有另一个明末皇帝出事的大案(如“红丸案”)那样记得详细。同样这个案子是否有更深地探寻侦破,现在能看到记录基本是一笔带过地得出结论是一致的:“纯属意外”。再多的直接记录也只有记载魏忠贤在事情发生的同一年,即1625年的中元节那天专门放了河灯开了追思会。但此事一出对于明熹宗的死确实一个加速作用,这之后,史书反复记载的是明熹宗的健康每况愈下。

这部《绣春刀II 修罗战场》确实努力在还原那个时代的那些矛盾,这些矛盾的焦点就是至高无上的皇权吗?对也不对。因为从明嘉靖到隆庆到万历,从万历到泰昌到天启。历史上明朝内部矛盾主要集中在国本之争和党争的两大矛盾上。这两个矛盾实际说穿了就是“皇帝谁来当”,“朝政谁说了算”这两个大问题。电影似乎在说皇帝谁来当也就是朝政谁说了算这个逻辑,这样看问题确实被简单化了。明朝自永乐皇帝以后,就出现了内阁和内廷的各种权力争斗,内廷就是司礼监为首的宦官集团,内阁是以首辅为首三省六部,而皇帝代表至高无上皇权,被这两个集团分离而支离破碎,对于这点认识,确实也不是一部电影能表现的,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那里边有详细的阐述。

回来看看历史上三个当事人的态度和处理。

第一是天启本人,他曾被后人说成明朝的皇帝中最白痴的一个。这么说倒也冤枉他了,因为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明熹宗确实不能称得上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作用下典范,说这个又不能不提他的父亲明光宗朱常洛,明光宗这辈子很倒霉也很窝囊,说倒霉是因为他一出生就几乎九死一生的遭遇,从小没父爱甚至没能受到好教育;说窝囊更是因为他被册立太子一直背负阴影而郁郁寡欢,天天沉迷酒色而生,直到即位后的一个月,也是他生命的最后29天里绽放出最后光芒。倒霉的父亲身后留下了一个没出息的儿子,明光宗死的很突然,留给朱由校也就是明熹宗的准备时间几乎没有,匆匆等位,那年刚刚十五六岁,此时明熹宗几乎连正式教育的一天都没度过!后人读史都在骂他昏庸无道,可仔细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一下,这样别人说成傻子啥也不懂的人,突然黄袍加身,准备去解决国家的各种乱摊子,北边努尔哈赤崛起,国内大荒大乱,朝内党争争得一滩糊涂......你说行不行?可不行也要当,于是明熹宗从一开始依靠了一群人,到后来依靠两个人,历史证明,他的选择一次比一次糟。一群人是东林党人,而后两个人一个是客氏,是他的奶妈,另一个就是魏忠贤。可恰恰是后两个人,造成了明熹宗后来悲剧下场主要的祸首。明熹宗没有后代,他曾前后一共有过三个儿子,却不幸没有一个长大。虽然没有正史记载,但很多当时留下来的记录说明,明熹宗的孩子夭折都和客氏和魏忠贤有着密切的关系。悲催的明熹宗经历了1625年那次落水,又挺了两年终于撑不下去了。1627年8月12日明熹宗召见内阁大臣的时候,突然问起了国家大事,当时让众臣都非常惊讶,因为皇帝从来不感兴趣朝政,今天却了冷不丁问起,真的有太阳从西出来的赶脚。然后,明熹宗颁了一道旨意,这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道谕旨,内容只有两个:一是对于王体乾和魏忠贤的两位内廷大经理的信任,另一事就是记录了他昨天接见了他弟弟信王朱由检。虽然谕旨没有明说信王即位,但实际等于告诉别人,我死了,我弟弟接班,你们要支持!那明熹宗见信王到底说了啥?

关键词(Tags): #绣春刀#明朝#天启#明熹宗通宝推:indy,三笑,回车,mezhan,铁手,光头佬,
家园 期待下文
家园 你写的精彩。回头一定要找来看看
家园 【原创】第二个时间点的故事(中)

点看全图

信王朱由检

3. 第二个时间点的故事:中元节迷案(中)

《绣春刀II 修罗战场》中唯一一个情节是历史真实发生的,在公元1627年8月12日,也就是明熹宗召见群臣的前一天,8月11日,那就是病入膏肓的明熹宗在紫禁城乾清宫西暖阁,单独接见了他唯一弟弟,也是唯一可以传位的人——信王朱由检。电影中那个场景确实有史可考,而我不由得替片中明熹宗说了他该说的那句话:“来!吾弟当为尧舜!”(说完,我两旁的人都吃惊看着我。有点小得意!呵呵。。。)虽然这句话听上去并不是什么明确的最高指示,可意味确实不言自明了。那么历史上第二个当事人,信王朱由检,是不是有如电影中那样,我忍我忍我忍忍忍,最后一刻头戴主角光环,小宇宙爆发呢?故事必须还要拨回到朱由检的父亲朱常洛,上文说过明光宗朱常洛是个倒霉皇帝,只坐了29天宝座就归西了,而他自己在即位前一直生活在他父亲明神宗和他的宠妃郑贵妃的阴影下(包括明万历年间的“梃击案”。)。明光宗的遭遇确实影响了他的下一代,特别是后来匆匆即位的明熹宗朱由校,但他弟弟朱由检有点特别。

明光宗生前一共有13个后妃,一共生有7个儿子,11个女儿。要说孩子也不少了,可惜的是儿子中只有朱由校和朱由检活了下来,其他都早早夭折了。朱由检出生于1610年12月,他的母亲是刘氏,生他时候地位很低。明熹宗朱由校生于1605年,兄弟相差5岁。朱由检的母亲生下他之后就失宠了被罚贬,忧郁而死(1614年死)。她死后朱由检被送到了太子宫中朱常洛最宠信的李氏抚养,同时在一起还有朱由校,所以这两个兄弟可以说一起长大的。当时太子宫中有两个李姓的妃子,被宠爱的被称为“西李”,还有一个被称为“东李”。西李有了自己女儿以后,太子朱常洛就把朱由检送到了另一个李姓嫔妃,也就是“东李”处抚养。要说被宠幸的未必有仁慈之心,这个“西李”后被明光宗封为皇贵妃,竟然觉得不满意,教唆朱由校去传话,“老娘为你服务至今没有功劳还有苦劳,没有苦劳还有牢骚呢!你要不不给,要给就要给最大的!”,到后来光宗死去,这个女人竟然突发奇想,闹出了中国历史上有名一出活宝剧,这就是明历史有名的“移宫案”。对比这个没素质的“西李”,历史对“东李”有过好评,最大赞扬就是她非常用心教育朱由检,朱由检也争气,每天作息习惯非常良好端正,他自小没有了亲娘,就奉这个李娘娘当娘吧。可惜的是,这位李娘娘因为人正被当时把持朝廷内外的客氏和魏忠贤所嫉恨,使劲给她小鞋穿,最后这个李娘娘也郁郁而死,真是好人不长命啊!两位母亲的去世让朱由检很伤心,可以说小小年纪看到都是宫中尔虞我诈的阴谋陷阱,至亲的郁郁寡欢,最终不得善终的惨状,对他内心影响可想而知。所以,朱由检从小就“深自韬晦”,做事小心谨慎,从他受封信王第一天起就搬出紫禁城,经常称病不出,甚至在自己的王府里也是深居简出,谁也不见。这招看似迂腐,确实是躲开了明熹宗在位7年最黑暗的时光中的权力争斗。直到他在1627年8月11日去见亲哥哥,开始他对去还是不去犹豫再三,而当明熹宗对他说出“吾弟当为尧舜”的时候,在朱由检看似平静如水的内心中绝对一颗石子咚然落下结果。他沉默一会儿竟然给出这样回答“臣死罪!陛下为此言,臣应万死!”可见他内心对皇位争斗的残酷太有认识了,不是我不想要,而是时机未到,不是我现在不想坐,而是根本坐不着。此时一个人的出现决定了信王朱由检的命运,这就是明熹宗的皇后张氏。

要说这位张皇后不简单,给明熹宗做媳妇可是真正海选出来的(海选概率据说是1/5000)!她人格很正的,有一次明熹宗看她在读书,问读什么书,张皇后答“《赵高传》”,明熹宗听后沉默不说话。就是这样好皇后,自然是魏忠贤的眼中钉,据说有一次他竟然在紫禁城设了埋伏,但凑巧地是让明熹宗知道了,明熹宗大怒要求下边追查,魏忠贤觉得这事可以利用来害皇后,结果旁边另一个大太监劝他说,皇帝虽然是啥事都不管,但唯独要管他老婆和他亲弟弟,谁要是害他们,那不是自己找死的节奏吗?魏忠贤听后慌了,赶紧把涉及此事的人都杀了灭口。

张氏是否在8月11日这次西暖阁接见出现了我不能肯定,传说当朱由检跪地谢罪的时候,皇后突然从屏风后显身,对信王说现在都什么时候了?!叔叔绝对不能推!更不能退!我等坚决支持您!这样说了信王最终答应继位。。。这样的场面其实太戏剧化,你们要信,反正我是不信,呵呵。更戏剧化的其实在后头,此时的明熹宗已然是托孤的调调,告诉朱由检,我死了你——一要好好对待我老婆,二要好好用人。第一句话听得很简单,第二句话,“好好用人”?是好用人,还是用好人呢?说者说得是人之将亡其言也善,但听者呢,其实傻子都知道明熹宗指的是谁和谁们。

通宝推:indy,三笑,回车,胡里糊涂,光头佬,mezhan,北纬42度,
家园 期待后续,这片子拍的的确好。
家园 建议先看第一部感觉会更好。

第二部有点用力过猛。

家园 没有魏老狗,东林党不到20年就把明朝给玩没了

魏忠贤不是好人,但没有他皇上根本收不上钱也办不了事。杀他之前至少培养好自己的能咬官僚的狗

魏在台上时大搞特务政治,管制舆论,大家觉得换东林党上说不定好点。

结果众正盈朝后把银子都搬自己家去了,还不干正事。

通宝推:黄河清,
家园 降清的东林党文人帮满清诬陷明朝皇帝和魏忠贤

明亡实于东林党

家园 【原创】第二个时间点的故事(下)

4. 第二个时间点的故事:中元节迷案(下)

明熹宗很明显地指出要“好好用人”(另一个说法是“忠贤宜委用”)的人中,一个最重要人就是魏忠贤。他也是《绣春刀》这部电影中最重要一个历史人物,也是本文谈到中元节迷案这个时间点上第三个当事人。细说魏阉前,应该先说清楚两个故事背景:第一是明朝制度变迁;第二是明末的东林党争。说到明的制度演变不能不追溯到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和后来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朱元璋登基坐殿开始一直是奋斗不息战斗不止,一直奋战在权力争斗的第一线。洪武一朝经历了四大案,其中以“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为首,胡惟庸案历时十年之久,被杀权臣勋贵近十万人;蓝玉案主要涉及军方,仅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之后,涉及此案被杀有近2万人(也有说法是4万人)。很多人都认为朱元璋猜忌功臣,行的是“狡兔死走狗烹”的路数,但以我看,案子虽然复杂扑朔,但不能只看累累白骨,还要看到是此案带来的结果。其中一个重要结果就是明洪武时期的各项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一朱元璋废除了汉唐以来的宰相制度,代之是用仿宋制度的内阁制度;第二改变了军制,撤销集兵权一身的大都督,代之是无实际兵权的五军都督府;第三是设立御史台,这本来是元朝的监察制度,后来改为都察院;第四朱元璋设立了巡检司和锦衣卫,巡检司是五代时期开创地方基层管理制度,后来宋金时期都有使用,主要功能是地方通关盘查,侦缉缉捕等,锦衣卫是《绣春刀》电影主要描述对象,历史上的锦衣卫并非明代首创,早在金代就有锦衣卫雏形,最初是隶属礼部原来的卫戍部队(礼部要部队干啥?我也没想通。),后来到了明代,开始是皇帝的直属部队之一(最早的时候只有1500名,看规模也就是一卫戍团的编制),所以锦衣卫是明军队的编制是无疑的。后来的这事变化还要源于胡惟庸案后君臣猜忌,朱元璋赋予这支部队变成了拥有侦缉、传讯、审问、裁决等刑法职权的组织,正所谓“别的部门管的了的管不了的,锦衣卫都要管”。历史上锦衣卫源于明军队编制“卫”,下辖部门主要有三个,经历司、南镇抚司、北镇抚司。经历司相当于文职秘书处,主管文书出入和档案存放;南镇抚司主管军队相关的,对外情报搜集、对内纠察法办、甚至是武器研制都会管一手(有点像现代的宪兵+军事法庭+装备部);北镇抚司主管刑法方面,监视国内各种大人物和政治势力动向,还有就是管理内部监狱——诏狱,也有时会抓抓间谍什么的。锦衣卫第一次发挥作用就是在朱元璋时期的“蓝玉案”,从侦破到办理都有着锦衣卫的身影,第一次露脸就是惊天大案,但这次露脸也一下暴露出锦衣卫制度的残酷,让旁人看到锦衣卫就闻虎色变(上一部《绣春刀》开场,巡城的士兵看到锦衣卫望风而逃。)。这些都逃不过朱元璋的眼睛,他两次削弱它的职权,夺权看似是打击了锦衣卫,实际是让锦衣卫的作用不能脱离至高无上的皇权。应该说这位明太祖很聪明,把锦衣卫掌控在指间,不过后来情况到了他的儿子朱棣那朝又发生了大的变化。

点看全图

(锦衣卫的腰牌,马顺也算个留名在历史上人物,那这是另一个故事了!)

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夺得天下,从一开始就受到相当一批人抵制反对,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明成祖朱棣便恢复了锦衣卫的权力,他还不满足,迁都北京后,进而设立了东厂(全称“东辑事厂”),这是由内廷宦官主管的特权监察机构,专门监视朝廷内外的各种人和政治派系,只为皇帝服务。东厂的最高长官一般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出任,后来一般由司礼监秉笔太监出任,简称提督东厂。东厂的设立背后原因是司礼监这个内廷机构的权力的上升。由于明成祖期间重用宦官,建立以司礼监为首的内廷来制衡外廷的内阁,最终种下了宦官专权的祸根。“内阁票拟”和“司礼监披红”成为了最高权力执行的象征,而皇帝左右于这两个权力交锋的一旁,冷眼旁观伺机而动。

电影《绣春刀II 修罗战场》中,一东厂太监到锦衣卫门前大叫锦衣卫为东厂之狗,也确实没说太离谱。从职能上看,东厂和锦衣卫是有职能一致的地方,但从地位上,锦衣卫确实没有东厂高,权力更远远没有东厂大,因而在特权稽查这样事情上受东厂管也在情理之中,历史上锦衣卫的最高长官成为东厂提督太监的帮凶走狗的不在少数。

第二是明末的东林党争,我个人认为,东林党争是明灭亡的非常重要原因之一,党争实际就是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力争斗。说起东林党争不由让我想起另一个名词“朋党”,朋党最丑陋的就是说出来话从来不顾事实是非,而根本就是胡喷。宋也是朋党之争成灾的朝代,欧阳修甚至写过一《朋党论》,其中一句话写得透彻“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欧阳修写此文的目的是想说小人结朋党对国家是危险的,因为小人结朋党只有自己小算盘,根本没有大道义可讲。可明东林党似乎不是这样,东林党本来是下野在野一批人在江南地区形成,以讲学为形式,对于当时的朝政进行探讨,特别是进行道德指引下批判,这些声音受到来自其他地区组成的朝内朝外士大夫集团的反对。一时间真的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乱哄哄地没商量!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我看来,是非有曲直,可没有曲哪有直,没有浊哪有清?有些清流,道德包装下却是实实在在的“口中笔下有千言,胸中心里无一策”!东林党人也许最大失败就在于士大夫个人声名凌驾于国家利益民族大义之上。试想这样一批人,不知变通不知屈伸,一味强调他们理想国中理想,只知道在历史惊涛骇浪中船头高歌一曲,却不肯团结全船人同舟共济。对现实给予更多地包容甚至是退让,自己纵然会获得青史留名却无法重写历史。真的很遗憾啊!魏忠贤也正是在这样背景下出现的,明熹宗很早就认识魏忠贤,他曾是西李的内侍,后来又讨好勾搭上明熹宗的奶妈客氏。明熹宗登基后,既任命了东林党人左光斗、杨涟等人,也任命了魏忠贤为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是一个出身很低的人,又是移宫案的主角西李的内侍,又巴结明熹宗的奶妈,这样人东林党能看上?能看上才怪呢!

通宝推:纹石,审度,三笑,西安笨老虎,桥上,光头佬,mezhan,北纬42度,
家园 魏忠贤之死是明帝国衰落的关键

或者说是天启之死。天启死前,明朝在辽东已经和满清形成了战略相持。当时满清还是个抢劫集团,每次抢劫必须收益大于成本,否则自身内部就维持不下去。当时满清无法打下大城市,而毛文龙在后方,又决定了满清是不可能长久在外作战的。

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虽然谈不上是什么胜利,但毕竟重要的城市是守住了,没有出现沈阳、辽阳和广宁那种奸细给敌人打开城门失守的情况。由于有毛文龙在后方牵制,后金在没有奸细内应的情况下,要想强攻这些坚固的城池是不太可能取得成功的。东江镇逐步发展壮大,成功抵御了后金的大规模入侵,成为了后金的心腹大患。此外,根据毛文龙的再三警告,后金有可能从蓟门镇进攻,天启皇帝又命令魏忠贤把喜峰口等长城北部的关口整修一新,加以重兵防御。蓟门、山海关的坚固防守配合毛文龙后方进攻的抗金战略基本成型。后金正面强攻无法取胜,后方又面临威胁,在东江游击战的鼓动下,内部辽民逃亡叛乱不止,粮食紧缺,在战略上已经处于被动态势。

此前魏忠贤斗倒东林党后,依靠太监系统实施变法。

天启五年十月,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等“东林六君子”下狱死后三个月,皇帝下诏提出了几条改革措施:

第一条,是降低田赋负担:“天下田赋因比年东西未宁,军兴费重……小民困累极矣。其免天下宿逋一年。以补纾目前新旧并征之苦……小民拖欠者尽行蠲免”。

第二条,是降低人民养马的负担。因为马户需要寄养朝廷的军马,一旦马匹生病、死亡或者被认为变得瘦弱了,就会被要求赔偿,很多人因此倾家荡产。诏书下令,以后出现类似情况,如果经过勘察,养马户“无作践情弊”的,“准免陪补”。

第三条,就是增加商税来充当军费:“各路关津隘口,商货经由处所,曾经万历二十七年等年设立征榷者,近因新旧兵饷诎乏至极,暂议开复”。这就把万历年间新增的商税而被东林党废除的部分重新恢复了。

第四条,禁止地方官僚集团私自从商业活动中抽分。“有擅立牙行、私抽税钱、网利病民者,抚按官严行查革参奏重治”。[1]

所谓“擅立牙行、私抽税钱”是地方官僚比较喜欢干的事。他们一方面反对国家依法征税商税,另一方面垄断地方商业活动谋利。

造成辽东军事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崇祯,儒家好少年上台后,远小人,亲君子,阉党当然是坏人,赐死魏忠贤。东林党上台,把魏忠贤在位期间的恶政加以废除,最重要的当然是减免盐课和商税,召回各地的税监,保障大盐商和其它商人的利益。中央财政立刻紧张起来,于是东林党祭出两个死招:

第一是减少军费开支;第二是裁撤部分驿站。东林党的根据地东南地区的驿站很重要,当然不能随便裁,但是西北地区的驿站,实在是没什么用,所以就被大幅度裁撤了。

第一招:魏忠贤时从来没有因为缺饷发生过兵变,现在支付军饷困难,崇祯元年八月,被拖欠四个月军饷后,宁远爆发兵变。

第二招,邮局下岗人员李自成,决定造反。

通宝推:Rusher,高野谪客,老惰,柴门夜归,李夏禾,nvda,发了胖的罗密欧,黄河清,本嘉明,Bullfrog,老老狐狸,吃土的蚯蚓,煮酒正熟,浣花岛主,偶卖糕的,独立寒秋HK,道可道,strain2,西安笨老虎,乾道学派,
家园 下之一,下之二,,,

萨苏阴魂不散哪

等着看,到最后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