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概率 -- 玉垒关2
在劫难逃
马克思千算万算,没有算到边缘富人只要多生几个孩子,要不了2代就变成了穷人。事实上,富人家庭只要年人口增长率大于8%,在二十一世纪资本论里面所谓财富的加速累积就不存在了,因为人口稀释了财富。
小平说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用财富换基因。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竭尽所能的提高一些概率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不过,说真心话,这些努力充其量也就是提高那么百分之几的概率。注意,是在原有概率的基础上的百分之几。其实成效不明显。
这个和另一个现象很相似。就是一些家庭的老人生了绝症,家人竭尽所能的用了所有可以采用的治疗方案。真的能够提高患者生存几率的其实很有限,大部分都是给人给己一个安慰。无论什么结果,家人都可以摸着心口说:至少我尽力了。
如果理性的思考一下,很容易发现这类行为的边际效用很差。说的难听点就是折腾。
我经历过几次转学,每次都是去所谓的好学校,尤其是一次初中转学,家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握转进去一个市里最好的初中。好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市里唯一的一个省重点高中,每年几乎一半是我们这个初中进去的。
但是又怎么样呢?我们班将近30%都是各种关系生,包括我,后转学进来的。这导致了班级人数从40人膨胀到60多。可是,后来能够升入重点高中的,还是那些原来成绩就很好的学生。无论是转学的还是非转学的。有些家长,无视自己孩子在原有学校的中下游水平,用尽洪荒之力将孩子转进来。他们的心里无非就是觉得到了这,我的孩子升重点的概率就高一些。结果却非常残酷。我没有见到一例所谓的乌鸡变凤凰的童话。反倒是偶尔有反例。有的同学在原来学校成绩很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新的学校掉队了,就再也没跟上。
看描述:
的确是都没有了,有点怪,这个重点初中的书记校长风气不正,而这个重点高中的书记校长风气很正?
这是个对社会上升通道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
中产阶级必然有着极大的需求。
其实真正对穷人,学区不是个问题。焦虑的是中产。
上升通道太窄竞争过于激烈,以及行业的分配不均是主因。
如果体力劳动者也可能通过辛勤劳动获得体面的生活,体力劳动者也能升入中产,学区可能会没那么热。
要解决学区,好像比较难
——《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P673
七千人大会, 林彪讲话:"这种失的方面的作用,暂时还看不清楚,我们应该相信,我们所得到的经验,将要发挥很大很大的作用……就像小学生付学费一样,学出来以后作用就很大了。"
不愧是最亲密的战友---913
LOL
俺上小学时,隔一条马路是个市重点,教育质量就不说了,更关键是楼房/水冲厕所/暖气(这在东北极为重要),不幸的是学区以这条马路划线,于是俺就去了个平房/旱厕/冬天还得烧炉子的小学。。。
包赚不赔还能增加孩子升学的概率,为什么不折腾呢?
看乾隆皇帝那本书,写的和当时现实很相似,总的来说国家算得上强大,而各处贪腐严重,小民生活艰难,一种树大中空的感觉,胡温之后到现在这种感觉就小多了。
还是国内的中学教育出了重大变革而我一无所知?
我说的是80年代中后期,至少那个时候,初中是按照片区升学,而重点高中,是要实打实的靠分数考上去的。
我们那个城市,我所在的重点高中,由于超高的大学入取率,被戏称**小清华(我们城市没有大学)
毛主席正式退居二线是1959年 实际上八大后国内日常事务就交给刘邓了
7000人大会上 本来是刘邓的责任 刘来个指桑骂槐、装聋作哑。主席为了党的团结,忍辱负重,主动承担责任。要不是为党相忍,有林做后盾,主席要把责任推到刘邓头上,岂不易如反掌?比文革要简单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