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为何杨振宁的母亲吃不着足够豆腐,因为吃得起豆腐的人多了。 -- flyingcatgm

共:💬24 🌺402 🌵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为何杨振宁的母亲吃不着足够豆腐,因为吃得起豆腐的人多了。

有人举杨振宁母亲抱怨64年她买不着足够的豆腐来证明那个时代的经济建设如何如何,我就举个例子看看解放前普通人是不是能够充分充足吃豆腐的。就拿当年人少地多,农民生活相对富裕的北满来说,小说《暴风骤雨》里发过家,被地主陷害掠夺后自己还有十亩地,生活怎么也属于下中农的白玉山,“约一斤干豆腐做菜”已经属于“往年下地收秋也盼望不到的好饭菜”。

又如丰子凯(记得应该是他)怎么也不是穷困人家,有文章描写他家爱猫有自,他爷爷有只十八岁的爱猫,那老猫陪他爷爷喝酒时能得到豆腐干的赏赐,文中还特别注明那豆腐干是孙子都吃不到的好东西。

如果说上述两篇都算特例,那么看这篇《老北京拉洋车的》论文(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616/14/16588383_387168650.shtml)里,对解放前占北京劳动人民主体的洋车夫的生活有详细描述:

一,绝大部分车夫的菜只有盐,咸萝卜或腌水疙瘩;

二,收入较丰的年青力壮的车夫除了咸菜能吃点葱,蒜,辣椒,韭菜花或少许白菜,每天几滴香油,“见面是生日,吃饺子是年下”;

三,只有极少数的拉包月和车牌的车夫(会说外语,或在高官家打工,算是当时的金领了,骆驼祥子最大的梦想就是拉包月,可惜就是偶然干上也拉不长),才能“有肉类和豆腐”,而且,就算是这种金领劳动者,也就是“四口之家,每月调和及菜蔬费一元”的水平,可以看出他家一月就算吃上豆腐,也肯定是极少量的。

而同文中还有比较,就算上面这种悲惨的水平,居于次等的“收入较丰的年青力壮的车夫”的生活水准(有点油,有点菜)已经令只能每天吃酸臭咸菜的河北农村大地主都羡慕向往的了。

那么,看看解放前穷人的惨样,解放后普通平民的实际收入也变得能长期负担豆腐,在自然条件限制下豆腐总体产量有限(注,此处是我全凭个人感觉,如有详细数据支撑更好,如果有相反数据也请指正),而买得起的人多了,那么在解放前就能拿吃豆腐不当回事的富裕家庭相对感觉吃豆腐变困难了,难道不是很正常么?这难道是坏事么?

对了,又找到《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一书中,描述当时二十年代上海的“一般市民家庭”可以达到每人每月吃十斤豆腐,这才叫丰富,但这个“一般市民家庭”的标准是什么呢?是一家四口月收入大洋六十六块,当时也就是百分之四的工人能有幸达到这个“一般水平‘。

关键词(Tags): #豆腐(老老狐狸)通宝推:桥上,老阿,逍遥蜀客,hwd99,逍遥笑清风,加东,阴霾信仰,老老狐狸,猪啊猪,心远地自偏,四四方方,独立寒秋HK,李根,西门飘飘,高中三年,心的方向,jdrlgd,袁大头,rafale,青颍路,东方的木头,审度,strain2,发了胖的罗密欧,胖老猫,一刻馆皆様,侧翼,
家园 幸福感是相对周围人而言

以前只有自己这些少数人能吃得起豆腐,相比完全吃不上豆腐的大多数人,0.1:0=无穷大,幸福指数爆棚,虽然自己也只是偶尔吃而已。

现在么,谁都能吃得起了,差距缩小了,虽然自己能更经常吃,但是1:1=1,幸福指数低了。

所以文人不喜欢太祖,因为他搞全民教育。以前文人垄断知识,现在呢?小学生都知道“回”字有几种写法,孔乙己还怎么显摆呢?

通宝推:老阿,逍遥笑清风,加东,nautilus,老老狐狸,李根,
家园 电影《粮食》里有一盘豆腐

被由张平饰演的村长用来犒劳(忽悠)众汉奸。村长先是对由安振江饰演的汉奸四和尚解释:四爷,村里实在是穷苦,跑遍全村也没找到肉,只找到这盘豆腐。......一会儿由方辉饰演的伪军排长李狗剩把四和尚打跑了,这盘豆腐被转端到李狗剩面前。......又过了一会儿,四和尚又领着葛存壮饰演的鬼子小队长把李狗剩打跑了,这盘豆腐又回到四和尚面前。......

可见,解放前在山西农村,这一盘豆腐可算是能劳军的佳肴啊!

家园 这个推理,

和人日新华有得一拼啊。不能苟同。

家园 以北京为例作个最基本的计算吧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直至抗战爆发前),按照冯云乡等老人的回忆算是相对稳定的“黄金时代”了,当时北京的人力车夫最高时占所有就业人口的近百分之三十(1932年统计,不到27万的总就业人口中有八万人力车夫),

而在车夫里,绝大多数是极贫或次贫,每月收入少则三四元,多则七八元。只有少数拉包月或者拉洋人的车夫(会说外语)才能(除失业外)每月到手十几元,能吃得起豆腐和肉,虽然当时豆腐的价格是每块几分钱,但四口之家每月也就能能拿出一元钱来买“调和及菜蔬”。

那么,解放后豆腐仍然保持是每块几分钱的价位(百度一下,70年代初的大同,豆腐是每块七分),但是,民国时期那些每月只挣三至八元的车夫,他们及其后代到了解放后,不管作什么工作,就算像车夫那样“低等”吧,在五六七十年代他们的月收入会普遍只有“三至八元”吗?他们就算每月工资十几元都算是极低收入了。

换句话说,民国时期北京仅那些每月只挣三至八元的车夫及其家人后代当有几十万人,到了解放后的五六七十年代,他们就从解放前消费不起豆腐的阶层一跃成为有足够能力消费豆腐的阶层,仅北京城一下就是几十万人能吃得起豆腐了(更不用说当时北京27万就业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和车夫一样的赤贫,次贫阶层)。这不叫“吃得起豆腐的人变多了”又是什么呢?

通宝推:老阿,袁大头,
家园 我家华北平原农村一般水平

80年代中期,吃豆腐也算个好菜的,也不常吃。60年代,估计想吃也挺困难的。

家园 这个回忆太离谱了

华北乡下,豆腐不算稀罕物。

我们家家境算下半段,吃豆腐这件事不算奢侈。农村是担着担子两边都是水桶,一个桶放豆腐,一层层的码着,另一个桶放个口袋,放着村民用来换豆腐的黄豆。

几个村子一般会有个豆腐坊,农民可能不常吃豆腐,但是豆腐绝对是个寻常食物,年底还多买做成冻豆腐。

您在跟家里老人确认一下。

家园 80年代中期,那就算85年好了

这个时候吃豆腐都算好菜,这不是给改开抹黑吗?到这时邓氏改开都已经7、8年了!把国民经济从崩溃的边缘拉回来很久了。

85年我大三了,农村的农产品已经很丰富了,乡下的豆腐坊已经不好好照老规矩做豆腐了,豆腐不香了。

说说76年以前。

76年以前农村是有自留地的,所谓割资本主义尾巴,各地执行不一样,左的地方肯定是有的,我华北乡下的农村老家没人一分多的自留地,爱种什么就种什么,我们家种白豆和红豆。

芝麻、黄豆都是队里分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不种些大豆,农民吃油的问题怎么解决呢,芝麻用来换香油,黄豆用来换豆油、换豆腐,还有平常用来炒豆芽做菜。

看了几位河友的回忆,大致都差不多吧,毕竟中国的农村各处都不一样。

76年以前,猪肉是奢侈品,我人生第一次吃肉饼、第一次在县城吃牛杂碎和第一次在县城吃牛肉馅的肉饼,快50年了,还记得很清楚。

83年,我家到北京100公里多一点儿的长途车票2块9。县城的牛肉面2毛钱。学校红烧肉2毛5,红烧茄子1毛5,油条3分。

农村在76年以前,差不多也这个物价,猪肉是7毛6,很多农民不买肉不是没那个钱,而是农民勤俭的天性,认为不年不节的吃肉,他们接受不了。

76年以前也是有多种经营的,我们村队上有菜园,有豆腐坊,邻村有榨油厂,有熬硝厂,以前我好像说过。

无底线的污名化毛泽东时代的农村很容易被证伪。当然,我承认,78年以后在农村,物质的绝对匮乏已经消失了,粮食单产提高,农民确实比以前集体化的时候富裕了。

通宝推:桥上,陈王奋起,
家园 社会主义时期

时常出现的短缺就是因为全部人太平等,大家一样有钱,一起对某种东西都有需求,那个产能就跟不上了。

其实,可能平等是反人性的,大家都喜欢不平等。大家想搞平等是因为自己落了下风,一旦真平等了,大家又想成为先富。

通宝推:武工队,
家园 64年?肯定找不到豆腐,连口粮都不够。
家园 是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都是口号,没人真喜欢

争自由,无非是希望自己的自由多些。别人的自由少了,干我何事?

要平等,玩大富翁,都是自己穷了才用均富卡,没有自己钱多,主动跟别人均富的。

讲人权,就是自己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哪怕以践踏别人的权利为代价,也是好的。

论民主,我不在台上就是不民主,我没选上也是因为不民主,不选我的人都是威权余孽,不支持我的舆论都是在侵害言论自由。

这一套十八世纪的口号,天然带着资产阶级(当年是进步力量)的腐臭味,资产阶级就是这么个极端自私自利的货色。

家园 你说的没错,我说的也没错

我们哪儿买豆腐的是骑个自行车,驼一包豆腐。每两三天都有买豆腐的吹着某种号角到村里,想吃就拿黄豆去换。村里肯定差不多天天有一部分人吃,但平均到每一家,估计也就一个月两次。确实不算稀罕物,但是也不是放开了吃,多半是节俭使然,家里用钱用粮的地方还很多。

我对60年代中期什么生活水平没有概念。70年代中期,玉米面窝头,青壮年是要数着个数吃的,也不能就管饱(我父亲说的);到了80年代中期,我的记忆是全部细粮,管饱。以此上推,60年代,豆腐也就是一年有数的几次。

我绝对肯定前三十年的功绩,80年代大家能吃饱了,是靠70年代初谈拢的项目,到后来开建投产的化工厂提供了足量的化肥。

我只想说,60年代我们还很穷。杨振宁的母亲吃不上豆腐,更积极的事实是大家都平等的基本很少豆腐,而不是大家每天都抢着吃,搞的他家买不到了;对比解放前,某些人天天吃,大部分人一辈子才吃几次。60年代,我们享有的是贫富和社会地位的平等,还不是富裕而已。

通宝推:审度,
家园 感谢LZ的回复和翔实的数据。解放后很多劳动人民

的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改善,这个谁都不能否认。

但杨妈的这个说法(是不是真是她说的不论),其实是生活物资尤其是副食品短缺的一个明证,大量的东西凭票供应,这也是事实啊。

俺不同意的是,认为A导致了B这个因果关系。

家园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家园 64年口粮不够?

那是64年,不是62年,更不是三年困难时期的61年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