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周语非汉语[修改版] -- 东学西读岛主
道德经中,在名道,名名之后,立即提出了有无的概念,然后随既提出了玄妙的概念。
有無相生,对于很多人是一道过不去的坎儿。
实际上从周语的角度考察文字,有一条越过这个坎儿的小径。
说文解無为丰的意思,即草木茂盛。看看金文,無字像个隐藏在柴担中的挑夫。所以無即看不见的意思。
现代的无是阿拉伯数字零的意思,又有人将佛学引入解作空。其实零,空,無,三个意思。
不管看不看得见,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由此延伸出去,易经只是在教育我们主观如何和客观相适应?
Del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笔者上学的时候, 《阿房宫》是要念作 《婀旁宫》的. 后来知道了古無輕脣音的说法,也注意到了在一些方言人群中这个现象的遗留。
现在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更详细的假设:原来唇齿音的比例同食物的变化有关.
大意是说一个多国团队结合古人类学和史语学和考古作出研究,认为狩猎采集社会中人的门齿上下对齐咬合(食肉缘故),而在农业社会中随着加工食物的增多,人的上门牙略前出,由此产生的口腔肌肉用力方式,使得唇齿音(弗,微)在新时器狩猎采集人群的语言中份量极少,而在农业人口语言中越来越多。
下附两个链接,最末一行是科学杂志原文,英语的。
Le «f» et le «v» sont apparus avec l’agriculture
Human sound systems are shaped by post-Neolithic changes in bite configuration
从青铜器铭文看,周其实就实现了全国的文字统一,因为不管哪挖出来的青铜器,上面的铭文,字都一样,并且周的金文与商的甲骨文有传承关系。
到了战国时期,周的全国统一文字在各国变异,出现各国文字,秦统一六国以后,只准用秦国文字,到了汉,其它六国文字基本消失了,汉是继承了秦。
为什么有今古文之争?所谓今文就是汉化后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书籍(因为两次大火,春秋战国时期的书都是口头传下来的),而古文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原版书籍,其上的字为六国文字,时人已很难辨别。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
在出发点上一但大一統主觀形成,則处处一統。
在下所見未如兄台,不敢苟同李大师, 试述如下。
事实并非如此, 青铜器上面的铭文差别很大
何为秦字? 1.传世可见有李斯的篆书石刻,或以为是秦标, 2.但秦权量器文字并不遵从.3.里耶简是公文类, 为隶书, 隶书同篆书差别就大了, 然隶书的本质我们并不清础, 且里耶简地处秦楚交争之地,因此同样的东西, 它的成因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 比如不能排除隶书为楚人所习的可能性, 任何结论都有可能,任何结论也都没有必然性.
在如此大的文字差异存在的前提下,所谓秦统一文字的具体内涵到底指什么?
1.从<三体石经>以及<汗简>这样的著作描摩的所谓古文来看, 所谓古文,其字体接近战国文字,同春秋的金文风格有很大诧异, 同西周文字相去更远 2.当代出土的战国皆为楚简单, 首先字体是楚文字,其次文字错误比比皆是.
所以无论是古文经还是出土简, 实际上是战国时代周文文化普及之下的盗版书, 可惜今人当原版,甚至以此来否定世传版.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 未来的研究会更多的否定当代许多急功近利的结论
法语段落是个概述,大意是说一个多国团队结合古人类学和史语学和考古作出研究,认为狩猎采集社会中人的门齿上下对齐咬合(食肉缘故),而在农业社会中随着加工食物的增多,人的上门牙略前出,由此产生的口腔肌肉用力方式,使得唇齿音(弗,微)在新时器狩猎采集人群的语言中份量极少,而在农业人口语言中越来越多。
文末附了两个链接,最末一行是科学杂志原文,英语的。也许更方便先生阅读。
此贴为在桥上先生的宝地中的一贴感想,为方便修改,整理如下:东学西读岛主:汉字=楚字+周字
(开场黑:很久不來河中,已經不會插圖了,所以干说吧,网络发达,有兴趣的朋友自己查图吧).
先说重点,
小篆是周字的终点
小篆是周字的终点
小篆是周字的终点。
所以外行的朋友想知道周文字是什么样子,快速而简单的办法但是近似的办法,就是去看一下李斯写的《峄山碑》。(胡说!李斯不是秦朝宰相吗?对,所以说是近似)
那么“标准的“真的周字是什么样子?去看:
《散氏盘》
《虢季子白盘》
还有《毛公鼎》,《大盂鼎》。
这些只是典型的代表作,实际上存在着大量的青铜铭文。也就两周时期的金文。对,两周的。因为金文中有前有商的,后有战国乃至各朝各代的。但是典型的(对,没有标准,只有典型)周字是两周的特别是西周的金文。
它的特点是
象形会意
象形会意
象形会意。
为什么又写三遍?
因为周字同我们今天的汉字原理是不一样的。今天汉语符号是死规定的,靠严格约定的笔划构造来实现写者和读者的相互理解。是要大家死记硬背的“密码“。
而周字是没有笔划的。它是靠一些直观的视觉模式,更主要的是靠视觉图形本身的艺术特征在读者与写者之间引起共鸣。是靠感觉和分析理解来起作用的,不需要死背硬记的“明码“。基本上同连环画和漫画差不多。
上文书留了一个梗,就是让大家去看李斯的《峄山碑》。为什么秦朝的李斯小篆可以“代表”周字呢?
因为小篆是”西周“金文的正宗继承者和完美终结者。
在传统历史中,我们常说一个概念:三代。三代指夏商周,普通人都将三代理解成糖葫芦,即一个串一个,但实际上三代是一些长时间并列的国家,更准确的说是一些并列的部落,(有点像城邦)。只是他们的力量在大约两千年左右的共生中此长彼消。而这些并存的部落不止夏商周三家,只是这三家都曾经富过。而人们常常忽略了另一个富过的人家,并且是那个最后的富户,秦家。对,秦家,因为它是秦国和秦朝的总称。秦家和周家都是西戎(参见本岛《我本戎狄》贴),秦家先是给周家扛活,后来周家败了,被亲家领着邻居砸成了一片废墟,就出去投亲住酒店了,临走把废墟慷慨地送给了长工秦家,没想到长工能力强,最后愣是变废为宝,在原地复兴了老东家的家业。
由于这个关系,秦全面和直接的继承了周的文字。
不用说初期的
《秦公钟》,就是周字本身。
特别灰黄的是中期的
《石鼓文》
被很多砖家直接就认定是传说中的大篆。
秦公钟->石鼓文->峄山碑
乃至《秦诏量》,《放马滩竹简》,愿意下功夫的朋友可以一一看过来,那个构字方法和书写方式是连续稳定发展的(变化很小,相似度却很大)。
这里预先拒绝几种抬杠的说辞:
1,秦人东来说,拒絕理由:既使蜚廉什麼的少数人以东移民,不改變秦族长时间生活在西方戎狄中間,特别是与周家的关系。
2,《里耶秦简》和《睡虎地秦简》,拒絕理由:看看地理位置和年代,不予考慮,有資格的竹筒只有《放馬滩》。
3,甲骨文什麼的,拒絕理由,甲骨文除了出土的,有传世的吗?用字毌拼写的难道都是英语吗?
4,殷商青铜器,理由类似。
关于商文字和楚文字,以后另说,这里倒是有一个可以动摇我的胡说的东西,就是西周文字的另一继承者:
《侯马盟书》。
也许考虑到《侯马盟书》,可能还是王国维提出东土文字和西土文字更容易解释这一现象。毕竟王是大师,我是民科。(但单一构建总会是偏颇的,所以我暂时坚持我的周楚对立说)
受各位領導支持和寶推,我的胡言乱语可以在河中早见天日。感动之余先补一下图。顺便举例说明一下为什么周字秦字不用死记硬背。
看图识字第一例:图一秦公中后数第二列第三字,画的是中间一条船,船这边一只手,船那边一只手。这个字是“受“,也可以用作“授”。对,男女授受不清的“授“和“受”,那时候的男女允许授受不清,文字也允许授受不分。至于为什么船的一边一只手就表达授和受,就交给大家的艺术想象力了。
第二例看图识字,《石鼓文》。其中的马和车就不用我啰嗦了。
第三例看图识字,李斯小篆名篇《峄山碑》,右列第三字,一个太阳落到了四周的草丛中,念“暮",日暮西山的暮。
以上三例,一三都是会意字,第二例是象形字,都表意,只要你会猜,外国人也能看得懂。但是不记声,事实上我们到现在也不太清楚古人到底怎么发音的(参看我的老贴《不靠谱的音训》。
但是不知道周字的发音,我仍然可以了解它们的字义,了解了周字,我就可以理解文字记录的周语,因此可解读周经,也就是四书五经。(欢迎大家围观我的东学西读岛主:【原创】我以周语解周经)但是楚语没有这个功能,我到现在也理解不了《庄子》,因为庄子是楚文化圈里的人。
《道德经》我能理解一半,因为这本书半周半楚(听说老子是周吏),而且理解的契机是太极拳,不是训诂学。
秦公钟
石鼓文
峄山碑
看图识字第一例:图一《秦公钟》右数第二列第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