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大寨,小靳庄,小岗村的粮食亩产比较 -- flyingcatgm
大寨,小靳庄,小岗村分别是文革前,文革中,文革后三个时代分别树立的农村典型,闲来无事比较一下这三个村子在被树为典型时的粮食亩产成果。
大寨在陈永贵的领导下,49年的粮食亩产量仅仅169斤,到56年已经突破300斤,59年就是650斤(这可不是浮夸风,实打实的亩产650斤,这样在60年的困难时期大寨还能以充足的粮食支援全县)。
而小靳庄呢,建国初亩产只有百斤左右,在文革时期粮食亩产“上了纲要”,突破亩产四百斤,这个成绩当然是不如大寨,然而这是在当地自然条件恶劣,基本是“旱收蚂蚱,涝收蛤蟆”的盐碱地的情况下,全庄人多年齐心协力辛辛苦苦挖河养猪积肥,科学种田改造土地的成果。
那么小岗村呢,根据人民日报的宣传,小岗村是79年粮食总产量由78年的3.6万斤猛增到13.2万斤,相当于之前十多年的粮食总产量(记得前几年的电视剧“人民儿子邓小平”里也有这一情节吧,一搞分田单干就一年打了之前多少年的粮食,就不用往国外跑了?)。但是,亩产量不提。不过别的资料透露出小岗村当时有上千亩地,之前只有五百亩耕地得到利用,其他抛荒。分田单干后又被积极性高涨的农民用上了。那么,这十三万斤粮食如果以千亩耕地计算,亩产量只有一百多斤,即使把抛荒又复垦的土地不计,仅以五百多亩熟地计算,其亩产量也只有二百多斤撑死了。
要注意的是,这还是地处安徽小岗村的自然条件要优于于大寨,小靳庄很多的情况下的成绩,没听说过谁宣传小岗之前土地有多差,灾害有多频繁吧?光听说小岗人之前有多懒了。然后小岗七十年代后期搞分田单干取得的亩产成绩连大寨,小靳庄成绩的一半都远远不到。可以想像,如果大寨,小靳庄不搞集体制,也在五六十年代就搞分田单干,光搞那点“农民积极性”,那些农民会遭遇怎样的命运。
就是现实的状况,使他们自愿抱团战斗。当时的外部大环境,概让他们认识到抱团战斗的先进性,也支持着让抱团战斗能够实现。
历史上也是灾荒不断,朱元璋就是安徽凤阳人。凤阳花鼓就是凤阳老百姓逃荒时候用来卖艺乞讨的
小岗所属的凤阳“终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同季,干冷同期,无霜期较长,但雨量季节分配不均且略显不足”. 看不出有什么自然条件不好。
最基本的就是人均耕地面积,1979年小岗村仅仅20户115人,却有1000来亩耕地(其中居然被他们自己拋荒了一半以上
)。与此对应的是小靳庄582人,却只有1300亩多为盐碱地的耕地。
而大寨更是:人口不足百户,虽然离县城只有几里地,但“山高坡陡土层薄,十年九旱灾情多”,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全村802亩土耕地,分成4700多块斜挂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小的地块上不了耕锄犁杖,最小的一张草帽就盖住了。其中80%是缺边少堰、里高外低的“三跑田”;水源缺乏,全年无霜期只有170天,最好的年景亩产不过百余斤粮食”
大寨人口不足百户,说明总人口当为数百人,而土地不过八百亩(到1980年时为千亩左右),人均耕地只有小岗村的几分之一。所以说小岗村的自然条件比小靳庄,大寨要好到天上去了。
把人民群众动员组织起来了,与天斗,与地斗。事实证明,在有坚强有力的核心组织领导下,人民的力量是可以逆天的。
也就是说,小岗如果真早一点抓出来,罪名是四人帮余党.
看这地主多神啊,那孙子是被当新希望聊的,那这都是什么孙子哪,有个特别象的人,任志强,他到处说自个爷爷是富农(实际他父亲不是嫡子,就是真富,也是长子的事),他父母都是革干,八十年代大平反出山干到部级,他作为个国企老总,一直在支持私有化,和高利贷合法化这类,到处说他一年几百万的正饷拿的太少,他自个找人写专文夸他,其中几个例子,比如强拆时打人冲最前头,和因被老太太偷袭,挨了大嘴巴,被扯下一把头发.
http://v.qq.com/detail/w/wlunt0wb380jthm.html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社员严付昌,。。。8口之家共收粮食1.3万多斤,平均每人1500多斤。。。”。
可等等,小岗村总共多少人?1978年小岗村人口总共20户115人,以粮食总产13.2万多斤来计算,人均不到1200斤,你那个“8口之家共收粮食1.3万多斤,平均每人1500多斤”的严付昌家明显是个“最高分”,他能代表整体么?顺便说,“8口之家共收粮食1.3万多斤”,平均每人应该是1620多斤,那个记者能算成平均每人1500多斤,他的算数不太合格。又比如他说“全队粮食总产13.2万多斤,比上年增产六倍多,18户农民中有12户收了3万斤粮”,仅仅12户就每户三万斤粮,然后“全队粮食总产13.2万多斤”?他这是什么鬼算术。
更关键的是,我的原文并没有单纯“粮食作物的总产量做分子,而所有耕地的面积做分母”,我的原文说过“即使把抛荒又复垦的土地不计”,“仅以五百多亩熟地计算,其亩产量也只有二百多斤撑死了”,当时农村势必是大部分,绝大部分土地种粮食的前提下,才有一部分土地种经济作物如油料的余裕。我直接将半数土地划出去,把粮食全放到五百多亩一直使用的熟地上,让步 够大了吧?这种情况下总亩产量也只有二百多斤,很光荣的事吗?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我说的很清楚,如果按上限一千亩耕地计算为亩产百多斤的话,那么按下限五百亩耕地计算为亩产二百多斤。
我已经将分母从一千亩地缩小到五百亩地了,你却指责我在“放大分母”?你居然连大小都不分。
还有,为什么我要“依据什么可以得出这个粮食产量是使用了500多亩熟地”,我告诉你,你的论点无非是“油料总产7.5万斤也要占据部分耕地”,但是这7.5万斤油料主要是花生你不反对吧?那么生产这七万多斤花生需要多少耕地?现在花生“土壤肥沃的地块可产亩产800~1000斤以上,贫瘠的土地一般亩产500~800斤”,如果你以为七十年代后期的花生不能那么算,我手头正好有本大跃进时期的花生丰产经验集,这本书中反映出57年的花生亩产量也是差的二三百斤,好的五六百斤直至八百斤。最差的地才是一百多斤,那还是五十年代的水平。小岗村的土地不是什么差地,你自己估计一下七十年代后期的小岗要生产这七万多斤花生需要几百亩地?要不要占到五百亩之多?会估计吧?
小岗村这事,相当于一个企业将一个最落后部门的自发经验推广应用到全公司各部门。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