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丁丁历险记》背后的故事(0):引子 -- 奔波儿
1932-1935年,为了争夺格兰查科(Gran Chaco)北部地区,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在兵戎相见,史称查科战争(Chaco War)。该地区位于巴拉圭河以西、安第斯山脉以东、亚马逊盆地以南,潘帕斯草原以北,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但人烟稀少、缺乏物产。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就格兰查科北部约26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归属,一直存在争执。所谓“世间熙熙,皆为利来;世间攘攘,皆为利往”。20世纪20年代,在该地发现了石油,两国为争夺石油资源,开始频频发生武装冲突。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世界主要石油巨头以及邻近国家也开始卷入其中,美孚石油公司和智利支持玻利维亚,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和阿根廷支持巴拉圭。靠着欧美石油商提供的金钱,以及军火商们提供的军火,双方大打出手,战争持续了整整三年,双方均伤亡惨重,最后以巴拉圭惨胜结束。根据双方缔结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和约》,巴拉圭获得北查科中部和东部共约2/3的领土,玻利维亚获得北查科西部共约1/3的领土。
《破耳朵的故事》(L'Oreille cassée)便是根据这一发生在南半球的战争为背景创作的,并将故事移花接木到南美大陆的东部。埃尔热采用文字游戏,将这场冲突取名为“格兰查博(Gran Chapo)之争”,它造成两个虚构的国家对立起来:圣·狄奥多罗斯(San Theodoros,影射玻利维亚)和纽沃·里科(Nuevo Rico,影射巴拉圭)。该漫画于1935年12月至1937年2月在《二十世纪小伙伴》上面连载。
故事的引子是一起文物失窃案件——一尊阿伦巴亚神像(Fétiche Arumbaya)被窃贼从博物馆盗走,真品的右耳有破损,而窃贼复制的膺品却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在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和历史博物馆的确有这么一尊印第安神像,不过,其耳朵完好无缺,而且不是来自亚马逊丛林,而是来自秘鲁北部的安第斯山脉地区。
丁丁在这个故事中,化身为比利时的福尔摩斯,他根据零星的线索,追踪窃贼上了驶往南美洲的轮船,来到了圣·狄奥多罗斯共和国(San Theodoros)。在这儿,他遇到了雨林里的革命家阿尔卡扎将军(General Alcazar)。在被政府军逮捕准备枪毙的刑场上,行刑队们能够在短时间之内,根据形势的发展,脸不红、心不跳、气不喘地在“阿尔扎卡将军万岁!”和“塔尔奥卡将军万岁!”之间来回转换,可谓典型的“墙头草”。最后,阿尔卡扎将军终于革命成功了。取得政权以后,革命家阿尔卡扎将军蜕变得飞快,不但对下属大派官爵,颐指气使,而且面对资本家的金钱攻势也是立马竖起白旗。而将军大人一旦发现丁丁反对他挑起战争的决定,一样除之而后快。在这部书中,埃尔热不留情面地抨击了香蕉共和国们的共性:革命、暴乱、军事政变、腐败、……
玻利维亚(Bolivia)的国名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解放者玻利瓦尔(Bolívar)而设立的。这位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的塑像也出现在漫画中,化名为“General Olivaro”,很不幸,塑像被爆炸的气浪掀翻了头颅,这有“政治不正确”的嫌疑,至少也是“大不敬”。
在石油商的挑拨之下,圣·狄奥多罗斯和纽沃·里科这两个国家开战了。军火商巴希尔·巴扎罗夫(Basil Bazarov)就像闻到血腥气的苍蝇,随之而来,而且是两边推销军火。此人的原型是二十世纪初臭名昭著的军火巨头巴希尔·扎哈罗夫(Basil Zaharoff),他在俄土战争中通过给交战双方卖军火,发了大财。他最著名的成就是将马克沁机关枪推销给沙俄,让这把“死亡镰刀”在中国旅顺狠狠地收割了一次日本军人的生命。不过,真实世界中,扎哈罗夫并没有到过南美。
丁丁深入到亚马逊雨林,遇见了在阿伦巴亚部落生活的英国探险家里格维尔(Ridgewell),终于弄清楚了神像里隐藏的秘密,原来神像里面藏有被探险队盗走的一枚钻石,这才引发一系列血案。这位英国探险家的原型是波西·福西特(Percy Fawcett:1867~1925?),1925年,在亚马逊雨林中寻找“失落之城Z”(Lost City of Z)时,他和自己的儿子及一名助手,一起失去踪迹。1992年,美国人类学家在雨林中发现了库西库古(Kuhikugu)遗址。
这个故事中的很多人物还会在《丁丁与流浪汉》(Tintin et les Picaros)中再次出现。
1937年4月至1938年6月,埃尔热在《二十世纪小伙伴》上连载了《黑岛》( L'?le noire)。此时,已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夜,亚洲大陆早已是烽烟四起,而欧洲大陆也是危机四伏。
故事情节是:由于一次偶然的坠机事件,丁丁发现并破获了一个制造假钞的犯罪集团。该集团的核心是一名医生——米勒博士(Dr. Müller),其原型是一个有苏格兰血统的德国间谍——乔治·贝尔(Georg Bell),此人是德国纳粹党的忠实信徒,为搅乱苏联的金融秩序,他伪造了大量的苏联卢布。虽然贝尔的目的没有最终得逞,但却因此名声大噪。在这个故事中,米勒博士伪造的是英镑。
根据获得的线索,丁丁搭乘渡轮,渡过了英吉利海峡,在多佛登陆大不列颠岛。这一次,埃尔热一反常态,在自己的漫画中,没有讽刺作为资本主义大本营的英国,因为他自小就对英国充满好感,另外在一战中,正是因为英法联军的浴血奋战,才帮助比利时重新恢复了国土。
英国的坠机地点在萨塞克斯郡(Sussex),离一个名为爱士顿(Eastdown)的小镇不远,这个虚拟的小镇应该就是现在的东萨塞克斯郡(East Sussex)的伊斯特本(Eastbourne)。丁丁在去的路上被匪徒绑架,被抓到一处海边的悬崖,这就是著名的比奇角(Beachy Head)。此处为石灰石海岸悬崖,距海面的高度为162米,是英国最高的海岸悬崖,也是名声不佳的“自杀圣地”。匪徒试图把丁丁推下悬崖,但在千钧一发之际,由于白雪的机智,丁丁脱离险境。
虽然丁丁找到了米勒博士的老巢,但还是让他逃出了法网。丁丁又一路追踪来到了苏格兰,也就是黑岛,这个岛屿上有一座城堡,是犯罪集团制作伪钞的地方。黑岛的原型据说是苏格兰东北部的外赫布里底群岛(Outer Hebrides)的城堡湾(Castlebay),离岸不远有这样一座小岛。这个现实中的小岛实在太小,而且离岸很近。
匪徒们在岛上豢养了一头黑猩猩——朗科(Ranko),力大无比。1933年,好莱坞拍了一部黑白怪兽片《金刚》(King Kong),在剧中,硕大无朋的黑猩猩让人印象深刻,埃尔热也因此受到了启发。朗科虽然凶悍异常,但有个致命的弱点——怕狗,小狗白雪因此成为了它的克星。这种以弱胜强的故事模式,有点像大卫战胜巨人歌利亚。匪徒们试图用黑猩猩抓获或杀害丁丁的时候,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最终,匪徒们全部落入法网,而一路追捕丁丁、不断出丑卖乖的杜邦兄弟也算是完成了任务。不过,在1938年出版的漫画中,米勒博士被英国政府与德国交换了一名被俘的英国间谍。毕竟,他还要在后面的故事中再次出现。
而且二战期间两次为中国战场进行募捐,我印象里好像筹了几百万美元,那个时候可是一笔巨款了。爱因斯坦对于中国学生很友好,很多中国学者曾经回忆过和爱因斯坦的交往。不过爱因斯坦不该批评恩格斯,似乎是认为恩格斯对于科学方面的认识水平不高,这句话导致了苏联敌视爱因斯坦以及文革时代对于爱因斯坦的批判。所以说“沉默是金”,啥时候都是金科玉律。
《奥托卡王的权杖》(Le Sceptre d'Ottokar)是《丁丁》系列的第八部作品,于1938年8月至1939年9月在《二十世纪小伙伴》上连载。这一年中,在远东的中国战场上,中国军民正与日寇殊死搏斗。而在欧洲大陆上,西班牙内战进入尾声,共和国被佛朗哥领导的叛军彻底推翻;法西斯德国先后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诺伐克。随着时钟的旋转,战争的阴云越来越浓。
作为一个关注时事政治的漫画家,埃尔热用大胆的笔法创造了一个虚构的东欧国家——西尔达维亚(Syldavia),其邻国博尔多利亚(Borduria)想通过盗取国王的权杖,迫使国王退位,再通过政变,达到吞并西尔达维亚的目的。当时的读者,如果不是生活在世外桃源,一定会明白埃尔热是在讽刺纳粹德国吞并他国领土的野蛮行径。
西尔达维亚,从发音上,与巴尔干上的火药桶之一——塞尔维亚( Serbia)非常接近,也许作者是想起了这个一战的爆发地点。为了故事的发展,埃尔热不但为这个虚拟的国家编造了历史,而且还基于比利时方言和法语、荷兰语为该国创造了文字。
除了一大帮坏人和阴谋家,《丁丁》系列的第一女主角卡斯塔菲尔(Castafiore)终于出场了。这位女高音歌唱家的声音穿云裂石,歌声优美华丽,所到之处,收获掌声鲜花无数,但可怜的丁丁显然无法消受,同车才坐了一小会儿,就赶紧找借口开溜,不过也恰巧躲过了敌人的盘查。埃尔热童年曾经饱受爱好歌唱的姑妈“折磨”,因此对歌剧一向敬而远之。
故事围绕着奥托卡王的权杖的争夺展开,奥托卡王及其权杖是真实存在的。奥托卡二世(Ottokar II:1233-1278)是波西米亚(Bohemia)皇族成员, 其王室标志物于1976年在布拉格宫里的圣–维杜斯大教堂(St. Vitus Cathedral)的修缮工程中被发现,并被公诸于世。
在这个漫画故事中,埃尔热先后两次出现在画面中。第一次是丁丁被皇家卫兵抓住时,埃尔热站在围观的人群里;后一次是丁丁走上前去接受穆斯卡十二世给他颁发金质鹈鹕勋章时,埃尔热混迹于达官贵人当中。几乎在《丁丁》系列的每一部中,埃尔热都会出露个脸,这也是漫画家的乐趣所在。
《奥托卡王的权杖》的大结局再一次以丁丁的胜利闭幕,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就在连载结束之前,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随后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1939年的秋天,在法西斯德国和斯大林的苏联的东西夹击之下,波兰经过36天的抵抗,宣告投降。英法虽然已经正式向德国宣战,但却不敢越雷池一步,虚张声势的“静坐战”(Sitzkrieg)一直持续到1940年的5月。5月10日,德军绕开坚固设防的马其顿防线,以闪电战术,几天之内就攻占了荷兰以及宣布“中立”的比利时,英法联军则是一溃千里,在敦克尔克海滩勉强撤出了34万人,6月25日,法国宣布投降,维希法国成立。
5月初,埃尔热随着逃难的人群,来到了巴黎。但是,在包括巴黎在内的大半个法国也落入了纳粹德国之手后,埃尔热无奈地回到了布鲁塞尔,而自己的房子却已经被德军征用。此时,《二十世纪小伙伴》已经被迫停刊,原来正在连载的《黑金之国》(Tintin Au Pays De L'Or Noir)不得不半途而废(直到1949年才重启炉灶)。但有家难回的埃尔热却有家小要养活,他必须得给自己还有丁丁找份工作。幸运的是,当时比利时发行量最大的报刊《晚报》(Le Soir)愿意给埃尔热提供一个机会,条件是不许触犯占领当局的虎须,他于是在其副刊《青年晚报》( Le Soir Jeunesse)上创作了《丁丁》系列的第九部作品《金钳螃蟹贩毒集团》(Le Crabe Aux Pinces D'Or)。在杂志的封面上印着大幅标题——“丁丁和白雪回来了!”(Tintin et Milou sont revenus!)。
在这个故事中,埃尔热刻意绕开了一切政治话题,而让丁丁继续与毒品贩子做斗争。在这一集中,鼎鼎大名如雷贯耳的阿道克船长(Capitaine Haddock)隆重出场了,不过,他最初的形象却不甚佳——衣冠不整、形容憔悴、精神颓废、沉迷于酒精的酒鬼一个,多次因为狂喝滥饮,耽误正事,甚至置丁丁和自己于险境。一定程度上,阿道克船长的状态也反映出当时欧洲百姓的心态,在纳粹的魔爪之下,大家苟延残喘,世事又是如此惨淡,何不借酒浇愁?但是,幸亏还有永远积极向上、永不放弃的丁丁。
注:阿道克(Haddock)就是“黑线鳕鱼”,因黑色的侧线而得名,是大西洋沿岸常见的一种鱼。味道还是不错的,是英国国菜“炸鱼薯条”(Fish & Chips)的常用鱼类。
丁丁和阿道克船长在横越撒哈拉沙漠的时候,碰见了一拨儿匪徒。这时,阿道克船长痛快淋漓地飙了一次脏话,匪徒们闻言无不停止射击,撒腿开溜(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看见援军来了)。在这幅插图中,埃尔热创造性地将匪徒的动作做了慢镜头分解,又画在了一起,这也成为他最为得意的一幅插图。
在故事的结尾,阿道克船长在电台发表演讲,大肆抨击滥饮的危害,并发誓从此以后与酒们拜拜。但是,在现场,他是边喝着点什么,边讲的。
怎么最近不冒泡了?
一般维持驻波是需要注入能量的,原子模型里面能量从何而来?
回头来写《我和金波》
嘉木与金波不得不说的故事!!!
期待ing!
小时候没看全,家中仅有的几本看了几十遍也有。现在可以用给儿子买一套的借口补上遗憾了。
……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
”
这是安史之乱中,大诗人杜甫于《垂老别》中写下的诗句。
凡尔纳的《流星追逐记》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的世界,未尝不是这样的呢?这时候,包括比利时在内的几乎整个欧洲,都沉沦在纳粹的铁蹄之下。作为升斗小民的埃尔热面对如此乱世,又能有何作为?既然人世间的混乱和矛盾已经够多了,顾忌和忌讳又多,干脆就想想天上的。埃尔热借鉴法国科幻小说大家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28~1905)的遗作《流星追逐记》(La Chasse au météore)),创作了这部《神秘的星星》(L'Etoile Mystérieuse),于1941年10月至1942年5月在比利时的《晚报》(Le Soir)上发表(《青年晚报》已经被迫关闭)。
即使是在21世纪,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流星撞地球”这样的事情还是能够引起大众的恐慌,而最兴奋的人莫过于科学家和末世论者。前者是因为获得了难得的研究对象和机会,而后者则上窜下跳,满世界蛊惑人心,借机推销自家的“理论”。但不管怎么说,埃尔热的这个选题不但安全,而且非常吸引眼球。
包括丁丁、白雪和几位欧洲的顶尖科学家组成了探险队,他们搭乘阿道克船长指挥的曙光号(Aurore),向流星坠落的北极海域出发。身为“海员戒酒协会”会长的阿道克船长居然厚着脸皮,让船员给自己搬进去好几箱威士忌。
作为惯例,《丁丁》故事中需要有反派。在当时的情况下,反派的选择就是美国资本家们派出的探险队;不过在战后的改编版本中,这些反派的国籍身份变成了圣·里科(S?o Rico),而美国的星条旗也被红底四角星旗取代。有人曾说,埃尔热的科学探险团队都是轴心国成员。可他争辩说,正义的阿道克船长和切斯特船长(Captain Chester)可都是英国人。
丁丁通过搭乘飞机再直接跳伞的方法,赶在对手前面,降落在流星坠落形成的小岛。为了阻止丁丁,天狼星号(Sirius)的一位船员居然想用枪射杀丁丁,但是,切斯特船长却毫不犹豫地阻止了他这种卑鄙的行为。同样是这位正义的船长,在曙光号缺少燃油的时候,暗暗帮助他们。他是一位永远值得尊敬的对手。
丁丁刚踏上小岛,第一个行为是插上考察队的绿色大旗。当初,欧洲的殖民者们四处抢夺土地的时候,就是这么干的,满世界插旗子,标地盘,就连美国人登月以后,最先干的事情也是插上他们的旗子。人类的这种行为和小狗围着电线杆撒尿其实是一回事儿。
最终,流星坠落形成的小岛沉入北冰洋,而考察队的唯一收获是一块据说蕴含神奇金属的石头。
《独角兽号的秘密》(Le Secret de La Licorne)是《丁丁》系列的第11部作品,于1942年6月至1943年1月在比利时的《晚报》上连载。这个故事是埃尔热和另一位漫画家雅克·冯·迈克贝克(Jacques Van Melkebeke)一起合作完成的,故事构思借鉴了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Les Enfants du capitaine Grant),情节的发展充满了戏剧性,因此被大导演斯皮尔伯格选中,拍成了电影。
故事开头,丁丁在逛跳蚤市场,看见一艘漂亮的三桅帆船模型——“独角兽号”,就花钱买了下来,准备送给阿道克船长当礼物。但不成想,在这个模型中藏着一个秘密。这个跳蚤市场被认为位于布鲁塞尔的球赛广场(Place du Jeu de Balle)的跳蚤市场,每天都开门,专营古玩旧货,有点像北京的潘家园旧货市场。作为跳蚤市场,里面充斥着古旧的器物,跳蚤自然也有几只,否则白雪怎么会不停地挠痒痒?
由于故事涉及到大航海时代的帆船,工作认真的埃尔热特意花时间研究了当时的帆船制造工艺,还拜访了朋友的船模店观摩学习。一般认为,他笔下创作的这艘“独角兽号”的灵感来源主要是一艘名为“辉煌号”的战舰。
通过研读先祖留下的航海日志,阿道克船长知道了自己祖先弗朗西斯·阿道克爵士(Sir Francis Haddock)就是“独角兽号”的船长,在一次海上遭遇战中击杀了海盗头子红色拉克姆( Rackham le Rouge),并炸毁了沦丧在海盗之手的座船。而沉船的秘密被他写成三张纸条,分别藏在三艘“独角兽号”船模的桅杆里。
而知道这个秘密的反派——卢瓦佐兄弟(Les frères Loiseau)将丁丁绑架到了他们的庄园莫兰萨(Château de Moulinsart),这座房子和法国卢瓦河畔的舍维涅堡(Château de Cheverny.)非常像。唯一的区别,就是真实存在的后者多了两翼的副楼。
丁丁的运气出奇的好,他不但设法逃出了地牢,还活捉了这对兄弟。另外,卢瓦佐兄弟的管家内斯特(Nestor)因为忠于职守,也得到了船长和丁丁的谅解,他将在以后的故事中成为阿道克船长的管家。
在《独角兽号的秘密》发表之后,埃尔热得知在历史上还真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船长是阿道克爵士,即理查德·阿道克(Richard Haddock,1629~1715),在英国的皇家海军服役,并在英荷战争中屡建功勋,并最终被授予海军元帅。这位阿道克船长的幼子尼古拉斯·阿道克(Nicolas Haddock)也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所谓“虎父无犬子”,小阿道克船长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和四国同盟战争中大放异彩,最后也当上了海军元帅。丁丁的好朋友阿道克船长若是得知自己有这么露脸的祖先,一定会激动地再喝上几瓶威士忌。
左边为理查德·阿道克,右边为尼古拉斯·阿道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