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毛主席五月份说亩产八百斤要努力,怎么七月份就亩产万斤了? -- 东晓山

共:💬106 🌺462 🌵3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你真是不记打

考试最重要的是审题。

你这篇回复洋洋洒洒离题万里,上考场就是0分卷。

宋明清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闵宗殿

宋代:约为360-540斤;

明代:约为430-870斤;

清代:苏州腴田丰年亩产超过820斤。

家园 原来我大清农业如此发达啊……还革命啥啊,学邓开倒车吧

你的毛病就是一着急就露狐狸尾巴。忘了挂的冒牌毛派头衔了。

奴才狐狸说了,咱大清朝多点农家肥,轻松上八百。

老弟,别装了。你还是去研究黑暗党史吧,老头老太们喜欢看,科学这东西太废脑子,不适合你。

不信?你每天拉3吨粑粑给农民叔叔,我就饶了你。

家园 除了离题万里东拉西扯,满地转圈拉磨丢人,你还会什么?

我们可是老朋友了。

记得我曾经特别鸣谢过你的配合演出。

家园 我还会用精确的数据一针见血。哈哈。
家园 你离题万里的数据和我的帖子有关系吗?

对于灌溉条件保证的优质耕地,仅靠生物肥和精耕细作,单季水稻亩产达到800斤并不是天方夜谭。

清代:苏州腴田丰年亩产超过820斤。

要反驳我,你需要证明的是“对于灌溉条件保证的优质耕地,仅靠生物肥和精耕细作,单季水稻亩产达到800斤天方夜谭。”以及“清代:苏州腴田丰年亩产不可能超过820斤。“

这是基本逻辑,知道不?

而不是拉拉杂杂扯化肥含氮量。

所以,还是那个打分:

考试最重要的是审题。你这篇回复洋洋洒洒离题万里,上考场就是0分卷。

家园 邓坐在稻田里吹牛,你也吹牛吧,满清给你什么好处了?

张嘴就来,满清比新中国产量高。

是不是日人民报上的?还有乾隆爷坐在稻田里的照片?

家园 潮汕那个千斤县是“要吃粮”的作品吧
家园 我也有些怀疑,但没有证据,56年的事,当地至今还在宣传

不过呢,好地丰年,年产量上千斤应该不罕见,毕竟双季稻。

家园 苏州腴田,估计这几个字你看不懂。

我说了大面积平均产量了吗?

我引用的闵文,谈的也是“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

清代太湖地区水稻耕作水平和50年代有本质差异吗?

建国后5、60年代的平均粮食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是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灌溉条件的改善,使得以前看天吃饭的下田、中田的产量提高到以前上田的水平。

懂了吗?

家园 李锐的说法是孤证。
家园 懂了,拿苏州腴田来证明自己观点,转身说其实大面积平均不高

自己打自己的脸。西西河之耻啊。

其实不懂就闭嘴,没啥难的。关键是多学习,今天你不就明白了三顿屎尿等于一袋化肥的道理吗?其实城里人不懂农业是正常的,关键不要不懂装懂,闹大笑话。

家园 老兄还明白自己是西西河之耻,有长进。

你拉磨转圈越久,越是丢人啊。

我说了“转身说其实大面积平均不高”吗?

造谣栽赃,这是老兄惯技,哪怕是被当场摁住屁股,还是面不改色东拉西扯转进,这点倒是令人佩服啊。

还是那个逻辑:

要反驳我,你需要证明的是“对于灌溉条件保证的优质耕地,仅靠生物肥和精耕细作,单季水稻亩产达到800斤是天方夜谭。”以及“清代:苏州腴田丰年亩产不可能超过820斤。“

家园 看样子有点水分啊

一个县我信,三个县我忍,七个县我真的怀疑了。下次遇到当地人,我打听打听。

-----------------------------------------

其二是对耕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推广农机具,种植新品种,设立灌溉试验站。其中对耕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被称为潮汕人“耕田如绣花”。许多耕地被改造后变一造为二造,二造变三造。1953年春,澄海全县改良沿海沙田,把1.4万多亩单造沙田改为双造,亩产由200多斤提高到800多斤。这一时期,整个地区耕地复种指数不断上升,从1949年的191提高到1965年的226。单产从1949年的566斤增长到60年代超过1000斤。1955年出现潮安、澄海和潮阳三个水稻和粮食亩产千斤县,成为全国最早实现粮食千斤的县。其中澄海县管陇大队平均亩产达到1500多斤。1956年汕头又实现全国第一个800斤专区,有汕头市郊、潮安、潮阳、澄海、揭阳、普宁、南澳等七个县亩产超千斤。

家园 看你可怜地维护最后的尊严。

何必呢?你不明白就问好了,非要装。

你可以滚了。

家园 潮安。

通俗读物---------《潮安是怎样成为千斤丰产县的》!(1956年初版一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