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如何评价中国科学领先的可能性 -- 夜如何其
昨天晚上,去COSTCO,碰到一位大学教授。
由于听说他儿子在读某大学,抱着学习经验的想法,硬着头皮和他尬聊。
他也没事,陪老婆来的,人品也不错。
如果本质比较好,做到比较高的职位,生活无忧,在信个教啥的,像这种人一般而言都比较好,至少外观上非常客气,有点有文化的外国人那种风度。
当然,这个时候,你要说:他虽然客气,实际上心里瞧不起你,还是觉得高你一等。
这是实话,但这样说,就很没意思了。
你不能求着人家翻白眼球吧。
或者再换一种形容,这种状态下,人家说话虽然风清云淡,但相对比较中肯。
尬聊吗,总得铺垫,不能一直扯孩子上大学。
就聊别的,稳稳人家研究咋样,最近回国交流了没有,有没有带几个中国学生过来。
国家大事倒是没说。
没想到一问,他倒有点感慨:国内太有钱了。博士后工资很高的,根本没有人来。现在除非美国那些顶端大学,出国的动力很小了。
至于学生,也是一样。国内顶端大学都瞄着美国大学的名教授。
至于其余的大学,素质很差,没有人才了。
他回国的学生在二本招生,都不敢给他推荐学生,一见面就得完蛋。
他很善谈:六七年了,就招不到好学生和好博后了。现在各实验室充斥着墨西哥人和伊朗人。除去少数纯科学实验室,很少有中国学生了。
这里补充一下,伊朗人可能是由于美国特朗普的禁令,分流过来的。
这些伊朗人大部分出自伊朗最好的德黑兰大学,可能是被封闭的太久,伊朗人的水平下降非常快。以前德黑兰大学的声誉是相当不错的。
我认识一个伊朗学生,据他说,最近伊朗当局平息骚乱,直截了当就打死了300人。他非常怀念伊朗的国王时代,那时他老爹还骑着摩托带着穿连衣裙的老娘能满街乱窜呢。老照片看上去就像美国人七八十年代的感觉。
可能这就是伊朗版的民国粉吧。
特别崇拜美国,过去我也玩飞机模型,说我装过苏27和F14.
我就是逗他,其实我装的那个可变异飞机是米格23.
他激动不已:F14,好飞机!我们国家有,用了三十多年了。那还是国王时代的买的,那是美国人对我们可好了,我们F14比美国空军的都好。
----
墨西哥人可能还是路近的缘故,水平有好有坏,不好说。
现在印度人也挺多,但问题是印度可能是文化原因,或者生存竞争太激烈,对造假没负担。
说个不太给中国人长面子的事情,中国人在国外大学,一般不敢造假(备注,是不敢,不是不想),回国本地化后,就敢编数据了。但现在对后人就有好处了,在国外五个中国学者学生,至少三个是好的。
印度人呢,你最好一个也别信。
但这并非说印度人都不好,很多印度人还是挺能干的。但科学领域,印度人的名声的确不好。
我问他中国科学会不会开始领头世界了。
他也不敢肯定:
只是说,就投入而言,钱是没有问题了,没有理由不出成绩。
-----
国内实验室的教授,还是以复制研究为主。在别人打好夯实的地基上,甚至屋子里叠床架屋。
稍微厉害一点的,能比着老虎画豹子,不拍照了
敢于开创研究,并出成绩的,很少,没看见过。
----
最后还是回归主题,还是孩子上大学。
得到是重复性的建议,上大学一定要重视实习。
本科要做好六年读下来的准备。
大学二年级后,实习半年,或一年;再学一年,再实习。回来上完课毕业。
学建筑的,更不容易找到是实习机会。
找到了,就好了。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整个思路不对,以为钱能摆平一切,已经不明白精神原子弹了。
其实,近现代的科学研究来说,欧洲才是祖宗,这个融入他们的文化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都是欧洲人做的,米国也是搜罗欧洲人才才有了巨大飞跃。
米国文化太看重钱,中国文化太看重权和钱,都能赚钱,都喜欢捷径,都把科学当工具,其实并不是对科学研究友善的地区。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中国人并不爱好科学,更没有钻研真理的精神,中国人也不喜欢学习。中国人只是对考试做人上人感兴趣,所以中国诞生不了科学,仅仅把科学当作工具,对升官发财的工具。
罗布泊原子弹能响,不是靠不给马儿吃草。国家在尽力调动资源的。
科学是需要想象力的,但是想象的基础是大量的知识、实验。对于国外大厂的吹捧,就包括了大量的工程积累,这既是时间,也是烧钱实验(当然不是it的那个烧钱概念)
张益唐可不是从卖快餐擦盘子融入西方文化的,科学就是科学,不要弄文化甚至种族的玄学,虽说他也没花啥钱。
老美能吃二战、冷战福利,能从全球吸血,也的确有花钱收割人头的成分。实际上二战之前就差不多这样了。
说话不太讲究,我的意思是,现在中国社会普遍只知道钱,不知道人还有精神追求。
象搞科学研究,或者艺术创作,很多人不是那么在乎钱,不是说他们愿意过苦日子,而是说这些人只要生活有一定保证,他们就更愿意进行精神追求。
其实哪怕象我们这些俗人,也没几个大富大贵吧,有了吃喝,没事也愿意在网上扯淡而不是去赚更多的钱。
可能会犯晕,下一步往哪儿走呀?老师没有教过,试卷上也没有呀?标准答案呢?也没地方抄。领跑不容易。
古希腊罗马的重要学者绝大多数都是贵族或体面的市民阶层。文艺复兴时的学者也多受到权贵们的资助,到了近现代更是如此,你只看那些自身条件特别好的,或者有突出贡献的,自然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实际上不管中国外国,过去现在,大部分学者知识分子,都在为生活或经费奔波,花费的时间精力甚至要超过他们作学问的时间或精力。
这就叫“幸存者偏差”。
不稳定燃烧问题总搞不定,作了100种方案,测试一次就烧掉十几万元,60年代的十几万那是啥概念,烧完100次,还搞不定,负责人不敢烧了,下面还有人写匿名信说他是特务,一直闹到钱学森和聂荣臻那里去,聂荣臻批示,继续烧,最后又烧了几十次,搞定。
但问题是,当时美苏已经做出来了,知道这事能解决,不停试验下去就能搞出来,如果是探路者是否还能坚持下去呢。于敏也说过,如果他不知道世界上有氢弹,他是绝对搞不出来氢弹的。。。
应该说历代统治者用考试这种制度一方面压制劳动群众以及部分统治阶级后备队(历史上的中小地主、现在的小资)的天然创造本能,另一方面将这些人群中经过驯服又有一定技能的一部分人吸收过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
马克思也说过,中世纪天主教会的一个左右就是将被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都吸收过来。
但凡事都有异类,有基因变异。即使千挑万选,还是会有人既经历了考试制度的折磨,又坚持和发展了独立批判精神。这些人就是社会变革的种子。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不过说中国人就喜欢考试,让我有一种发泄的快感,尤其是在西西河。
只有追赶型的科研体系,比如现下的中国大陆,才是勒紧裤腰带盯着最急需的方向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