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危重症的医疗账单 -- 水草之肃
对人和劳动力的定义。另外,战场上,当然一个不能少是理想情况,但只能轻伤先救,所谓慈不掌兵。
一开始我们被打懵了,想起那些受难的家庭真是心疼,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对这个病有所了解,死的人还会少很多。
还好我们抗下来了
现在欧美这帮执绔子弟,已经拿到中国用血肉之躯摸索出来的答案了,应对的还如此糟糕,他们祖先在坟堆里估计都要气醒了吧
真是百年未有之变局
刚好前几天又刷了一遍士兵突击。成才经历了那么多事,才知道这六个字的分量。
相比较而言,三八线弄了一些女人和韩国人进入剧情,就比较招人烦了。
因为在战场上维持军队的战斗力是后勤压倒一切的任务,特别是在战事危急的关头,任何不利于维持战斗力的做法都不可取。否则打输了,一切伤亡牺牲都白费了。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转载个知乎司马懿的文章
平常的「优先照顾重症」本身就是一种利益权衡,只是这种权衡和和日常的道德、行为准则比较一致,所以不觉得是权衡罢了。在医疗资源比较充足的时候,「优先照顾危重病人」潜在的意思就是,轻症其实还有其他的可能,最坏的结果,就是变成和现在危重一样而已;但是危重病人不照顾,很大概率就是要死的,所以为了最大化总体的生存概率,于是把最好的资源先提供给危重病人,而对轻症的人可以先观察着。
用打仗就可以做这个比喻。正常打仗的时候,一个士兵受伤了,就会把把伤兵送下火线。因为伤兵在前线更加缺乏自保和攻击能力,所以先把这些人送走之后调养,轻伤的和健康的士兵能够继续在前线和敌人拼杀,也就是这个时候是正常士兵在保护伤兵。
但是在孤军被包围,四面楚歌作最后突围的时候,一切就都颠倒过来了。会把最后的粮食、马匹给健康的士兵吃一顿饱饭,然后伤兵留下掩护,尽可能的拖延敌人的时间,而健康的士兵开始突围,能跑出多少是多少。因为这个时候谁都知道,如果还继续带着伤兵,结果就是全军覆灭。
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也是如此,一般的自然灾害,会让老弱妇孺先走,青壮年殿后,这样群体会获得更大的生存率;但是遇到极端的自然灾害,老弱注定是无法跟上的了,这个时候就是青壮年能跑一个是一个。
面对瘟疫 ,根据医疗资源的稀缺程度,和重症人数的多寡,其实也有这种策略切换的过程。如果医护人员绰绰有余,重症人数少,应付的过来,那么显然优先救治重症;而当重症非常的多,很多都岌岌可危——比如有两个病人,不上ECMO都很可能会死,现在只有一台,给谁上总要有一个选择。这个时候,选择「救好了之后还能活的更久的」并不是一个不可以理解的选择。
「电车难题」从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比较奢侈的问题。一般去讨论「杀一人而利天下」的正义性的时候,是不需要真的「杀一人而利天下」的。在现实的公共事务中,人命从来都是在天平上直接和资源放在一起衡量的。像医疗、公共交通等等需求,本质上是无限的——谁不想有一个随时待命的免费的医疗小组。随时待命的公共车队为自己服务呢?但是财政的资源显然是有限的,所以到底要容忍多少的死亡率,到底要做到什么地步,每一个小数点背后,都是一条条的人命——只不过在意大利这个例子里,需要医护人员临机决断挽救谁,放弃谁,看起来更加的直接罢了。
73万里面有70万要交给美国吧,抢救一个危重症患者就欠美国100万个口罩了,去他的ECMO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那些19,20岁的人民子弟兵, 扛着100多斤的麻布袋抗洪, 累了浑身泥巴和衣躺在大堤休息;我有幸目睹,这些场景; 我母亲看电视者哭, 都是父母的儿子;
【武汉103岁婆婆治愈出院】10日,同济附属梨园医院感染四科病房,103岁的张广芬婆婆出院,上车前张婆婆向医护人员点头示意。福利院那边来接婆婆的医生,看完资料后还反复确认,这位婆婆真的103岁吗,并玩笑着说:"好高寿的婆婆啊,这可是我接过年龄最大的病人了…"
我信了为人民服务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