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地质行业轶事(一) -- 吴用
资产阶级分化无产阶级,让某些人在分配中获得稍微多些的权利,来反对另一些人。在早期中国革命中也是有的。我记得小时候无产阶级革命有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在自发阶段,考虑到的是自己的收入,到了自觉地阶段,才会考虑阶级问题和产生分配不公的根源-生产方式。
这是九十年代教科书典型的偷换概念式论述。任何成功的经济模式都会进化出本行业的大企业,这些大企业为什么不自我肢解?为什么他们“简单粗暴的计划经济”反而打败了大量的小企业?
社会彻底分化为资无两大阶级后才开始形成的一种自为性阶级意识。
这有个资本体系从盛而衰的演化过程,
百年前的英国是全球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工人阶级很显然的并不全部具备无产阶级的自为斗争意识。
历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不是否定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当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导致许多人的利益同时收损,这个时候,由多数人意愿所决定的历史合力即形成了(历史合力论),所以你所举的例子只能说明其时下的生产剩余产品还足以支撑当下的分配体系,也即当下的社会制度还未彻底烂透。
按马论的经典释义,全球信用体系的形成是资本主义世代的发展高峰,自此以后,全球垄资本将促使无产阶级堀墓人队伍的逐渐壮大而走向衰败。
农民不适用无产阶级这个概念。
联想一下,文革时用的走资派这个概念,是非常模糊的。
首先,当权派并没有都斗一斗,
其次,后面又解放了几批老干部,解放的标准也不清不楚。
走资派这个社会动力学的概念不清,也导致了实践上的很多荒唐事。
再过一百年,我们都死了。
无产阶级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产生。但是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还是存在的。毛泽东和溥仪有一点特殊性,就是生产力发展导致了生产方式的变化,所以有了无产阶级从小到大的发展。
朱元璋我是有点牵强附会了。他是(乞丐)无产,但严格讲确实不算无产阶级,因为他不参与资本主义方式的劳动。以他为代表的农民起义者起初还是算农民阶级。
青麻叶这种白菜大概是比较耐低温的,小时候在西北几乎是冬天唯一的绿叶菜了。到了河北以后几乎没见过,而且这边并不需要挖地窖了,直接放在户外就好,当然,由于历史的惯性,还是挖了几年。
而且西宁挖地窖并没有那么深,也没有灌沙子的习惯,大概是气温没有那么低。
卡十本身仿的租借法案的美国车,至于这家美国公司和卡特彼勒有什么渊源,就不是很清楚了。
现在字典里有硌硬这个词。
北方汉语有很多双音节词,据说是上古汉语双音节字或者复辅音声母的遗存。比如:窟窿=孔*kʰlong,胡同=巷*hlong,角落/旮旯=角*krog
哽、梗、硬的上古汉语拟音差不多都是 *kraang,意思也很接近。
忽然想到江淮官话有个gang(去声):鞋子里有石子,gang脚。饭里有砂子,gang牙。席子下面有东西,gang人。
很可能也是从硬这个字变化来的,只不过丢掉了kraang中间的r或者keyan中间的y。另外,可能kraang本身就是形容词硬的使动用法,一直在官话方言里保存下来。
您的马克思贴,俺不光是收藏,还找了您说的书《基督教的本质》,讲给儿子听来着
您才是大牛。
俺没搞地质,自己专业上也一事无成。疫情中胡说一番自娱自乐而已。
至少我这里所说的青麻叶,是更长的、没有一点包头卷芯的那种。
相比之下,纯粹的白色的梆子部分更少点,青叶部分的“叶脉”(暂且这么叫吧)有明显的网络,就像是猪油大网膜似的,当然这个有包头的也有网
感觉上,有包头的,似乎更加水大点、梆子厚点
电影愤怒的葡萄开始搭车的,就是这样的车
地质队及其周边的生态之一
花多了,不敢胡写了,尤其是开始讨论比较大的话题——俺开始有点怕俺随口胡说误导了人。解决方案是拿不准的地方如无法求证就不说。
上次说到,地质队改变了周围的社会生态,但跟母亲商量后,母亲建议在其中增加地质队内部的资源分配的内容——母亲认为两者是有关联性的——这样一来原本一章的内容要分3章才能讲清楚了,本文是第一部分。
1、地质队内部的资源分配
在74年以前,地质队内部的资源分配比较单纯,基本上是单一的货币分配,再加上生活物资的统购统销——原因很简单大家孩子都还小,没那么多事。
74年以后,资源不足导致的分配矛盾开始凸显:虽无升学压力,但几乎家家有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出生的孩子,就业压力和住房分配压力开始凸显。
与城市相比,地质队还有一个尴尬,下乡都没处去下——驻地大都是6类以上地区,比乡下还差——母亲也不敢肯定是否因为这个不让下乡。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俺没看到过地质队子弟下乡。
不知是不是全国性的,75至77年地质队有两次大招工,用因为孩子实在太小没赶上招工的、俺家邻居的话说就是,蛤蟆老鼠都可以上班——在队领导的帮助下,大家一起填表在年龄上作假——俺身边有10岁参加工作的例子,而且还不少。
类似的情况好像铁路上也有——俺95年听郑州局的报告,说该局有30岁退休的人——也是75年10岁参加工作,95年办的病退。。。
以俺的能力无法考证这事是谁干的,不过父亲日记中说,这批人最没资格骂蓝屏同志——父亲日记中多次提到这批人中的大部分,经常在会议上诉苦,说蓝屏他们四个耽误了他们的学业——父亲的日记原话是,瞧他们的那没出息的样,没蓝屏的话估计都没处去端饭碗去。
这两次招工的人数极大,俺父母的单位两次招工总数在700人左右,是原有职工的2倍。而且新招的工人,年龄小不说,而且没接受过职业技能训练,什么都不会干,捣乱闯祸倒是一流好手。
如果说作弊招工只是坑了国家,那么随之而来的工种调配、住房分配、转正定级等等,开启了队内腐败的源头。父亲日记和母亲回忆都说,在此之前队内的人际关系是十分简单的,从这以后,人际关系开始变得十分复杂。
而且父亲日记还指出,后来人们对国企的种种指责,包括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贪污浪费均能从此事上找到源头和影子——一个由300精兵强将组成的单位,变成1000多人的乌合之众,且其中还参杂着各种复杂的亲属和私人关系,就把整个生态体系崩塌了。
父亲日记中反复问,到底为什么这么做?是谁的决策?到现在俺也没有答案。
在下一章,俺会讲讲这两次大招工后,对队内及周边生态造成的更深远的影响,主要包括对个体及私人经济的刺激,对周边婚恋市场的刺激,违法犯罪现象和严打,队内为何要组织名为“大集体”的经济单元,队内工作纪律是如何被破坏的。。。
您是巴盟人?
天下霸唱自己撰文说,好多奇思妙想就是来源于勘探队口耳相传的故事。
那些奇特的地质构造,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动物都是有其原型的。
楼主,您得空能不能给我们讲讲“楼兰妖耳”、“地球望远镜计划”啥的。
都算是所谓的晋语
看前面你说“莫得名字”,以为你是南方的;看到geyan又觉得是晋语区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