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我的小姨 (1) -- 七天

共:💬130 🌺1253 🌵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如果
家园 英国的羊吃人运动造就了工业革命繁荣.羊吃人错了么?

中国古时候常年天灾人祸,经常发生"食人,易子而食",为了活命,错了么?

家园 易子而食不是进步

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而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进步。谁能找到一种不牺牲普通人利益就能让社会进步的可行办法呢?即便是主席也只能是尽量让所有的人共同承担这个代价。

家园 我和大家一起说过很多美帝这不好、那不好,但是我一直坚持

美帝有一点做得比较好:那就是资源分配。别的不说,你就看一下美帝著名大学、尤其是公立大学的分布,就会发现米帝相当比例的好大学,在比较不发达的地区。还有就是州府大都在小城市--这个好坏见仁见智,我认为是优点。

而中国则优质资源集中在一线城市。省里又把优势资源向省会集中,以此类推。这个不改变,其他的没法改变。比如说我是在上海工作的一个青年医生,不收红包不要说买房,租房都租不起。

而这些年的这些事呢?

比如说,军改撤销了济南、兰州两个大区,然而同时在北京成立了两个大区级军种机关;5大战区新设立5个副大区级陆军司令部,位于5个省会城市。大城市的机关更多了。机关多、领导多,自然会集中更多的优质资源。

比如说,驱赶低端人口。我太太是北京土著,她的亲戚大都说好。结果就是很多老外地不能再依靠北京的优质资源(高校、医院、科研院所、机关)谋生,而北京的环境则好多了。

比如说,煤改气,直接提出26+2的概念,也就是北京的大气通道。行动目标只围绕北京的环境。甚至不惜在其他地方恢复工业煤。

再比如说最近的事情,北京有很多国际航班,这个给北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欧美病毒一爆发,立马分流到别的城市。

基本的路子是,好处一线城市留下。有坏的问题,立马转嫁到别的地方。

所以北京市的户均资产已经900万了。

家园 刚刚在胶东大白菜的帖子下面提了件伤心事

我考上大学的同年我妹考上了师范。我赶上了大学免费的末班车,我妹上师范不花钱、还有补贴。但是师范学校出幺蛾子:管新生借钱搞基建,毕业时原数退还。为了那几千块钱,真是愁死了。当时父母两边唯一有点地位的亲戚是我亲大姑。她们在另一个县,大姑父是文化局长,大姑是文化局会计,想找他们借1000块钱,愣是没借到。

各人经历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我做事情有点理想主义,想事情则是极度现实主义。理想主义的行为方式,让我交了一些多少有点理想主义的朋友,而现实主义的思维方式,则让我倾向于把社会最丑陋的一面揭开给别人看。

家园 追到这边来回一下

借钱一直难。。我妈生病的时候,我爸爸把所有亲戚能借的都借了

后来亲戚都躲着走

小时候因为这个和亲戚不亲近,觉得他们不够照顾我们家。。。

等自己成年之后才有别的理解:人都需要有同理心,不能对亲戚要求太高,能借钱那是恩情,不借钱的那才是正常,不落井下石就是好人啊。

我对自己也就这点要求了

通宝推:rentg,
家园 是的。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两个离开了老家的堂叔伯主动帮助

一个是早已落户苏北的堂叔,一个是在东北做石油工人的堂伯父。

堂叔专程跑过来给了我300块钱,我记了一辈子。东北的堂伯父给我寄了点钱。

后来我妹出嫁,有些亲戚看着眼红,想拆台看笑话。又是苏北堂叔跑来送嫁(我老家的习惯上叔叔和哥哥送嫁)。

上次回国,我和妹夫去看了两位长辈,一家花了有大约1万吧。

就我大姑来讲,那是我家第一次找他家借钱。但是我大姑父一直不太看得上我家。

家园 我的小姨 (4)

我小姨原来和她婆婆关系并不好。

小姨父是小儿子,哥哥姐姐很多,都活得很难。这个不难理解:即使以小姨小姨父的能力,如果不是后面有我妹撑着,也要大打折扣,何况他们的能力都比不上我小姨小姨父。他们和我大舅的状态,才是农村的常态。

大多数中国父母都希望自己手里有个“均富卡”,更何况小姨的婆婆是解放前生人。我小姨家挣钱多不说,我妹还经常给表弟表妹买衣服送吃的,生活水准比她的其他孙子孙女好n个档次,让她非常不爽。她心目中的理想状况是我小姨尽量从我们家扣,然后再由她进行二次分配。

然而我小姨在这个问题上非常坚决:该做的她都做,而且比别人做的多得多,毕竟她家最有钱。但是婆婆家和我家在经济上不掺合。举个例子,我妹给表妹表弟送吃的,其他孩子看着眼馋,她宁肯自己再给其他孩子买新的,也不把我妹送的东西送出去,哪怕自家孩子吃不了。据说我小姨给两个孩子定了个规矩:自己给孩子们买的东西,爱给谁都行,但是表哥表姐给买的东西,谁都不准给。

说起来我小姨父脑子也非常清楚。他从小习武,原来是个打将,但是结婚后坚决跟我小姨一条心。绝不会因为别人扣两顶高帽,或者用封建伦理挤兑一下,就跟我小姨对着干。

这种情况下,婆婆对她一直怨气十足。

-------

转折发生在大约6、7年前,婆婆不知得了什么怪病。我小姨离得远,出钱,老家的哥哥姐姐在身边,出人带着老人看病。也不知看了什么医生(主要是乡医院,有时会去县医院),反正过了一阵子医生说不行了,买点好的给老人吃吧。

当时表弟表妹都上大学了,小姨小姨父商量了一下决定辞工带老人看病。具体情况我也不了解,反正就是两口子两辆自行车,带着婆婆大医院、中医院、小医院、江湖游医、偏方,一通乱看、乱吃药,最后把婆婆的病看好了。

从此我小姨在婆婆心目中成了天下第一好人,逢人便说,她的命是我小姨给救回来的。

小姨的婆婆到底得了什么病,我一直不知道。但是肯定不会是什么大病、绝症。以前小姨父的哥哥姐姐带着治的时候,医生的所谓不行了,一是医生水平问题,二是钱的问题。

所有说很多农村人与其说是病死的,不如说是穷死的。

通宝推:r52097,脑袋,青颍路,河蟹,
家园 我老家东北,大概就是这种情况,民风不是说改就能改的。

一路追花!

对!我非常同意七天兄弟的评论,其实农村的常态,人情世故,相互心态,反映的很真实。也就是这个原因,小姨和小姨夫的故事才显得格外引人入胜。

实话实说,小姨他们的情商和智慧可圈可点,如:

举个例子,我妹给表妹表弟送吃的,其他孩子看着眼馋,她宁肯自己再给其他孩子买新的,也不把我妹送的东西送出去,哪怕自家孩子吃不了。

自己觉得,如果处在当时,未必能做的这么好。

好看!

家园 能宝推拉,爽!
家园 我的小姨 (5)

这段主要内容已经在和rentg河友的互动中贴过了,编下号再贴一遍保持连续性。

-------

我小姨和我们的关系其实是个异数,关键是我小姨是千里挑一的明白人。我小姨的聪明主要表现在2个地方:

1. 从来不认为接受我们的帮助/资助是理所当然的。除了孩子上学外,有困难一般都是自己偷偷咬牙抗(当然经常被我妹发现,然后给她更多)。

老话说,“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帮助亲友并不难,但是一旦把握不好分寸,“亲情的小船”说翻就翻。

这些年,眼红我们的亲友不少,我父亲更是给我们弄翻了无数小船。有些人明摆着要一下靠在你身上,你不怕沾上甩不开?有的人胃口越来越大,你不怕有一天他要求分你一半家产?更多的是能多沾一点就多沾一点、唯恐没有下次。这些人你就算想帮,也不敢帮太多。

然而我小姨作为最有资格向我们索取的人(没有之一),我们从来不担心她得寸进尺,反而时时担心她碰到困难瞒着我们自己硬抗。对我们的生活,她只是带着一种朗然的态度去赏鉴,并真心为我们高兴,但绝不嫉妒或觉得不平,而是十分满足于自己农村的日子。因此我们也从来不用担心她胃口太大、欲壑难平。

正是由于小姨的这个态度,才能使我们毫不担心、毫无保留地对她付出。结果就是这些年我们给亲友花的钱,一多半落在她手上了。

2. 把自家大事的决策权毫无保留地交给我妹,从不怀疑。偶尔我妹拿错了主意,她不但不埋怨、还会安慰我妹没关系。所以我妹在帮她拿主意的时候,从来不用考虑事情本身之外的东西。而一旦我妹拿定主意,我小姨执行起来丝毫不打折扣、从不质疑。

我小姨虽然文化低,但是十分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把自己不擅长的东西完全托付给我妹和我,集中精力干自己擅长的东西----这非常难得。因为根据我的经验,越是文化低的人,越是固执、越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

反面例子是我大舅。我大舅大舅妈能力远不如我小姨小姨父,因而家中比较困难。不仅我家帮他,我小姨也帮他。但是别管啥事,你处处替他着想,他总有自己的小九九(尤其是我舅妈),不是信不过你、就是看到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便宜。说得好好的,执行起来乱七八糟,逼得你最后花钱出力给他收拾烂摊子,她还自以为得计。几次下来,你就不敢粘手了。除了过年过节送点年节礼、帮孩子在城里找个地方打工,其他的事想管也不敢管。

我经常会想,如果小姨当年没有辍学,而是像我们一样考学,不知道她学数理化的本事怎么样。但是我敢保证她如果能有我的学历,肯定比我厉害。就看她取得别人信任和抓主要矛盾的本事,就超过我知道的很多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人。

我小姨既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也实现了利益最大化,这水准和判断能力,不服不行。

通宝推:脑袋,桥上,河蟹,
家园 谢谢
家园 记得有一次春节前回家,去看我小姨

我小姨父的哥哥们都住得不远,小孩子们爱凑热闹,都过来了。

我小姨拿出10块还是20块钱对最大的孩子说:你带着大家去街上买点吃的,想买什么买什么。然后一帮孩子高高兴兴的都走了。

等他们回来,手里都拿着吃的,就不用惦记我给表弟表妹买的东西了。

现在回头想想,真是聪明。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