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残酷的中考 -- 滚珠丝杠
完全商业化,怎么利润最大化就怎么搞。
我曾经做过一年多职业院校的生意,我算是把他们看透了,有个刚到校不久的老师很看不过学校、领导、同事,给我讲想给学生些好的都无能为力。
加以引导,必成器。
初中排名300能进高中,再看你所处城市,阶层,可能别人没你上心,你儿子的排名就有机会上跨一大步。
有这种孩子少操好多心。
我现在两个孩子真是操碎了心。财产我不会为子女挣,但要把他们送上高中,以后的事我就不过多管了。
特例不讲。一个通常的文员假如跟快递员挣一样的钱,付出辛苦可能也就是后者十分之一左右。当年我叔在修鸟巢,工休找我聊天,算起来当时每月比我挣得不少。但是他是干一个小时挣一个小时的钱,我是雷打不动的全年基本收入。他一年好几个月没工就没收入。另外我的工作八小时强度真的没他一小时强度大。办公室聊天打屁,各种会,说是那么多小时,写码时间没多少。就是写码,在空调房敲键盘也比工地舒服多了。电焊工累、热、身体扭曲,鸟巢工地上连个水龙头都没有,不到饭点渴了忍着。他当时供两个娃上学,是舍不得跑出来买矿泉水的。我给他送过一点饮食,但是这个就是点心理安慰,都补不上他看我的时间损失。
满足温饱以后,下一代对钱没那么渴望,过得舒服、体面非常重要。所以大家才拼命要读大学。
这么好的成绩,家长言传身教分不开。
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支出,如果不是个人负担,那末就是国家(state)/政府(government)负担。对个人而言,国家和政府在此是同样的角色。当然我们知道这是政府里面财政部们那群人的操作。
政府的钱从哪里来?对社会各界各行业各人的税收。
地产税是税收的一种。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女男爵关于国家/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有一段名言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public money. There is only taxpayers’ money.”
她的话简而言之只有一句:国家/政府的钱来自每个人的口袋。
这话对于资本主义体制是适用的。对中国社会的混合体制经济并不适用。
85年参加的中考,总分也是640,我那年考了560分,因为种种原因,当时考了师范。看到了兄台的帖子,勾起一些回忆,35年了。
中国的普通劳动者现在也可以堂堂正正做人,所谓生活堪忧的只是极少数。
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总是要更高些。想上211/985的,进不去至少还能进入一本,然后想上一本而不得的入二本,以此类推。这样才有了中国世界第一的工程师资源。
另外这也反应阶级尚未固化。人们普遍对于上升空间还抱有希望。即使自己做不到,还是相信孩子可以通过读书提升阶级。
什么时候普通劳动者,比如水管工,成了家族事业父子代代相传,那本朝也就进入倒计时了。
基本上进了职中,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放弃了,自暴自弃的很多。
所以职中各种乱象,女孩子出来卖的也不少。男孩子成了小混混。
所以很多家长不放心让小孩去读职中。高中也是养成一个人的性格的关键时候,就算读不上大学,至少这几年没学坏。
所以,职中必须改变,这里不说改革。必须让职中学生不要绝望。
新中国七十一年经济上紧赶慢赶,差不多走完了欧美工业革命以来二百多年的路。与此同时,政治上也跌宕起伏,有时甚至是险象环生。相应地,教育体系上一直在改,以适应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需求。
刚建国全民扫盲及普及基础教育,为建立全工业体系及成为世界工厂打下了基础,九十年代大学扩招为工程师红利打下了基础。
现在虽然人口红利基本没有了,工程师红利还在,但是接下去技术工人可能会有缺口,所以教育部门开始从初中、高中分流。
问题在于:虽然目前国内蓝领工人的收入也不算低,但是多数国人观念里还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矛盾就来了......
德国义务教育阶段比较有特色,期间有三次分流,分别为四年级、六七年级及高考。由于德国全社会对体力劳动者没有歧视,所以大家都认为上不上大学不算个了不起的大事儿。
别看都叫税
所以技校的领导一大任务就是去找学生
小学高年级可以到3点
白领男不介意娶个餐厅服务员商场售货员回家,反之不亦然。
另外,好像很少见30岁以上的服务员售货员,不知道“吃青春饭的一些行业从业人员”后来做什么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