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瞎猜 Musk 想干什么 -- 铁手
陈王奋起挥黄钺:starlink在技术上也会失败这个话题,我的第一反应是,starlink 也许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给地球上的普罗大众用户使用,而是将来给地球和火星之间通讯用的。
这里多扯一些。
starlink 是 SpaceX 的一个项目。现在大家基本上都知道 SpaceX 在航空火箭上水平不低。Musk 也曾经说过要在火星上建立人类定居点。
先来看看 Musk 现在在干什么。
Tesla,产品之一是电动汽车,亮点一是电动,二是自动驾驶。产品之二是太阳能板,可以用来做屋顶瓦片的太阳能板。
SpaceX,航空火箭,亮点是可以回收重复使用。starlink是 SpaceX的一个工程项目,算是卫星通讯。如陈王所说,给地球普罗大众用户使用,实际意义不大,但是如果只是给部分地球人使用,那些弊端也就不存在了。
Boring company,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主业挖地道,主要供电动车快速通行。
其他还包括人工智能,人脑和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传递。
想象一下若干年内,SpaceX 的火箭载着地球人来到火星定居。能回收重复使用的火箭能从火星再飞到地球。太阳能板既做屋顶又能发电。电动汽车能量来源不用担心。定居点之间用地道连接,电动汽车在里面自动驾驶,人工智能调度。火星上面问题基本解决。
starlink 在这里,就变成了火星和地球之间的通讯站。定居火星的人有限,对它的需求也就有限。
也许几年后,这就是现实了。
造势,融资,完成。别的公司怕失败,马斯克不怕,因为他的革命性项目太多,失败九个,成功一个就行。太阳能板生意失败,但电池项目搞下来了。电池项目黄了,不还有电动车吗?核心技术其实就是充放电管理,其它可以烧钱。
火星到地球最近距离约为5500万公里,最远距离则超过4亿公里。
如果从地球发射通讯电波,最近距离下单程要跑183秒,来回就是366秒。也就是说最小延迟是单程三分钟,来回六分钟。如果是最远距离,则单程需要1333秒(22分钟),来回2666秒(44分钟)。
限制地-火通讯的瓶颈不是带宽,而是光在真空中的传播上限。
Starlink 是近地通讯卫星。用来作为地-火通讯中继的话根本不可能。如果真的要中继,还不如在月球上设几个中继站省事。
除非马易龙搞出超光速通讯,否则有没有 Starlink 都是一回事。
那么有没有超光速通讯?当然也有。这就是量子通讯。理论上来说,根据量子纠缠原理,量子变化可以无视距离产生超距作用。中国的墨子号卫星搞了个远距离纠缠实验。2018年,芬兰人 Mika Sillanpää 搞出了宏观纠缠。他搞了一对“鼓膜”。每个鼓膜的宽度只有15微米,约为头发的宽度,是由10个金属铝原子制成。通过超导微波电路,在接近绝对温度(-273.15摄氏度)下,两个鼓膜持续进行了约30分钟的互动。这实验演示出宏观的量子纠缠。如果能够进一步控制鼓膜的互动,则可以实现宏观意义上的超距通讯。
很显然,马易龙的科技树没点在地方上。
火箭回收是个巨大的噱头。首先,回收的只是一个火箭壳子。这个东西在整个发射中的费用比重才30%。而且不是说回收了就可以立刻再使用。还要花大量的金钱和人力对其进行养护。实际养护费用马易龙从来没真正公开过。公开的也只是市场营销广告。是不是亏钱谁也不知道。
另外,从火星返回地球最重要的是有足够的燃料,而不是火箭能否回收。例如美国以前从月球返回,就是抛弃了大部分的登月装置。为何如此?月球上找不到燃料罢了。所以人类在没有发现高效能源前,火星登陆只会采取让母船绕火星飞行,用小艇登陆的方式。这和马易龙的火箭回收也不是一回事。这个技术在阿波罗登月时代就已经应用了。
顺便说一句,阿波罗登月被人说是造假的另一原因就是这个母船模式。从10号到17号,除了13号没有登月外,其他7次每次都成功和母船对接。另外,在飞到月球之前,登月舱还要先从火箭里跑出来,完成一个复杂的180度掉头和指令舱和服务舱对接。问题是同时代连空间站(登月计划基本结束时)的对接都失败了好几次。那么怎么保证的登月对接次次成功?
太阳能电池板大概是唯一能在外太空用的清洁能源了。但是,太阳能电池板的转化效率是个问题。而到了火星,由于离开太阳更远了,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进一步下降。所以火星探测器的 Pathfinder 探测车才 长65 cm 宽48 cm 高 30 cm high (Figure 5). 包括负载,总质量才10.5 kg 。所用的太阳能电池是0.25平米,峰值功率只有16瓦小时(0.016度)。在火星上殖民,如果要解决能源问题,用小型核反应堆比太阳能电池要可靠多了。
马易龙的这个 Starlink 是把地球低轨道搞成戴森球的节奏。不说是不是造一堆太空垃圾出来。从他说的监视地球角度来说,的确是用处很大的。现在不论是俄国,中国,甚至印度,都已经展示了击落卫星的能力。那么仅靠一两颗卫星显然在战时是不够用的。如果有近5万颗小卫星把地球搞成戴森球。很明显现在没有哪个国家能把所有5万颗卫星统统击落。连同时击落千分之一都做不到。这样就可以保证优势了。
别的火箭第二级占总成本的比例非常高,是因为第二级用死贵的氢氧发动机,但老马的上面级发动机跟第一级一样都是煤油,不会太贵的。估计老马的火箭第一级成本3000万美元,第二级占1500万美元,整流罩500万美元。回收一次第一级估计能省下2000万美元,火箭第二级燃烧完毕就跟卫星一起入轨了,没法回收,所以老马非常想回收整流罩,如果整流罩也回收他能把发射价格砍一半。
用导弹打小卫星不现实,但是用高能激光武器摧毁或者瘫痪小卫星应该不难
我觉得,目前把这个事件看作是“科技突破”还太早,应该还是作为“商业聚资”的手段,或者是为他的主业的电动车的“市场营销”的手段,更为妥切。
因为它不是那纯粹的科技前瞻类型的投入,如果没有真正的客户资源,没有真正的成本效益,这样的东西就会适可而止,因为后继之力还是要回归到在“赚钱”这个基本点上的。
更何况火星和空间站的天差地别,火星居住是个梦幻式的“配套”工程系统,现在的那个“回收”可能是还没有完全离开起步的“零”座标呢。
至今为止,人类使用的太空通讯手段依然依赖于电磁波(光波)。以电磁波的速度和两个天体的距离来否定使用电磁波作为太空通讯的载体显得非常武断。
1. 没有量子(纠缠)通讯就没有太空通讯嘛?
答案:人类目前用的是什么?
2. 量子(纠缠)通讯是一个可靠的通讯技术吗?
答案:量子纠缠虽然有超距作用,但单单依靠量子纠缠却不能传递任何有用的信息,必须依靠经典信道。什么是经典信道,非量子信道,传送速度小于光速。目前人类量子纠缠的最大实验距离是1200公里,在火星地球这样的距离内量子纠缠装置能否正常工作依然需要实验的验证。
如果照顾特定区域,特定时间,可以用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低轨道的好处是手持机发射功率低,天下尺寸很小,也可以复用部分频率。但是这个复用率相比对带宽的汹涌需求,杯水车薪。
总之,我想了一年多了, Starlink的用意没有想明白,传统通讯它一定会失败,军事目的目前应该没有,将来军方征用后可以有。
人类移民火星,现在没有必要,技术上也很困难。 50年后可以非常轻松。马应龙一定要提前50年干这件事,吃力不讨好。
我个人的认知,这属于马应龙的人设,花几亿美元为Tesla打广告,塑造特立独行,高來高去的形象,俯视芸芸众生。成功了,牛逼坏了,失败了,也可以打造一个悲情英雄的角色,让大家更加偏爱他的Tesla。
在火星不可能像地球一样到处建地面基站,人口太稀疏,成本太高,而且火星风太大。
在火星最有可能的通信设施就是卫星通信。现在马斯克搞Starlink很可能只是在地球做一下实验。
美国手机每月60美元就能做到4G流量随便用,80美元的价格在城市毫无竞争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