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瞎猜 Musk 想干什么 -- 铁手
关于starlink这个讨论在一年之后,现在基本上已经可以盖棺定论了吧。结论就是马斯克在starlink这条技术路线是行得通的,中国必须奋起直追了。
如果还有质疑,请质疑国资委先
[URL=http://www.sasac.gov.cn/n2588035/c18286531/content.html]国资委关于组建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的公告
[/URL]
国 资 委
2021年4月28日
中国电信排列序号为23,中国联通排列序号为24,中国移动排列序号为25,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排列序号为26。中国卫星定位的是未来中国4大网络运营商之一。
04月30日这个消息透露了更多的信息。
...
据国际电信联盟(ITU)披露文件,2020年9月,中国以“GW”为代号申报了两个低轨卫星星座,共计12992颗卫星,分布在距地面590公里至1145公里的低轨轨道,频段为37.5GHz—42.5 GHz及47.2GHz—51.4GHz。
看到这个有些失望,从外面采购卫星是什么鬼?卫星-通信,星,巨大的风险来自于卫星,巨大的利润来自于通信。中国星网是想坐拥通信牌照,把巨额的通信利润抓在手里,但对高风险的太空新基建外包出去吧?这个也太不思进取了吧?卫星通信公司最难的就是组网前期和达到规模效应前,纯投入,资金消耗极大而没有收入。中国星网是想捡现成的么?
2020年9月申报了12992颗卫星,这句话的主语并不是中国星网,而是中国。不仔细看很容易被误导。12992颗卫星!2019年中国发射航天器数量达81个,2020年中国发射航天器数量达84个。按这个速度12992颗卫星估计要发100年,而且不算退役的话。其实不光中国这么干,其他国家和公司也这么干,不管现实情况如何,先把轨道占下来再说。有的公司发射一颗卫星就占了几百条轨道,甚至有“纸卫星”,也就是说卫星只存在于一纸申请书上。卫星通讯业还专门有个术语,叫做”占频保轨“。
当然,这种搞法再也行不通了。国际电联在2019年11月20日通过的新方案,在当前的投入使用期结束后2年内投入使用的卫星数量必须至少达到其申报星座卫星总体数量的10%,在5年内达到50%,并在7年内完成100%部署。坊间传闻,这个新方案一开始的目的是压制星链公司申请巨量轨道的,现在spaceX的发射能力上去了,却反过来让星链压制了其他国家和公司的轨道申请。
但是,我还是不理解,2020年中国申报这近1.3万颗卫星是要干嘛?是是没有看到国际电联2019决议吗?我把决议原文附在文章最后。或许看到SpaceX在2015年申报了约1.2万卫星所以觉得不能落后吧。
目前太空行业的竞争最激烈的,最稀缺的资源就是轨道和频段,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具有极大先发优势。是所有大国的必争之地。
航母、核弹、甚至登月这些项目,我们迟了十几年或者几十年才搞成,后果并不严重,而且后来者可以借鉴,成本更低,有后发优势。
但像星链这样的项目却是有先发优势的,一旦建成,就具有巨大的垄断优势,后来者要持续输血才能保持在场资格。我们在GPS上已经吃过亏了。而且这还是不考虑战争状况下。如果近地轨道因为卫星被摧毁而导致无法再被利用,剩下来的轨道价值就更大。一开始谁占的轨道最多,谁才会有更大的几率存活。后来者无法保证互相摧毁,连掀桌子的策略都无效。
占频保轨这种低技术的竞争手段已经不起作用了。
所有的手段中,最有核心的竞争力就是
1. 火箭可重复回收技术
2. 大批量制造可重复回收的火箭的技术
3. 大规模生产卫星的技术
马斯克就曾说过,大规模生产星链卫星,比这颗卫星本身要难100倍,1000倍。
金一南经常说“做难事必有所得”。 看看中国有没有勇士愿意去做这件难事吧。
#========== 一些资料 =======
搜索过程中发现的,观点和我非常相似,我写了的部分他大部分也写了,我没展开讨论他也涵盖了。
2019国际电联通信大会在争论中落幕 卫星频谱新规达成但妥协明显
“必须在7年内发射一颗卫星并正常运行90天,然后在两年内发射卫星总量的10%”理解可能有误。国际电联2019/11/20方案原文说的是“在当前的投入使用期结束后两年内部署其星座的10%”
WRC-19为非对地静止轨道(non-GSO)卫星星座建立新“里程碑”
马易龙的这个星链,是要搞一个低轨道戴森球。主要的用途,这个楼里的几位,还有你引用的文章,都看出来是军事用途了。如果仔细看,这其实就是“星战 2.0”。那么中国当然不能放弃这块阵地了。
也许有人认为“星战 1.0”拖垮了苏联经济。其实这是个宣传罢了。拖垮苏联经济的并不是“星战 1.0”,而是戈樵夫上台后盲目扩大货币发行,扩大进口,却没有相应的实物产出,最后造成事实上的通货膨胀罢了。(1981—1985年,苏联平均的预算赤字大约为180亿卢布,1986—1989年这一数字为670亿卢布。1960—1987年苏联平均每年发行的新货币量为22亿卢布,而1988年为120亿卢布,1989年为180亿卢布,1990年为270亿卢布)
而以中国现在实业第一,世界工厂的地位,搞这个戴森球其实是对经济的巨大投入,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并提高技术水平的。
当然,对于马易龙也需要敲打。“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特斯拉刹不住”为啥会现在突然成热点啦?之前为啥让马易龙来合资建厂?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罢了。
都不是事,经济问题比天朝还比不了,要按照社会主义经济原则,更不是问题。
有问题的是戈尔巴乔夫团队。
太坑了。
中国在重大科技领域从来都是后发制人。中国后来居上,在航空领域中国已经做得非常成功了。
2018~2019这两年中国发射次数都是超过美国。
2020年中国发射次数,是被美国+spaceX反超。
马斯克是个异数。
根据SIA数据,2014、2015、2016年,商业发射服务市场规模分别为62亿美元、54亿美元、55亿美元。这是一个极其小的市场,有多小?2019年我国燕窝市场规模约300亿元,阿胶产品市场规模为380亿元,商业航天差不多在中间吧。商业航天难度极高,市场深度极小。与其说NASA扶植spaceX,倒不如说是NASA是在剥离不良业务。
卫星发射只占航天产业的很小一部分,才3%。但这是极其关键的一环。
至于军事用途这块,大家都知道,只不过星链不会自己主动讲。基本上所有民用科技,都可以有军事用途。飞机、轮船、互联网、无线通讯、GPS、自动驾驶...这哪一个不是可以用作军事用途?甚至有些一开始就是美国国防部开发的。军事用途明显的项目,其实是一些民用失败项目,最后军方兜底,比如铱星。
美国很可能已经准备了资金,给星链项目兜底。在美国国防部2021年预算中,有一项是用79亿美元提高导弹防御能力,另一项180亿美元投资外太空安全。星链每年维持费用为100亿美元左右,国防部是有钱来兜底的。
星链跟弹防御有啥关系?洲际弹道导弹加速阶段距地面150到400公里的高度,中途阶段距地面约1200公里。而星链卫星在340公里,550公里, 1150公里都有轨道。星链卫星和美军共同开发了防碰撞系统,平时可以精确规避卫星和太空垃圾,战时可以直接进行物理攻击,让导弹偏离轨道。而且星链卫星有足够数量冗余。这都不是科学幻想,这是已经在部署的项目。
对于敲打特斯拉,我持保留意见。2019年贸易战打得最厉害的时候,川普号召撤离中国,特斯拉反而这个时候进入中国。2019年之后马斯克这么个大嘴巴从没有在公开场合说过中国的坏话。
特斯拉对国产电动车当然有威胁,但对拉动电动车产业链功不可没。想想特斯拉没进中国的时候,中国的电动车产业都是些什么货色。
除了上海的地方各省希望特斯拉退出,但从中央的立场,特斯拉还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就是帮助中国机动车的油电转型。中国每年进口了太多的石油了。中国的石油储备在90~120天的之间。一旦发生台海战争,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很可能不会允许中国油船通过。如果这个时候民用机动车能部分用电驱动,能够极大地缓解中国能源的战略焦虑。当然明面上我们不讲这个,我们主要是讲环保,讲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