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50岁老大爷的爱乐经历 -- 黄序

共:💬104 🌺60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50岁老大爷的爱乐经历 (续6)

比起VOA,BBC的文艺范更足一点。

当时BBC各栏目之间经常用来串联的是这首:

不列颠掷弹兵进行曲

这可能是我当年最熟悉的一首敌台歌曲。

某些特定场合,电台会用上这首:

威风堂堂进行曲

曲作者埃尔加写过五首威风堂堂进行曲,其中以这第一首最为著名。尤其是它的第二段主题,至今还经常出现在欧美国家的各种庆典上。这个主题还被文青配上歌词(Land of hope and glory),几乎成了英国的第二国歌。这里贴的是著名的BBC逍遥音乐节最后一晚演出终场前的视频。两分钟的时候合唱团开始演唱Land of hope and glory,观众也随之加入,经过反复最后把全场气氛推向高潮,真是一曲唱尽往昔日不落帝国的无上荣光。

那位说了,俺这首才应该算是英国第二国歌:

统治吧!不列颠尼亚!

也行吧,你长得美你说的都对,这俩都够二的。这一首也是合唱的部分更能带动情绪。顺便说一句,这带动情绪的部分还被阿森纳足球队拿去作了一段时间的队歌:

好老的阿森纳

说了半天第二国歌,你当人第一国歌不存在么?

那当然不能够:

天佑女王

我觉得挺好听的。

说存在感,可能比不上星条旗,但那是现在。

以前啥情况?不妨听听这些国家(曾经或现在)的国歌:

德意志第二帝国

沙俄(1816-1833)

瑞士联邦(1850-1961)

列支敦士登

老挪威(找不着哪年了)

这只是一部分,还不算那些英联邦国家。

啥叫存在感?就是虽然各个国家都有各个国家的国歌(请用广东话念一遍),但是他们好多人都抄我的。

豪横不?

~土鳖扛铁牛

通宝推:一直在看,桥上,
家园 偷听敌台

这个是政治错误啊。

我哥经常偷着听,从未让父母知道。

不过我家的上海产红灯收音机的短波功能不是太好。印象中噪音太大。

家园 同学你真有料!

“不列颠掷弹兵进行曲”。从未听说过名字,听起来好熟好像梅尔吉布森电影《爱国者》里英军列阵前进的时候演奏的是这个曲子?

埃尔加,我认为是英国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实在想不出还有哪个比他有更多作品名世。迪斯尼当年拍了一个介绍古典音乐的动画片《幻想曲》。他这首《威风堂堂》是用在诺亚方舟故事里,洪水退去后,动物们从方舟上走下来的配乐。想像雄狮领队,大小动物列队鱼贯而出的样子。还是很应景的。

《统治吧!不列颠尼亚!》。Britannia rule the waves!不列颠尼亚统治海洋! BBC夏季晚会收尾的标志。每次看现场,听众们随音乐用手上下划动作波涛状, 就知道老少爷们对海上帝国往日还恋恋不舍啊。

家园 【原创】50岁老大爷的爱乐经历 (续7)

现在各国国歌当中,若论旋律优美,存在感爆表和富于歌唱性,德国国歌应该可以排进前五:

德意志人之歌

不过这也不是“德国人”的原创。虽然本国有乌央乌央的大咖音乐家,德国人却看上了隔壁亲戚奥地利家的老国歌帝皇颂,原曲是海顿大叔的皇帝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

皇帝四重奏

德国人填上自己的词当国歌了,一点不见外。反正辽鲁自古是一家,二比二平进前八。西德奥地利踢默契球,把阿尔及利亚送回家。

油管上有两段不错的德国国歌视频,其中原本的第一段找不到了,不过不知道哪个兄弟把两段合并加了个中文标题发出来了。这第一段可以当德国形象片看了:

德国形象片

另外东德国歌也是奥地利人作曲的:

从废墟中崛起

我觉得也不错啊,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唱。

那位说你们哥儿几个有抄有借的,连国歌都这样真的好么?我觉得好像也没啥,人正主都没埋怨。

咱们不妨再举些栗子。

先从源头说起,这是一首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小调La Mantovana:

La Mantovana

天才儿童莫扎特写了首《小星星变奏曲》,开头的主题地球人应该都熟,弹着弹着画风就开始有些变化。比如说这个视频到了4:30处就可以听到La Mantovana的调子:

小星星

然后法国人圣桑一听说唉呦这个调子好像不错诶,我也可以用一下。心动不如行动,他的第三首《布雷顿旋律狂想曲》是这个样子的:

圣桑狂想曲

我们这届老大爷,上学的时候跟风听交响乐普及课,往往最早接触的曲目之一是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尤其是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是吧?这河水流着流着,La Mantovana又出现了:

沃尔塔瓦河

顺便说一句,上边这个视频是油管上我最喜欢的一个,因为视频里可以清楚地看见我老人家高高兴兴地坐在观众席里

这前后当然还有好多其它栗子就不一一列举了。转眼到了廿世纪40年代,聪明的犹太人呼兰发现咦,我们好像可以建国了耶,还木有国歌肿么行?放狗一搜嗯哼好多大咖用过这个,心说既然大家都辣么喜欢俺们是不是也不用客气了,于是当当当以色列国歌就诞生了:

Hatikvah

大伙一听,尼玛,还是La Mantovana!

话说以色列爱乐还算经常蹿访本地,每回都挺爱来事儿给自己加戏,总是主动在音乐厅里挂起美以两国国旗,开场先奏两国国歌。然后观众席里当然就有很多人跟着唱。有意思的是据我观察每次唱以色列国歌的人数明显比唱美国国歌的还多。

~土鳖扛铁牛

通宝推:桥上,一直在看,
家园 嘿嘿

慢慢聊。

家园 【原创】50岁老大爷的爱乐经历 (续8)

继续说敌台。

其实到了八十年代,西方那些都已经不算敌台了,大大方方听。而最主要的敌台之一,是隔壁的莫斯科广播电台,经常听到吉洪诺夫同志和葛罗米科同志等苏联政要对TG的批评。

莫广的电台呼号里那个著名的莫斯科钟声的旋律来自这首《祖国进行曲》。这首歌在大毛家的地位大致相当于中国的《歌唱祖国》,从诞生之日起久唱不衰:

敌台版祖国进行曲

这个是新世纪的青春版:

红场青春版

另外还有:

苏联人民的老朋友版

莫斯科城市宣传片版

这个是著名的亚历山德罗夫红旗歌舞团参演的版本:

Широка страна моя родная

红旗歌舞团创始人和首任团长压力山大· 亚历山德罗夫,另一重身份是原苏联和现俄罗斯联邦国歌的曲作者。

说到这里应该讲这是另一首可排进前五的国歌,歌唱性强多了。而且老毛子太尼玛喜欢聚众唱歌了,莫斯科红场三天两头封场搞party唱老歌唱国歌,台上台下倾情投入,视听效果真心赞:

红场版俄罗斯国歌

另有一款,貌似可以看出为啥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那么顺利:

克里米亚版

我在红场赶上一次阅兵彩排,尼玛在老毛子的心脏猛然间听到《牢不可破的联盟》,感觉还是相当震撼的。

红场上唱响的俄罗斯国歌

话说当初苏联国歌也是跟法国人借的,就是国际歌。用了二十年斯大林说要自主创新,召集全苏作曲家谱新曲。后来的胜选者,就是亚历山德罗夫,他老师是格拉祖诺夫,师爷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三代毛子师承,自主的没毛病。当时还有其他大咖参选,像肖斯塔科维奇和哈恰图良给分在一个组里,可俩人尿不到一壶里老撕逼,分工都谈不拢必须靠抽签

交作业时评委找不到明显赢家,官司打给斯大林同志。评委的意见老肖老哈版本不错但要修改。斯大林问要改多久,老肖说五个钟头,把约瑟夫大叔惹毛了,你丫逗我玩儿呢么这是国歌耶能不能用点心啊?结果老肖老哈的作品出局了。

亚历山德罗夫那首呢其实并不是新创作的,本来是布尔什维克的党歌,重新修改填词来参选。开始斯大林听了也不是太满意,忽然他老人家脑洞一开叫唱慢点我听听,听完一拍大腿说哈拉少,达瓦里希们别折腾了就它了!

于是当当当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诞生了!

CCCP版

风风光光唱了五十多年,夸插一下联盟让搁了把扫帚给整没有了。

苏联解体后老毛子花了几年试新国歌,勾兑来勾兑去总觉得差点度数。等普金一上台又大腿一拍说别瞎球折腾了还是原来那个哈拉少。于是当当当填了新词的苏联国歌又成了俄罗斯国歌。

伊辛巴耶娃摇滚版

那位说肖斯塔科维奇出局以后就没有以后了么?其实也不完全是。

有人说老肖的风格不一定适合国歌。应该说他的很多作品确实比较“非典”,经常有很纠结很拧巴的,不过他应征国歌创作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剑走偏锋。老肖的国歌方案虽然没有中选,他自己倒也没舍得放弃,后来用那段素材创作了他的作品111b:

Flame of Eternal Glory

除了国歌,亚历山德罗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应该是这首:

神圣的战争

我们这一届老大爷熟悉这首歌可能比苏联国歌还要早。它是在遭受纳粹入侵后几天之内完成创作排练和首演的,现在已经成了卫国战争音乐的标志性作品,是各种大型集会的必演曲目,多数情况下观众都会起立聆听。节目开始时那一段旁白是战争爆发当天电台播音员宣布德军入侵消息时的录音。

每年的红场胜利日阅兵上,它都是国旗和胜利旗入场式的背景音乐

胜利日阅兵入场式

所谓胜利旗就是老毛子攻克柏林插上国会穹顶那面军旗的复制品。旗上写的是攻占国会大厦部队的番号,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第3集团军,第79军150师。

纪念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

马马耶夫岗版

关于保卫战可参考河友大哈瑞不久前的大作。

这个是电影《莫斯科保卫战》的片段:

莫斯科保卫战版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影片里扮演亚历山德罗夫的是他的儿子鲍里斯,留着他爸和希特勒相同的标志性卫生胡。

鲍里斯也是红旗歌舞团的第二任团长。

下面这个是红旗合唱团的另一首保留曲目

斯拉夫女人的告别

不过和一般常见的那个霸气侧漏的纯男生合唱版本稍有不同的是此版加入了女声独唱。全曲从斯拉夫女人的万种柔情开始,逐渐演变成金戈铁马的滚滚洪流,也许更接近原创者的本意。

其实严格来说这首歌不算是纯粹的苏联歌曲。它创作于帝俄时代的巴尔干战争期间,随即迅速在全俄流传开来。有意思的是在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内战中交战的红军和白军双方都是此曲的忠实粉丝,填上不同的歌词一起高唱着相爱相杀。其中白军的高尔察克政府几乎是把此曲当成准国歌来传唱。

而到了二战中的莫斯科保卫战期间,曲作者阿加普金已经成了一名布尔什维克,在著名的41年红场阅兵式上指挥演唱此曲,唱完把参加阅兵的毛哥直接送往前线。

这个是红军合唱团的标准版本,指挥是当时红旗歌舞团的艺术总监Valery Khalilov中将:

2016斯拉夫女人的告别

令人惋惜的是在2016年圣诞节当天,红旗歌舞团在赴叙利亚慰问演出的途中遭遇了一起空难,包括这位中将指挥在内的64位乐团成员不幸遇难。这个视频是空难前乐团最后一场演出的最后一首歌,地点是著名的莫斯科Bolshoi大剧院。油管上原来有单曲高清版,找不着了,有点遗憾。不过让我找到了这次音乐会的全场录像:

The Last Concert of the Alexandrov Red Army Choir (2016)

所幸乐团尚有部分留守人员,再加上其它团体的支援,红旗歌舞团得以迅速重建。这是重建的乐团在莫斯科大剧院的演出:

新版斯拉夫女人的告别

这个应该是白军的版本,由库班哥萨克合唱团演唱。喜爱毛妹的男同学自己找亮点:

白军版

这首歌还被多个国家翻译翻唱,范围甚至远远超出了当时的东方阵营。举个栗子,这个是以色列国防军的版本:

以色列版

前苏联最有影响力的军队合唱团有三支:一是上面提到的,资格最老的亚历山德罗夫红旗歌舞团,二是内务部下属的MVD合唱团,这前两个团体可以正式使用红军合唱团的名称。第三个是红星合唱团,从属于战略火箭军,是三个团当中最年轻的。

以下是MVD合唱团和红星合唱团分别演唱的另外一首广为流传的红军合唱歌曲:

MVD版草原骑兵歌

红星版草原骑兵歌

因为这首歌常常以很弱的歌声开始而后渐强,俺当初买的CD上还有小心音响的警告。

~土鳖扛铁牛

通宝推:kiyohide,一着,一直在看,桥上,燕人,
家园 那时莫斯科广播电台的呼号音乐:我们的国家多么辽阔广大
家园 刚发了

待认可呢。

通宝推:桥上,
家园 可惜我在国内,都打不开
家园 下个zym吧

自由门,轮轮做的,大多时候还能用,速度还可以。

家园 【原创】50岁老大爷的爱乐经历 (续9)

前文说的一些苏联歌曲虽然都是老歌,但直到现在即使在西方也有不少粉丝。比如这个:

André Rieu版草原骑兵歌

看得出,演员和观众都相当投入。

有些苏联老歌在冷战期间被欧美歌手翻唱而在西方大为流行,我想了想,可能这首歌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往日时光

演唱者Mary Hopkin,披头士Paul McCartney的女徒弟。她的这首歌一度排上英国流行榜的榜首。

除了她,世界各地的翻唱者可以列出一个很长的名单直到三大男高音,还有邓丽君和刘文正。

刘文正的往日时光

而在它的故乡俄罗斯,这首近百年的歌也还是久唱不衰:

路漫漫

我自己还是觉得原版最好听,这是一支带吉普赛风格的曲子,要唱出点野性,尤其后半段狂野一点才过瘾。

类似曲风的好多,卡林卡,黑眼睛,查尔达什,流浪者之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都是开头缠绵悱恻甚至哀婉幽怨,唱着唱着想通了,去他大爷的爱咋地咋地今儿就爽死的节奏

路漫漫是被改编成往日时光后在西方流行,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源自俄罗斯。于此不同的是另一首歌卡林卡(雪球花),一直是以地道的俄罗斯面目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的,可以说是俄国民歌里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说起俄罗斯民歌就必然提到卡林卡。就好比说每当提到量子力学,人们就会想起哥本哈根

卡林卡

(后面顺序还唱了喀秋莎,黑眼睛,当然还有路漫漫)

又好比说单位食堂聚餐拉歌,人家喊外交部的来一个,外交部的发言人就上台来一个:

外交部卡林卡

实际上,不仅苏联老歌在西方流行,像红旗歌舞团这样的团体在西方也曾备受到追捧。该团50年代访问英国,一连巡回演出数周,所到之处大受观众和媒体的欢迎。我买的第一张红旗歌舞团的CD就是EMI在那期间录制的。

说到冷战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就不能不提及美国钢琴家范克莱本。57年苏联扔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让美国人很没面子。但是第二年在莫斯科举办的首届柴可夫斯基音乐大赛上,美国小伙子范克莱本出人意料地夺得钢琴金奖,多少让老美感觉找回了点场子。小范也因此在回国后遭到了二战英雄般的严重欢迎。

据说当时苏联本来有内定的金奖选手,但是临场表现不佳,而小范却显示出了高人一筹的实力。最后评委们不敢擅作决定,把情况汇报到赫鲁晓夫同志那里。晓夫同志问评委:小范是最好的吗?评委都说:哒!于是晓夫同志大度地说:那就把金奖给他!

当时苏联的钢琴大咖里希特曾在一轮比赛中担任评委,他给小范打了满分,给其他十几位选手打了零分。这引起了其他评委的不满,后面轮次就不带他玩儿了。

这事后来传成了段子,说里希特给其他所有人都打了零分

还有个段子说里希特认为整个比赛里只有小范一个钢琴家,其他人都是垃圾!

那届比赛的第二名是中国的刘诗昆,按里希特的意思,刘诗昆是所有垃圾里最好的那堆

小范演出生涯很短,留下的视频不多。这是他演奏的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里著名的第18变奏:

如歌的行板

小范当年演出时,使用的是施坦威专门为他特制的钢琴。他退休以后,施坦威经常送那架琴到各地巡展,并邀请当地琴童试弹。好几年前来过俺村,小女还去弹了一下:

名琴名曲

可惜知道得有点晚,准备得很仓促,没背下谱还有错音,没能弹出小范的光辉

~土鳖扛铁牛

通宝推:脑袋,
家园 抱歉啊

对我来说在油管以外的地方找视频实在是不太方便。

家园 如果在国内能上这个网站,可以把油管转成MP3再下载

油管到MP3,可惜是英文版的。

把地址栏你不能打开的url,比如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KW29FEGIco,然后点击Convert,再点击Download.

这个网站转MP4也可以,还避免广告。

通宝推:桥上,
家园 【原创】50岁老大爷的爱乐经历 (续10) -- 有补充

钢琴毕竟是个大物件,只有顶级大牛才有资本带着自己的琴巡回演出。

眼下还活跃在舞台上的钢琴家当中,自带钢琴最著名的一个要算是波利尼:

肖一

波利尼的琴是在汉堡施坦威的基础上,由意大利琴师Angelo Fabbrini特别为他调整定制的。这个偏好似乎是从他师傅米凯兰杰利那里继承的。每次他开音乐会,中场休息时,都有很多观众跑到舞台跟前抵近欣赏他的宝琴。

点看全图

传说中另一位经常自带钢琴巡演的是内田光子:

表情丰富

曾经有人问她为什么要自己带琴,还得带着自己的调琴师,光子阿姨用典型的日本人口吻说是因为不想给组织者添麻烦

点看全图

我第一次见光子阿姨之前,在本地音乐厅看到的钢琴音乐会,独奏家弹的都是纽约施坦威。光子阿姨那场台上第一次看到一台汉堡施坦威。我想大概是她自带的。正好演出结束后光子阿姨搞签售,就当面问了她,结果她说琴不是她的,是音乐厅自备的。

看来光子阿姨有时候也会麻烦人家一下

还有一位特别的是Barenboim。八姨母巡演带的是自己品牌的定制琴:

肖练

他这琴比较特殊。别的琴都有部分琴弦是斜角交错的,他的琴弦全是平行的。他的说法是这样安排琴声比较通透。

他换新琴以后我还没有现场听过,不知道这说法靠谱不

比较讲究的是Andras Schiff:

席夫

席夫是经常换花样,这次带Fabbrini,下次台上弄俩不同时代的施坦威轮着弹,再下次又换一台贝森朵夫。

我曾有机会参加一个贝森朵夫经销商搞的聚会,在那儿碰到一位女医生,告诉我她把一台席夫演出刚用过的贝森朵夫concert grand买回家了。我们当然表示十分羡慕,结果经销商悄悄告诉我席夫知道了这件事很不高兴,觉得这么好的琴落在一半吊子手上给糟践了

席夫不光老换琴,弹琴时还老琢磨着尝试不同的处理方法。有一回他用相隔一年左右的两场音乐会来演奏巴赫的全本平均律。通常多数钢琴家谈到演奏巴赫作品时都会讲,啊这个巴赫时代的钢琴呐它没有踏板,俺们呢要用尊重历史的方式来演奏。就像下面这位同学说的那样:

咋整巴赫

席夫的第一场演出就是这样处理的,全场根本不碰踏板,全是用手上的动作控制音色,所谓的finger pedalling。

不能说没有效果,但就是看上去很辛苦,我都替他觉得累。

结果第二年席夫变招了,不再强迫自己,而是有节制地使用踏板,反正我是觉得效果好多了。

演出结束后正好安排了一个座谈会,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今年放飞自我用踏板了。席夫倒也挺坦诚,说现代钢琴毕竟比巴赫年代有了很多技术工艺上的进步,可以有更丰富的表现力,那我干嘛不用呢?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Glenn Gould的。顾尔德原本用的是一台施坦威,晚年有一次施坦威的技师给他调琴,没想到调完顾尔德一试大为光火,说音色全变了没法用。正发愁呢,他本人不知道在那个犄角旮旯儿发现一台没人用的旧Yamaha,随手一弹大喜过望,说来人呐帮我把这琴打包带走,这就是我要找的能弹巴赫的琴。

经过仔细调试,这琴真成了顾尔德的心爱之物。他81年著名的最后一次郭德堡变奏曲录音就是在这台琴上完成的:

81版郭德堡

这个视频里看不到钢琴的logo,估计是特意拆掉了。这件事也是顾尔德去世以后才由Yamaha披露出来的。

~土鳖扛铁牛

通宝推:camelry,普鲁托,桥上,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也打不开,但还是谢谢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