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迎面相撞的精锐 (一) -- 史文恭
这时候,战斗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发生了两个小故事:
“天渐渐黑下来了,陈旅长和我把部队做了调整。把伤亡较大的685团2营、旅直调回山上,686团和685团1营、3营、工兵连在山下,趁黑抢挖河滩的防炮工事。(因为河滩阵地直接对敌),工兵营几个连队都争辛苦换3连的防, 4连连长说:”1、2连是师里的宝贝,丢不得。(所以还是我们4连来换防3连)“, 我想保留下4连,将来好还给343旅一个完整的工兵连。4连连长说,要真这样,你把1连给343旅。我们擅长打攻坚战,让我们4连上,并要求留下张忠国教员。我同意了。我知道他想保留这个优秀的工兵教员,但张教员坚决不同意,他说:“全连都上去了,我留下算什么。”连长瞪了他一眼说:“哪有不执行命令的!”张教员没吭声,过了一会儿,他看我身边没人的时候,突然说:“上校, 一个男人发过的誓能收回去吗?”我想起他要求参加我军时,在太原军官学校对我说的话。他又说: “是不是我从那边来的,首长不信任我?“我说:“ 看你说的什么话。就算你是国民党的军官,现在我们共同打日本鬼子,我也没有不相信你的理由。我们想保留一个好的工兵教员。”他说:“最好的工兵不是用来打日本鬼子的吗?”我无言以对,只好点头同意。”
不幸的是,这位张忠国教员在随后的日军进攻中,不幸中弹殉国。战场物资简陋,但王耀南还是做了最大的努力,--“我命令剥两张死马的皮,把张忠国烈士的遗体包起来下葬。”-----张教员原来是阎锡山晋绥军军官教导团的学员,王耀南去挑选他们来八路军的时候,问他“父母知道你要上前线吗?” 他说:“我报考军校就是为了上阵杀贼,国家有难,男儿岂能袖手,我早已有遗书给父母、妻子,男儿此去绝不回头。”---他原名“辅国”,父母希望他读书做官辅国安民,抗战发生后,他以“精忠报国”改名“忠国”, 王耀南告诉他,八路军几乎没有薪饷,他笑着回答:“长官,命都不要了还要什么钱。”
在宏大的历史中,张忠国教员是一粒沙子,但多年以后,王耀南少将垂暮之年依然在回忆录里记下了他的事迹。新中国的崛起于血与火,牺牲和奉献铺就的长路上,记录下张忠国烈士的故事,也是纪念在这一遭遇战中近280多名殉国的战士,其中的很多都是经历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
另一个故事:
“不知什么原因敌方火光通明,我和陈旅长在望远镜里看到,日军士兵打着火把和手电筒向我方阵地走来,有许多士兵是徒手的。685团团长杨得志跑过来问我打不打,陈旅长说不能打,看看他们干什么。原来日军是来收尸的。
我们从望远镜见到,日军一看见自己士兵的尸体就立刻立正敬礼,然后把他抬起来,样子非常庄重。后来我们看到一队日军打着火把排着队,抬着几十副担架,从远处向我营阵地走来。在我阵地前100 多公尺处停了下米。我们从望远镜里看清了这几十个担架上.是我军死亡指战员的遗体。日军士兵放下担架后,后退了几十公尺,侍立。陈旅长命令把日军士兵的尸体全部抬到阵地前, 并让全部机枪进到一线阵地防止突变。我们的战士也燃亮了火把,抬着日车的100 多具尸体,不过我们没有担架,只能用手抬着他们的士兵尸体。我们也排着队向日方阵地走去。当走到日军阵地,交换尸体, 日军士兵全部立正敬礼。我们的战士抬回了自己战友的遗体。
我灵机一动,让工兵连挖墓坑,掩埋我们的烈士后,命令伤员后送,用铁锹把扎成担架,给伤员盖上被子。我们的军被是黄土布, 一洗就成白色,把伤员用被子盖好,命令战士们打着火把,从我军左翼通往后方的前沿阵地前撤出。杨勇政委马上明白了我的意图,制定了撒退伤员的纪律,向每个伤员和抬构架的战士宣布。李天佑、杨得志闭长到前沿一线指挥全旅的重武器掩护伤员后送。虽然敌人在我前沿三四百公尺外设了警戒哨,但日军并未开枪阻拦。我军100 多位重伤员顺利撤出。全旅在黑夜中将工事全部挖好,部队进入指定位置,伤员送出天快亮了,通信员报告伤员已安全到达旅包扎所。”
这个故事里,同样讲述了好几个细节:
1. 它生动地告诉我们很多战斗背后的对阵亡烈士和伤员的处理。就像最后故事说的,100多名重伤员被转移到旅包扎所。也就是说343旅的卫生部门有专门的战场救护临时机构。(八路军精锐部队的正规化可见一斑)
2. 日军20师团的交换遗体是难得一见的日军交战时表现出基本“武德”的一个材料。当然,这里面其实有些历史背景可以交代,我们知道也是115师打了著名的平型关战斗,而此战日军是实打实的全歼,没有俘虏和伤员,其实并非八路军没有遵守自己的战场纪律,而是之前阎锡山的队伍在抓住日军六个俘虏后按照中国的习惯,砍头悬首城门,为此日军大肆报复,曾经屠杀了一个镇的近1000名中国军民,但同时,也让进攻山西的日军上下在各次战斗都顽抗到底。----所以,可能此战中,因为之前我们为了抢日军子弹,把日军尸体拖回阵地造成了误解,--但毕竟,双方交换阵亡士兵遗体都是一件有利于士气的文明之举,值得在这里特地说明。
3. 尽管如此,343旅的各位主官还是非常的谨慎,在交换遗体过程里,特地全部机枪进入一线阵地,防止突变。-----这是小细节,事实上这些主官当时都是2,30岁的年轻人,但也确实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宿将”的风采。
在交换遗体后,日军显然已经没有战意了,此时已经入夜,我方的工事也都构筑完毕,这一战的基本面已经确立了。
第二天,日军又进行了数次攻击, 手法没有变化,战斗的结果也没有变化。
“天亮了,敌人开始进攻 。部队除了留少数观察哨,全部进入防炮洞。敌人用的是老办法,用炮火打击我山头阵地,用机枪掩护,迫击炮轰炸我军阵地,炮停后开始冲击,敌人的冲击没有加强的趋势。陈旅长的判断是正确的。我们可以依托工事在开阔地消灭敌人,我们已命令各部队的特等射手,注意消灭敌军指挥官, 在敌人的进攻中,我军阵地只有零星的枪声,但我们知道每一枪打出去,都会要鬼子的命。敌人再次从正面向我军发起冲锋, 遭到我六八六团地雷、手榴弹的有力还击,留下几十具尸体狼狈逃窜。”
“接下来日军的两次攻击都显得底气不足。我认为,日军长期与我对峙,后勤弹药的补给,伤员的后送、阵亡者的处理越来越困难, 再拖下去会对日军越来越不利。我军北有115师部队,南有二战区大部队,日军会担心拖下去我援军赶到,陷于不利之地。估计日军再发动几次疯狂进攻趁黑收尸退走,因此我们必须坚决顶住日军攻击,力争与日军打平。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弹药,我军阵亡200 多人,伤300 多人。我们也打不起了,迫歼敌人是不现实的。
陈旅长认为我的考虑是正确的。白天我们必须顶住河滩里敌人的冲击,因为685团,686团无处可退,如往山上撤,敌军一样可以从背后大量杀伤我们,是不可取的。我们在掩体里躲过敌人炮击,在近距离杀伤敌人才能立住脚。日军每人至少120 发子弹,我们每人才几发子弹,和敌人硬拼是笑话。陈光旅长的决心,很快传达到李天佑团长、杨得志团长处,并传达到全体干部、战士那里,坚决顶住敌军冲击,打到天黑就是胜利。
傍晚,敌人又一次发动猛烈的进攻,炮弹象雨点一样打在我们头顶的山头上,防炮洞的掩体顶的土扑扑往下掉。炮声停了,我拿来望远镜往外跑,以便尽快了解敌情。看到敌人没往上冲,我突然明白过来,敌人是想引我们出来再打。我高声喊“隐蔽!”我看到部队纷纷往防炮洞里撤,只听一声高喊,“首长卧倒!”紧接着我被我的警备员扑到在战壕底。他趴在我身上好长时间不起来,我觉得脖子湿乎乎的,用手一摸全是血,我使劲把他推开,一看他的头被敌人的炮弹片削去半边,他为了救我已光荣牺牲了。我的另一个警备员看到我浑身血乎乎的,高喊医生,首长负伤了。我坐在壕堑底地上看到有两个医生分别从战壕外两头跳了进来,他们为了救我,不顾自己的安全,但他们也暴露了目标。我高喊“快撤”,医生和我的警备员拖着我顺着交通壕往防炮洞拼命跑去,这时又一个炮弹飞来,正好掉进交通壕爆炸开来。石块、土块重重地砸在我身上,警备员不顾一切抓着我的手往防炮洞里拖。”
这一段回忆告诉我们:
1. 即使在一天的恶战后,日军依然在第二天还保持住了进攻的压力,尤其是火炮射击的烈度和精度,可以说非常专业。----王耀南的受伤的遭遇清楚地说明,当时我们的抗战将士确实是以血肉之躯对抗日寇的枪林弹雨。
2. 我军警卫员的尽职和医生的尽职。他们真的是用生命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样的部队才是真正的、上下一心的完整的精锐部队。当然,日军进攻时我们特等射手的表现也很给力。
最后,日军像碰到了一只豪猪的猎豹,无奈地放弃了。战斗结束,统计战果。“我方阵亡280 余人,伤400 余人;毙伤敌200 余人。”从战损比上,当然是我们吃亏了,但从整个战斗的态势来说,是一场平局。考虑到当时343旅几乎没有炮兵,子弹也少的可怜,能够最终扛住日军的进攻,真的太不容易了。----而如果把视角拉大一些,这次的“川口遭遇战”其实是日军所谓的“山西平定战”的一个局部,当时日军动用了20师团,109师团等在占领太原后扫荡阎锡山的剩余部队,主攻是晋西的重镇隰县,阎部大将王靖国率第19军68,69师2万余人对敌,然后3天内就被日军打的溃败,连隰县都丢了。更让人伤心的是,晋军作战不力,但兵工生产很强,当时的太原兵工厂是全国有名的(后来太原陷落都给日寇做贡献了),阎锡山在隰县储存了大量弹药和火炮,而在隰县被日军攻陷后,都被缴获或者破坏了。这些装备哪怕有两成给到343旅,那川口遭遇战的结果可能就截然不同。因此343旅这么强的部队,在和日军对阵时,会这么艰难,而比起晋军或者国军其它部门的颟顸表现,八路军的战果又是如此辉煌,这样的比较,实在让后来的观察者扼腕。许多烈士本不应该为战场抢一点鬼子的弹药而牺牲的。
作为这场战斗的另一方,需要交代的是,组织进攻的是日军20师团39旅团长高木义人少将,此人1938年52岁,
根据日方资料,和343旅发生碰撞的部队是高木手下第77步兵联队,指挥官鯉登行一大佐,是年47岁。
我方将领,陈光旅长这年33岁,王耀南27岁,李天佑24岁,杨得志27岁,杨勇25岁,陈士榘29岁。
但八路军的年轻将领成功地挡住了日军十多次的进攻。
值得说明的是,343旅从1938年2月19日开始3月18日,连续对日军进行了兑九峪、川口、午城、井沟等多次战斗,一个月内毙伤日军1500余人,缴获(炸掉)敌汽车150余辆,山炮2门,阻止了日军向西进犯(威胁陕北),但这支部队也付出了旅参谋长陈士榘以下3500余人的巨大伤亡。----顺便提一句,就在此期间,1938年3月1日,林彪师长被阎锡山部队误击重伤。陈光旅长任115师代师长。李天佑团长升任343旅旅长。
最后,本文的主要资料来自《王耀南回忆录》,这是不可多得的“原生态”老革命回忆录,是党史、军史研究的一个大宝藏。但因为川口遭遇战实际是一次平局,而且我方损失更多,加上这一战,陈光旅长在建国后1954年就自杀去世,而李天佑团长、杨得志团长此战又不算总的指挥员,因此,虽然笔者找了很多资料,包括《115师战史》,《杨得志回忆录》《百战将星--杨勇》《吴法宪回忆录》等等,都没这一战的详细记录,至多一笔带过。幸好有王耀南的回忆录,才让我们了解到了这一战的诸多细节,让后来者明白抗战时对抗日军精锐是怎样艰难的过程。
而与之对照的是,日军的资料非常的丰富,不仅有第一军(第一军不是常备部队,而是临时组成的进攻华北的,类似于方面军的组织)的《阵中日记》,还有20师团的相关记录和图文。在查阅过程里,有两个让笔者印象深刻:
1. 日军的情报工作非常扎实,他们在进攻前都有详细的飞行调查和其它情报,对于国军的底子摸得清清楚楚。所以,日军的进攻非常犀利也非常有针对性。
2. 国军情报太烂了,日军第一军每日情报里,经常都有卫立煌(时任二战区司令长官)的各种电报内容。在知己知彼方面,日军对国军几乎是单向透明。----不过,他们对八路军的情况确实一无所知。
反而让拍什么八佰,电影圈里的人脑子真是浆糊!
日军又炮火加成,八路有工事抗衡,余下的无非是攻防之间的你来我往。
从日军的几次进攻来看,战术反应还是颇有灵活性的,只是地利不在,先机已失,兵力也不占优势。作为攻方,除了火力占优以外,其余并不占优,适时退出战斗是正确决策。
反观我方,阵亡280余人,伤400 余人,才换来毙伤敌200 余人的战果,明显是吃亏了。作为守方,占据了地利,战果如此,也难怪此战名声不显,没人愿提。
但要注意这是在1938年,日军实力最强的时候,八路则是多年与国名党军苦战的剩余。正是以日军为磨刀石,才磨砺出日后战无不胜的人民解放军。
反观今日,我军已经多年不战,想想79年打越南伤亡惨重的窘况,可知军队常年不见血是个啥后果,毕竟要实践才能见真东西。
要是没有王耀南构筑的工事和埋设的地雷,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日俄战争结束到侵华战争爆发之间的二十多年间,日军也很长时间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了。而中国倒是内战不断,将士可以说饱经战火,但是士兵的单兵技术比不过日军。德军一战后,除了有些飞行员参加过西班牙战争,也是二十年没打仗,但是二战爆发后,打遍了欧洲没有对手。关键是训练好!包括军官的训练。
希望看到更多细节。
不知砍俘虏头是甚麽样“中国的习惯”。未知是白起坑40万赵卒于上党,给山西人留下的典范否?
中国人更多的是说“杀俘不详”吧。
更兼晋军何以有这般火气。
那时候晋军还是颇有实力,和日军能有来有往,天镇是战略要地,又是有城墙的地方,晋军抓了六个日军俘虏,按照旧中国抓到匪徒的传统,砍了脑袋挂在城头,日军从“文化”的角度,认为晋军这种处置妨碍掉头的鬼子魂归靖国神社,所以残暴地进行报复,屠杀了一个村子一千多军民。(以上的例子是之前俺写这个系列在图书馆做功课的时候在一个晋绥抗战的书上看到的,下次把书名和出版社给您。)
然后,这就导致后来八路军抗日的时候,就不能像国共内战的时候大抓俘虏。------一则轶事是,八路军抓到的第一个日军俘虏还是115师参谋长陈士榘本人的成果。
此外,抗战初期,晋军伤亡惨重,军长,师长,旅长殉国多人,因日军无论装备和战术都远胜晋军。但初期的阎锡山部队战斗意志还行,他的老部下,李服膺军长就是天镇保卫战丢了重镇,被他枪决了。
所以,当时晋军对日军恨意很深,杀俘虏这种事情发生多次。而且这也和日军的兽行有关,傅作义部孙兰峰率部偷袭日军炮兵阵地,几乎全歼敌人,发现日军强抢民女,罪行累累,也没留活口。
楼主这次战斗的前一天(38年2月20日),日军苫米地旅团突然占领了晋东南的长治,并迅速向临汾开进,国军全线崩溃,长治和当时的山西临时省会临汾之间的中国正规军只剩下八路军总部,从阎锡山到卫立煌,都发电请朱德设法顶住,掩护临汾军民撤退。当时八路军115师343旅在吕梁山打了楼主这仗,另一个旅在五台山附近,129师在正太路附近,120师在晋西北,而且彭德怀也外出指挥并带走部分警卫部队,所以这时八路军总部只有一个通讯连一个警卫连,要阻击日军一个旅团简直是开玩笑。
朱德左权带着两个连就上了公路打阻击,国军后来又派来五个营,朱德让他们防守正面,共军两个连从侧翼偷袭,一开始进展顺利,还缴获一门大炮,结果这时国军跑了,共军只能撤退。到26日八路军派来一个营的增援,但这个是个新兵营,没枪,武器是每人一枚手榴弹,没法打阻击。朱德安排他们绕道敌后打日军的运输线,大胜一场,缴获丰富。但这时阻击战已经没法打了,28日临汾失守。
临汾失守后,卫立煌被日军追得没办法,跑到吕梁山区,朱德又赶紧通知杨勇带343旅686团紧急阻击,才化险为夷,卫立煌心服口服,当场批给了杨勇10万发子弹。。。
朝鲜砥平里志愿军撤出战斗的那个晚上。包围圈里的美军吃惊地看着志愿军运走了伤员尸体,没有开枪。 美军战史书籍记录下了这一幕。
朝鲜砥平里志愿军撤出战斗的那个晚上。包围圈里的美军吃惊地看着志愿军运走了伤员尸体(应该主要是牺牲战友尸体),没有开枪。 美军战史书籍记录下了这一幕。
这个细节就是文中提到鬼子集中一定数量的歪把子机枪冲锋。
鬼子的歪把子可以上刺刀,这在全世界的机枪中都是极为少见的。我本来以为鬼子给机枪上刺刀是根本没有实战价值的歇斯底里,没想到鬼子真的用机枪冲锋。虽然机枪冲锋时是否上了刺刀还有待证实,但是鬼子这种机枪冲锋的战术我是第一次听说。史MM如果能深入发掘一些相关史料,把鬼子这种机枪冲锋的战术说得详细一些,一定会获得广大军迷的赞赏。
另外,鬼子一直不重视冲锋枪,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否就是这种机枪冲锋的战术可以一定程度上代替冲锋枪?
想一想这样的画面:鬼子蹬着小短腿,钢盔下的后脑勺处飘扬着战斗帽的屁帘儿,手持歪把子机枪,甚至还带着明晃晃的刺刀,奋勇冲锋......啧啧,简直了。
另外,史MM的机枪配图是战争后期的鬼子机枪。是鬼子实在难以忍受歪把子奇葩的装弹方式而用这种99式机枪来替换歪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