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霸权兴替时的总统—从罗斯福到特朗普(序) -- 史文恭
史注:俺接下来认真写作文了,这个系列之前发过观察者网,写的还是比较好玩的,给大伙儿逗乐吧
序
对于历史的爱好者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想象一百多年以前,无论是宣统皇帝,或者是袁世凯大总统,他们治下的臣民,极少有机会目睹尊贵统治者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而现在,感谢各种媒体和互联网,历史的爱好者得以在第一时间观察,那些处于历史发展关键岗位的角色是如何把握他们的位置,影响历史的。而对于这个课题,不用怀疑,唐纳德.特朗普总统是最好的一个对象,因为他有旺盛的精力和突出的个人风格,同时,他又是其本人最大声且最敏感的代言者,---在中国古代被视为“诰命”的高贵文字,现在特朗普总统在推特上每日每夜毫不吝啬地宣泄着,----是的,作为一个研究对象,特朗普的资料不仅丰富,而且“日益增长”,---而另一方面,如果从大的视角看,特朗普的任期任正处于一个非常的历史的阶段,这个阶段,就是美国的世界霸权逐渐消融和腐蚀的阶段,在这个向下的进程里,伴随着的是美国国内各种矛盾的交织和激化,正是这种喧嚣和纷乱的局面,间接促成了特朗普的上任,而因为他的上任所带来的美国政治的新局面,又反过来深刻地影响美国国势,问题是他将能减缓,还是加速这个走势呢?尤其是此刻美国高居全球新冠病毒战役最惨烈的现场,今年又是特朗普总统竞选连任之年,在连绵不断的内乱风起云涌之际,让这场已然惊心动魄的戏剧不断进入更加剧烈的高潮,----所以,为了更清楚地剖析这个问题本身,我们要拿天平的另一端,一个在美国获得世界霸权的上升阶段的伟大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历程作为对比,相信在这样一个参照物的对比下,问题的答案自然就清晰显现了。
1940年,世界像烧开的一锅热粥,世界的霸权像一个迷失野外的少女,辗转于各个野蛮人的追逐中。
前一年8月,《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德国挑战世界新秩序的努力开始。
9月,德国闪击波兰,二战正式启动。
10月6日,波兰彻底沦陷。
接着,英法在经过多年的纵容后,被迫向德宣战。但他们的战争主要是畏缩在坚固的马奇诺防线后,当1940年的春天来临之际,德国的闪电战再一次发挥威力,按照天才的曼斯坦因元帅计划,装甲部队从阿登山区突破,从而使得强大的法国陆军在一个月内就丢盔卸甲,向海岸狂奔,到了1940年6月22日,骄傲的法国投降了。她的抵抗仅仅延续了3个月。
然后,近代文明最繁荣的欧洲,突然失去了政治上的均衡,大英帝国再一次面临当年拿破仑控制大陆的窘迫,强大的皇家海军依然有能力在这个时候阻止一场可能的海上入侵,然而,随着所有欧洲的生产力整合在第三帝国的旗下,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希特勒的身形将愈来愈恐怖而强大,相应的,不列颠的命运俨然如风中残烛,不问可知。
于是,对英国而言,他们曾经的世界霸权岌岌可危,她像一个富豪的寡妇,必须选择要投身即将破门而入的德国,还是大西洋另一边的亲戚,美国。------丘吉尔毫不犹豫地做出了选择,但他的芳心几乎暗投,此时的美国和她天真又自私的民众并没有意识到,英国将要交出的,是下一个世纪的把握世界的权力,美国人还在痛苦地从大萧条后的艰难岁月中恢复,并没想到,即将到来的席卷全球世界大战是他们加冕礼上的一场盛大烟花。
但美国人是幸运的,在这决定性的时刻,他们拥有一个世界史上罕见的政治天才,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在这个全世界都屏住呼吸的时刻,罗斯福完成了三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第一,他打破了美国1776年立国以来164年中一直保持的先例,竞选并成功实现第三次联任。这使得美国能在一个政治大师的手中操纵并把握二战波诡云谲的世界局势。
第二,他通过《租借法案》为英国和后来的苏联提供了大量的战争物资从而打破了希特勒称霸世界的梦想。
第三,他建立了牢固而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不仅以此打败了轴心国联盟,而且通过这个基础完成二战后的美国霸权。
这三件事,是美国通过二次大战获得世界霸权的最重要的三步,完成了这三件事,使得罗斯福不仅彻底改变了美国,也彻底撼动了世界。但他达到这三个目标的征程却是无比的艰辛和曲折,值得我们慢慢道来,细细品味。
先说第一桩:第三次连任。
和澳大利亚这样以罪犯和看守为先驱建立的国家不同,美国的建立来自于一群起来造反的小地主们,所以美国政治的一大基因就是防止独裁。从华盛顿树立了这个不得连任三次以上的先例以来,150多年以来,从未有过连任三次的总统,但1940年,罗斯福意识到,此时世界严峻的局面正是美国千载难逢的契机,然而,国内严重的孤立主义倾向使得罗斯福相信,如果他不连任,将没有另一个同级别的领袖把握住这历史剧烈摇摆的时刻,---同时,他又面对打破美国开国以来几乎可称为最重要的一个政坛惯例,于是,在这个极为困难的微妙时刻,罗斯福展示了他的政治运作技巧。
他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赢得民主党内的提名。
罗斯福的做法是,他直到美国民主党全党提名大会召开的那一天,就没开口说自己要参选。(但他也没说自己不参选),这就让所有民主党的骨干和企图参选的其它候选人始终在惶恐下胡乱的猜疑,而谜底直到选出总统提名人当天晚上的深夜,----在民主党推举候选人大会开了几乎一天,所有与会者都精疲力尽而且还毫无头绪的时候,
罗斯福委托一个参议员(巴克雷)宣读他的发言:
“总统想向大会明确表示,他“无意再次成为总统候选人”,“本次大会的所有代表可以自由选举任何一个候选人。”
------”会场里一阵沉默,代表们迷惑不解:“总统根本没有说过如果被提名为候选人他就拒绝受命,他也没有正式承认总统两个任期这个传统的效力。罗斯福显然在捉迷藏。果真如此吗?代表们在座位上怔怔地坐着,茫然不知所措。然后,不知从哪里的喇叭里传来了深沉的喊声:“我们需要罗斯福!”就这一声,整个人群都被感染了。人们跟着叫了起来,叫声此起彼伏:“我们需要罗斯福。”“纽约需要罗斯福。”“加利福尼亚需要罗斯福。。。”
后来发现,这个神秘的声音来自地下室。芝加哥市长爱德华·凯利(罗斯福的密友)让他“声如洪钟、大腹便便的”司膳管家拿着一个高功率的麦克风站在那里,并叮嘱他当巴克雷把总统的宣言宣读完后让代表一窝蜂地倒向罗斯福。不管开始有多大的人为因素,游行队伍开始有了自身的活力。代表们高举各州的旗帜形成了一个长长的游行队伍,蜿蜒穿过走道,撞倒椅子,人流汹涌,大家又唱又叫。。。“
我们引用这个细节的描写就是说明,罗斯福用一个表面上模棱两可的发言和私下早已布置好的”局“,成功地在民主党大会最后时刻”绑架“或者”操纵“了民意,从而用一场闹剧完成了美国政坛的一个深刻的突破。
此后,依靠在大萧条之后,通过新政重振美国民生和经济的巨大威望,罗斯福顺利地击败了共和党的候选人威尔基,开始了他的第三次连任,实际上,在1944年,他作为战时总统,更史无前例的赢得了第四次连任,并在1945年死于任上。这是体现罗斯福高超政治操弄技巧的第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罗斯福是如何把握时机的,他一直把一个关键问题的解决拖到了最后一刻,这使得支持者和反对者都丧失了基本的判断力和意志力,然后,他用一个突破性的动作打破了平衡,从而获得了对他有利的结果。这是耐心和良好策划的胜利,更是突破之后无法更改的胜利,这也是罗斯福个人风格的一个典型的例证。
在介绍这个故事之前,我们需要交代一些背景。即二战前期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和“中立路线”的源头。在1914-1918年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起先对阵双方主要是德奥和英法俄,然后在1917年,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折,本来困于两面作战险境的德国迎来了沙俄的“十月革命”,在签署了一个极为屈辱的条约后,列宁和他的战友带领新俄国退出了战线,从而使得德国能够专心地在西方迎战英法联军。 而法国,这个欧洲对抗德国的主力,在1917年春夏间发生了广泛而严重的军队哗变,所以,美国在1917年4月正式加入英法阵营,对德国宣战是一个动摇天平的因素,在当时的美国人看来,他们的参战极大的增强了英法协约国集团的士气和力量,作为生力军,在1918年秋一战结束时,美国派往欧洲的军队数量达到了190多万,这对当时已经精疲力尽的英法和德奥的影响如何是一目了然的,但在一战胜利后的分赃会凡尔赛会议上,美国并没有拿到应得的好处,他们的总统威尔逊得到了体面的接待却没有实质的收获,而且,最让美国人生气的是,英国在一战中欠了美国大概12亿英镑(至少相当于今天的1200亿美元以上)的军火款,而战后一贫如洗的大英帝国居然赖账,回复说等英国从战败国德国那拿回战争赔款后再还款给美国。(实际上,英国的一战欠款到了2015年才完全偿还完毕,时隔100年啊!)遭遇了“国际三角债”美国人深恨英国忘恩负义,于是国会通过了《中立法案》,要求:“如果两个或多个外国之间发生战争,美国必须对所有参战国实施武器禁运,”,而且,对于“老赖”英国,美国会还特地通过了《约翰逊法案》,“禁止美国再向不偿还美国战争贷款的国家提供进一步信用贷款。”正是这两个因素导致了罗斯福在美国参战之前政坛上的巨大困境---尤其是,他同时又面临史无前例的第三次连任竞选,---但事实上,罗斯福漂亮地完成了这个任务,正如他自称的“我是一个魔术师”。
他的做法是,对于和英国人的驱逐舰交易,罗斯福的方案是,为了美国50艘建造于一次世界大战的老驱逐舰,而英国的代价是交出8个战略要地的海空军基地(租期是99年,换句话说,当时罗斯福的交易到今天依然惠泽美国),
-------“替换自从印第安人以价值24美元的贝壳串珠和一瓶烈酒卖掉了曼哈顿以来,”《路易斯维尔信使日报》欣喜若狂地称,“我们再没有做过比这更好的买卖了”。“总统的这笔买卖,”《华盛顿邮报》高兴地指出,“是自从美西战争以来美国版图的第一次重要扩张。”
所以这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交易,----前不久的电影《至暗时刻》描绘了邱吉尔在欧洲沦陷和德国大兵压境的危机时焕发的勇气和领导力,而从这个角度看,为了援助英国,罗斯福冒着被国会弹劾的危险(总统的这项决定没经过国会同意),提出了一个现在看起来几乎是“乘人之危”的“勒索“,(因为这显然是完全不等价的交易),而丘吉尔领导的不列颠政府却像一只疲倦的猎狗,对如此苛刻的见火打劫,致以发自肺腑的,摇着尾巴的欢迎。这似乎不合道义也不合情理,但事实上,英国人把这个交易视为美国加入己方阵营的一个保障,(或者进一步想,若英国被德国入侵占领,那这些海外的军事基地又能发挥多大作用呢?),而作为罗斯福,他用这样一个满足美国人根深蒂固商人本性的交易,在获得令人羡慕的实惠同时,把整个国家从中立国向参战国迈出了坚强的一步,-------因此我们只能如此描述这个影响深远的事件:在这个非常特殊的时刻,罗斯福的“强盗行径”披上了正义和远见的光辉,获得了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名利双收”的结果。所以后人在此不得不表示膜拜。----然而,这并不是罗斯福借着战火从英国人获得的唯一好处。
----
“替换自英国的军火订单对美国还是不可或缺的。不仅因为如果英国没有获得美国的物质支持,它的战争努力很快会因为资源枯竭而失败,而且美国国内的原因使罗斯福政府不想减少,反而想要增加对英国的军火供给。1940 年 11 月 5 日罗斯福再次连任,这次他的优势有所减少,但仍然大幅领先竞选对手。从 1937 年至 1938 年的经济萧条到现在,罗斯福政府已经新增加了 350 万个工作岗位;在 1940 年底,美国的失业率创 10 年最低水平。以上一切经济成就背后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来自英国的军火订单。到 1940 年底为止,英国向美国订购了 50 亿美元的军火”--(请注意,此次的50亿美元是至少相当于现在的5000亿美元以上)。
所以,虽然号称英国和美国是”表兄弟“,历史告诉我们,美国人在二战前期从大英帝国吮吸了如此之多的”营养“,----如果刻薄地说,---就像是一头贪婪的蛆,但很快,即使大英帝国这样丰厚的家底,也在剧烈的战争中很快“米缸见底”,在罗斯福第三次就任3天后的内阁会议上,“他隐约提到过一个解决办法。他认为,英国在美国国土上仍有价值大约 25 亿美元的资产和信用额度,他们可以变卖这些资产来筹款购买战争物资。不过他也认识到这笔钱终有用完的一天”,与此同时,作为“寄主”,丘吉尔也发出了他的哀嚎:“我们很快就再也不能用现款支付海运的运费和其他物资的货款了。”。。。。---“替换当英国浴血奋战的时候,它的海外资产被消耗殆尽,当胜利最终来临,英国付出了血的代价,拯救了世界文明,为美国赢得了拿起武器做好战争准备的时间之后,却发现自己一贫如洗,一文不名——假设出现这样的情况,我相信您会同我持有相同的观点:这是荒谬的,不道德的,对我们两国都不利。”同时,丘吉尔在另一封信里含蓄地发出了威胁,:“替换总统先生,我相信你会意识到,如果克制太久,美国的声音将会变得苍白无力,美国的力量也会变得无足轻重。”(言下之意是,美国若还不救英国,那要是不列颠倒下了,德国就要独霸世界了)
于是,罗斯福清醒地看到,不能继续“榨取”大英帝国所剩无几的积蓄了,而且,随着德国实力的日益膨胀,美国如果不能尽快支持那些德国和轴心国的敌人,那么,世界的天平即将倾斜。----但如何绕过美国此时的《中立法案》和其它法律障碍呢?
在第三任任期就职后,他开心地出去度假了,回来时,他给国会和新闻媒体一个深有创意的方案,---以及更加重要的 ,一个“通俗易懂”的解释:
“替换嗯,让我来给你们打个比方吧。假设我邻居的房子着火了,而我有一根长达四五百英尺的自来水管,如果他能得到我的自来水管,并且与他的消防龙头相接,我也许能帮他扑灭这场火。现在我该怎么办?我总不能在救火行动之前对邻居说:‘邻居,我买这根水管花了15块钱,你要是想得到它,必须给我15块钱。’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办呢?我不想要15块钱,我只想在大火扑灭后把自来水管要回来。好吧,如果这根管子在灭火行动完成后,完好无损,他就会把这根水管还给我,对我连声道谢。而如果水管大火中被烧坏,他只需换一根给我就行。”
这就是著名的《租借法案》的广告词,其核心内容是:“美国可以为英国免费提供武器装备,在战争结束之后,英国在偿还债务时可以不用美元支付,而是以货代款。”---事实上,战后很多武器装备也没有用实物偿还,或者也没办法偿还(比如战斗中消耗的弹药),----这个法案的根本意义就是美国可以通过国内强大的生产能力给她世界争霸的对手(德国和轴心国集团)的敌人“免费”提供武器装备。----恰如罗斯福宣传的“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那么问题来了,之前在驱逐舰交易中,美国如此小气,狠狠敲了英国的竹杠,为什么在《租借法案》中,罗斯福如此大方呢?有一个小故事可以帮我们理解:---
1941年夏至,6月22日,德国全面入侵俄国,
罗斯福的继任者,说话直率的哈里.杜鲁门(当时是参议员)在1941年6月24日评论道:“替换如果我们看到德军快赢了,我们就应该去帮助苏联;而如果苏联快赢了,就应该去帮助德军,那么,这样只会使伤亡无限地上升。”----杜鲁门的这番发言,简直就是得知刘备大举进攻孙权时的曹丕附身,对于一个想要攀到第一位置的选手来说,没有比听到第二和第三打的死去活来更好的消息了。而如果用冷血的表述:那么,对于目标第一的选手,没有比投资第二和第三头破血流的生死战斗更事半功倍的投资了。
作为这个故事的补充,罗斯福内阁的内政部长伊克斯本人对援助俄国的看法是,“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们应当竭尽全力为英国和俄国提供后援,因为,假如这两个国家之一能够打败希特勒,那么我们将节省不可估量的人力和财力。”
所以,看似《租借法案》是为了让轴心国的敌人免费从美国获得军火装备,但实质是他们间接成了美国打击德国的“打手”,偏激点说,就是美国出军火,让英国和苏联在他们的国土上抗击德国人,这结果是,在二战结束后,苏联失去了近26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青壮年男性,导致一直到现在,苏联和俄罗斯的男女性别比例还不正常,并深远地影响了俄罗斯社会结构,德国损失了800万,曾经和英国争霸的德意志帝国沦为分裂的两块废墟,英国死亡人数不到45万,但他们“花了1000年建造的伦敦被德国人几乎彻底破坏了两次” (一次是前期的不列颠空战,另一次是后期的V2火箭空袭),于是,在苏联、德国、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大洋彼岸,近乎完美无缺的美利坚帝国闪闪发光地登基了。------当然,对于苏联和英国而言,《租借法案》给了他们极大的支援,如果参照下图,当时抗战中的中国在珍珠港事件后也分了一杯羹,但从美国获得世界霸权这个角度而言,《租借法案》更是极为重要的“功臣”。----而且,恰如罗斯福一贯的技巧,这个伟大的政治创意再一次在历史上获得了“名利双收”的效果,而这,正是罗斯福对美国获得霸权的不朽的贡献。
最后,为了避免误导比较年轻的朋友,我们有必要对《租借法案》的历史作用做些补充,从后果上看,《租借法案》对美国的世界制霸贡献巨大,但苏联和英国并不是为了美国而抗击德国,说得直接点,那是因为在地理上,英国、德国、苏联这三个能够影响世界局势的大国都在一个大陆上,而美国,他们的位置“坐山”,所以,美国能“观虎斗”而英苏不能,如果换过来,比如丘吉尔坐在罗斯福的位置,恐怕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理解国际政治中平衡建立的基础所在,然后,我们才能理解《租借法案》的真正历史作用和产生原因。
另外,千万不要被美国的宣传骗了,《租借法案》对于反抗轴心国的国家们是好消息,但并不意味着因此美国占据了道德高地。---拿中国来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被日本攻击,然后中国享受到了《租借法案》的待遇,但从1931年到1941年,整整10年的中国独自抗日的艰难岁月里,源源不断供给日本废钢铁(造军火)和石油的,不是别家,正是罗斯福领导的美国政府。
希望楼主能对此多说几句。
======
一天只能发三帖,不然要待认可。这是铁手的土规矩
这句话是极为精准的对美国精神的描述,有人用“民主”这个词就完全是鬼扯,美国人自己用的是“自由”这个词则是台面上的口号,只有您这里的这个“防止独裁”才是最为精准的描述。
至于花生炖为什么没有继续连任,其实有很多故事的,而您没有陷入那些争论,直接给出了最精准的描述。
这个事情确实是其极为重要的一步,体现了其极为精准的战略判断、自信和决心。
借古思今,中国在发生什么事情?
一句话:老习就是正在干着同样的事情!!!
2017年,老习做出了伟大的战略判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最近,明确表示这次大瘟疫加速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而寻求继续连任的事情,老习同样完成了,并且完成的比小罗斯福漂亮,完成的无声无息。而这种无声无息其实比小罗斯福的戏剧性更加顺畅、流利,完成于无形,有点类似于不战而屈人之兵,乃上之上者的全国之效。
我判断,老习会是3个任期,最多4个任期,而绝对不会是什么无限期。我判断,老习要完成的是两件事情:
1、超越美国,让美国和全世界认识到,中国是老大,中国才是世界的未来;
2、收回台岛,亲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很明显的证据就是:
1、改变军事指挥作战体系;
2、大练兵,作战能力的全面整合;
3、采购百万计的防弹衣;
4、加速发展海上军力;
5、把预备役收归军委直接指挥。等等。
老习说地动山摇,可怜的台娃们还在那里讪笑老习“地动山摇在哪里?!”,可怜呐,死到临头不知死活。
一带一路。
之前它们玩的是战争,这次老习要玩和平。
例如,此文所涉及的中立法案,在整个30年代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美国也有类似的针对性中立法案,包括禁止美国船只为双方运输。但实际上,日本并无发动战争的物资资源,主要依赖美国等西方国家供应,其中美国供应占日本战争消耗物资一半以上,如石油钢铁等。
美国建国时号称民主自由的宪法,实际实行的是奴隶制与种族歧视制,一直持续到1964年,此后实际上还是歧视黑人等少数民族。可是美国通过主流媒体宣传,好似美国有黑命贵的主流舆论,实际是美国警察经常性地无理由地杀害黑人,平均下来,每天都有好几个黑人被杀害。现在网上炒得很凶的仅是极少部分案例,都是碰巧被人录像,证据非常确凿的案例。
美国精英另外一个手段,就是花钱收买,包括收买美国少数族裔有影响的领袖,收买其他国家上层精英,从而掩盖其龌龊的行为。被收买的精英站在美国精英立场,也可以被重用,从而迷惑人心,减少武力反抗,如奥巴马。
还有一个手段就是暗杀和武力威胁,收买不了的就暗杀,如很多黑人领袖就被美国精英暗杀了。著名的例子,就是古巴的卡斯特罗,被美国几百次的暗杀,包括派去暗杀的美女倾心卡斯特罗所揭示的暗杀手段。
可叹的是,中国就有很多迷信美国精英的洋奴精英!
让美国的普通白人都心甘情愿地当炮灰。
例如,美国南北战争,是上层北欧海盗们内部利益争夺,矛盾激化的结果,战争使南部白人死亡5%,伤亡超过20%,基本上适宜从军者都在战争中被打死打残了,人类历史上都很罕见,除了类似的德国历史上内战,同样是北欧海盗们驱使白人土著战争。北方伤亡更大。最终南方投降,是炮灰们都损失殆尽了,不得不投降。但美国精英们却在战后毫发无伤,例如,南部总统戴维斯,总司令罗伯特李等等,不仅没有被追究任何责任,而且还长期是被崇拜对象,在南部各邦树立无数纪念碑,纪念像。
兼回复fingerlake,不知您是美国精英北欧海盗的后代,还是普通白人?
是马绍尔群岛八、九十年代时发行的二战纪念邮票中的一组。
我在新加坡的一次邮展上买到了全套,共有100组,100多枚。当时还有一位为马绍尔群岛设计邮票的华裔小姐姐在场签售,我忘了她是否参与了这套二战邮票的设计。
这套邮票的一个槽点是除了飞虎队和滇缅公路,对中国战场上的主要事件都没有提及。
假如说对于二战,1942年是转折的一年----俄国人终于在斯大林格勒完成了对德国第六集团军的歼灭战,英国人靠一场兵力远超对方的阿拉曼战役打败了隆美尔元帅休假期间的非洲军团,美国人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绞肉机的战斗中,粉碎了骄傲的日本陆海军, 那么,1943年,世界霸权天平的倾斜变得清晰了。
这一年,盟军开始了收获, 5月的北非,美国人和英国人一起围歼了德国和意大利的近50万军队,7月,他们进攻了西西里岛,很快意大利人像一朵风中最灵敏的墙头草,愉快地投降了。与此同时,在俄罗斯的大草原上,在德国人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中,他们彻底丧失了整个战争的主动权,在库尔斯克战役里,苏联人无论在伤亡数字上和坦克损失数上都大幅度高于德国,但他们笑到了最后,即使像曼施坦因元帅这样的天才,也无法撼动血量巨高,皮糙肉厚的“伊万大熊”,于是,对于盟军而言,一个新的主题出现了,在英美苏三个巨人之间,一种新的国际秩序将依照他们的实力重新建立,然后在这个框架内形成一个相匹配的机制指导接下来战争的进程。
罗斯福敏锐地觉察到这个变化,他用自己个人的天才,向我们展示了世界局势的深刻转变是如何投射到巨头们的碰撞中的。
1943年感恩节那天,在埃及,罗斯福为丘吉尔和他的女儿、霍普金斯和他的儿子、埃利奥特(罗斯福长子)和约翰、安东尼·艾登(英国外长)、莫兰勋爵(丘吉尔的医生)以及巴·沃森(罗斯福的卫队长)举行了一个晚宴。
“让我们把这看成一个家庭聚会,”他坐在高高的椅子上说道,把他从家里带来的两只大火鸡切开。“我从来没见过总统这样开心过,”丘吉尔说道。----从1940年到1943年,罗斯福和丘吉尔几乎可以说是亲密无间的战友,虽然后者比前者大了8岁,但随着世界局势的演变,作为英美两国国家的代表,相互间国力的消长,丘吉尔越来越像罗斯福的小弟。----不过在私人层面,他们意气相投,丘吉尔来美国的时候,都住在白宫,大半夜穿着睡衣在走廊闲逛或者要威士忌酒。----他们两个携手走过了二战前期的艰难岁月,但在1943年,就像一个终于成功上市的公司一样,可以套现股票的创始人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
必然的,一个尖锐的矛盾逐渐浮现了。那就是何时在欧洲西线登陆,对德国两面夹击(史称霸王计划)。这在军事上是一个常识问题,无论是罗斯福还是斯大林,都一致认同要尽快从法国登陆以加速德国的崩溃,然而从政治上,丘吉尔顽固地希望继续他的地中海/巴尔干战略,从南面的意大利,越过陡峭的阿尔卑斯山进攻德国(事实上一直到1945年5月德国投降,盟军都无法越过),因为地中海的周围是大英帝国实力下的埃及,苏伊士运河、伊拉克的石油,而且德军的实力弱,英国的优势(尤其是海军)明显,而且,丘吉尔更希望苏联和德国在东线战斗的更长些,消耗的更残酷些,那么,等到英美终于在法国登陆时,他们会更轻松些,----甚至,如果在最终英美要面对惨胜德国的苏联时,斯大林的部队会更疲惫不堪。
然而丘吉尔的小算盘将极大地延长这场浩大战争的时间和烈度,整个世界近代史都告诉我们,英国人最擅长的就是四处煽风点火,让大陆的列强打得你死我活,然后她再出面收拾残局,丘吉尔不过是继承了约翰牛长久以来的卑鄙传统,但不幸的是,他已经没有了这份操纵世界局势的实力。罗斯福在德黑兰三巨头会议上用一种委婉而辛辣地方式向他展示了这一点。
首先,在以往英美两国的首脑会晤中,几乎都是丘吉尔来美国,因为罗斯福是残疾人(虽然是史上最伟大的),他外出各种不便,然而,在这次三巨头会议的举办地点,斯大林顽固地坚持要在苏联附近召开,然后他如愿了。
非但如此,在抵达德黑兰之后,英美苏各自在伊朗的首都都有大使馆,然而,罗斯福答应了斯大林的要求,带着他的班子,住进了苏联大使馆。----这在外交场合,是非常罕见的举动。
之后,罗斯福热切地希望通过他个人出名的交际能力(他一生中非常引以为豪的是他能与各色各样的人找到共同点),和那位令人生畏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袖和苏联的铁腕人物建立个人关系,------斯大林比罗斯福大4岁,和出身于富二代,锦衣玉食的罗斯福不同,斯大林(这其实是他的化名的音译,意译的话,“斯大林”就是“钢铁”)同志是罕见的集勾践和朱元璋于一身的人物,举例来说,在他的革命生涯里,被捕了7次,流放了6次,逃跑了5次,所以如果把斯大林的故事拍《肖申克的救赎》,那会拍成向《星球大战》一样的系列片,-----因此,我们可想而知,罗斯福的热脸碰上了斯大林冰冷的某个身体部位。
(下图是年轻时候的斯大林同志)
在经过了两天不屈的努力后,罗斯福沮丧地向他的亲密助手,哈里.霍普金斯抱怨:“他要求我做的每件事情我都做到了,”罗斯福说道,“我待在他的大使馆,与他一起用餐,被介绍给他的部长和将军们。他举止得体,生硬严肃,不苟言笑,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平淡无奇的一个人。我对此感到非常泄气。”
与此同时,丘吉尔依旧在三巨头会议上卖力地推销他的地中海和巴尔干战略,斯大林对此嗤之以鼻,-----“如果我们来这里是讨论军事问题,”斯大林说道,“那么俄罗斯只对霸王计划感兴趣。”
眼看着这个世人瞩目的三巨头会议要陷入僵局,罗斯福终于决定放手一搏---
会议最后一天早上,----
“在去会议室的途中罗斯福追上了丘吉尔,告诉他:“温斯顿,我待会得做点什么,我希望你到时候不会生我的气。”丘吉尔多少有点惊讶。….罗斯福后来还记得,当时丘吉尔有点被他弄糊涂了,却只是把雪茄换了个位置,嘴里“嘟哝了一声”。
罗斯福一进会议室,就推着自己的轮椅摇到斯大林旁边,周围坐着的全是苏联代表。他这个出场略带狡猾,甚至还显得很亲密,好似把这位苏联领袖放到了最信任的位置上;但斯大林还是一脸冷漠,无动于衷。接着罗斯福伸出一只手掩到嘴上,像要来一场掩人耳目的私语似的,轻声笑道:“今天早上温斯顿脾气很暴躁;他起床的时候,起错了边。”(史注:“起床起错边”一个西方民间唠嗑的小梗),苏联翻译重复了一遍他的话,“斯大林的眼里不禁滑过一丝笑意”。罗斯福当即意识到,自己这个药下对了症。所有人都坐好后,他就开始变本加厉地戏弄丘吉尔,嘲笑他这个“典型英国佬”的“古板性格”,取笑他“雪茄不离手,生活习惯混乱”。罗斯福发现丘吉尔的脸涨得通红,怒容满面;他说得越多,斯大林笑得越开心。后来,他回忆道:“斯大林忍不住一阵狂笑,他笑得爽朗极了,那是我三天里头一次看见他笑成那样。”罗斯福破冰成功,彼此的疏远终于不见了。
罗斯福口头不饶人,又暗自狂喜,甚至冒昧地当面管斯大林叫起“乔叔叔”来,而后者竟然也丝毫不觉得受到了冒犯。至于丘吉尔当时什么感受,就没有人记录下来了。时任美国驻苏联大使埃夫里尔·哈里曼(Averill Harriman)既是罗斯福的粉丝,同时又欣赏苏联人,他当时也在场。对罗斯福这样的举动,他也许能提供最生动的描述:“别人的尴尬不适总是令他觉得有趣。”
后面的故事是,-----
“过了一会儿,斯大林也开始来取笑首相,并觉得很有趣。丘吉尔后来声称他对这种取笑一点也不感到生气,但是这样做并不容易,而且当他看到罗斯福把大部分注意力都转向约瑟夫·斯大林时,他也许会很嫉妒。”
(德黑兰会议丘吉尔老师的表情想象图。。。)
“更重要的是,丘吉尔一定意识到只要罗斯福和斯大林互相支持霸王计划,他根本无法阻止这场进攻。受现实所迫不得不做出让步,他发言表示赞成,结果全体一致同意霸王计划将在1944年5月1日开始启动。同时三巨头推翻了丘吉尔起初的反对计划,一致同意进攻法国南部,而且斯大林答应一旦德国被击败,苏联将加入到对日本的战争中。”
很抱歉,上面的细节引述可能让大伙儿觉得,如奥林匹克山众神聚会般的德黑兰三巨头会议(这种会议在二战只有两次)竟然充满了如风月场所工作者们之间的寡情和刻薄,但不幸的是,这恰恰是历史的本质。想必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调戏他人的英帝国可能做梦都想不到她的首相在外交场合会沦落被两大巨头联合耻笑的下场,更悲凉的是,最后,丘吉尔还不得不咽下这些嘲笑并乖乖地服从两个大哥的决定。----而在其中,我们更加佩服地是,罗斯福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那么敏捷地抛弃了丘吉尔,而赢得了斯大林的欢心,(斯大林自然不会被罗斯福的风趣所迷倒,但他显然明白了,罗斯福对丘吉尔“嬉笑打骂”背后,是对苏联实力的认可,是展示在美苏两强基础上构筑世界秩序的新框架,所以,斯大林会笑的那么“爽朗”, ----苏联1917年建立,直到1933年,16年后美国才承认苏联,谁能想到,仅仅10年之后,美国会为了现实,抛弃了两百年的旧亲戚,结上了原本是意识形态死敌的新朋友呢?),假如认为罗斯福的“国际统一战线”是那种团团作揖,四处讨好的八面美人的话,那实在是太误会了罗斯福在国际外交上的深度和力度了,所以有必要用上面的例子来展示这个伟大的美国战时领袖令人叹服的能力,他真的做到了,“出得厅堂,进的洞房。”
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在这个二战结束后最大的三个战胜国首脑的聚会无疑是一次分赃战利品的会议,和当时的人们想法不同,摆在二战庆功宴桌上的主菜,其实并非以往战争后战败国的殖民地,而是近代史上世界最先进也是最丰腴的欧洲,是的,之后主控世界的美苏,他们所享用的正是曾经骄傲的旧大陆。被肢解的德国,被出卖的波兰是此次会议的主题之一,而拿破仑的法国啊,甚至没有资格参加这个等级的会议。因此,在雅尔塔,欧罗巴在解放的枪炮声中悄然举行了她在历史上作为主角生涯的葬礼,伴随着她的沉沦,新的国际秩序的序幕正在雅尔塔徐徐拉开。
与此同时,对于罗斯福,雅尔塔恰如诸葛亮的五丈原。这次会议,他从美国历经海路和航路,长途跋涉进10000多公里到达黑海之滨,会议召开时间是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而仅仅两个月后,罗斯福就在美国中风死去,下图的照片很清楚地显示,最后时刻的罗斯福和两年前的变化,
从某种标准上看,当罗斯福决定竞选第三次连任时,他固然将铸造其职业生涯和美国国运和辉煌时刻,但同时,他也悄然收到了死神的请柬。而在他1944年还全国巡游竞选第四任时,死神已然在他房前敲门了。纵然如此,他还是屈尊万里来到了俄国,无论我们以后将如何评论罗斯福,但没有人能够质疑他的敬业精神。另外一点,而诸葛亮在五丈原壮志未酬不同,在雅尔塔,罗斯福完成了三件大事:
第一, 他联合斯大林和丘吉尔决定了肢解德国的措施。于此同时,为了拉拢斯大林同意他第二和第三个目标,他出卖了此时有30万将士正在二战前线浴血奋战的波兰流亡政府,从而明确了战后欧洲的格局。
第二, 他成功地说服了斯大林进攻日本,在这个目标完成后,他代表团里的海军上将金满意地赞许道::“我们刚救了200万名美国子弟的性命!”
第三, 他说服其他巨头并基本完成了联合国作为战后国际秩序的一个基本平台的搭建,这让国际政治的运作在公平和效率上都提高了一个等级,并以此构筑了美国世界霸权的根基。
以下是详细说明—--
首先,在雅尔塔会议开始之际,欧洲的西线,美英联军刚刚在第三帝国临终的最后一次反扑---阿登战役中惊魂初定,(需要说明此战最后德国和盟军伤亡几乎持平,反映了德军垂死挣扎时的凶悍实力,此战中甚至还有两个美军建制团投降),与此同时,东线的苏军攻势依旧凶猛,在雅尔塔会议结束之时,苏军刚刚解放了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已经深深地进入了中欧,另外,值得说明的是,当美军在阿登战役被德军突袭时,英军几乎无所作为,(美军总伤亡10万多,英军才1600余人),所以战场的表现深刻地映射在会议桌上,在雅尔塔,罗斯福和斯大林关系亲密,丘吉尔被疏远了。这个变化的结果,就是英国一直支持的波兰流亡政府,(二战的爆发就是因为德国进攻波兰,于是英国和法国对德宣战,波兰灭亡后,流亡政府常驻伦敦,组织了波军将士近30万,就在二战前线奋战),不被苏联承认,无法回到祖国掌权。实际上,苏军在解放波兰后,很快在当地组织了他们宠爱的政府(后来,这个波兰政府的国防部长就是苏军二战赫赫有名的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同时,斯大林一方面要求波兰割让一大片领土给苏联的乌克兰,另一方面,作为补偿,又从德国割让更多的领土补偿波兰,总之,借二战的胜利,苏联收编了她的宿敌波兰,又恢复了沙皇俄国旧日的疆土,还大大地削弱了可怕的德国,可谓一举三得。但他的吞并需要得到国际的承认才能合法化,而这,对于丘吉尔的英国几乎是无法忍受的。但没办法,罗斯福站在了斯大林的一边。在雅尔塔,波兰流亡政府总理曾给罗斯福发过一封电报,信上劈头就说:“总统先生,此时此刻,许多国家的命运握在您和丘吉尔首相手中。”,这位总理是对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的的国家,没有选择。作为交换条件,美国和英国最后都羞答答地承认了苏联扶持的波兰政府,而波兰流亡政府的领导人只获得象征性的参与权。(当丘吉尔企图争辩,苏联扶持的波兰政府没有民选基础,斯大林诙谐地回复道:“我必须说,华沙政府的民主基础至少和戴高乐政府相当。”----这是实话,戴高乐的政府确实当时没有经过“民选”,-----西方的民主政治经常被嘲弄,这可能是他们史上失败的最狼狈的一次)而且,作为波兰的解放者,斯大林有天然的优先权,事实上,为了获得波兰,他也出卖了自己的盟友,因为苏联的默许,希腊占绝对优势的共产党游击队被英国和美国残酷的镇压了。
所以,要说明战后欧洲的新秩序,波兰和希腊是两个绝好的例子,罗斯福的选择虽然残忍,却很现实。而且为此他让美国受益匪浅。
其次,就是说服苏联对日作战,这件事在历史上有很大争议,有些论点认为日本最终投降是因为被投了两颗原子弹,其实我们需要看到,苏联对日作战的一个深处好处,那就是美军伤亡的大幅降低。
-----大国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才的竞争,美国二战后的突飞猛进一方面是大批高级人才为了躲避战火和迫害移居美国,(比如二战前的一大批诺贝尔奖得主,如爱因斯坦等),另一方面是美国百万级别本地人才等培养。这是罗斯福夯实美国霸权基础的一个深远的措施,特别值得多说几句:
1940 春天的统计,美国7400万25岁或超过25岁的人口中,只有约3000万人受过8年(初中)教育,其中只有1850万人高中毕业,更不到370万人读完大学(约5%!)
而二战后,通过罗斯福构想并签署的《二战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到 1956 年为止:大约有 220 万退伍军人因得到《退伍军人权利法案》的教育福利而能够进入大学等高等院校进修,另外还有 560 万人获得帮助修读各种培训课程,这个法案即解决了退伍军人安置,又为美国发展提供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
前后对比,我们就很容易地看出,二战期间,其他国家几千万,几百万的人员损失,而罗斯福,在付出几十万生命代价下,给美国增添了几百万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战后美国的辉煌几乎是必然的。
同时,也值得说明,1945年,日本败亡的命运世人都很明了,但大和民族的顽固和疯狂会带来大量无谓和惨重的人员损失,就在雅尔塔会议后的冲绳战役,美军伤亡包括一员陆军中将以内7.5万人,日军被歼12万余人,而这仅仅是冲绳一个群岛。同样,苏联对日作战时消灭了65万关东军,固然,二战末期的关东军战力已今非昔比,但假若没有苏军参战,只靠美国陆军进攻,那即使两个原子弹都未必能让日本屈服(历史上,就在日本已然穷途末路,昭和天皇发表投降宣言时,都还有军部的强硬派企图发动政变,让日本死战到底),假如真到了美军自行登陆日本本岛,则伤亡人数可以预测达到百万级别,所以,罗斯福在雅尔塔对斯大林的笼络,对美国实际的历史作用和影响都比表面看到的要深远的多,也巨大的多。这正是罗斯福作为一个政治天才的高度和深度所在。
最后,“为了起码战后50年的和平”,罗斯福说服了斯大林和丘吉尔同意建立联合国。其目的是,以后国际争端不会轻易地在两国间通过战争解决,而是在全球的基础上,在几个主要大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主持下,进行协调,解决。这看起来像是和之前由英法俄美德几个大国暗室操作,把控全球的做法要公开,公平,公正的多,但后面有很多美国的小算盘。
其一,二战前的世界秩序是,在德国战败后,英国和法国瓜分了德国大多数的殖民地,(俄国因为变成了共产主义的苏联,被整个西方排斥了),而二战后,要是回到原来的世界,则英国将继续无耻地霸占一大堆殖民地并维持日不落帝国的版图,---这当然不是罗斯福的期待。---罗斯福政府里许多人和他们在一战后被英法戏弄的前贤威尔逊总统一样,相信在新的世界秩序中不应再有帝国,而新兴独立国家应把资源和市场开放给所有的全球大国,而不仅是英国。(换言之,就是新兴的美国),我们要理解,在美国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时代,他们并不需要明抢来的殖民地,而更需要所谓的“把资源和市场开放给所有全球大国”的“新兴独立国家”),因此,美国必须要摧毁英帝国的殖民体系(法国已经被德国摧毁了),然后,在英法两家旧霸主的废墟上建立她主导的新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有一个好听的名目,那就是一大群“新兴独立国家”坐在一起开会的“联合国”。-----当然,我们回顾前面提到的波兰和希腊的命运就知道,在雅尔塔体系后,所谓的“新兴独立国家”的真实斤两。----荡开一句说,二战后,真正意义上的“新兴独立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毛泽东领导的新中国,而这个国家新生后的第一次对外战争面对的就是“联合国军”,我们不仅战胜了他们,还被联合国隔绝在外近20年,这大概是罗斯福当年构建联合国时,做梦都没想到的剧情吧。
其二,就像罗素悖论里面的理发师一样,五大常任理事国也有一个“谁来监督他们”的问题,而在雅尔塔,三巨头讨论的结果就是,只有他们拥有“否决权”,任何其他国家如果对五个常任理事国有不利的提案,都可能被这五位否决。这就说明了联合国作为一个组织的真实权力架构和所谓的“民主”成分。
最后,为了避免误会,特地要说明,当时的中国和法国被三巨头放进常任理事国并非因为他们此时的国力和国际地位,而是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办公室政治”,对于丘吉尔来说,他知道传统意义上的西欧文明已经沦落到二流,大英帝国也已经老迈年高,为此,他一定要拉法国入局,抱团取暖。而罗斯福,已经用他超人的远见看到,随着日本的败亡,亚洲的天平正极速向苏联倾斜,因此他必须要扶持中国,作为未来美苏在亚洲争霸的助力。(正因为如此,虽然个人层面,罗斯福极度厌恶贪腐无能的蒋介石和他的政府,但他还是在蒋介石和史迪威严重冲突时,支持了前者),而最后,由于在常任理事国里面,英美和他们的小伙伴占了四席,斯大林感到非常“孤单”,他后来把苏联的两个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作为“创始国”塞进了联合国,这大概是这场雅尔塔会议恢宏的合奏曲中一道诙谐的小调吧。
好了,当回顾了罗斯福在雅尔塔会议的杰出外交成就时,还有很多历史学家评论他对苏联让步太多,(因为苏联在对日宣战后,获得很多好处,必然外蒙古独立,库页岛,日本所谓的北方四岛,中国的中长铁路和旅顺港等到),但我们应该记得,罗斯福并没有把一个极为重要的秘密告诉斯大林,---那就是他亲自花巨资和无数人力物力完成的“曼哈顿工程”,事实上,在雅尔塔会议后5个月,美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就爆炸了,令人惋惜的是,罗斯福没有活到那一天,更让人惋惜的是,没有人能够知道这位国际政治大师在握得这么一手王牌时,将如何和斯大林同志交手。但在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时,就会悚然发现,在雅尔塔“慈眉善目”的罗斯福实际眼角正闪烁着寒光。------从本质上说,在雅尔塔的三巨头里,真正有远超其他两位实力的,恰恰是罗斯福。而他却笑呵呵地答应了斯大林的一系列贪婪的索求,这种慷慨到底是因为他的善良,还是因为他在欲擒故纵呢?
谢谢您!
作为下文论述特朗普总统的铺垫,本文已经走马观花地将了罗斯福总统的几个代表性的故事,这一节,我们做一个梳理性的总结,来说明罗斯福在奠定美国二战间制霸之路的内在因素。
有一次,在和葛罗米柯讨论的时候,斯大林这么评论罗斯福:“他很聪明,是啊,他每件事都做对了。”-------这是一个同时代而且同级别的评论者做出的鉴定,分数是满分。能够“做对每一件事”说明罗斯福完美地控制了全程。如果将其视为一个超大规模的项目管理,作为其最高领导人,我们看到了三个重要的特征:
首先,中国人最熟悉的一句话:“攘外必先安内”。对外的霸权从来都必须建立在巩固的国内政治局面。在本系列中,举了罗斯福的“三连任”故事做例子,这个例子看起来像一场喧闹的喜剧,后面显现的却是罗斯福的敢于打破160年成例的历史魄力和相应的操作技巧,这种能力后来在美国的总统里,似乎只有在尼克松的“中国之旅”中灵光一现。----而历史的观察者不得不承认,正是罗斯福的这个决断,促成了他对美国二战期间对领导,而这个领导,是所有故事的原点。
同时,罗斯福的“安内”远不止如此,在第三任选举中,他战胜了强大的共和党候选人威尔基,但胜选后,罗斯福把威尔基收罗麾下,后者称为其在国会推销《租借法案》最好的助力者。而且,民主党总统罗斯福的战时内阁里,有两个关键职位都是共和党人,一个是陆军部长史汀生,另一个是海军部长诺斯克,这就让罗斯福很好地争取到了国内两党的团结合作。
再举一个更让人印象深刻的例子,罗斯福非常重视舆论和沟通,除了亲自上马,多次向全国民众进行广播谈话(即著名的炉边谈话外),总统和各路媒体的关系非常好。好到下面的历史记录会让现在的我们无法不联想美国眼下政坛上总统和媒体的关系:
“7年以来,在每周两次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罗斯福总统和这些新闻记者坐在一 起,向他们解释国会立法,向他们宣布新官员的任命。他会对他们直呼其名,也会取笑他们因过度兴奋后表现出的惆怅。他对他们热情而又平易近人。有一次,一个新闻记者差一点没赶上趟,总统就替他做笔记,一直等他跟了上来。还有一次,一个单身记者的母亲去世了,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参加了他母亲的葬礼。后来,在一个星期天,她和总统邀请这个记者到家里吃晚餐,并请他吃炒鸡蛋。这样的友好举动不胜枚举,这就会让你明白这样一个看似自相矛盾的怪事:虽然80%到85%的报业老板经常反对罗斯福,但是总统与广大的新闻记者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们对他的报道一般来说都是全面而公正的。“罗斯福善于用这种高明而简单的手段来制造新闻,也善于用这种手段成为新闻报道对象,”历史学家亚瑟·史莱兴格评论说,“这就是他智取那些公然敌视他的报商的制胜之道。他把新闻记者的报道变成了他领导国家的最有效的渠道。”
所以罗斯福能有国内坚定支持的前提下,在国际舞台纵横捭阖。
接着,在罗斯福的国际政治操作手法上,“顺势而为”和“见机行事”几乎在他身上达到了艺术的高度。正如“驱逐舰交易”中的“刻薄”和《租借法案》中的“慷慨”,笔者在这里不得不重复一句,美国的领导人已经很久不能给世界提供如罗斯福一样“名利双收”的“产品”了。
而在“见机行事”方面,可以补充一个例子:
美国在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后才正式参战,开战伊始,美国人就明智地认定,德国是唯一危险的敌人,而日本是一个二流的对手。(事实的确如此,在珍珠港事件一年后的瓜达尔卡纳尔战役结束,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就彻底沦为一个被打的鼻青脸肿但死不认输的角色了),但对于最危险的敌人,美国人一直到1942年的11月,才在德国军力最弱的北非战场登陆,(而且还在凯塞林山口之战被德国人打的一败涂地),然后美军继续捏软柿子,1943年7月进攻最弱的意大利,并在那里一直磨蹭到二战结束也没突破德军防线,直到1944年的6月,他们才和英国在诺曼底登陆,而就在这个月,东线的苏军在著名的“白俄罗斯战役”中已经击溃了曾经不可一世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并深入到了德国境内。顺便提下,仅仅这个战役里,苏军的伤亡人数就超过美军整个二战的伤亡。
所以在二战里,对于各国军队的后勤部门来说,美国是一个好队友,但对于参谋部门来说,恐怕评价就有所不同了。-----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二战末期总共1200万将士必然要为总数不到2%的伤亡率而感谢罗斯福的“见机行事”。
最后,罗斯福融“高瞻远瞩”和“逢场作戏”为一炉,在对内大力加强国内实力的基础上(如完成了曼哈顿工程,又如傲视全世界的军工生产能力), 对外用“柔软”的手段促成了盟军内部的大联合,促成了二战的胜利并因此完成了美国所主导的国际新秩序(或者说,新霸权)。
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在当时的三巨头里,如果没有罗斯福的居中撮合,丘吉尔和斯大林早就翻脸了。下文引用斯大林同志对丘吉尔和罗斯福的评价:
“斯大林在盟国强攻诺曼底前夕和南斯拉夫共产党的米洛万·吉拉斯(Milovan Djilas)谈话,他说:“或许你以为我们是英国的盟国,我们就忘了他们是什么人,也忘了丘吉尔是什么人。他们最喜欢骗盟国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英国人不断地骗俄国人和法国人。丘吉尔呢?丘吉尔是那种你若不提防,就会从你口袋里偷一分钱的人。是的,从你口袋里偷走一分钱!天啊,一分钱都要偷!罗斯福呢?罗斯福跟他不一样。他只偷大一点的硬币。可是丘吉尔呢?丘吉尔连一分钱都要偷。”
在另一个场合,斯大林和朱可夫元帅有关这样的谈话:
朱可夫回忆说:“信上报告了希特勒的特务和盟国官方代表之间的幕后谈判,在谈判中,德国人提议,如果他们肯同意任何条件下的个别议和,德国就希望能结束战争。报告也说,盟国似乎拒绝了德方的请求。但是德国向盟国部队敞开通往柏林之路的可能性并不能排除。
斯大林问:‘啊!你对这有什么看法?’他等不及回答,自己就接着说:‘我认为罗斯福不会违反在雅尔塔达成的协议,至于丘吉尔,他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因此必须承认,罗斯福成功地获得了斯大林的信任,而这种信任并非是一种感性的“认可”,而是斯大林明白罗斯福和他对国际形势和两国实力有相近的认识。----难得的是,罗斯福能够从现实而不是意识形态出发,团结了斯大林,疏远了丘吉尔。-----并正是在这样的全新的国际势力版图上,构建了美国的新霸权。
这就难怪有一些刻薄的历史评论说,二战里,罗斯福微笑的背后倒塌了三个帝国,
希特勒的第三帝国,
昭和天皇的日本帝国,
以及开战前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国。
所以,让我们用中国人熟悉的典故来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做结论吧---富兰克林. 德拉诺.罗斯福, 不仅有刘玄德的仁义,曹阿瞒的决断,但更重要的是他内含司马懿的狡诈和坚忍,而最后,他带着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悲壮死在任期,正是具备了这种罕见的合金般复合型政治天才,他带领幸运的美国人登上了世界霸权那遍布荆棘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