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推测一下当年为啥选择了“分田单干” -- 钛坪樽逾

共:💬451 🌺3017 🌵6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家园 79年出生80年代已经记点事了,大块地手工劳动很多

79年出生80年代已经记点事了,大块地手工劳动很多

村里分地前已经有拖拉机(那时我不记的),很多活分地前可以用拖拉机的

家园 斯大林也不认同
家园 没错。改开就是要花钱办工业,更没钱投入农业,所以要分田

工业办得好不好,有没有浪费钱,那是另外的话题。

有人说分田是甩包袱,基本上就是这么回事儿。

还有人说是收买人心以维持稳定,不也是没钱闹的嘛。要是那时能保证每人每月四十斤口粮,每人每年十尺布,再给每户发上三转一响,还需要分田吗?

家园 这个“砸倒”妙啊!最后算行贿还是故意伤害?😄
家园 继续绕口令啊,斯大林建立了他不认同的苏联体制。
家园 我记得原文写的是杜原来的主张是不全部分地,遇到万里以后

就变成全部分地单干了。

家园 粮食相关数据你直接去看老老狐狸的主题帖

新中国粮食生产(1949-2013)

增长多少和增速比较里面都有。

通宝推:北庄,
家园 虽然同属江苏,不过苏北和苏南差太多了。。。

苏南看不起苏北也是N年一贯了。

改开以后更是劳动力流出地。几十年没啥变化太正常了,人都进城打工了,就老弱病残留在当地。

家园 老田有文章。

老田采访过当年的农业部副部长。

老田文章里有个段子,说杜左右口袋各装一篇文章,一篇鼓吹,一篇怒斥。

家园 我上头已经说清楚了

有理解能力的话自己看去吧

家园 乖乖,蛋蛋都给震惊掉了 -- 有补充

一直不理解苏北女外嫁现象,原来还是因为穷。

淮河自西向东象把贫穷之剑将中东部一斩为二使南北不能融为一体,这把剑斩过蒙元,斩过大明,斩过大清.....

改开后的还是确实战略家呀,蚌埠,徐州,淮安你总规得发展一下呀?不比折腾南方战略意义大?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缺少战略家 -- 补充帖
家园 就是

江西丰城造反后,朱召开全国电视会议,然后进行取消农业税,从江西开始试点。

还是毛的话,反动的东西,你不打,它不倒。

还是那个时代,北京诸多砖家前往东北进行科研,到底发多少钱,就能让东北下岗工人不会造反。

家园 部分同意。 -- 有补充

也就是说,还有部分不同意。

1、从粮食生产来说,无论是粮食总产还是单产,1980年以前和1980年以后,长周期的年均增速都是前者明显快于后者,即便把起点移到58年搞人民公社亦是如此,说分田从生产上解决了粮食问题,统计数据不支持。

2、分田确实有一定的提高积极性作用,但是,但是啊,这种效应是一次性的,不可能今年提高积极性,明年在今年积极性基础上继续提高,后年大后年无穷尽也……

3、1980年前粮食单产的提高,主要是靠持续的水利建设以及农业技术推广、良种,这从灌溉面积的增速看得出来,但是,当年的水利建设主要靠人力、靠农业内部积累,这让农民非常辛苦。1980年后,粮食单产还是有提高的,主要因素应该是化肥和良种,这个,可以从“四三计划”的十三套大化肥投产时间就看得很明显。82-84年,粮食总产、单产增速很快,增产原因主要有三个:天时、化肥、分田。分田带来的一次性增产效应,我算过大概在10%左右。

4、不同意“改开就是要花钱办工业,更没钱投入农业,所以要分田”,很简单,改开前也是要花钱办工业的,改开前的农业投入主要靠农业内部积累,所以这不是分田的理由。

5、同意分田的驱动力很大程度是“甩包袱”,但是,我认为,这包袱不是“对农业在经济上的投入”,而是不愿在繁杂的农村、农业投入管理资源

举个例子,77年6月万里调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他的任务是“清理帮派”,当时,安徽第一、二、三位书记都是空降的,原省委书记宋佩璋调离(12军支左到的安徽,先是做李德生副手,69年李德生到中央后继续兼职安徽,但安徽主要由宋负责,75年宋转正,两年后就因“清理帮派”不力被撤了。万里怎么做的呢?

“当时应该说千头万绪,万里来了后动作非常大。”尹曙生说,主政安徽后,万里用半年时间走遍了安徽境内的淮河南北、大江两岸,每到一处,就会拿出“文革”前组织部印制的干部花名册,只要不是刑事犯,都先恢复工作,后再做结论。

安徽当时是长期极左路线的重灾区。“四人帮”被粉碎后,全国一片欢腾,都在积极揭批“四人帮”,从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但当时安徽省的主要领导人却在制造“安徽特殊论”。不但不放手发动群众揭批“四人帮”,甚至对清查“四人帮”的有关人和事进行抵触。而万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派到安徽的。

“到合肥第二天就召开省委常委扩大会议,采取了一些果断措施。”时任合肥市委书记的郑锐告诉记者,万里首先就把留在安徽的“支左”部队撤了回去,并且按照“不许揪住不放,不许批判,更不许揪斗”的规定,做到了稳定团结。

支队走后,万里就开始发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深入揭批“四人帮”,接下来就对许多造反头头们开始了“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当时万里就指出来,除了个别工作称职、群众满意,并且报经省委同意的,其他的一律不再担任实职,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这番大动作的结果就是安徽粮食生产连续减产,由人均高于全国变成低于全国。78年旱灾,但全国来看,应对不错是增产,但安徽大减产。肿木办?万里长期负城建、铁路,对农业完全没经验,病急乱投医,既然我们管不好,那么,各家孩子各家抱走,发挥基层积极性嘛。所以,安徽对搞包产小岗等地方采取了放任的态度。79年安徽扭转了粮食连续减产,80年上半年,安徽开始吹“包产到户”。在这里,有必要指出:1、79年安徽绝大多数农村还是传统体制,也就是说,他们才是79年安徽粮食增产的主要贡献者;2、79年安徽增产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通宝推:迷途笨狼,瓷航惊涛,acton,四十千,偶卖糕的,桥上,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6)
家园 在未修建“东灌”工程前,农业耕作一般是旱地一年两熟, -- 补充帖

田一年一熟。1973年灌区开始通水受益,一季田变为了两季田,小麦、水稻、油菜和棉花等主要作物的单产和总产量均成倍增长。

点看全图

家园 当年农田水利投入主要源自于农村内部积累。小工程是公社大队 -- 补充帖

组织农民在农闲时干,记工分参与集体分配。

东灌之类的大型工程,则是县甚至更高层面组织,劳动力主要是当地农民,除记工分以外,组织方提供工具、材料(钢钎、炸药等)以及一部分补贴,总的来看,当地农村以外的资源注入是很少的,但这些对基层干部的组织力要求非常高。

家园 扯到这里,就多说一句85年以前的gdp倒算。 -- 补充帖

85年以前,土鳖不统计GDP,而是统计工农业总产值。从85年开始,试着引入GDP、GNP,两条腿并行,同时统计GDP、工农业总产值,进入90年代以后,才最终统一,只统计发布GDP数据。

那么,85年以前的GDP是怎么来的呢?是组织专门课题组,利用以前的总产值等数据倒算。

但具体到农田水利这块,这种倒算的漏项就非常严重了,最主要的投入是农民的劳力投入,这些劳动记工分参与集体分配,分配的是当年农村经济体的劳动成果(修水利本身是没有直接的对农村集体的报酬注入),也就是说,这一大块在当年的工农业总产值统计中是没有的。

家园 说到77年的安徽 -- 补充帖

当时和万里一起去安徽的还有顾卓新、赵守一,三人分任第一、第二、第三书记。顾卓新是财政、计划口出身,赵守一的本行是宣传文教。

这三人搭班子居然放了个农业上的大招,厉害。

家园 再看一个安徽省农业生产条件-灌溉面积的统计 -- 补充帖

来源是《建国5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

1949:942.85(千公顷)

1952:1030.84

1958:1305.43

1962:1444.53

1965:1627.01

1970:2256.10

1979:2518.57

从1980年开始,灌溉面积持续下滑,1986年降至阶段低点,为209.22万公顷,退到68、69年水平。87年开始回升,90年重新超过79年,为263.3万公顷,1998年为310万公顷。

点看全图

通宝推:四十千,
家园 赵树凯这篇《王郁昭散记》真是值得一看,细节丰富,再次推荐 -- 补充帖

里面人事变动这块,也很有意思。

比如,安徽省委书记、省长87年双双受创,书记黄璜因为秘书长受贿2万4牵连,降职到江西当副省长。省长王郁昭则因被举报(主因是已有结论的老问题:“76年批邓时的表现”,还有用人等新问题等)被调任闲职(农办副主任)。

结合万里、田纪云落选13届常委(真人回忆录有),这次安徽动作针对性是很明显的,但是,理由居然是“查王郁昭的‘反邓’问题”,这算不算打着“反‘反邓’旗号”反邓呢?

家园 皖北现在也好些...

阜阳那一带稍差点...

徐州现在不错...90年代市政府还向无锡借钱...

徐州从80年代提出淮海经济区概念...周边一直配合...往来频繁...

人不自救...无人能救...

有河友说...宿迁差点...淮安也差点...

现在铁路高速路高铁都修了...会好起来的...

家园 我是在77年出差去福建... -- 有补充

和助理员(营级)各提一箱...福州铁路(x代表处)对下军运编号...扔下一箱...邵武编组扔下一箱...一年的车皮计划落实...我俩即去建阳看货落实(木材毛竹)...然后喝茶...买茶...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系统不一样...地方管不着... -- 补充帖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