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有感]”镀金时代”的励志(意淫)艺术作品 -- AleaJactaEst

共:💬102 🌺50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天翻地覆的励志篇当然有了

从《开天辟地》,《井冈山》,到《长征》,然后《抗日战争》,《大决战》,《抗美援朝》,成系列的呦!

家园 一般认准“人民文学出版社”就没问题
家园 主流的确是封建时期格局的延续

这里说的是大众科幻。漫画、小说、影视剧。如果接触下法漫和美剧这种感觉就会更加明显。而我们看到的科幻都是被筛选过的,是狭义的科幻。多是优秀的小说作品。

太空歌剧最为典型。不过其实所有的类型作品都有这样的问题,强调科学幻想的,多半不会深入社会结构。强调社会结构的,多半科学幻想方面不足。结果就是照搬现实,照搬历史。很难想象出一个完整的社会形态。之前还看过一些世界创建指南之类的著作,结果一样幼稚。想象未来的苏联科幻,基本没什么市场。

其实问题在于,多数作品只是形态学的产品,而不是意识体系的反应。只是形态和形态的选择本身也反映了社会意识,结果上没有区别。

家园 文论不正

受西方荼毒太重。其实你看现代主义以后,西方又有什么“重量级”可言了?如果只是以反应“存在”为准,那些作词人得诺贝尔奖的确是当之无愧。

文论不正,所有的都不会正。并不只是文学,包括了所有通俗的媒介形式。最典型的就是所谓“富有文学性”无一不喜欢新现实主义,搞什么哲学建置,讲讲大家都知道和一直实践的道理。怎么可能反应什么?不抹黑人民和时代就不错了。

不过这样的作品,西方人爱看。至少乐于给你颁个奖,至于有没有人看并不重要。

家园 真是唏嘘

现在美国的进主义,都是搞什么同性恋权力,黑名贵运动。。。

家园 现在有很多了

但是学人家的痕迹比较明显,连问题都学过来了。

当初艾玛纽埃尔(法漫作者)接受采访时说:

在欧洲,很多人都有中国恐惧症,他们觉得你们中国人很有钱,也很有能量,无所不能,会碾压每一个市场。我最初也是这么想的,因为我看到了那些引进到欧洲的中国漫画,惊讶于那种爆发出来的能量,这样的中国作品让我震惊。但当我实际来到中国参观以后,我就变得一点也不害怕了。也许是我去的地方太少了,我看到的大多是一些称不上漫画或动画,而仅仅是卡通形象的东西。就算是漫画,很多作品看起来也与日本漫画没什么区别。我知道画成这样更容易受欢迎,但画这样的东西意义何在呢?喜欢日本漫画的人直接看日本漫画不就好了吗?我不喜欢看模仿的东西,我希望看到的是有灵魂的,有中国人自己对漫画理解的东西。如果(之前所说的)那种东西是你们最喜欢拿出来展示给人看的东西,那我就真的不用在意了!

记得还有一些类似身份的文化学者,不认为连环画和90年代动画之后有多少自己的东西。

这也是之前谈过的,价值观的空虚。美法作品不用多说,个人英雄、拯救世界、世界体系……无一不是在反应意识体系。日本的作品,要么在制造秩序(子供向)要么在消费和重构秩序(少年向),背后都有一个相对统一的价值体系在起作用,并且一直在树立民族特质。而中国,这种东西已经不存在了。

国内不是缺乏这种意识,而是年轻人不注意这种表达。往往流于题材和形态,很少有自己的东西。纯粹的逻辑游戏,当然玩不过人家。一方面人家有丰富的基础,一直在改进和学习,一方面这也就意味着……容忍那些内容的成立。

---

说点大话

如果仔细考察这些儿童向或者少年向作品,会发现非常恐怖的问题,那就是虚构一个对立,然后打掉这个对立,这个对立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即便相似,也不会将问题推进到那种程度。不管哪国都一样。

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出于形态学进行造作——虚构一件事情,然后对这件事情进行逻辑操作。借用自己帖子的:月儿姐对儿子说话。也就是对母题进行结构性调整,以符合某种需求,比如新奇、怪异,观众的反应。

这种造作,要么只是一种概念游戏,基本上什么也得不到。要么是无尽的膨胀。而这种膨胀最终会与价值脱离,制造出某种应然,造成严重问题。许多所谓诡异、纠结、变态的评价,都是这么来的。也就是完全的意向性游戏,为了什么而什么,也就必然会越来越。

比如为了纠结而纠结,为了误会而误会。强行成立和机械降神还算好的,有些作品甚至一开始就进行智商检验,只有你能够接受那种(智力低下的)可能性,才可以继续。

这种作品日本最多。美国虽然不少,但多数都是面向成年市场的作品,除了性少数这几年在儿童市场有所表现之外,不会像日本那样连子供向都存在严重问题。最典型的就是所谓恶趣味。

可以说之前所谓的次级概念和共殊相与,至少有四分之一是从这些作品中来的。而且是这种情况最少的作品类别中发展出来的,一步步看着从开始的简单到后来的故意。

其实这也是所有作品的问题……这个说起来很复杂,编号兄谈论生活的那些,拿到作品里就知道什么意思了。

---

基于以上两点,觉得作品缺少的不是励志,单纯“励志”,网文和网漫已经有非常多的作品了。而是最基本的共同价值。观察古代的作品,会发现是同一个方向(文论)的多维立体反映。比如书画、诗歌、图像、小说、雕刻、曲乐……都是“一件”事情。(图像主要指叙事图像,很像连环画)而中国,至少对少年儿童而言,已经没有这种东西了……别的不说,儿歌创作如何?童话、故事绘本、漫画又如何?

接触的越多,就越觉得悲凉。

以前喜欢漫画,所以接触的不少。说真的,儿童作品,就算人家说的是性少数,也比起国内强多了。国内的优秀作品,太少了。早年的市场甚至不容他们,要到国外去。

--

这还没说作品中可以反映的文化意识呢。功夫熊猫的绿眼珠,降世神通的四元素。说实在的,国内真的缺少一点“民族主义”,对传达自己文化元素的意识。个人接触的作品,就算有这些意识,也很少有深入肌理的,依然是流于表面,流于那些常见的故事母题。成为真正的形态学游戏。(甚至是外国人所理解的中国文化。比如神话长了一张国外的脸。当然,究其根本,这是国内教育界的问题。)

形态学是一个大杀器,它假定了一个稳定的意识体系,一种唯一的理解,把所有差异都抹平。也就是文化普遍主义。这是很多作者没有意识到的。很少有人注意到提醒背后思维的不同。

设备不好,一口气说完,未加整理。见谅。

通宝推:铁手,
家园 你总结的太对了

我一直隐约觉得国内这些年来的“文学文化”作品,包括动漫、游戏、电影,相当一部分不值得看,更没什么内涵。我想给小孩找点中文内容看、听,基本上很难找的到合适的。歌不如以前,电视不如以前,电影不如以前。这个“以前”,大部分是香港出品。也许我个人经历,所以偏颇,但是至少以前的演员、歌手都有扎实的演技和唱功,不象现在的,有些演技真是让人无法恭维,几乎每个翻拍都是表面光鲜,里面干巴巴,糟蹋原本的好题材。儿童动画,小孩根本不愿意看,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在动画内容里塞变相广告,而且塞的那么明显,让人无法接受。

也许是因为敬业精神不够,只管快速赚钱。

也许是因为传播渠道有限,好东西不容易出头。

也许是钱决定了。

不过,最近看情况,也许接下去几年会有希望。

家园 是啊,是我们自己迷失了

近几十年价值观的破坏太大了。

可怜的是有些演技很好,可内容却像是三岁小孩写的,难为他们能够接受这份工作。还有些动画内容不错,可是图像水平不高,孩子不愿意看。歌曲有点起色,只是欧化还是严重。漫画和小说,还在靠暴力和诡奇吸引读者。电影、游戏就不说了……。现在无法接受的是,这种为编而编都已经蔓延到红色题材上面了,对现实漠视,对民众傲慢……

其实最大的差异是,美日都会在作品里面树立自己国家/民族的特性与品质,近乎是全部作品。而中国的很少……多只是简单的意识形态。不是文化批判,就是光喊喊口号。我们自己的文化品质在哪里?很多时候,只有长大成人才能明白,可是那已经迷失了很久了。有些时候甚至是决定性的,比如会忘却历史,变得精致利己。因为社会主流就是这种文化。

---

前面没说完的一段:

照搬形态的结果就是,连对方的意识体系也搬过来了。这实际上是顺从了文化殖民。这在英雄/反英雄、末日/乌托邦、性别/性少数、侦探/法律题材中反映的最彻底。一旦觉得应该就是这样的,会怎么样?

简而言之

这个问题就是缺乏理念,理念就是价值,价值就是生活与存在,而反应这些东西的意识就是文论。文论反映的是政治立场,对生命的态度,是载体,是内容,是形式,是它们背后想要传递的东西。也就是文化本身。所以才说,现在是文论不正,缺乏理念。错误把某些观念或概念当作理念。

实际上是文化虚无,价值空洞。大家都只是在玩逻辑游戏。

通宝推:铁手,
家园 需要源代码层面的改弦更张

没有文化自信,自然只能在别人玩剩下的盘子里炒冷饭,现在的文化经过西方几百年发展已经接近穷尽,就好比唐诗之后绝句难寻。

央视典藏里的中国,这个节目很值得关注,先解决源头,再看后续吧。

家园 因为麦卡锡同志
家园 不够复杂

人物形象和内涵都比较单一。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