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小时候的趣事回忆 -- 迷惑不解
我是说用耕牛,耙田,有很多啼笑皆非的,特别是牛比较弱点时,需要个小孩压在耙上,然后牛可能会工作时拉粑粑。。。。😄
俺和姐姐就得扛几床棉被棉垫去翻松。但是村里有相对较穷的,确实连草席都稀巴烂。
我们工厂家属区两片楼中间夹了一块当地农民的水田。当地水田只种一季水稻,冬天闲着,可能是为了保持地力?
秋天这块田割完稻子后,稻秆会堆在一角等着收走。这里就成了我们这些小孩子的游乐场,在稻秆堆上蹦跳翻滚。
到了春天又可以观摩农民们准备种稻。一般是先放水泡两天,犁一次。再泡两天,这时好像就要上底肥了,然后就是耙田。耙田的工具像块床头板放平,底下有一排铁齿。牛在前面拉,人要站在耙上压住了。除了平整和粉碎,耙田还能把土里的根茎和大石块找出来,所以要经常停下来清理。
有记得小学上学要经过一个大池塘,5月份乌龟在岸边老树根上晒壳,几个小伙伴悄悄走近, 突然一跺脚, 乌龟们被惊吓, ”咚,咚,咚。。。“一个个跳进水里。
80年代至00年代,老家农村睡草垫的情况非常普遍。
通常是晒干的麦草/稻草铺在床板上,其上一般还会再摊上一层褥子,褥子上再铺一张床单。
原因最主要是为了冬天保暖,薄薄的一层褥子垫在身下,保暖性不够。加上厚厚一层稻草,保暖性好很多。
这种草垫睡起来还挺舒服的。
如果是用牛,就用曲辕犁,是一个伟大的发明;
耙是用一种木制方框,框下面有两排铁刺,在犁田放了水之后,起到类似梳子的作用。
就是看鹿鼎记小说看太晚导致看不下去了。
金庸小说里把中国功夫写的神乎其神,顶级武功使出来好家伙漫天飞沙走石,出手风轻云淡可挨在身上犹如晴天霹雳,出脚无影无踪挨上就斩筋断骨,卧槽太tm牛逼了,郭靖是我心中最强大的武林宗师!
……直到开始看mma和ufc,看到世界最顶级格斗手关八角笼里打王八拳,躺地上掰胳膊掰腿,抱一块勒脖子还做一些不可描述动作,我之前的武侠世界观一下就崩溃了,原来金庸小说里的功夫,就tm是文人单纯的臆想加鬼扯淡啊!!!此后再看鹿鼎记,虽然情节描写,心理刻画等等剧情极为精彩,看着看着就会忘记时间的流逝,忘记喝水喝吃饭。但只要一看到写功夫的环节马上出戏,根本没法入眼,心里大声呐喊:就你俩这意淫打法,给你俩扔八角笼里连30秒都抗不住! 最后居然导致我看不下去鹿鼎记,一大憾事
真要杀人才简单,不过就没人看了。刺激是真刺激,可是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有什么看头呢?而且也太费运动员了。
武侠固然是传说,但是功夫并非虚构。
中国贫弱还不到两百年,但是民族自信心这类东西损失了还一时半会儿补不回来呢。
某年(可能是1992)5月下午上数学课, 照例点名, 发现少了一位同学;也不知道哪里找他,程老师没办法, 就开始讲课。
讲着讲着, 突然从教师后面桌子的一堆被子里传出鼾声,很有节奏的是高是低;程老师停下讲课,走到教师后面猛的掀开被子, 那位男同学躺在几层被子里, 舒服的打鼾。 搞得我们哄堂大笑。
本来他的云海玉弓缘也是不错的小说,但每次看到某个高手用右脚在左脚背一踩,凌空拔起一丈,我心里就就在骂梁羽生,这家伙是没学过物理吧?!
小说、电影,尤其是6、70年代的武侠电影,之间的打斗,都是你一招来我一招去,加上武侠小说,给人的印象是双方都是见招拆招式的打法。。。
然后就是持续多年的武术套路。。。生生被搞成了表演。。。
事实上,传统武术教育里面的“喂招”,强化的就是套路招式的拆解续接。
真正的打斗,一个是并没有表演的那么持久,再一个,也并不是小说及影视表演的那样见招拆招式的,而是依着自己的被“喂招”的记忆,招式一起手,后续的就顺手打下去了。起手是判断,跟着的后手就是凭借习惯和记忆了。。。
这些“习惯和记忆”,就是日复一日的被“喂招”过程中套路招式的不断拆解、续接中训练出来的。
陕西红拳的招式和打法,分为“外场”和“内场”,外场即一般的表演、健身形式套路,公开传授;而内场才是真正的交手路数,一般人别说学了,见都见不到。。。
各种格斗流派格斗赛事目的是什么呢?要不是为了打比赛,那就是养生兼职骗钱。只要是为了打比赛那就一定有表演的因素在内,只不过占比不同。表演性质最浓烈的应该是WWE世界摔角娱乐,纯表演还附赠狗血剧情,特别欢乐跟看电影一样。而UFC终极格斗冠军则属于最接近实战的表演。
要说完全实战,国内就有,陈鹤皋创立的特种格斗术,真实到什么程度呢?他的格斗术根本就是冲着杀人去的。教学员的第一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假想场景是遇到歹徒要危害公共安全和自己人身安全,你要注意哪些事项才能放心弄死对方而不触犯刑法。
能开车撞死对方就开车撞,
能用长兵器就用长兵器砍死丫的,
能用短兵器就用短兵器戳死丫的,
实在没武器就跑,找到趁手武器再回头弄死丫的,只要出手就一定要下死手,腿关节优先打断,然后是手关节,眼睛只要有机会戳瞎,歹徒被砍断关节又被戳瞎之后,你才安全了,然后可以选择报警。
关节没砍断眼没戳瞎前,那就继续攻击不要停
你们的被子是放在教室后面啊?
我们那时候教室后面,通常堆放着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一袋袋米面。这些米面可以交到学校食堂换取饭票。
通常农村住校生周日晚上会骑车驮一袋粮食到学校,周一开始就陆续拿到食堂换饭票。能在周一就换成饭票的不多,常常会在教室里放上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