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国共巨头的结拜兄弟 -- 天马行空

共:💬12 🌺10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国共巨头的结拜兄弟

所谓一个篱笆要三个桩,一个好汉要三个帮,做大事者必须要有好帮手。什么帮手最好?打虎不离亲兄弟,当然是亲兄弟做帮手最好。然而亲兄弟毕竟有限,而且能力志趣也未必相同。亲兄弟不够,结拜兄弟来凑,因此,各路好汉斩鸡头,喝黄酒,义结金兰就免不了,即使一些革命家也不能免俗。

国民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年轻时曾经与陈少白、尤列和杨鹤龄等四人整肃衣冠,点燃香烛,同时对天盟誓:驱除满人,实行大同。四人一心,复国是从,至死不渝,务求成功。四人结为异姓兄弟之后,致心戮力造反事业,被清政府称之为四大寇。

这应该是孙中山仅有一次结拜,后来孙中山成为革命领袖,对其他一起反清志士,都是以称之为革命同志,而不再是结为异姓兄弟。然而孙中山组织的革命组织如兴中会、同盟会,帮会色彩非常浓厚,加入组织,还是有结义的意味。孙中山后来没有新的结拜兄弟,未必就是不喜欢结拜这种方式,而是因为自己是革命领袖,元始天尊一类的角色,实在做不到像镇元大仙那样放下身价和孙悟空结拜。

陈少白、尤列和杨鹤龄等人和孙中山结拜,当初有没有许下“苟富贵,不相忘”的诺言不得而知,反正孙中山发迹之后,他们都先后找上门来,都做了总统府顾问,但是好像他们几兄弟之间就有点不对付,都先后离职。依靠孙中山,他们还可以享受部级待遇,待孙中山去世之后,他们就彻底边缘化了。

民国的另一位巨头蒋介石,人称不知道封了多少官,不知道写了多少手令,不知道有多少结拜兄弟,其结拜兄弟的具体有哪些,就算历史学者也不太弄得清楚。早期,蒋介石在日本做洋插队、在上海捞世界的时候,众所周知的结拜兄弟就有陈其美、张群、黄郛、戴季陶、张静江等人。后来,他成为国民政府前后,又新增了许崇智、李宗仁、冯玉祥、张学良等人。

蒋介石早期的结拜兄弟,除了陈其美去世早,其他的和蒋介石相处还算平安无事。究其中原因,可能是这些结拜兄弟以白面书生为主,对蒋介石没有造成实质性威胁。蒋介石想用他们就用一下,不想用就放在一边,不至于闹出什么乱子来。后期的结拜兄弟以武人为主,和蒋介石就没有那么和谐了。

粤军将领许崇智,早年对蒋介石提携不少,蒋介石开始对他也感恩戴德。后来蒋介石在军中地位上升,仅在许崇智之下,许崇智就成为了蒋介石的绊脚石,欲搬之而后快。最后,蒋介石先打电话恐吓,再写信历数许崇智军纪散漫、侵吞军饷、用人不当,再送来大洋两万,威逼利诱,最终把许崇智搞掉。

相比之下,蒋介石对许崇智还算是客气的。对其他掌兵的结拜兄弟,下手更狠。蒋介石和冯玉祥结拜,蒋送冯的帖子上写着“安危共仗,甘苦同尝,海枯石烂,生死不渝”,和李宗仁结拜,蒋介石发誓要和李宗仁“谊属同志,情比同胞,同心一德,生死系之”。没想到,没过几年,这砂煲兄弟就大打出手,先是蒋桂战争,后来蒋冯战争,最后干脆来个中原大战。中原大战中,蒋介石和冯玉祥、李宗仁是结拜兄弟,参加“调停”的张学良后来也是蒋介的结拜兄弟,五方角追逐势力,只有阎锡山是“外人”,但也是老同盟会员。因此,中原大战可谓一场结拜兄弟战争。冯玉祥、李宗仁在中原大战中就输光了老本,后来才结拜的张学良更惨,被蒋介石囚禁了一辈子,看来结拜兄弟就是用来坑的。

蒋介石早期的结拜,还有一些志趣相投的因素,后期完全是赤裸裸的利用,结拜的又是一些有问鼎天下野心的武人,相互翻脸是难免的。在广州革命政府期间,蒋介石还曾经想和时任国民革命政府主席的汪精卫结拜。汪精卫回去和老婆陈璧君商量,陈璧君认为汪精卫和蒋介石是上下级地关系,跟他结拜完全自掉身价,因此极力反对,说,你愿意做他的把兄,我可不愿意做他的把嫂。汪精卫家是夫人专政,见到老婆这态度,只得作罢。当时毛泽东也在国民政府中,虽然已经有一定的江湖地位,但是手无寸铁,因此蒋介石看不上眼。如果他知道毛泽东这么有潜力,会不会也要求和毛泽东结拜呢?

国民党巨头有结拜兄弟并不足为奇,但是公产党巨头也有结拜兄弟,就让人意料不到。

1912年辛亥革命武昌打响了第一枪之后,各地纷纷云集响应,正在长沙读中学的毛泽东也去参加湖南革命军。革命军的职业是造清政府的反,这是一项高危事业,为了防止混进奸细,规定新兵必须有担保人。革命军中无人和毛泽东相识,谁敢替他担当这天大的关系?然而,上士朱其升和副孔目彭友胜慧眼识珠,毅然给毛泽东担保,三人遂为刎颈之交,结拜为异性兄弟。朱其升最年长为兄,彭友胜次之,毛泽东年龄最小,做了红旗老幺。

毛泽东志气高远,只是当了半年兵就脱下戎装,和朱其升、彭友胜也随之失去联系,但是毛泽东并没有忘记这段情谊,后来还跟美国记者斯诺提起。解放后,朱其升、彭友胜都先后找上门来,除了叙旧,还希望毛泽东帮忙安排工作。毛泽东作为“一国之君”,按理说帮这小忙并不困难。但是毛泽东有他的考虑,朱、彭二人年纪大了,又没有参加过新民主义革命,现在归队显然不合适。最后,毛泽东赠送了他们一点钱,介绍他们找当时湖南革命军的老上司程星龄想办法。最后,以辛亥革命老人的名誉得到安置,领了一份微薄的津贴。以常人的眼光看,毛泽东这样做,虽然做到有情有义了,但是却失之小气。相比蒋介石,对翻脸的结拜兄长都可以送上几万大洋,毛泽东给朱、彭二人的有些微不足道了。

民国将领谭道源,传说也曾是毛泽东的结拜兄弟,但是这种说法不一定确切。毛泽东是原则很强的人,毛、谭二人相识于二十年代初,这时候毛泽东不但已经建立一套完整的革命理论,而且是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不太可能再通过拜把子的方式结识知交,但毛、谭二人有深厚友谊是事实。由于主义不同,毛泽东和谭道源后来也兵戎相见,但毛泽东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统战谭道源,谭道源也不想和毛泽东为敌,算是绝交不出恶声。

不但毛泽东有结拜兄弟,周恩来也有结拜兄弟。周恩来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和吴国桢、李福景是知交好友,被称之为“南开三剑客”。据说,他们三个曾经结拜为兄弟。周、吴、理等人的结拜情谊仅处于少年懵懂之间,待年齿渐长,各有己见,就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周恩来信奉公产主义,后来成为了共产党的扛鼎人物。吴国桢信奉三民主义,在国民党中身居要职,后来跟蒋介石去了台湾,和周恩来当然分道扬镳了。李福景却认为需要实业救国,和政治无缘,虽然解放后也留在国内,一生默默无闻。不过周恩来显然没有忘记这段情谊,解放后,周恩来在百忙之后还找他聚旧。

对比国共巨头的结拜兄弟,就会发现国民党巨头结拜,江湖味太浓,互相利用太明显。共产党巨头的结拜,则可以用另外一句话形容:人生谁无少年时?

通宝推:落木千山,方恨少,迷途笨狼,普鲁托,DDDgva,
家园 丢了大头

把王佐,袁文才丢了吧

家园 没有证据老毛和袁文才王佐结拜

尽管有一段时间称呼上是文才兄、王佐兄,建国后还称呼袁文才老婆为文才嫂子,但似乎这只是礼貌上的称呼,不能作为结拜兄弟的证据。

家园 那就恰好是没有结拜的证据

王佐和袁文才都是1898年生人,主席比他俩大。如果真结拜了,应该称他俩为 贤弟......

结拜是拟制血亲,不按过去习惯的尊称方式,而是年长者就是兄,哪怕他地位略低(地位高更不必说)

张自忠写给冯治安的绝笔信,就是称对方为 仰之吾弟,落款是小兄张自忠,这种就是真结拜了(张自忠1891,冯治安1895)

另外一对民国名人结拜兄弟是 吴佩孚和顾维钧,他俩也是换过兰谱的正式结拜;所以 我看20年代他们来往书信的选集,里面就出现过有趣的称呼变化。吴佩孚写给顾维钧的信,称呼从 外交总长、少川兄,后来就变成 少川吾弟,而落款 小兄吴佩孚

通宝推:acton,普鲁托,用心荐华,
家园 建国后称袁嫂子,恰好证明没有结拜

但这个称呼比结拜更亲密,结拜了就会称弟妹。从信仰上说至少是阶段性同路人,同时还有对袁王在中国革命低潮时对中国革命对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做出的贡献的感恩,毛主席是真性情中人,分寸把握的非常准确而且一点都不低级趣味。

通宝推:陈王奋起,
家园 中共最牛的结拜是长征路上刘帅与小叶丹的结拜

挽救了红军

家园 关系非常好,如果不出问题

会被毛主席融合。

家园 二十多年前师东兵的政坛传记小说

胡扯红军到陕北后,主席为感激陕北救中央而与高岗结拜。其实,要真有那么回事,主席不是该与刘志丹结拜么?

家园 大概思维乱了吧?

师东兵的思路和说法简直是荒唐,很多事情倒是有点数。

解读是个力气活。

家园 彭友胜那份津贴可不微薄!

好像是一个月30块钱。

我1983年上大学,助学金是18块钱,基本上吃饭够了。

家园 想了想 民国时期称呼的特点 关于结拜的

1 可以叫长幼有序。就是如果两个人确实有亲属关系——哪怕是比较远的亲属关系,过去很多大家族定期修谱,入了宗谱的就算,那么自然是按亲属关系算(年纪轻轻的族叔、叔祖并不少见),此其一。其二平辈中,兄高于弟;兄事之,表示很大的尊敬(一般人认为的刘关张结拜,也算是有一点儿历史证据,“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都是三国志本传的原文)

2 可以叫做礼让为先,就是平辈论交,一般都尊称对方为兄,即使对方年纪小一些。通常,称对方为兄者,地位还要略高一些;如果地位显著比对方低,通常就要用更尊敬的称呼了,不过称官位通常都不会错的(就是要隐去或避开 副 字)

3 是拟制血亲,就是真结拜,通常要有 祭拜天地、饮血酒、换兰谱等仪式(长征路经冕宁,刘伯承将军与果基家头人果基·小约丹友好结盟时,即举行“喝血酒”仪式。)就是确实将对方当作真家人看待,这时候就不再用第二条,而是转入第一条的规则:年长者为兄,哪怕只大一天。

所以判断俩人是不是结拜,要看他们来往的书信,如果年略长者(年龄相差很大一般很少结拜,老顽童那是特例)确实以 兄 自居,而 年幼者也正式称对方为兄,那就是真哥们。

另一个 年略长者(通常十岁以内)称对方为弟的 惯例,其实是年纪不大的老师,称自己的 学生(徒弟徒弟嘛),但是这个和前面例子不一样的是,学生却不适合顺竿爬,反过来真的称老师为仁兄,那就是很不礼貌了——当然,权势迷惑人心、或是时代变了不懂规矩,也是有的,以下为两个例子:

袁世凯在吴长庆帐下效力的时候,吴请名士张謇教他写文章(这是真老师,虽然张只年长六岁),后来袁世凯飞黄腾达那不用说,但是张謇也高中状元做翰林,论地位并不明显低于袁世凯。袁世凯对张的称呼,据说凡三变:起先写信,称夫子大人函丈;后来自己地位高了,称季直先生阁下;最后似乎想亲切点儿(这时袁已经权倾朝野),称季直我兄。这回张謇生气了,作书答曰:“夫子尊称不敢,先生之称不必,我兄之称不像。”袁世凯马上解释是秘书不懂事

民国之后,年轻人渐渐不熟悉这种规矩了(其实也是好事,如此麻烦何必),闻一多给学生陈梦家写信,称梦家贤弟(这也是真师徒,闻一多年长12);陈梦家真回书 一多仁兄,闻一多拍案大怒

当然,真名士自风流,鲁迅老夫子给许广平写信,称广平兄,把许吓坏了

通宝推:桥上,
家园 逻辑上说不通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时候,陕北红军主事的徐海东,实力最强的是红二十五军,刘志丹和高岗都被关押着。有些文人,以为自己还可以独占话语权。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