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脑补陈行甲的辞职:与领导的相知与互误 -- 方平
估计是两面人
从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再 进校门。
对于某些夕阳产业的工程学科(高情商说法叫做“成熟学科”)而言,这是很要命的。他们从没有接触过工程,教起学生来自然也只能照本宣科,有时候甚至胡说八道。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这么教的话,还不至于出大乱子;与工程实践走得比较近的课程的话,这么教完全就是浪费时间,不如不教。
除了本专业的东西不了解之外,这批教师大概对社会也是不甚了解的,但早年的大学生出身、现在高级知识分子的人设偏偏给了他们高人一等的心理优越感。这种身份与才学之间的适配,是导致这批人成为恨国党的重要原因
两个原因吧:一个出道时,身份是基层团派
二是,兴山与五峰,都属于宜昌老乡。
就是泥腿子上案,内心希望跟别人不一样,弄点跑马拉松啊、合唱啊、到各种网红书店打卡呀,等等,比较有仪式感的事情,跟其他农村做题家拉开鄙视链。
您说的弄个塑料夹子,拉开架势搞合唱,我第一反应,这不就是彩虹合唱团么?我就特别讨厌他们那种“未成曲调先起范”的那种装逼劲。网上评价很高的哪些什么曲目,我看也不过尔尔。
杨叔子是当时学校唯一的学部委员。作为校长时,非常愿意与学生们交流,我曾多次目睹老校长的慷慨激扬到语音发颤,一讲话必激动,一激动必有有诗,原来是家学渊源。作为标准的工科院校,每周一次的《人文讲座》,也是始发自杨校长任内,如今延绵数千期。
他父亲杨赓笙先生,曾是孙中山先生的秘书,是国民党左派,一生看不起蒋介石,从不为之效命。
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杨校长在全校新生大会上讲爱国,”当年日本鬼子轰炸南昌,我从小倾慕的一位邻家年轻漂亮的小姐姐,轰炸后,血淋淋的大腿挂在树上“-----老校长那种对日本鬼子的切齿仇恨,感染了全体学生,至今记忆犹新。
大学临近毕业,杨校长又一次在毕业生大会上破口大骂:”现在的很多学生,毕业后不是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而是到钱多的地方去,到外企去,到外国去“ ---- 简直就是定制的骂鄙人,至今汗颜。
与杨校长最亲昵的一次接触,是他刚当上校长不久,来课堂(小教室)停课。我们当时哪里认得校长喲,依然嬉闹课堂。杨校长走过来,笑眯眯的坐到我身旁,伸着头看我的课本。我索性干脆把书推给他,自顾自的继续与旁边同学说小话。
当时陪同校长的大概是教务长,坐在前排一脸肃杀,回头死盯着我等。老师则慌乱不已,各种急眼暗示无效之后,只好点我起来回答问题,而我完美的回答让他无语。
过了一周,授课老师神采飞扬的夸奖我等,我们完全懵逼。事后才知道,校报报道了新校长视察课堂,杨校长夸赞被视察的那个班,”课堂气氛活跃,老师教学有方“,哈哈。
杨叔子老校长对学生,爱如己出。当时学校食堂饭里常掺杂谷粒,学生甚怨。有一次,一个专科生打了四两饭,将谷粒一颗一颗的摘出,一共一百余粒,用纸一包,寄给校长。不久后,杨校长公开检讨,并规定校长每周二必须去食堂与学生共食。
从此之后,食堂饭质量显著改善,至少周二那一天。
杨校长贤伉俪皆从事教学研究,不大顾家,二子从小吃食堂。
补一张老图,以忆老校长,并遥祝老校长健康长寿
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优秀县委书记辞职全家就能从巴东贫困县移居高消费城市深圳,我不是体制内不知道一个县委书记年收入多少?刚辞职就有公司无偿捐助二百万成立公益基金,而这家公司涉及到P2P且被公安查出,接着一群资本家又是无偿捐股份甚至连台湾都有人给他捐款。难道是陈行甲道德感化这些资本家还是这些资本家流着道德血液?
无非打造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典型罢了,以示体制腐败、反腐就是折腾。
当然,陈是不是主观配合人家宣传,这个不好臆断。
那时上海有《收获》,北京的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有《十月》、《当代》。池莉的作品好像是偏好《中篇小说选刊》。
武汉作家群的写武汉市民生活的作品特别像上海作家写的弄堂里的故事,有时候读着读着都忘了到底是武汉还是上海的故事。
池莉长得也好看,年轻时就是美女,老了也是一副知识分子形象,比张抗抗和方方好看。
池莉的作品集很值得收藏。
池莉很大气,很泼辣,属于挺豪爽的感觉。
写的东西健康,有人气。
比如疫情发生20多年前,她写过一篇《霍乱之乱》节选
如今重读这部旧文,也许你会感慨,如果小说仅仅是小说该有多好。
作人也大大咧咧,看过她的访谈,特普通人,有烟火气。
阿城就过于感怀,端着,不过阿城的文字实在好。
一个作家,介绍一个城市,武汉选的是池莉,很合适。
开博物馆,网上也是一片颂扬,媒体好像也是像报道陈行甲那样报道他,结果几年后这个辞职副市长进去了。陈行甲有没有经济问题不知道,但是从现在爆出来陈行甲绝对不是媒体报道和他自己陈述那样完美。
学校现在一年招硕士博士研究生一共九千多人,本科生七千多人,人多宿舍少,矛盾尤为突出。尤其是部分宿舍设施老化,阴暗潮湿,居住性极差。盖了几栋博士宿舍,杯水车薪,有的人等了四五年都毕业了也没住得上博士公寓。博士后出站了,依然排不上博士后公寓。
宿舍问题经常成为热点话题。
我就在bbs上说,不把老丁跟分管后勤的副校长抓到宿舍去住一个月,不让他们了解一下具体的难处,他们永远是让学生克服一下,艰苦奋斗,永远是高高挂起慢慢解决的态度。
有人就跟我抬杠说,学生算老几,让校长深入基层去了解学生?势比登天还难,校长很难有这个气度了。
由此联想到,前阵子帝都副处长去送外卖,不管是不是作秀,起码开了一个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头了。
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一向是我党的优良作风,希望这个作风不要断送在我们这一代党员手里
上档次玩的是窃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