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儒家和中国思想 -- 燕人
这个标题比较牛,唬人的作用较大。我身处社会底层,也不是读书分子,实在轮不到我来扯这个大标题。但是最近被两个帖子雷到,只好奋不顾身,胡乱抄点书,希望能够正本清源。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雷到我的第一个帖子,是某同学的“儒家不堪大用”。这位同学学贯中西,连钱钟书的英语水平都不放眼里。难怪出此豪言。另一个帖子谈到心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大师毛泽东是心学传人。这位帖主更是视野广阔,从中国上古到现代中能够发现“一以贯之”的东西。
尽管我的学问不如两位知识分子,我却不惧怕,因为我有一本秘籍,曹聚仁先生的《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还有一本文革中出版的大众哲学手册,杨荣国先生的《简明中国哲学史》。曹先生出身浙东儒学世家,22岁便因为章太炎先生的演讲《国学概论》做笔记而名声大振。他的书特别适合海外华人阅读。因为他的文字是在香港发表,针对的就是自以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华人。更因为他的文字提纲挈领,为读者勾画了中国学术思想的主干变迁。他在书中特别强调时过境迁,年轻一代不要在古书中浪费时间精力,而应该面对现实生活。我想他这个建议能听进去的不多。因为人性中有怀古念旧的根源。杨荣国先生是37年的老共产党员,民国时即历任各地大学的教授,解放后分别在湖南和广东任大学校长。他自觉运用“哲学的党性”原则,以“儒法斗争”为中国哲学史的主线。他的这本《简明中国哲学史》,意识形态(政治)意义是主导的,文革后受到很多大佬的嘲笑。其实也违背了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原则。但是对中国思想史上各时期代表人物的思想分析很深入,对我这样底层劳动者起到普及作用是无疑的。
关于中国哲学思想,张岱年(宇同)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可能更加全面。曹先生在他的书中多处引用并给与赞誉。
我想先引用曹先生书中的一篇《鹅湖之会》的文字,来说明到后期儒家思想的几个主要流派。
【南宋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年),由吕祖谦(东莱)邀约朱熹、陆九渊双方到铅山鹅湖寺举行学术讨论会。吕氏便是金华学派巨子之一,所以鹅湖之会,可以说南宋理学三大学派的研讨会。那年春天,吕氏访朱氏于福建,回程时,朱子陪送他,游经铅山,在鹅湖寺留了几天。吕氏便写信给在金溪的陆九渊兄弟,邀约他们到鹅湖来聚会。那场学术讨论会,规模相当大,不但朱陆双方就近的很多朋友和门弟子,都参加了盛会,若干闽北、浙东、皖南的学者,也赶到了那儿去听讲。集会将近旬日,双方讨论的范围也颇广泛(那几天,主催的吕祖谦,倒因事不能赶到)。】
南宋三大理学派别,即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和浙东的经验派,代表人士吕祖谦,陈同甫,叶水心。朱陆是学术主流。
【他们争论的内容,从认识事物和治学方法开始;也是那回争辩的中心论题。——从他们两人的思想基点出发,在治学方法上,朱熹着重“道学问”,而陆九渊则着重“尊德性”。
即是说朱熹的治学方法是“格物致知”,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和归纳,然后得出结论。而陆九渊则主张“发明本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所以尊德性、养心神最为必要。这样“执简”可以“驭繁”而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只要“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了?换句话说,朱陆二氏,对于孔氏所谓“格物致知”的解释,绝不相同,这就成为千古不相合的异同了。】
他们争论的题目,用现代哲学的术语,就是认识论,人如何认识身外的世界。朱熹主张“格物致知”,这是从孔夫子那里借用的词汇。他认可人身之外是客观世界,需要学习研究才能明白。陆氏则主张“发明本心”。世界的存在是因为本心。所以观心即可观世界。
【当陆氏兄弟初到鹅湖时,他们对朱氏出示最近的诗作,象山诗中有“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之句,含意是讥刺朱氏做学问支离破碎,不能经久;而他们自己做学问却是总赅大体,能够经历长久的。他们就这么辩论起来了。朱子随即和了诗,有“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之句,便是讥笑二陆所学空洞无内容。接着.双方不断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反复辩论,情况非常热烈。那场集会对于那些争论着的问题,并未曾明定是非,当然也就谈不到消除歧见,直到最后,也未归于一致。当时,朱熹四十六岁,陆九渊三十七岁,吕祖谦三十九岁,他们正当年富力强,难免有些意气用事。陆氏更近于粗率,在理论上,偏于固执,以朱氏大为不快。吕祖谦与陈同甫(亮)书中说:“某留建宁,凡两月余,复同朱元晦至鹅湖,与二陆及刘子澄诸公相聚切磋,甚觉有益。元晦(朱)英迈刚明,而工夫就实入细,殊未可量;子静(陆)亦坚实有力,但欠开阔耳。”从那以后,朱陆两派,如黄梨洲所说的:“宗朱者诋陆为狂禅,宗陆者以朱为俗学。两家各成门户,几如冰炭矣。……以致蔓延至今日(指明末),犹然借此辨同辨异,以为口实,宁非吾道之不幸哉!”(《宋元学案·象山学案》)顺着陆九渊学派发展开去,到了明代,乃有王阳明“致良知”之说。王氏指出孔氏所谓“格物”,并非“穷究事物之理”,而是“格除物欲”;(“格”等于除去,“物”等于物欲)“致知”便是“致良知”,物欲一去则良知自明,和朱氏所谓“一贯之道”,绝不相同。这一来“格物致知”,便有两种判然不同的解说了。鹅湖之会,可以说南宋学术界最重要的集会。但鹅湖之会,也引起了思想上的分歧。】
现代世界受过教育的人们除宗教信徒外,对于“心即世界”这样的妄语会微笑置之吧。但是在鹅湖之会上朱熹和陆氏兄弟以空对空的辩论没有结果,闹得很不愉快。朱熹的学说在统治阶级那里得到了支持,这是无疑的。面对真实世界,人需要做事才能生存。曹先生指出继承陆氏兄弟衣钵的王阳明对于“格物致知”的解释与朱熹的不同。我看是给唯心主义加个注解:格(革除)物(物欲)致知-去除物欲则得到世界真相。世界的存在与否,存在方式,与人的物欲有关系吗?王阳明的心学在明代少人问津,有程朱理学在政府方面打压的原因(不习朱学无法做官),但是王阳明并没有比陆九渊高明在哪里。而程陆本是一体,如清人黄宗羲所说:
【二先生(程,王)同植纲常,同扶名教】
到了明末清初,儒家学者因丧国之痛,深感程朱理学害人,主张从新建设儒家,遂有顾(亭林),黄(宗羲),王(夫之),颜(元)四大家出现。河北人颜元,号习斋,出身下层,一生勤于实践求知。曹先生认为颜习斋继承了浙东经验派,对”格物致知“更有一层深入见解。他认为”格“即”用手“,”格物“乃”以手接物“,也就是亲身实践,才能够”致知“。朱熹派是看书查古,书斋中的”格物致知“,与颜习斋的实践论相比,在我们现代人眼里,高下立判。
曹先生说,关于”格物致知“,古代学者便有三种学说,哪种是真正国学?或者说,中国学术是否有”一以贯之“的东西?
在文章最后,曹先生讲到他受邀去上饶的信江师范讲课,向师生们讲解这段往事后,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三家异同。鹅湖大会之日,假设日军飞机来临,这三派师生何以自处?陆派最简单,闭目静坐,内观本心。程派则去书架上找资料,看这天上飞来怪物到底为何,是否在山海经或其他古书上有记载。浙东吕祖谦则会带着学生狂奔到屋外隐蔽处藏身。面对现实世界,经验派是最实用可行的。
待续。
继续开主贴批儒。
先等你写完。
可以肯定儒家是不够的。
如果继续很难适应工业化和现代化。
当然能够实现最后的适应改良,但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实现,就好比拥有了毛思想的印度共产党,而这种长期的时间,作为今天的中国人可以忍受么?
说到底,就是如何在避免短期实现的副作用情况下的尽量快速的拥有适合国情和民族特性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实力发展道路。
社共主义加毛思想大概可以算一条比较好的道路。
林纾翻译欧美小说180种,并非懂外文。
钱钟书英文写作,不符合欧美习惯,有中式英语的味道,是大佬们说的,并非因为我学贯中西。
---------
哇,排比句下来,感觉好像我真学贯中西了。
--------
一下子想起中学老师的口头禅:你这是自娇!
-------
奥!这是说女生的。
不用唯物主义去批判和继承中国传统,必然会陷于腐朽的帝王封建思维之中。
以儒家为例,两千余年发展,逻辑、理论极为丰富和自洽,左看右看横看竖看都有理,半部论语即可治天下。
自汉武尊儒,大汉没几任皇帝过得好。晋代风流,神州陆沉,衣冠成古丘。大唐繁盛,起于李杜诗盛之时。宋明清,无论儒家怎么装神弄鬼,繁华无非隔江之后庭花。
儒家最伟大的成就,就是继承发扬了邹子的五德始终说;最利害的本领,就是良禽择木而栖;最热衷做的,就是搞三纲五常,欺负女人孩子。
中国有史几千年,物质文化瑰宝极其丰厚,我们后人受益于祖先荫蔽。时代是变化的,我们继承传统时必须有所扬弃,有所改变,尊敬先贤而不盲从。
那些吹嘘呼吁各式复古的人,在我眼中,就是垃圾,全部,都是。
研究传统,我当然不反对。对过去的研究和学习,对现在作用具大。我是觉得钻进故纸堆不出来,那么研究就转圈圈,重新发明轮子。
我骂的是那些打着传统旗号,直接复古的那些,比如鼓吹三从四德女人回家,鼓吹三纲五常要忠于某人,鼓吹学生要拜孔子,鼓吹把所谓“汉服”设为国服,诸如此类。
到底有啥关联呢?
如果认可毛思想是继承的集大成者,那么是否可以认为,我们大家只读毛思想就够了呢?
还是说,两者并重,互相促进?既然如此,双方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促进的又是哪一方面呢?
我个人认为毛思想全面覆盖中华传统,可乎?认同乎?
唉,实际上,我从他们的讨论中没有看到多少和毛思想相关的内容啊。
你也太火爆了,没有必要啊。
当然可能邹衍也是源于《易经》
从形式上看,孔子仿造当时的自然科学《易经》而意图创立社会科学的痕迹很明显:
都有”一“谓之”道“、“大”。又”二“,前者阴阳两仪,后者君民。
三才对三纲,四象对四维,五行对五常,六爻对六艺,八卦对八德。。。框天为经架地为义。但是《易经》的参数概括了足够的实象及其有运动联系,风水轮流转,故而变化莫测,都还再观察范围。儒学模仿的参数朔源不充分,参杂了太多主观的局部的因数,大运行就会误差放大,导致系统崩溃。。。这些超出了孔子的研究能力,儒学先天不足,最后越编多bug,失去生命是必然的。。。说明社会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蓬勃。
,他还在公元21年的故纸堆里找向导。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每一种上层建筑都有其对应的生产经济基础。上世纪下半叶的茅台都不受如今年轻人的追捧了,更何况两千年前的“传统文化”。
文化创新也是创新,都什么年代了,还把坟头长草的儒家理学当个宝,也不嫌臭。
毛粉为啥这么追捧毛泽东思想?就是因为它契合时代脉络和走向,真心管用,真正有效,它是真正经过创新经过实践检验的中华文化。
有时候咱们也看点,但是能不能从里面读出共产主义,我个人觉得还差点意思。
不能牵强附会啊。
是用唯物主义的思想去读去分析。这个事情冯友兰,郭沫若都有认识。
如果不能带着客观的扬弃的思想去读旧经史,容易陷入儒家是思维。
如果只是为了解读传统,咱们还能回去不?
同时,你说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当然正确,或者你我认为正确,但是他们未必认可啊。
我个人推测,他们要的是古老的纯洁纯正。
【儒家最伟大的成就,就是继承发扬了邹子的五德始终说;最利害的本领,就是良禽择木而栖;最热衷做的,就是搞三纲五常,欺负女人孩子。】
你这段与“儒家不堪大用”一样的历史虚无主义。中国历史两千年领先世界,儒家思想两千年演化,被你3句话概括了。
你不关心没有关系。如果想说点,还是搞清楚事情原委再说,不是更有意义?
儒跟孔子什么关系?连论语的断句都统一不了。
儒家两千年,太平了几年?百业兴衰,儒人是种田了还是织布打铁晒盐造纸了?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后来儒家独大而已,并不是啥事都它干的。中国历史遗留文化遗产最丰富的时段恰恰正是各期乱世,儒学作用微弱之时。
若非假五德称天命,为何历代都取儒家?若非良禽择木而栖,儒家哪能千年兴盛?不搞三纲五常,儒家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儒家有没有可取之处?当然有,两千年发,诸子百家释道好的都变成它的了,怎么能没可取之处。儒家能不能维护社会稳定?似乎是行的,但也是两说,两千年儒家掌权,当然是维护了社会稳定。至于皇帝当得爽不爽,平民过活不过活,关儒家毛事?找几个死国死社稷,找几个说几句好话,就个个都是好人了。反正好丑我定。
儒家及诸子百家道门释门的精义理论,将会在中国流传下去。儒家想再次统治,正常不会有的了,除非灭世。妄想恢复儒家的荣光,注定失败。山东那帮小丑,借老祖宗乞吃而已。
你这个担心是无来由的。时过境迁了耶。
历史唯物主义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儒家是中国历史上漫长的农业社会地主经济的产物。自从西方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被强行拖进工业社会,儒家的意义便开始消失。到如今中国已然开始工业化,儒家的“统治”必然和孔夫子本人一样,成为古老的历史了啊。
但是儒家某些学说的意义依然存在于中国文化之中,东亚文化之中,会被传播到世界上。此所谓“扬弃”。
对待历史(思想学术史)不讲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所以说你和隔壁老王是一个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