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闲聊:邱会作的眼睛和周恩来的儒雅之外 -- 起于青萍之末
阅读理解是:周可能对杀邱不知情,但是对规矩他是有责任的。
你听听他的原话:杀了一些不该杀的人,我们都有责任。
那不是一个和平的年代,一念之差就可能自己的人头还有很多人头交待了。比如周在上海善后顾顺章叛变之事,留了一个小孩子的性命,结果被利用,损失不小
古田教大家如何去建设军队、一到三次反围剿,教员是手把手的教土共的那些人怎么打仗,怎么去选择正确的战术策略...第一次反围剿,教员写了一副对联,贴在主席台: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进,游击战里操胜券;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这副对联,精炼的战术战略思想后来也成为中共军队各级指战员的武器。
第四次反围剿前,教员靠边,但指挥员中有朱德,这能大体保证教员的作战思想等尽可能的得到执行;第五次反围剿,教员、朱德都靠边,与第四次一样指挥员中有伍豪,但是一场惨败。
我的感慨是因邱的叙事而起,更证明我没有加料和演绎了。
“四剿”前主席已被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勒令靠边,伍豪力主保留他红一总政委一职随军行动,周朱毛三人于9月底在前线制定了反围剿部署,并且不顾后方反对发出了作战训令。苏区中央局大为恼火,即致电前委指责毛“退却,保守”,“可调回后方做苏维埃工作”。
朱跟毛商定按既定部署执行,如有意外时再急召。这场反围剿仍在毛制定的框架下进行,仍然是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主战场仍然在毛战前预设的战场范围。唯一的变化是强攻南丰时,陈诚反应神速,重兵压上。朱周临时机变,改原定计划的强攻为佯攻,在宜黄寻得战机,一举歼敌两个师。随后大范围机动诱敌深入,趁陈诚中路军在追击中拉出的缺口,在草台岗一举消灭敌第11师,并将增援的后军第9师击溃。陈诚后撤,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告终。
博古战后在瑞金做总结报告,竟罕见的与王明主张唱对台戏,赞扬游击战运动战“是主力红军在决战中获得胜利的要素”。
所以,这就不对了嘛
您觉得这说法如何?
也是,抗战期间,熊大缜也是请求用刀处决自己,他们是有理解的。
主要是刘伯承朱德周恩来指挥的军事行动,李德的作用不大,他就是背锅的。
博古怎么可能不听周?博古的总负责的名义全靠周一句话的。
李德的责任周也是心知肚明。
四反,毛主席参加了很大的建议的,这是作战连续性的必然。
五反则完全放弃了毛路线。
教员是全方位的,队伍建设,让队伍散不了,不似南昌广州,被打败就一哄而散。
在战场战机的选择上更是无法比肩。
如四渡赤水,选择鲁班场,都说明战场选的好 ,其他人就想不到打不赢,如何收拾。同时现在分析都没说赢了的时候是什么局面,其实若打下鲁班场,蒋的围堵就全面失败。蒋的围堵主力就是周浑元吴奇伟为主力,上官云湘为后备,其他湘滇川就是条酱油的。一旦周纵队再被打败,其他几路就各回各家了,贵州就是教员的碗里的菜了,休整后,打回江西,或下川湘就不好说了。这是胜可攻,败可走了。
所以在四反发生期间,也就是毛主席下台但是面临交接时期,仍然,能够赢得四反的胜利。
同时,四反是付出了一些代价的,这是非毛路线的结果,毛主席打仗也拼命,但是,总体是省力的,有推动和引导性的,胜利是目的复杂的。
这些可以在一个个战斗中看到。
所以四反临时中央也就是周的有些目的不那么可靠,这是军事能力的体现。
到了第五次,就一塌糊涂了。
至于楼下有河友说的大兵团能力,能不能认为四渡赤水的难度小,我想是不可以的。而且毛主席用人的手段是不用怀疑的,所以,如果是十万甚至更多,毛主席要达到目的,是不会很难的。
用五反的困难来强调毛主席不那么重要,恐怕依据不足。
统筹毛主席并不难做到,在淮海战役期间,毛主席统筹战役,包括民工安排并不困难,当然,他用人得当也是原因。
因为淮海战役期间,统筹协调的是整个全国的各大战区,这些工作和刘陈邓,朱德,周总理几乎一点关系也没有,都是坐车的。
朱德可能提供了一些战术战略建议,周总就是执行的。
刘陈邓中原战场的统筹协调都是华野做的。
所以,说毛主席在五反中不具备统筹能力,证据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