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我了解的八九十年代留学德国 -- 假日归客
我大学同班同学,湖南农村学生,学习一直是我们班第一,拿的美国全奖。本科毕业后先在上海工作了差不多两年,省吃俭用把赔偿金和其他费用付了,但是机票钱实在没有了,我借给他2000美元买的。
80和90年代的留学生出国后大部分不会再拿家里的钱了。愿意打工的人,在国外养活自己不难。
比如我一个前同事,浙大出来的,留加的,每次说起出国留学来,就恨得牙痒痒,却不是为了给国家返还培养费-----那是本所应当的,都理解国家政策。也不是为了换汇额度----与80年代、90年代初的全家平均工资比,2000美元的换汇额度对普通家庭绝对是一笔巨款了,即使国家让换4000美元,绝大多数人也根本换不起。
但是赢得最狠的却是邓公子办的康华公司。因为那个时候,大学生想出国留学,如果本单位不放,是绝对办不了护照的,即使西方国家大学给了你全额奖学金也不行。
但是邓公子的康华公司有这个能耐,能让单位不放的留学生拿到护照。当然,一口价,5000美元。
我遇到过多个老留学生,几十年后,对此仍然念念不忘,一提起来,恨邓公子恨得牙痒痒的。5000美元,那年头什么概念?不清楚康华公司拿到这5000美元,会拿出多少给国家做贡献?
邓公的生前身后名誉,很大程度上是被他疼爱的子女包括孙辈们给败坏的
也是碰上了好老师
他出国的培养费和机票钱都是跟导师借的钱,老师也真的借了
所以开始几年他可真是天天吃土豆洋葱省钱给导师还钱,省下奖学金一部分还导师钱,一部分还得支援家里
我也是从他那儿了解到本地某个超市每周二晚上关门前有5磅一袋子的土豆卖69美分...😁
鸡腿鸡翅都可以买到超级便宜的价格,考试前卤上一锅可以顶一个星期
我表哥90年复旦毕业,马上去美国自费留学,没有什么障碍。总体上说,90年代末之前办理护照特别难,广东福建和浙江温州一带就更加难。卡人是很多单位的普遍现象,有些特权公司利用这一制度发财,首先是这一制度的问题。取消了这一制度,这些特权公司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有些知名外企也一样啊。
比如我之前呆的那家,属于为数不多的出国签证(美国)不用美国领事馆面签的公司,公司开个证明就行了。于是居然有公司内部员工,将这个特权做买卖,一个赴美免面签签证可以卖到5万人民币(97、98年左右),而且卖了很多本。
这个事后来被美国大使馆知道了,一怒之下,取消了所有公司免签的特权。于是之后公司员工再去美国公干,也不得不排队签证了。公司也算是在圈内出了大丑。当然,那几个做这个丑事的员工肯定是开除了,是不是判刑了,不记得了。
首先要指出申请护照的卡和走申请美国签证免签捷径是两回事。当年国内不管是工作调动还出国留学,不少单位是能卡就卡,人才的自由流动很受限制。我出国前夕和我们村主任聊了几句,他问我既然德国大学不收费,那毕业之后是不是必须留在德国服务几年,答案当然是没有。但是这种卡在当时是合法的,所以要从相关法规上改变才能避免这种情况。
而该美国企业某些员工私自拿美国的免签机会去卖钱,其实是违法或违规行为,美国大使馆的取消免签是合理的行为。
类似匪夷所思的事情在留学德国的大潮中也发生过。德国人原来对来自中国的材料比较信任,一些专业翻译机构的材料就够了,不须要公证和认证。有些果然和中介机构就钻这个空子,弄了不少假材料来申请德国大学。德国有关部门发现中国情况后,专门在中国成立了数家大学申请资料审核中心,全球独一份。
我就不买。
再说怎么限定很难。97年的时候大部分外企还没有在中国成立分公司,而是办事处。办事处的员工往往不是外企的直接员工,而是名义上和各地的外服签合同,然后外服派遣到外资办事处,你说这些人算外企员工吗?
我自己就是由台资企业自行招聘,后来名义上和上海外服签劳动合同。但是实际上外服完全不管,每月收管理费而已。
而且较起真来,还可以说:“我这是带你后富,对吧?”甚至可以说,因为有了我这生意,你最多只要交5K刀就能走。我这生意不开,你是不出去了呢,还是花更多的钱去打点实权领导?
变革年代,价值要重估,真说不清。
没学费每月有31.5生活补贴
可能我真是老年痴呆前期了。
和你的ID倒是相配。我目睹论战全过程,你满嘴瞎话,反复被事实打脸,还要狡辩,倒打一耙。也是老河友了,表演这么卖力,真有人发工资么?
假设一个人97年到北京上大学本科,交了每年几千块的大学学费,01年毕业去美国读博士,照样再交每年几千的大学培养费。你的“因为没交学费所以交大学培养费”的逻辑根本不成立。
某些人的思路就是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你可以屏蔽别人,也可以屏蔽我,但你屏蔽不了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