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读革命回忆录漫谈之七: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彭德怀(二) -- 孤星
大头兄这个回复说了不少事,都不错。
我想就最后一段话,和大头兄商榷,看看我们能不能找到共同点。
遵义会议前的损失,相信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了解,主要责任在周,但是你看正史是看不出的,那是为了维护周的形象。
那遵义会议后,周终于对教员认可吗?真的对独立自主了解吗?真的深刻体会人民的力量有多巨大吗?真的骨头硬起来了吗?
我们先看教员是怎么会议这段历史的,
经历了这么多血淋淋的损失,而且是在遵义会议后,周才开始认识到自己确实不行啊,按正史来说,遵义会议前主席的脾气似乎改了些,也更会团结人了(虽然我认为没怎么变),但是从这段回忆,看的出周服输跟脾气有一丝儿相关? 恐怕还是恋权,没有自知之明,用你的帖子里“就是牛牯也晓得转头”,再不转头,大家都得玩完!
还是主席的回忆,
主席说,我找总理谈过,说你看看中国历史,历来结盟都是谁有实力谁说了算,现在我们跟蒋介石结盟,蒋介石的实力比我们大的多,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就是一切听蒋介石的,将来我们的脑袋都得搬家。总理没有听进去,所以他回到武汉,后来到重庆,他主持的长江局,在新华日报发表的文章,对主席的文章只发前一段,共产党独立自主的这一部分不发表。
主席说,在这种状况下,还是反面教员的作用比我大的多,蒋介石闹摩擦了,最后发生了皖南事变。皖南事变以后,总理和那些人才彻底明白了,一切服从不行啊!皖南事变以后,总理转过来了。。。
主席曾经评论过王明错误的关键,就是替别人(苏联)想的太多,替自己(中国革命)想的太少。即使是遵义会议后,周又跟王明混到一块了,王明的错误,也是周的错误。
上边两个例子,不是对周攻击,只是他比较具有典型性。
所以我认为,主席的威信,不是因为脾气改了更会团结人了,才树立的,那是血淋淋的事实,无数次证明了,只有听毛泽东的,才能赢得胜利,只有听毛泽东的,才有未来;总而言之,只有毛泽东才能救中国。
到了建国后,这些个所谓的战友要么争权夺利,要么准备享受,要么对主席的建国战略不理解,主席孤立的时候还是不少,比如大跃进,比如阶级斗争,尤其是文革,主席孤立的很厉害,除了四人杰,真正理解并支持甚至准备献身的少之又少。不可能是因为主席的脾气什么的,变得孤立了吧!
改开后,
王震,王胡子,右派的典型之一,晚年说,毛主席比我们早看了五十年!
叶剑英,政变主谋之一,党内数二数三的阴谋家,晚年,不能听别人提毛和毛相关的事,一听到就老泪横流!(没看到这段事之前,提起叶就是恨,看到后,深深的无奈,感慨!)
这两个也是典型,直到改开的恶果越来越多的显现出来,他们才明白毛主席还是毛主席,伟人还是那个伟人,似乎理解了文革,只是太晚了!
与成人+成人间关系确实不能完全类比。我只是延申潜望镜同学的“意志论”开个玩笑。
但是你说两强相逢勇者胜,用来类比毛主席与同志们的关系,或者彭总与战友部下们的关系,也不妥当。
毛主席在面临意见不一的时候说服同志们,难道是意志而不是理性的胜利吗?历史证明毛主席的意见总是正确的。同志们听从毛主席的意见,从而避免了失败。这是理性的决定,而与意志无关。
彭总发火骂人的时候,也不是意志而是理性(服从纪律和军规是理性)在起作用。文革中有彭总的原部下,利用机会对彭总进行了肉体打击。我记得有个中将狠狠踹了彭总一脚,说“你也有今天”,似乎把彭总肋骨踹断了几根。他当年怎样被彭总骂过,这样深仇大恨。
条不教,不成规矩方圆,干什么都是一盘散沙。而条也是要反的,不反不能破旧立新,开创先河。所以刘帅教教条,毛彭林反教条都没有错,就是时机掌握的问题,太早反教条,条还没教就反,学员不明就里,还是一盘散沙,游击作风。太晚反教条,教条主义已经根深蒂固,就挥之不去了。
一般说意志力的时候,其实说的是决心。是理性背后的价值。
想要理性说服,总会力不从心。大家认识有差距,认识现实有差距,甚至信息严重不足……该怎么把握?毕竟持“理固有然”的是大多数。这是当时党组织最大的问题,也是当时共产主义的根本问题。
开个玩笑,意志就是让人决心不断理性说服他人的那个动因。
另一个方面,是被说服人也会根据理性同意说服人的意见。否则意志坚绝,不考虑对方意见,不管你怎样说,我也不同意。
我这样说还比较圆滑吧。请你同意我吧。
俺并不是用
私以为潜兄也没有这个意思。本来就只是想说,坚强的意志是英雄人物的常见基本素质之一。
其实俺觉得,无论是外部斗争,还是内部竞争,在面临分歧和抉择的时候,若实力均衡则意志往往是决定因素。当然,当实力不均衡时,能隐忍待机,不改其志,更是顽强意志的表现。不具备这个素质的,往往就被大浪淘沙了。
打赣州前,主席的意志不可谓不顽强,态度不可谓不坚定,最后还是去打了。因为实力对比不均,理性和意志都失败了,反过来说,是他的对面的意志胜利了。
同样,稻公能拒绝做WG结论,棋盘事件后蛰伏三年南巡一举扳回,同样是坚定意志的表现。而这次对立面的老四则堪称反面典型。
理性是不够的,最后往往是“个人魅力”……看上去是理性说服了,其实没有。这里的坑是,一般的“理”只是总汇已知之理构建的逻辑体系,和现实是两回事。有意志的很清楚这一点,而理性的往往会掉进坑里去。
也就是「理有固然,事无必至」。
真正的认可是理解背后的意识体系,就历史来看,显然没几个人做到。
---
他们永远会选择最理性方案,进而距离现实越来越远,因为不知道主席那种“理性”的价值在哪里。别说主席了,看看河里的争论,大家都是很有道理的,甚至可以推进到现有逻辑完全无法触及的程度,剩下的,就只能看意志了。说是意志,实际上是价值行动。
脾气什么的,只是外相,对炉火纯青的政治家而言,甚至只是某些斗争时刻的谋略手段。比如辽沈战役前,对迟疑逡巡半年,率大军出而欲返的林彪,毛主席再耐心也没用了,只能发脾气:“电报不用说别的,就让林彪到军委来,我到他那里去!”
一句脾气话,立马解决了往复数千言不能解决的战略决策问题。
为什么有些时候必须发脾气?甚至只能通过发脾气来推动问题解决?因为无人可理解、高处不胜寒。
这个高,是境界: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内心孤独久了,同志背叛多了,再发脾气也没什么卵用,唯余苍凉。
毛主席的内心,愈到晚年,愈多苍凉。苍凉之心,亦不是能用脾气可缓解分毫的,只能以诗纵歌、由泪任情,所以才有:
“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伧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忽忆刘亭长,苍凉唱大风”。
孩子领会得不错,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绝不当头。
暂时低头,熬到婆婆妈妈回家,再去告刁状,同样能够拿到好处。
QBY回忆录。
一开中央全会,那些各大区的书记,省委书记当时大多数是主张搞人民公社的,走集体化的道路的,都不同意搞“包产到户”。所以,这样一来,毛主席在中央全会上就是多数派了,其他的常委成了少数派。刘少奇他们即使想搞单干,在会上也不好说出来了,就只好一起跟着主席讲阶级斗争了。
就这个问题与历史兄聊天,真是畅快也!
在“总理说,还是你来吧!我不行。。。”之后,我记得还有一段话:主席说:有人不服怎么办?总理说:我去做工作......这个话很值得玩味。为什么政治局诸君不服主席而服周恩来?难道主席不是一大的十二位正式代表之一,建党的元老?难道不是主席首创了农村武装割据局面,且是中央苏区的主要创立者,给大家提供了一口能在一起搅马勺的锅?难道不是在主席指挥下粉碎了敌人的系列围剿、壮大了红军?上述这些还都不足以服众吗?我想不外以下可能的原因:
(1)周是经过共产国际考察认可的干部(26岁就带着苏联援助空降黄埔担任政治部主任,共产国际对其忠诚的认可可见一斑),在当时的中共领导人中,还没有人相信中国革命能够在离开了苏联帮助的情况下取得最终胜利,或者用另一个说法,中国革命只是世界革命的一个小分支,中共只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毛这个土包子没经过国际的认可,他搞的那一套谁能保证会取得中国革命最后胜利?搞到最后大家恐怕还得去投靠共产国际,到时候怎么向国际交代?
(2)毛教员在与留苏派数年的争吵中,与局里大多数人关系都一般,而周相脾气好会做人,大家都接受。
我觉得这两个原因都有。
周相在后来又靠拢王明的表现恐怕依然与上面第一个原因有关,毕竟王明谎称他是受了国际的委派回来的,所以明知道王明是个坏厨子,依然得在这家馆子吃饭,也就是周相一贯信奉的:宁可反政治错误,也不能犯组织错误。这与周相是否贪恋权力恐怕没多大关系,因为即使跟着王明,周相也是辅佐的地位,与辅佐毛有何区别呢?
以上是我的看法,不知历史兄认可否?欢迎讨论。
这四个字看起来很简单, 真做到很难很难啊
就是到了21世纪,就这几年,美国一要制裁中兴了,国内相当多的人第一反应就是完了,又要跪了!
要不是企业家里的吗,毛泽东——任正非带领的华为挺住了,局势马上就不可控了。
甚至在去年疫情开始后,主张跪的人依然占据极大的比例。
那么,回想起一百年前,八十年前,七十年前,能说出独立自主并毕生坚持的人,有多么难得啊!
彭总在现代中国两场对外战争中都有巨大贡献,但依旧没有完美地理解“独立自主”的思想。先是同样迷信国际,王明回来后,也是跟着跑的。影响了草地分裂以后和陕甘支队期间与主席建立的亲密合作关系。
也许是朝鲜战场上“火力不足恐惧症”在他身上的体现,主持军委工作后,非常推崇苏军从战法到条律条令正规化的那一套。本来解放军官兵平等的传统也想要废弃。一度要求部队推行一种礼仪:下级见了上级要大声喊出一套自报军衔职务姓名履行职责的报告词。这种报告词我们在苏联电影里见过,在反映国民党军队的电影里也见过。记得电影《侦察兵》里就有:步兵三十二师榴弹炮团二营四连上尉连长陈仕贵向您报告我连正在操练........尴尬的是,土工军官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上下级之间本来大都是见面拍肩捶胸的关系,现在见面念着磕磕巴巴的报告词,往往笑场。最后贯彻不下去只得取消了。现在好像只有在极正式的场合(比如阅兵)才有这种报告,而且报告词也简化了。把推行这一套做法的责任要是推到训练总监部可是没人相信。
再就是在庐山会议,彭总甚至说出“如果不是中国工人、农民好,可能要请红军来”这样的话。在战场上硬钢日寇美帝的彭总,骨子里还是相信苏联主导的共产主义革命,不知不觉把独立自主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