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2003年西班牙电影《布尔什维克的软弱》 -- 燕人

共:💬33 🌺7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2003年西班牙电影《布尔什维克的软弱》 -- 有补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西班牙电影《布尔什维克的软弱》海报

因这电影的海报,还有电影的撩拨性的名字,我这伪政治爱好者下载了这部老电影。

影片开头就是暗示:夜晚里一个中年男人在翻看1918年俄国革命的画册。翻到沙皇家公主们青春靓丽的照片时,他的手停了下来。

他是一个银行的高管,在资本主义体系中做着他兢兢业业的工作。他出身贫穷。自己的父亲一生勤劳苦干,也未能脱离贫穷的生活。因此他对女主角,美丽的女中学生自称是布尔什维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初见时惊为天人

女中学生出身富家,耳熏目染,对中年人的穿着和工作地点表现出普通人同样的认识和艳羡。当她与中年人座谈时,尖锐地判读出中年人的政治倾向,"社会主义者“。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与女学生搭话

中年人与女中学生因偶然机会相遇。中年人略施手段,与女学生搭话,并取得她的信任。他对女学生的接近,性冲动是否是原因?电影中没有表现出来。两人最后一次相聚时,女学生倒是表现出更多的冲动,说“我以为你要吻我”。其实中年人并没有任何举动。不过影片从另外的角度暗示了观众。他的银行从英国空降了一位年貌相当的审计。开始的时候中年人对她有意。但在她利用资本主义企业规则,驱逐中年人的助理后,中年人和她疏远。后来她主动拉中年人上床,也无法挽回。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年人的银行工作和他与女学生的交流在影片中交织。每当他工作烦恼或无法继续的时候,他就想起女学生,放下手头工作。导演是把女学生当作中年人身处资本主义困境中的一盏小灯,一个暂时的解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影片最后暴风雨前的宁静

女学生的姐姐发现了中年人的电话,她以为中年人在纠缠她。她请了一位公检法的老人帮忙处理。这老人认为法律上无法惩罚骚扰电话,就找到一伙社会渣滓教训中年人。但是渣滓的头子看到女学生后,起了色心。这导致影片的悲剧性结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最后的香消玉殒

实际上故事平稳发展下去也难结尾。大概率是中年人表白,女学生接受,二人继续中产阶级的资本主义梦。不如把梦打碎了。

片名的切题处在哪里?我感觉首先是务实。俄国革命时不分青红皂白杀死沙皇一家,特别是5个子女,确实是某些布尔什维克为人所指的弱处。在影片中,男主未能抑制个人意念,与女学生交往,造成女学生早夭,是他个人作为理论上的布尔什维克的弱处。

影片的女主角是西班牙影星María Valverde,出演此片的时候还是16岁。上一张玉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关键词(Tags): #电影#西班牙通宝推:ccceee,桥上,普鲁托,大眼,胡一刀,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补充一张情节略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请同学们不要过度联想。这影片没有任何色情描写,也没有任何政治元素。

我不鼓励同学们下载,毕竟口味不同。不过谁想看的话,地址在

家园 直奔下三路

一看封面就知道要说什么,早已习惯了。

问题在于,中外革命是不同的,有血统魅力,随时可以利用血统复辟。不说国外,就算是“革命”的中国,这种情况还少么。革命就要斩草除根,是没有任何情感可言的。

个人情感上,我们可以同情,但是绝不能和政党行为混为一谈。否则,先看看二战时期的美国和国民党吧?

所以就接触的而言,还是认同的多。虽然经常有人拿列宁说事。

个人见过最好的揶揄,大概是《Agatha Christie's Marple》S04E01。只是在描述人家的感情“纯粹出于财产”和为了“所谓公共事业”。

---

相比之下,更同情那些流亡中国的,因为活着还不如死了。

家园 这个确实不是大众口味

见笑了。

家园 只是说作品

见过的真的是太多了。

不过觉得最可笑的是《红色超人》这类青少年作品,因为打着作者是共产家庭出身,却一上来就写斯大林的私生子,拯救经济的实质描述为零,这不是良笔。更过分的就不说了。

至于影视中出现荒淫暴虐的就更多,不过以剪影、片段、背景为主,不是主要描述。有些闪回或者个人回忆中也会出现。此外还有一些描述文革、改开、西藏的,更不堪。

不过看看当年苏联解体前的作品,再看看伤痕文学,感觉国内“自己人”的描述也没好到哪去。

---

即便是不讨论身份,这种结构性造作也无法接受。

其实你看,不管是意法还是好莱坞,自由开放的不在少数,几乎是背景惯例。但是一旦想要影射什么,就立马写个保守角色,不管男女。为了强调这种冲突,有时候连自己人都不放过。比如极为保守的 WASP 遭遇了什么。整个情节就一句话——

现实也是如此,攻击人“最好”的手段,从来都是直奔下三路。这里是指那些对公众人物、知名人物的指控。另一方面,有些人物反而是因此而出名的。

家园 美国片不涉及情色的好象没看过

似乎还美其名曰“爱情是永恒的话题”,一说“性是永恒的话题”。

家园 主要是精神分裂

同样的事情,可以用来描写自己自由平等、民主开放,也可以用来描写别人残忍暴虐、不择手段。抹黑的炉火纯青。虽然一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因为太刻意了。基本上看到一颗红星、绿色军医,甚至红色的一角,都可以想到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了。

比较搞笑的是《The Blacklist》这类直接描写中国的,还能删掉后引进,服气。

见前补充 4661909
家园 老乡博览群书

我是十分佩服的。不过关于这个影片你想差了。

家园 上届奥斯卡大奖那个华人导演的片子

好像没有情色哦。

我们那儿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不知你广东是否有类似说法。

家园 看见漂亮女主角,很自然地去搜了一把

发现她是老熟人指挥家杜大妹儿的太太。

家园 其实我的意思是

只要有这类内容就算,多数时候和主角没关系。关键在于,建立相关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就“可能”不会发生。

换个表述方式可能比较合适。那就是个人悲剧往往和意识形态有关。不管是自己的悲剧、别人的悲剧,造成的悲剧、意外的悲剧……而且一定是从下三路表现的。这样比较合适。好听点叫个人情感,或者说作风问题的影响。

我不是博览群书,问题是太多“普通”作品里面有这类东西了。因为不属于那种直接造成,所以可以“理所当然的”存在。

---

反对的主要是两点。一是结构性造作,二是设置相关性。比如为了表现冲突,建置一个美好,然后破坏。比如为了表现影响,设置系列事件,串联起来。换句话说,两者都是以某种意向为前提的创作。不管描写的多隐晦,多巧合,本质都是一样的。

燕兄可能是想成了,认为主角做了什么。实际上不是主角做了什么,而是很可能是主角造成了这种结果。

因为不需要讨论具体情况,只需要获得一个应然,或者说先验确立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人(意识形态)造成了这种后果。只要和他脱不开关系就行。从具体情节上,大可以说没有问题,但是整体给人的感觉一定有问题。

---

而上面提及的那些,也不是直接表现或者和主角有关,实际是在影射整个环境的失序,哪怕是表现那个角色的好,也一定设置了对应的冲突,那就是背景或者相关人士、组织的坏,是他无力的。或者整个环境那么好,却有这样的现象(比如私生子)。

其实,这种剧作方式,可以完全抽离掉对象的描述,成为一个纯粹的形态学公式。而且是分好主客的,只要往里面套就行了。甚至还可以发现公式发展的一系列过程,如何不断偏移、取反得出剧情的。

当然这不是说人家就是这样写的,我的意思是,为了表达什么观念,非得这样写,而且一定要扯上联系,实在是难以接受。这些都非常隐晦,并不是燕兄想得那么直接。

当然也许是我想错了,燕兄不是那个意思。

家园 这末巧
家园 欧美影视剧涉及到红色因素的,阴间滤镜

用阴间滤镜基本是常态,BBC新闻报道里也用,我猜是习惯成自然了,

家园 没说限制

前面说错了。或者说误会了。燕兄的文字足够充分,自己表达不对,说的太偏。

前面回复说,关键是造作和关联。

中年与少女、雇佣人胁迫、悲剧收尾,是认为造作的基础。

自称社会主义者、标题、主角的情况,是认为关联的基础。

关联是说,并非必要,但选择这样的名相,那也就容易传达出不好的印象。比如之前没说的那句,就只是——扯上关系就没有好下场。

看上去这是强行关联、过分联想,审查的太过分了。但这恰好是问题的根源。不在意和先验关联,会形成印象。

之前说的那些,都是普通级作品,并没有限制情节、画面,最多隐约,不算明确。但手法是相同的。名相、影响、悲剧。问题只是这种关联。

对于本作,标题很重要。因为没有标题,这个判断或许就不存在。标题先验设置了一个事实,或者可能性,你没办法逃过。虽然你可以选择。

再有就是,下三路这个命题过分普遍。

举个例子,性少数作品,主角的悲剧只是先天疾病,和背景和选择无关。这样看没什么对不对?但就是有一个接触非少数的片段,「可以」视作一系列事件的起因,最终触发疾病。

你会怎么想?这的确是过于敏感,但的确有人就是这么理解的。

看得出来,反对的是剧作方式,还有和名相关联起来。不论什么,这套说法都可以通用。

换个表达,下三路指的是造作一定是性相关的悲剧,不管是起点还是收尾。关联一定是非必要的名相,而不是说直接描写。

当然这是在强行定义。其实前面回复只是说想到的情况,而不是本作。

------

然后再说说评判。

评判主要是两个方面:手法、理念。

手法,无论是造作还是关联,其实都只是手法。

理念,设置观念到最后表现,你能够得到什么。

只是表现悲剧,没什么可探讨的,归为造作。

表现一定理念,但多了一些名相,归为关联。

表现一定理念,手法不那么明显,可以讨论。

但是大部分作品,其实逃不过手法的。只要是现代剧作,就逃不过。至多是你觉得可不可以的问题。包括一些名家、伟大作家。尤其现代主义以后。这或许是文化工业的影响。

然后再讨论理念。理念就是价值观,大家都知道。一些知名作品的理念,往往是命运、人性、战争、社会变迁、理想幻灭、反抗性之类的东西,这里不讨论感情题材。

讨论命运的,往往是命不可违。讨论人性的,往往是人性本恶。讨论战争的,往往是值得付出。讨论变迁的,往往是时代悲剧。讨论幻灭的,往往是意识形态。讨论反抗的,往往是个人即政治。

每一种理念背后,都有理解它们的精神基础。如果基础不存,或不明显。那么能够得到的,就只是剧作手法本身。又或者只是一种观念。

就像越战后,(好莱坞)战争片一度绝迹,军队只在特定类型片展现力量。理念不存,就只好退步观念。

只是,无论理念还是观念。不认同,就只会剩下手法了。

这就是会有上面评论的基础。或者说,这只是在说观影的心态。

家园 类似的太多了

餐馆怕卫生检查、犯罪总会是人贩、博弈时智力偏低(会用专业能力高对冲)、办事情不择手段……说不完。甚至还有坏女人往往穿旗袍,或者一旦作案就换旗袍,比如《马普尔小姐》。

至于形象什么的,总演西藏什么的,大家都知道。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