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女排兵败汉城之前、之后以及余波(1)引子 -- 七天
前几天谈到杨锡兰,被河友批评了用心荐华:理解你想多了解一些,那就再说说吧。
经过反思,决定写这个帖子。从哪儿写起呢?想来想去,还是从邓若增写起吧。
84年奥运夺冠后,袁伟民因为女排三连冠的伟业直升副部,任国家体委副主任,接手的是他的得力副手邓若增。
由于当时训练条件和保障条件的限制,当时女排队员的伤病普遍严重,大多25、6岁退役。邓若增上台的时候,郎平已经25岁了,所以他提出了“要在缺少郎平的情况下赢球”。
85年世界杯,虽然关键球还是郎平打,但是郎平的负担比之前减轻了好多。有些场次甚至没有上场,这在之前是比较少见的。
拿下第四冠后,邓若增继续高光,代理女排连续两次打败世界明星联队,并且在郎平、杨锡兰缺阵的情况下,以姜英、侯玉珠、苏惠娟主打,拿下了“黄河杯”冠军。
正当女排高歌猛进之际,邓若增突然辞职了。邓若增的辞职非常让人意外。当时的女排并没有明显的问题,后背力量也比较充足(比如巫丹就是邓若增发掘的),邓若增又是78年加入教练组的老人,不存在镇不住一群世界冠军的问题。按当时的势头,再拿一个3连贯凑成6连冠不是神话。有袁伟民珠玉在前,邓若增为什么辞职,知情者都忌讳莫深。当时各种传言都有,五花八门,但是都与老队员有关。
邓若增辞职后,86世锦赛就在眼前。身怀六甲的张蓉芳出任主教练,刚刚退役的郎平出任教练,袁伟民幕后指挥,顺利拿下了世锦赛,实现5连贯。
86世锦赛最耀眼的明星是队长杨锡兰。这是女排自夺取第一冠后首次在没有郎平的情况下出战三大赛。杨锡兰带领一支无星球队,以无可挑剔的传配,把各个进攻点都激活,顺利拿下第五冠,并拿下“最佳二传”。87年,杨锡兰被世界排联评为年度最佳运动员。
世锦赛之后,张蓉芳回家生孩子、郎平去美国读书,袁伟民慢慢转向国家体委副主任的角色。谁来接手女排呢?
就在这个时候,汉城兵败最大的龙套出现了:他就是原河北女排主教练李耀先。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可以想象,李耀先是不想接这个活的,就像16年没人敢接郎平一个道理。但是不知道是谁怎么做的工作,李耀先把这个活接了。
李耀先刚上任不久,杨锡兰打报告:我身体不好、申请退役。
杨锡兰的伤病的确比较厉害,中国女排的训练向来惊人,队员都是年纪轻轻一身伤病。杨锡兰的年龄比梁艳还大,伤病自然比年轻队员更多,请求退役合情合理。
李耀先是什么态度呢?
据说哈,据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据说:李耀先倾向于用苏惠娟接替杨锡兰。这个据说非常合乎情理:
1、杨锡兰膝伤严重,打完世锦赛后膝盖都不能打弯,这是有报道的。同样的消息,对于记者来说,可以用来渲染女排的拼搏精神,但是对于主教练来说,就不一样了。首先,杨锡兰既是功勋队员,又是队长,如果因为浑身伤病影响训练,一个岌岌无名的空降兵好意思管吗?如果不管,训练质量上不去就可能影响比赛了;其次,伤病就是伤病,不能完全靠拼搏精神客服,毕竟精神不是万能的。
2、苏惠娟年轻、而且技术好。苏惠娟技术好是公认的,有人甚至认为她是女排历史上技术最好的二传,她的缺点是胆小、大局观不够。类似的是宋妮娜和冯坤,宋妮娜传球技术比冯坤好,但是大局观不如冯坤,所以冯坤是主力,她是替补。但是,胆量和大局观是需要锻炼的,不推上了去练练怎么知道?
3、苏惠娟是队里唯一一位河北队队员,也就是说,她是李耀先在女排国家队里唯一的子弟兵,而且李耀先是二传出身,苏惠娟显然是他的亲传弟子。
但是,杨锡兰的去留不是李耀先能决定滴。
杨锡兰是女排第五任队长,前几任队长都是谁呢?
杨锡兰是女排第五任队长,前几任队长都是谁呢?
首任队长曹慧英。女排77年第一次参加世界杯,虽然由于缺乏经验,只得了第四,但是曹慧英一人独揽“敢斗奖”、“最佳拦网”,“优秀运动员”三项大奖,其中“优秀运动员”相当于现在的最佳阵容,“敢斗奖”是日本人最看重的奖。78年后,曹慧英因伤病太重让出主力位置,但是她依然是队里的主心骨和超级替补,并且在81年第一冠中替补上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曹慧英82年第二冠后退役,结婚、上大学、生女,85年任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副总经理。
第二任队长孙晋芳。前面说过,二传既要看技术、又要看大局观(比赛气质),二者兼有的非常少见,孙晋芳似乎是女排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杨锡兰是接应二传该滴)。81年世界杯,中国队获得第一冠,孙晋芳“最佳运动员”、“优秀运动员”、“最佳二传”三个单项奖。其中“最佳运动员”相当于后来的赛会MVP,“优秀运动员”相当于现在的最佳阵容。
孙晋芳82年第二冠后退役,83年任江苏省体委副主任。
第三任队长张蓉芳,怪球手,郎平的对角,和郎平组成一高一怪。前三冠主力,84年奥运会在郎平发挥一般的情况下,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84年奥运后退役,84年底被任命为四川省体委副主任。
第四任队长郎平大家都熟悉,前四冠绝对主力,86年退役后短暂担任女排教练后去美国留学。
郎平接受采访时曾说:当时安排她任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当时应该叫北京市体委),她觉得自己不适合官场,选择去美国上学。
杨锡兰是第五任队长,第二冠替补,后三冠主二传。论贡献,仅次于郎平,和梁艳、郑美珠相当,高于张蓉芳、孙晋芳,又是全国人大代表。她的去留自然不是李耀先能够决定滴。
对于杨锡兰的退役申请,上面的批复是这样滴:国家队需要你。
上面让邓做检讨,然后辞职了
说他高血压严重只能靠药物控制。还有他的独生儿子天生痴呆。
邓若曾前几年去世了。
都是省队的队长副队长
论起来,李耀先算是袁伟民的师兄。中国男排62年参加东德世锦赛,李耀先是二传。从东德回来后,李耀先被更加年轻、更加精明的袁伟民取代,但是由于文革,袁没有参加过国际比赛。
不过那都是老黄历了,现如今二人地位天差地别,即便在队里,他这个主教练也只能算是大龙套。这就注定了他只能萧规曹随,最终形成了五老带一新的主力阵容:
主攻:姜英、侯玉珠;二传:杨锡兰;接应:郑美珠;副攻:杨晓君、李月明。
除了刚退役的五星梁艳由李月明代替,其余不变。
就着这个机会,说说独一无二的梁艳。梁艳81年刚满20岁就以替补的身份随女排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回到成都省委书记亲自到机场迎接。第二次参加三大赛就确立了主力位置,直到第五冠,是唯二的后四冠主力(另一个是郑美珠),也是唯一的五连冠队员,不仅空前、大概率也会绝后。五冠之后功成身退,躲过了汉城兵败,端的是福星高照。
说梁艳,自然要说说郑美珠。郑美珠的轨迹和梁艳类似,一起成名于82年世锦赛。由于首战0:3负于美国队,后面的比赛不要说输球,就连失局都有可能导致小组无法出线。在这种情况下,她俩顶替了周晓兰和陈招娣的主力位置,以连续6个3:0强势夺冠。郑美珠获得“优秀运动员”奖,这个奖相当于后来的最佳阵容。
郑美珠是唯二的后四冠主力,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接应(没有之一)。她技术全面,二传技术足以胜任主二传,拦网对得起她的身高而且少有破坏性拦网,进攻被日本人称为“小郎平”,她的防守最令人称道,别管你是避手、造打手还是炸手,统统能给你捞起来,堪称排球技术的教科书。袁伟民在一本书中提到女排有两个人是为排球而生的,她们分别是张蓉芳和郑美珠。
与梁艳的福星高照相比,郑美珠显得非常悲催。81年郑美珠入选集训队,但是去日本的时候位置被朱玲取代,错过了第一冠。而在完成五冠大业后,她的退役申请没有被批准,以替补的身份去了汉城,成了国家的罪人。
说到朱玲,我不禁想起三个奥运冠军点,有一个很有有意思的共同点。
新队员陪绑。
之所以从他开始写,就是想把所有相关的事情交代清楚。
作为排球运动员,郑美珠个子偏低,拦网比较吃亏。她轮到前排的时候,如果碰上关键球,经常会被朱玲换下以加强拦网。
朱玲是副攻,连续三次冠军都是替补。退役后先是任四川省体院党委副书记,后来任四川省体委副主任,最后做到了四川省体育局局长,是老女排中官至正厅的队员之一。
84年奥运会决赛冠军点,朱玲换下郑美珠加强拦网。中国队发球,美国队一攻扣球被朱玲有效撑起后,杨锡兰把球救起,梁艳充当二传给张蓉芳传了个战术球,张蓉芳打下了冠军点。朱玲、梁艳、张蓉芳三位四川队员和杨锡兰一起拿下了冠军点。
-----------
雅典奥运会金牌点,场上有杨昊、刘亚男、张越红三名来自辽宁的队员。俄罗斯队发球,中国队一攻,张萍背飞被拦,刘亚男及时保护;俄罗斯反击被前排双人拦网撑起,杨昊把球救起,就这样你来我往,场上六个人通力合作,张越红连续扣球,最后打下冠军点。
------------
里约奥运会的冠军点最有意思:
里约奥运决赛第一局,张常宁首发接应,中国队输了,张常宁发挥也不好;第二局郎平换上杨芳旭首发接应。打到第四局局末,先是二换三龚翔宇上场。最后一球,张常宁作为发球替补换下小袁。张常宁发球,塞尔维亚队员太紧张,一传直接过网,惠若琪探头打中。决赛主力江苏只有一个,但是打下冠军点的时候场上有惠若琪、张常宁、龚翔宇三名江苏队员。
三个奥运冠军点,反应了中国女排板块的变迁。
---------
回来接着说郑美珠。郑美珠的退役申请之所以没有被申请,是因为年龄,她是63年的,打完88年奥运会25岁,正好是退役年龄。然而,由于中国女排惊人的训练量,她的竞技状态和身体状态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她的主力位置后来被巫丹取代,为了弥补李月明后排的不足,她成了李月明的后排替补。
所以,女排的主力阵容慢慢演变成四老带二新:
主攻:姜英、侯玉珠;二传:杨锡兰;接应:巫丹;副攻:杨晓君、李月明。
日本队就觉得辽宁队比国家队难打。
全运会,郎平被梁艳和朱玲拦得没脾气。
标题党哈,不是童安格,是李安格。李安格的名气不那么响亮,但是一位很重要的人物。他是一位战术发明家,大家所熟知的背飞战术和双背飞战术,都是他发明的。
先把李安格放在一边,我们说说汉城奥运之前的战备。1988年兵败汉城之后,有记者采访袁伟民,问他对于女排失利的看法,他只回答了一句话“训练不到位,还打什么”。
从奥运会的表现看,中国队的体力的确是出现了问题,4位老队员打到一半就呼哧呼哧大喘气。“三从一大”一直是中国女排所遵循的方针。在当时采访的记者看来,中国队的训练量看起来依然非常大,但是张蓉芳认为,“和当年差远了,以往的训练,全场都是一起不停的练,不敢停,捡球都需要跑起来捡,现在一停就往旁边一坐,”
李耀先一直被诟病不够严格,不敢管理,不会沟通,导致开赛前缺乏自信。李安格曾经为女排备战汉城奥运会创造出了新的十三种快攻战术,具体包含哪些战术外人无法得知,因为中国队至始至终并没有采用过。据传队员并不采纳而且也练不下去,“我们打世界冠军不是这么练的”,一句话就堵死了李耀先。
兵败汉城之后,李耀先等三位教练总结时提到教练和运动员有矛盾,做不到相互理解、协同一致,根源是李耀先和杨锡兰“格格不入”。这个矛盾的来源一是杨锡兰不满李耀先的水平,要求袁伟民复归,再就是之前提过的李耀先倾向于用苏惠娟接替杨锡兰。
-----------
一直以来,汉城留给中国女排的记忆只有“0:15”这个数字。
输给苏联后,杨锡兰赛后接受采访这么说:
“苏联队成熟了,我们从失败中得到教训。。。。。。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了,以后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好好打就是了”
然而经过报道就成了“我们就是这个水平,(输球)并不奇怪”。
这个说法后来被媒体广泛援引,直到现在。
兵败汉城后,女排被全国上下口诛笔伐,一时间老队员成了“过街老鼠”。骄傲自满,不服管理,倚老卖老,各种流言蜚语甚嚣尘上。
以前的事都被翻了出来,添油加醋。我之所以从邓若增开始写,就是因为邓若增辞职也是被翻出的往事之一。
等辞职的原因,普鲁托河友说的普鲁托:邓若增据说是被队员告了,即使不中,亦不会太远。邓若增辞职可以肯定不是个人原因,一是这个职位背后的巨大利益和前景;再就是在那个年代,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困难是不值一提的。要说个人困难,组织早该批准杨锡兰、郑美珠、侯玉珠退役了。
不是个人原因,那么只能是队里的原因,而队里能掀起风浪的只能是老队员。当时的老队员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郎平(邓辞职的时候郎平还没退役)。据说哈,据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据说:郎平是倒邓的主力之一。这不是不可能滴,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年轻的时候谁没二过?但是郎平是中国女排的标志,而且已经退役、只留下了完美的身影。邓辞职时其他的老队员呢,梁艳是邓的四川老乡(也已经退役),姜英和邓的私人关系一直延续到澳大利亚,郑美珠出名的老实,侯玉珠还没站上主力位置。于是乎,所有的火力都对准了杨锡兰。
再就是杨锡兰和李耀先的矛盾。按理说,作为主教练,李耀先是兵败汉城的第一责任人。但是李耀先作为岌岌无名的空降兵,无法驾驭一帮功成名就、退役马上就要登上高位的队员,是可以想象的。杨锡兰后来发表的《汉城日记》里,从赛前准备到赛后总结,只提袁伟民,只字不提李耀先。
李耀先是无权主教练尽人皆信,而且自带受害者光环。有受害者自然有加害者,加害者又能是谁?
----------
李耀先做过一件按当时的标准不太有水平的事。
李耀先原配早逝,担任主教练期间再婚。年轻的新婚妻子和他如胶似漆,据说他们干脆在女排集训基地过起了小日子(即使不是,探视的频率估计也太勤了些)。女排当时是半军事化管理,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是非常出格的。
李耀先不以身作则,老队员自然有样学样,纷纷打电话让男朋友探视,一时间,女排集训基地的招待所成了鸳鸯楼。
这也是后来的罪状之一。
的那个教练吧,
大眼兄是不是记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