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女排兵败汉城之前、之后以及余波(1)引子 -- 七天

共:💬112 🌺42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一代大师,非常有性格

林克昌离开了,那之前潘寅林拜了他为师,算是关门弟子吧。还买下了他的琴,开了纪念林的独奏音乐会。以后再聊。

林大师是香港交响乐团的创始人,把它变成了真正的专业乐团。后来因为与董事会不合而离开,去了台湾。他对台湾的交响乐的发展,也是有很大的贡献的。晚年在澳去世。

通宝推:七天,
家园 和你们比起来,我是标准的下里巴人

@黄序

音乐我是听不懂的。希望孩子们能听懂,从小都送去学钢琴,孩子们现在的确也能听懂点,想带着去听个音乐会啥的,人家压根不给面子。我只能这么安慰自己:等长大了有了喜欢的人,自然会一起去听。

刚开始博物馆也不愿去,各种艺术品都看不懂。后来发现了一个兴趣点:对于不同时代的各种器具、工具等,猜想当时的加工工艺、可能达到的加工质量,以及设计计算方法、技术瓶颈等等。

所以我对去欧洲兴趣不大,最喜欢美州国家公园的那股野劲,只有这样才没有自卑感。

家园 下里,巴人也是音乐

七天兄过谦了😄

家园 俺这边也有一个特别严格的俄罗斯老太太,俺没敢送

体育也好,钢琴也好,这边都是作为兴趣培养,目的要么是强身健体、要么是陶冶情操,既不是为了加分,也不是为了以后找个饭碗,没有实际利益,自然不用那么累。

其实即使是那些严格的俄罗斯老太太,也是靠少数学生参加比赛打名气,吸引学生,然后从大多数纯粹把钢琴当业余爱好的学生身上挣钱。

家园 俺这边也有一个特别严格的俄罗斯老太太,俺没敢送

体育也好,钢琴也好,这边都是作为兴趣培养,目的要么是强身健体、要么是陶冶情操,既不是为了加分,也不是为了以后找个饭碗,没有实际利益,自然不愿意玩命。

其实即使是那些严格的俄罗斯老太太,也是靠少数学生参加比赛打名气,吸引学生,然后从大多数纯粹把钢琴当业余爱好的学生身上挣钱。

家园 您又让我露怯了,

下里,巴人是什么音乐?😭😭😭

家园 楚国流行歌曲

然后是阳阿薤露,阳春白雪,依次小众

通宝推:七天,
家园 俺这边也有一个特别严格的俄罗斯老太太,俺没敢送

领导都觉得我娃不配

家园 这么严重啊
家园 每天都能学到新知识,

不过学了也没用,年龄大了,头天学第二天忘😥😥😥

家园 严格是个卖点

以前老毛子女排的教练吼起来多有特点。

这个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了,老太太已经不需要掩饰啥了,生源不需要担心。

大陆来的老师也是这样了,开始需要招生时自然哄着学生家长,等名气有了,自然本色流露了,附件几个美术老师游泳教练都是这样。倒是老美开心教学从头到尾。

家园 其实作为兴趣爱好不需要名师,而学生如果个个都是为了成名

去学的话,她的精力也不够。

还是那80%的把钢琴当成兴趣爱好的、不需付出那么多精力教的学生才是她收入的主要来源。

所以这个名气挺搞笑的,多数人是冲着名气去的,但是这个名气对多数人没有用😄😂。

匿名 我家孩子学琴启蒙也是俄罗斯女老师。

不过很年轻,好像参加完比赛,拿奖学金交换过来的。

态度很温和,也很开朗。

我家孩子经历了四个老师。

第二个是第一个推荐的,上了一节课,俄罗斯大妈,互相看不中。

第三个也是第一位老师推荐,本地老太太,家境很好。跟的最久。她还介绍了第四位老师,教我们孩子理论课考级,我们直接从七级还是八级考。有一次考级需要弹本国的作品,她还介绍到作曲家那里去了,让人指导一个小时。

从我们的经历来看,年轻女老师一般都参加合唱团或者办合唱班。教音乐的男老师很罕见,似乎在乐器店或者做调琴服务。我感觉本地古典音乐人都很随和。

流行乐队又是另外的路子。我们旧同事光吉他十几把,还自己出专辑,宁可不卖,也不打折。有次乐器店被破门而入,三把吉他被偷,没搞破坏,没动钱,我看电视播监控录像,指着穿套头衫的小伙子,心赞:雅贼!

但他们一般音准都有问题,学习太晚。

社会合唱团纳新的唯一要求,就是音准。

业余成人足球纳新的唯一标准就是:是人就行。

钢琴老师们经济条件还都不错,都有自己的房子,需要放三角钢琴(或加一部立式钢琴)。

我家买了个电子钢琴起步,后来年纪大的老师忌讳这个,处理了,才买的立式,但后来又买了台电子钢琴,可以插耳机,便于搬动,但我这才发现没有旋律后,敲击键盘,就是一弹棉花的。

很高兴的是孩子考完级后,还再弹,是真心喜欢这个。

小孩子睡得晚,躺在床上,半梦半醒之间,听他蓬蓬地弹棉花的时候,我似乎有旋律的幻听。

家园 完全赞同

可能是我说的不准确,名气只不过是在本地家长的口碑而已,或者是好评。

部分老中(包括我家)就钢琴而言,花同样的钱,找个严格一点的,娃还能学点东西,哪怕就是个爱好。要是找个快乐老师,不如看看油管子。见过几个老师的recital,有些真不咋地,连我这乐盲都觉不出好来,当然小孩自己感觉非常好,老师选曲也讨喜。

我觉得体育不大一样,老美非常认真,选教练选俱乐部,不惜花钱花时间,哪怕就是培养酱油娃。

家园 才发现我们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本来几分钟就能解决

我跟你掰扯这事,虽然密度不高,但有点时间跨度了,前后一个月了,有必要回顾一下。

事情是因为看到你下面这句话而起的。

【兵败汉城后因为受伤太深,出走瑞士,再也没过国(连探亲都没有过)。】

我禁不住马上回了一句,【你这个太扯】

这是我第一次回你的贴,有点失礼貌,以致于后面又跟你表示歉意。

为什么呢?对,你猜测得对,我跟她很熟。

为了让你相信我并且能自己意识到错误,我提供了一点细节。

【在黄寺有房子(师职待遇的),经常回国度假,见朋友,偶尔也有回国出差。】

为什么呢?对,你猜测得对,因为我跟她很熟。

你还是坚持己见,因为你不仅是你自己,你还是一个女排球迷圈的代表,表现出对我的各种不相信。我理解有些事情和领域确实难以为一般球迷所能了解和理解,又耐心地做了各种解释。

为什么呢?对,你猜测得对,因为我跟她很熟。

我年轻时也算是个体育迷吧。高中时在足球报上发过战术评论,大一时在羊城晚报上发过体育报道,是关于围棋的。至于女排,曾有一个令女排印象深刻的报告会,下面万头攒动,我在台上,还能与坐在非中心位置的非主力队员交谈并索取签名,让我在台下的挤得人仰马翻的同学羡慕不已,那也是大一。

我以为,体育迷评论赛事和运动员,有任性的特权,说好说坏,全凭自己趣味。但是这样任性的特权,不宜扩张到人事方面。

我有必要再重申一下,所谓出走几十年,从不回国,连探亲都没有,这不仅不是事实,而且与事实相差太远,也没有任何可靠的信源,你自己也承认是三手资料,所以纯属流言。关键在于,这还是一个性质很恶劣的流言。

为什么几十年从不回国探亲?无非二方面因素,主观不愿意和客观不可能。如果是主观不愿意,那得是什么样的深仇大怨?如果是客观不可能,那这个人混得是有多惨?从你所述,球迷圈似乎在这二方面都提供了解释。主观不愿意,是因为兵败汉城后受伤太深。客观不可能,是因为混得惨,都当上保安了。看起来逻辑很严密,其实都超出了正常人的理解范围。兵败汉城,后遗症再大,也不及一年后的大事件的十分之一甚至是百分之一吧?那之后出走的各色人等因为各种原因回国的不都大有人在?当保安再惨,也是在最发达国家,买不起飞机票?在中国当保安也不一定买不起吧?

可能是经过我提醒,你也能意识到几十年从不回国不可能是事实。但是很快又补上了一条,并且坚信不疑,那就是在前几年与主席夫人合影后情况才有改变。

不过,我还是比较能够理解球迷思维的偏执,并不想马上说服你相信我,希望你慢慢能转过弯来。后面看你说不相信我的理由,有些奇怪。

【我最早的女排球迷朋友有不少在黄寺一带。如果杨锡兰回来过,只要有人碰到,整个圈子很快就能知道。在您之前,我从来没听谁说过在黄寺一带碰到过她。这是我最初不相信您的另一个原因。】

显然,你这个女排球迷圈有点托大,自觉比传说中的朝阳群众还厉害。众所周知,朝阳群众是个梗,是公安监控的托名。但就算是公安监控,能监控到军队大院里的师职楼吗?还要报告到海外,国安该出动了吧?不过,看你多少也有点相信我了,我也就觉得没有必要再说。

然后你又发帖,重点还是落在杨身上,最后更落在与主席夫人的合影上。让我吃惊的是,我跟你掰扯那么多,对你完全没有影响,你所述相关事实,仍然是几乎没有正确的。为正视听,我只好再出来说明一二,这样一来二去,才发现我们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本来几分钟就能解决,却扯了这么久。

问题出在哪?出在我们都没有做最基本的互联网搜索。我不搜索,是以为你及你代表的球迷肯定是在互联网上做过研究了,你们所说的,不说是以互联网上的信息作为基础,至少也是做了参考的。但没想到完全不是这样。

我首先发现你竟然不知道文学城上早有八卦,但是你只是反复解释你为什么会漏掉这个八卦,我就有了疑惑,难道经我提示后你并没有兴趣去找这个八卦,看你们这些球迷心心念念的照片么?又或者现在已经找不到了么?

这样我就自己去搜了一下。结果发现,2017年有关与主席夫人合影的报道在国内网站上多的很,其中,新浪网转载的《华商报》的报道算是很正式的,题目就叫《联合国当保安》,如果看过这篇,根本不需要猜来猜去。

这个报道的绝大多数内容其实来自2011年原瑞士国际广播电台现瑞士信息网中文频道的报道,华商报的贡献是找到了知情人证实。

【昨天,我省篮球名宿王立彬向华商报记者证实,杨锡兰的确在瑞士从事安保工作,而且她还是咱陕西人的媳妇。】

王立彬凭什么有发言权?

【她的丈夫张建国是地道的“老陕”,今年58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是陕西男篮的主力后卫,与我省篮坛宿将王立彬是关系要好的队友,“建国是个能人,他身高大概1米87,打篮球并不占优势,而且他最初是专业击剑运动员,后来喜欢上篮球,改行后很快就进入了省队,成了专业篮球运动员。”提起当年的这位队友,王立彬至今还满口夸赞。】

最后涉及我们所掰扯的事情。

【当然,在国外待久了,乡愁是难免的。王立彬说,张建国和杨锡兰每隔一两年要回西安省亲,以解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我本来还犹豫要不要提张建国的。

通宝推:审度,桥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