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也说一下我知道的中医。 -- 可有思考
但七八年过去了,不知道存在哪里了,这段时间正在找。找到了自然会分享给大家。
只是,据我观察,针对不同的个体,方子的药材的种类和分量好像有调整,能不能照方抓药我就不清楚了。
古代参照系是古经、理论推演和个人经验。现代参照系是人体生理学。个人经验也受制于病理生理学。换句话说,中医的本体(概念)构建被现代医学所取代了。
但现代医学的本体是某种实体,有对应的物理学、生物学基础,而中医不是……
风寒感冒颗粒的主成分为:麻黄、葛根、紫苏叶、防风、桂枝、白芷、陈皮、苦杏仁、桔梗、甘草、干姜
麻黄的副作用为“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烦躁不安、神经过敏、耳鸣、失眠、恶心、呕吐、颜面潮红、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口渴、出汗、血压升高、头痛、头晕、心慌、血糖升高、心前区疼痛、心动过速,严重者排尿困难、心动过缓、心律失常,最后可因心力衰竭、心室颤动及呼吸衰竭而死亡,麻黄中毒的潜伏期一般约为0.5~2小时。”
鉴于中药一般不说明具体成分的含量,所以剂量根本无法确认。建议老兄少吃为妙。
但有药材的用量,也可以吧?西医即使知道了具体成分的含量,开药也要靠经验,和中医有什么不同呢?
就说上边这个吧
风寒感冒颗粒的主成分为:麻黄、葛根、紫苏叶、防风、桂枝、白芷、陈皮、苦杏仁、桔梗、甘草、干姜
每一样的用量是多少?
你怕什么这个无可厚非,但是别人都已经实践过了的事情,你还要怕怕怕,这个就说不过去了。
前面有人已经说过了,说明书的服用量可能是不够的。
就拿你恐惧的麻黄来说吧,伤寒论里面说是要先煎去上沫的,否则容易引起心悸,大概就是你抄那一段副作用之一吧。我真实验过的,先煎是没有泡沫的。不先煎也没有什么使人心悸的效用。这大概是十几年或者几十年前的事情了。直到最近我才偶然看到有人说汉代那时候可能用的是鲜药,不像现在都是干品,也许吧。
中医药的安全性是千百年来验证过的,近年来发生的那些中毒事件,都是违背中医药规则和传承的。正常使用没有什么好害怕的。之所以有人要哔哔这件事,也是灭我历史的一部分。中国人的实践不算数的,没经过我“科学”加持过就不算数的。
不但有用量,还会说明怎么炮制怎么煎,中成药的说明书毕竟不是药方,就算标了你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要安全还是靠国家的管理吧,药厂也不敢乱来,如果国家真的那么不可信,西方的反疫苗、开放和种种反智行为大概也不是那么不合理。
没有依据就算伪中医,应该下架停售
如果不信国家也不信医生,靠自己治病还更危险,选医生就看疗效,还能怎么样呢。
这个颗粒剂含有有毒成分,剂量未知。建议少吃这很难懂吗?
颗粒剂虽然是新的剂型,但是也用了几十年了,从本质上来说,不过是把以前的汤剂煮过以后浓缩为颗粒剂,编于冲服使用罢了。这和千百年来的经验没有冲突,更重要的是,这种颗粒剂也是大规模实用过的,你无非就是觉得这些实践不算数罢了。
我也给你举一个反例,那就是中药注射剂。这个还是八路军时期的发明,那个时候一个是为了解决用药的麻烦,熬汤煮药比较适合老百姓,对行军打仗的军队还是有点麻烦。所以就有医生把汤药搞成注射剂,这里面也有注射剂受战士们青睐的因素。但是很显然的,中药汤液可不是单纯的物质的水溶液,直接注射和口服也是两码事。但是从这里你也可以看出来,不对的用法很快就会出事的,长时间没出事就是没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麻黄的副作用是单品副作用而不是组方副作用,而且并未考虑工艺。工艺、组方可以降低毒性,大幅度减少副作用。这是基本的药学知识。
二、麻黄的副作用剂量、国家规定的使用剂量、颗粒剂中的剂量并未明确,首先要符合国家规定,其次会尽量减少副作用(根据药监局不良反应报告),接着颗粒剂总量有限,最后麻黄的副作用主要源于麻黄碱含量(单品和药材比较),而质量标准和成分测量可分析得出单品含量。
按照常规8g包装,假设麻黄有7g左右,符合药典规定的含量0.8%,即每品50mg盐酸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实际上组方可以轻易达到十倍剂量。然而这对11方组成的中成药来说是不可能的,何况经过稀释。根据现有论文的含量测定,每包装的麻黄碱约2-6mg,早年研究中为6-9mg。基于药代,对比单品药物盐酸麻黄碱片的剂量,成人支气管哮喘15-30mg一次,一日三次。极量60mg以此,一日150mg。差距已经很大。
而且单品和药材还有另一个差距,之前经常说,麻黄碱可以兴奋交感神经,平喘。但是没有麻黄的发汗效果。
总的来说,这些都是在标准控制之下的,甚至小幅度过量也没问题,大幅度和超范围,如儿童使用才会有明显问题。但即便如此,问题依然比想象的小得多。
换句话说,这里可以说是想太多。
不管是饮片还是成药。有毒性的更是会直接限量。
成分尚未完全明确的才有问题。但有不良反应报告控制。
因为大家都知道比例是关键,而且不同产地的药材有质量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