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习总书记新年贺词 窑洞对 -- 东方白
刚刚经历过土改,打土豪分田地之后的贫苦农民恰恰算是有产业的人。
不否认个体的群众有蠢如猪狗的,整体群众的智慧你要是也这样说,那谁蠢还真不好说了。
英雄史观和人民史观,我觉得人民史观更靠谱。柳家最近的事情证明了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肉食者反倒让人鄙视。
皖西老家用旱厕的多了去了,尤其是老年人,大部分都用。我和我老婆孩子已经用不了了,真得会吐,好在现在新房子都是冲水蹲坑或马桶,不是一定要用旱厕。
2022年了,苏北农村还是普遍有旱厕,虽然大多数的人家屋里还有一个抽水马桶,但是大部分的时间用旱厕,也加上留守的大多数是老人的原因。
另外,虽然有抽水马桶,但是其实没有下水通道。
自来水和水泥路,这些十几年前就村村通了,不过下水有的真不多。
另外,环境污染是真严重
我们这没有下水道之前的情形。
导师还是很有必要存在的,不然无产者确实容易堕落
无论是各种基础设施,包括电,水,通讯,最重要的还有运费,分散都使得成本大大增加,何况还有交流。再就是倒闭成本,或者说掉头成本,远离工业中心,也会大大增加。
当然农产品加工企业例外。
我老家南通地区,大概两年前就基本全部免费帮农民改造成抽水马桶了。再早几年,政府也推广改造,但那时响应得不多。两年前的推广,基本家家户户都响应了。去年冬天有几天罕见地冷,有些家庭的马桶水管冻坏了,政府也免费过来维修。各地发展不均衡,希望其他地方的农村也尽快实现厕所改造。
以交通时间来换算距离。用时间替代空间,会不会有点差异呢?
这二十多年,工业企业由由中心向外围的扩展,说明“不分散”这个概念,并不一定纯粹是空间的问题。十年前有一本红书《世界是平的》,论述网络时代远程协作问题,我虽然觉得吹得太神,但也承认信息交流,可以减少空间带来的障碍。天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无法克服,但可以削弱。
曹德旺最近说的工业人才问题。人也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呀,你把所有的工厂堆一起,没人来,搞什么?人员招聘历来是工厂开设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吃亏的例子不是一个半个。
我主要是说工农业的情况,服务业不在考虑之内。为什么不考虑服务业?因为服务业其实制造困难从而形成需求比制造便利从而形成需求,更简单高效。事实也很多例子。
生产队时,为了搞好农村卫生,我们村搞了个示范厕所,因为里面男女厕各三格,我们称为三格无害化厕所。就是厕盘用管通走,如厕后用水冲。结果就是经常有人不冲水,卫生环境比旱厕还差。生产队解散后,没人担水进去,真接就成了粪坑。
相信很多人对早年学校的和街面的共用厕所还有印象。水厕旱厕,这个东西维护是很重要的。我猜很多地方不是没钱搞冲水厕所,也不是图那些农家肥,主因是维护问题。种田的,旱厕那点味道算什么呀。
用不上十年,这些“锥子攮不动地皮”的老人,大多数就回归自然了,人世间也少了一批年入两万、每月两百的人群。
眼看着村里的大大、大妈们,草草来人世间走了一遭。
不过,当我把这个感慨分享给叙利亚、阿塞拜疆同事的时候,他们反问我:那你觉得生活真相是什么?
一时语塞。
上下水是个大问题
现在,算是有史以来,比较幸福的时间段。
算得上盛世了。
水泥路和自来水也是十多年前甚至更早的九十年代就通了,旱厕这块没有很仔细的关注,但印象中很早之前,就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用上自家的抽水马桶了,排污这块的解决是这样的,因为老旧的房子基本上都没怎么住人了,而新盖的农村自建房,在打地基的时候,就事先挖好化粪池(八十年代末期我家的自建房就已经是这样设计的),村子里可能还保有极个别的公共旱厕吧,但因为对周边住宅的环境影响(尤其夏天,肯定是比较臭的,也影响村容村貌),基本上都拆了,现在我只有逢年过节才回去,要不是方平河友提到这个事,我都快把旱厕这个事给忘了,以上这些情况,都基于老家地处东南沿海,算是目前国内的发达地区(百强县上游),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早,环境污染嘛,自然是不用说,现在正在开始还账呢。对于国内东西部和南北区域的巨大差异(其实就是一个省内以及一个地级市内部,差异也是很大的,我老家属于沿海的沿海),如果不是去实地走过体验过,是想象不出来的,会有种恍如隔世的时空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