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看了《黜龙》以后的一些感想 -- 真理
《绍宋》作者榴弹怕水的新作《黜龙》正在连载,我刚刚补齐了更新。感觉不错。内容大致是修仙版的隋唐。看得出作者参考了爱潜水的乌贼的《诡秘之主》和《一世之尊》,维持了修仙者何普通人之间的平衡度,这样武道高手就能参与凡人世界的争霸而不颠覆基本社会规则,让故事得以成立。光这点,这书的水准就远远胜过老派的武侠小说了。
至于感想嘛,主要是对隋唐时代的历史有所感触。
首先是隋炀帝,以前没觉得,如今意识到隋炀帝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昏君的第一名了。虽然说,如今认为隋朝其实继承了南北朝时代的阶级矛盾,社会在极大繁荣的同时也极大的分化,即将走向衰落或者动乱。但即便这么说,这种局面也就相当于唐朝的天宝年间,北宋的靖康年间,明朝的嘉靖年间,或者清朝的乾隆末年。妥善运营的话,起码也还能如明清般维持天下上百年。如果不幸出了昏君,努力挣扎的话,也能像晚唐、南宋一般靠残破江山苟个上百年。但在隋炀帝的领导成功地消灭了这种可能性。
秦二世亡国虽然比隋炀帝快,但秦二世面对的六国皆叛、朝臣恶斗集体不作为/乱作为的局面可比隋炀帝绝望的多。隋炀帝拿着忠臣名将和充裕的国库。期间伐高句丽连续三次送人头,水殿龙舟、美女拉纤搞的民怨沸腾之后,隋炀帝信心崩溃,扔下洛阳首都一溜烟逃到了扬州。这时候他的局面本来依然优于崇祯,但这一跑路什么都完了。隋炀帝拿着能让崇祯皇帝羡慕死的家底,居然能比崇祯更快地亡国,这也得算是一种奇迹了。
第二是李密。
李密在给杨玄感当参谋的时候,谈造反方略那是头头是道。上策曰取幽州,把隋炀帝堵在从辽东回来的路上。中策曰入关中,借用杨玄感、李密二人的家世来号召关陇门阀来支持。下策为直取洛阳首都。杨玄感当时在河南北部,表面上离洛阳最近,取天下最快。但问题是洛阳城坚粮足,一时南下。这时援军肯定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到时候就肯定失败了。但杨玄感莫名其妙地还是取了下策,结果兵败身死。
没几年后隋炀帝搞的天怒人怨,四方皆反。李密成为了瓦岗寨的领袖,为天下义军之首。这时候李密面临着和杨玄感一样的三个选项。有人建议李密赶紧进取关中,但李密却不同意,说瓦岗寨的人大多为山东人士,可能不愿意去关中。此外还担心翟让等人叛乱。可照这个逻辑的话,李密完全可以去河北发展,在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的同时进行内部清洗,解决翟让这个隐患。但是李密也没采取这个策略。于是他难以理解地采取了和杨玄感一样进攻洛阳这一下策。
和杨玄感一样,李密不得不和各路隋军决战。和杨玄感不一样的是他发挥极好,连续击败张须陀、宇文化及、王世充等隋军名将。但也因此消耗光了本部兵马,最后在失误之后被王世充反杀。就在李密浪费时间的同时,李渊已经拿下了长安,窦建德已经控制了河北。李密的机会丧失了,至此他又错误地投降了李渊,最后被后者害死。
到底该怎样解读李密的选择呢?我想可能总有人容易眼高手低吧?给别人支招像王者,自己操作却是青铜。
如果李密不那么健忘,采用自己当年的策略,抢先去关中的话,那李渊可能就只能先去河北了。又或者李密去河北,李渊进关中。那么隋末乱世可能演变成李世民和李密在洛阳周边决战的状况,而李密的军事才能远远胜过窦建德,不太可能会像后者那样轻易输给李世民,那这样的话历史走向就很难预测了。也许北周、北齐、南陈的后三国局面会重现也说不定。
第三是徐世勣的儿子徐敬业,这就是唐朝的事情了。
唐高宗死后武则天专权,众多李唐忠臣不满。徐敬业借此机会在扬州举事,讨伐武则天。这时有人建议徐敬业直取洛阳,让天下知道他志在勤王从而纷纷响应,从而一举击败武则天。而另外有人则主张金陵(南京)有王气,应取而守之。看见了没有?徐敬业和杨玄感、李密面临的局面是类似的。徐敬业作为徐世勣的儿子,肯定知道当年的掌故。杨玄感、李密直取首都洛阳,结果于朝廷兵马混战消耗光了力量,结果李唐抢先占了实地,最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我猜徐敬业当时和可能在想我怎么能犯前人已经犯过两次的错误了呢?
所以他选择进攻金陵。结果败得比李密快多了。
我想这说明,借鉴历史经验最忌生搬硬套。所谓相似的局面的同时意味着有很多不似,不加分析就照搬,结果肯定会出问题的。
首先是隋炀帝,以前没觉得,如今意识到隋炀帝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昏君的第一名了。虽然说,如今认为隋朝其实继承了南北朝时代的阶级矛盾,社会在极大繁荣的同时也极大的分化,即将走向衰落或者动乱。但即便这么说,这种局面也就相当于唐朝的天宝年间,北宋的靖康年间,明朝的嘉靖年间,或者清朝的乾隆末年。妥善运营的话,起码也还能如明清般维持天下上百年。如果不幸出了昏君,努力挣扎的话,也能像晚唐、南宋一般靠残破江山苟个上百年。但在隋炀帝的领导成功地消灭了这种可能性。
这段我是不认同的。中国历史书写是在东林党手里的,东林党一贯认为不开拓才是进取。而古时候挖运河,修宫殿这些普遍被认为是穷奢极欲,用现在的眼光,其实这是和发改委批准修大型基建是一样的,没有GDP就自己创造GDP。至于皇帝日了几个妹纸,这种评价非常搞笑,政治人物当然应该看他的政治主张,而不是私生活是否糜烂
隋炀帝挖了运河,远征了高丽,弄了科举制甚至一直沿用至今,也就是说,和很多皇帝不同,隋炀帝的目标是远景目标,没有按照东林党的愿望活在当下不折腾
隋是亡在他手,后来的唐朝其实也是开创在他手,没有隋炀帝,大概率就没有唐朝。所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昏君第一名,这点我是不同意的,真正的昏君肯定是不折腾的
被文官臣子苦劝了才定下心来,然后等到了援军。
三伐高丽搞成烂摊子以后,这回终于不听劝,一路跑到了扬州去。这下真的不可挽回了。
在家里拼了命地折腾
王安石变法就是在家里操死的折腾,准备走出国门去割全世界的韭菜。
结果被司马光指着鼻子骂:天下之财,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司马光就是典型的内卷思维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
遇到大多数持这种思维的臣子,神宗就算是想折腾也没有办法
但凡喊出上中下三策的我就没见过有人取上策。
说白了上策就没有在理论上失败的,那为什么不取呢?
因为难度高,代价大,做不到。
对最后一段是同意的
我想这说明,借鉴历史经验最忌生搬硬套。所谓相似的局面的同时意味着有很多不似,不加分析就照搬,结果肯定会出问题的。
何止借鉴历史,做啥事时都不能生搬硬套,亏吃太多了,所以主席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
至于隋炀帝杨广是不是历史第一昏君,则存疑。很巧,秦,隋,明,共,四代打击了世族文人集团的,名声都被批得很臭,说起的来,“三七开”已经在维护了主席的名声了,事实上暴君昏君淫棍的帽子已被扣上去。
隋文帝杨坚交给杨广的,是一个稳固的政权么?
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混乱不堪,尤能维持上百年之久。而隋炀帝登基之初怎么也比得上天宝年间了。迅速灭亡完全是能力和态度的问题。
换言之,就是人菜瘾大。
隋根未稳,天下几为无主之物,谁拿到是谁的,天下不归心。其他王朝,周汉晋唐宋明清,稳定下来后,俱是有主之物,天下归心,篡之者天下共讨之。同样的还有秦,曹魏后周周。晋八王之乱,宋烛光斧影,明靖难之疫,也可以说是类似。苏,中两国建国初期,也都面对过类似问题。各朝各代得天下之后,都有如何处置各方势力的问题。
隋炀帝杨广昏不昏,菜不菜另说,我是认为你这个比较方法,有生搬硬套之嫌。杨广为史上第一昏君之说,我觉得说服力不够。
从晋地南下,不取关中,径取中原四战之地,他傻了呀?反过来说,李玄感,李密从黎阳起兵,中原腹地,四战之所,连洛阳都拿不下,蛙跳进攻关中?怕是得死在潼关之下,甚至潼关都到不了。
【我是认为你这个比较方法,有生搬硬套之嫌】
可你前面这种比较法又算什么呢?
【很巧,秦,隋,明,共,四代打击了世族文人集团的,名声都被批得很臭,说起的来,“三七开”已经在维护了主席的名声了】
按这个逻辑你应该把大清、民国都列进去,大清搞文字狱、民国蒋光头暗杀文人,都可以算是打击了“世族文人集团”, 名声也愈发的臭,完全可以列在一起嘛。
李密的护军柴孝和当时劝李密的:让翟让守洛口仓,裴仁基守回洛仓,趁着关中空虚,李密亲率大军入关。先安定关中,再挥师向东,平定河洛。
很可惜,李密不停。柴孝和在最后让李密给了自己10几个人马,一路向西,替李密先行入关。虽然柴孝和只有10几个人,一路上却走的异常顺利,所到之处的土匪,只要听到李密的旗号,便纷纷归降。当这10几个人走了200多里,到达三门峡的时候,就已经像滚雪球一样,变成了一万多人。如此利好,可惜李密没听,一心要打洛阳,导致自己中箭,大败而逃。柴孝和的1万多人听说之后,也做了鸟兽散。李密唯一一次入主关中的机会,就这样,白白浪费了。
作者:梁山微木说历史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650576/answer/1154606209
来源:知乎
主题还是灭朝之事。
至于李密入关中的机会,我当柴孝和那事是真的,把命运压在十来个探子和号称万人身处荒山野岭一盘散沙且吃都不知道吃不吃得饱的山匪之上?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