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牛郎织女 -- 流江河
西方的情人节起源于一场悲剧:据说罗马皇帝克劳狄二世为了充实兵力,下令所有单身男性公民从军,不许结婚。天主教神父瓦伦泰不理禁令,秘密替人证婚,结果被捕,于269年2月14日被绞死。为纪念瓦伦泰的勇敢精神,人们将每年2月14日定为纪念日,成了后来的“情人节”。
中国七夕情人节的起源,始于悲剧、终于悲剧。悲剧开始是这样的:经常举办酒会(蟠桃会)、酗酒成性的王母娘娘又醉倒了。年幼的织女无人看管,偷偷跟着其他仙女一起下凡洗澡。牛郎趁织女洗澡时偷取她的衣服,以道德和名誉胁迫拐骗年幼的织女做了自己的妻子。织女在跟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慢慢接受了现实。王母娘娘睡了几天后才醒过来(天上一天,地下一年),赶来粗暴地带走了织女,以骨肉分离的悲剧结束了这场非法婚姻。
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各种版本,除了小学语文教材里叶圣陶根据民间故事整理的版本之外,四川省社科院的袁珂研究员曾收集整理过其他一些版本,此外褚斌杰、徐宗才等人的相关书籍也提供了一些类似版本,这里偷懒只列了袁珂及语文课本的材料。各种版本情节大同小异,只是在叙述具体的拐骗情节时,措辞略有出入。
《中华神话大词典》一书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分列两处:其中一条写的是牛郎“窃得织女天衣,织女不能去,遂为牛郎妻”;另一条写的是牛郎“攫取……七仙女最幼者衣……果得织女”,牛郎并设法取得织女的登天翅翼,藏在屋梁上,使得织女无法回去。
《中国神话传说》一书说,在仙女们洗澡的时候,牛郎“夺取了织女的衣裳”,仙女们惊骇逃去,(年幼的)织女来不及逃走。牛郎在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后,才把衣裳还给她。
《中国神话史》一书说“牛郎夺取织女的衣裳,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教育部审定,北大教授温儒敏、曹文轩等主编的2018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可能考虑到读者是小学生,尽量弱化了拐骗情节,说牛郎“捡起那件粉红色的纱衣”,跟前来要衣裳的织女诉苦,说自己如何遭哥嫂嫌弃,被赶出家门,穷苦地住在山里。织女圣母心大发,用同理心分享了自己的痛苦经历,说外婆(王母娘娘)强迫她不分日夜地做苦工,跟坐牢一样。最后,两个苦命孩子便结婚成家了。在涉及“牛郎盗衣”这个关键细节时,编者在措辞上精心选取了“捡”和“拿”两个字,可谓妙不可言。只是不知有多少儿童被误导,觉得“捡、拿”不算什么,更有甚者,长大后成了拐骗妇女儿童的人贩子。
根据袁珂的考证,牛郎织女神话,最早源于《诗经·大东》,后来为《古诗十九首》所沿袭,之后的很多古书文献都有涉及,但大都比较简略,只说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借鹊桥相会,并没有牛郎盗衣等违法情节。古文中的这些故事,在民间流传时逐渐被扩充,可能添加了落魄文人大胆臆想。为了弱化牛郎的犯罪情节,设计了老牛这个背锅侠。
在各种古文版本中,六朝梁殷芸的《小说》很有意思。其文不长,现摘录于下: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
这个版本除了反映古代父权社会子女没有自由之外,字面上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织女辛勤工作,收获婚姻;婚后放弃工作,婚姻不保。这似乎隐隐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男女平等,女人应该有自己的工作(事业),在经济上要独立。
我偷懒,只查看了袁珂的一些版本。
《中国神话大词典》,袁珂著,华夏出版社,2015
民族传闻-汉族
牛郎织女 《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此为牛郎织女神话之雏型。织女、牵牛尚为天汉二星,“七襄”、“服箱”或亦仅为譬喻。至《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虽仍为天上二星,而人物形象已隐现其中,呼之欲出。至南朝梁殷芸《小说》(《月令广义·七月令》引)则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絍。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则牛女神话梗概已略备于斯。
民间传云,织女为天帝孙女,王母娘娘外孙女,于织絍之暇,常与诸仙女于银河澡浴。牛郎则下方一贫苦孤儿,常受兄嫂虐待,分与一老牛,令其自立门户。其时天地相去未远,银河与凡间相连。牛郎遵老牛嘱,去银河窃得织女天衣,织女不能去,遂为牛郎妻。经数年,产儿女各一,男耕女织,生活幸福。不意天帝查明此事,震怒非常,立遣天神往逮织女。王母娘娘虑天神疏虞,亦偕同去。织女被捕上天,牛郎不得上,与儿女仰天号哭。时老牛垂死,嘱牛郎于其死后剖皮衣之,便可登天。牛郎如其言,果偕儿女上天。差已追及织女,王母娘娘忽拔头上金簪,凭空划之,顿成波涛滚滚天河。牛郎织女隔河相望,无由得渡,只有悲泣。后终感动天帝,许其一年一度于七月七日鹊桥相会。参见“鹊桥”(325页)、“民族传闻·(苗族)牛郎织女(417页)。
民族传闻-苗族
牛郎织女 梁彬、王天若编《苗族民间故事选·牛郎织女(一)》略云,古昔苗岭山麓有一青年后生,常与水牯牛相依为命,人称牛郎。牛郎家贫,佣于富公,度日维艰。一日,水牛忽呼牛郎,令其某日候于清水江畔,攫取下凡沐浴之七仙女中最幼者衣,便可成家。牛郎知水牛系神仙所化,如言前往,果得织女,偕行还家,共同度日。织女有羽扇,谓即己登天翅翼,付牛郎取信。牛郎潜置之于屋梁上。后生一子,茁壮聪明可爱。织女怜牛郎田间劳作辛苦,令其换工在家育儿,己则行赴田间。儿啼,牛郎无计诓之,乃从梁上取羽扇付予,儿始转涕为笑。数日后,织女看家,儿复啼闹,且频以手指梁上。织女从梁上得羽扇,百感交集。因思己留人间既数年,天上必已数日,天公性暴躁,恐将降祸于人间。遂不待牛郎回,殷切嘱咐其子练好武艺,将来与父共同制服外公。乃摇羽扇,飞翔升天,歌别牛郎而去。
牛郎返家徘徊长叹。水牛复助牛郎偕子同骑牛背,登天觅织女。牛郎吹芦笙,惊动众仙女,得入天宫门。天母喜女婿外孙来,而天公则恶之。天公屡施毒计,欲害牛郎,终未能逞,因得织女之助也。牛郎与织女住天既久,又生一女,因乞还人间。天公假意设宴庆贺并饯别,而置毒于酒中,牛郎遂遭害。织女盛牛郎尸于不加盖之杉木棺中,棺头置雄鸡,流之河上。令雄鸡啼,呼水族兄弟前往取药。花蛇与鱼闻之,皆往附牛郎身吸其毒,毒尽而牛郎活。今花蛇牙有毒,鱼胆汁极苦,皆因此故。
牛郎复往天宫,请释织女同还人间。天公见诸计俱败,恶心陡生,露其狞狰面目,张牙舞爪,扑向牛郎。不意牛郎子忽举弹弓,连发二弹,中其外公左右双目。天公双目迸裂,碎裂之眼珠,化为满天星斗,哼呼之声,化为天上雷霆。
天公丧权,天母天公丧权,天母便让牛郎夫妻重返人间。水牛于送达牛郎登天后已还人间,更无物载此家人。织女姊妹终设法以金线、银线搓成绳,系大铜鼓两耳,令牛郎全家坐鼓中,悬之而下,至地再以鼓声告天上放绳乃已。如此牛郎织女一家俱至凡间,重度美满幸福生活。水牛知牛郎复还,亦昂首哞哞来接;至今屹立清水江畔之牛头山,云即当年神牛所化。参见“牛郎织女”(68页)。
《中国神话传说》,袁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相传织女是天帝的孙女,或说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这都用不着去管它了,总之,是有这么一个仙女,住在银河的东边,用了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了层层叠叠的美丽云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它们的颜色,叫做" 天衣" ,意思就是给天做的衣裳。天也和人一样,是要穿衣裳的,虽然碧蓝如洗的赤裸青天自有它的美丽。做这种工作,除了织女而外,还有别的六位年轻的仙女,都是织女的姐妹,也都是天上的织造能手;织女在他们当中,是最勤勉、努力的一个。
隔着那条清浅的闪光的银河,就是人间。在那里住着一个牧牛郎,叫做牛郎,他的父母早死去了,常受哥嫂的虐待。終于,他被哥嫂不公平地分家出去,给了他一头老牛,叫他自立门户。
靠了老牛的帮助和他自己的努力劳动,他在荒野地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盖造屋子,一两年后,居然菅建了一个小小的家,勉强可以维持生活。可是,除了那头不会说话的老牛以外,冷清的家里只有他一个人,日子过得相当寂寞。
有一天,老牛忽然口吐人言,告诉他,织女和别的仙女将要到银河去洗藻,叫他趁她们洗燥的时候,夺取织女的衣裳,她就可以成为他的妻子了。惊异的牛郎终于听从了老牛的话,到时候悄悄便到银河岸边的芦牽丛里躲着,等候织女和她的女伴们的来临。
不一会儿,织女和美丽的仙女们果然来到银河洗操,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顷刻间,绿波荡漆的水面上就好像续开了朵朵的白莲。牛郎从芦華里跑出来,从青草岸上仙女们的衣裳堆里夺取了织女的衣裳,惊骇的仙女们乱纷纷地急忙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乌般地四下惊飞逃散,银河里就只剩下那个不能逃走的可怜织女。牛郎对她说,她要答应做他的妻子,他才能还给她衣裳。织女拿头发掩住她的胸脑,没法子只得含羞地点头(其实她对这虽然有点鲁葬可是却勇敢的少年也早已经动了一点爱念了);这样,她就真的做了牛郎的妻。
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生下了一儿一女,都是可爱的孩子。夫妻俩满以为能够終身厮守,白买到老。
哪知道天帝和王母娘娘查明了这回事情,都非常霞怒,马上派遣天神,把织女捉回天庭问罪。王母娘娘怕天神办事疏虞,还亲自跟来观察动静。
织女和丈夫、孩子惨痛地分离,被天神押解着回天庭去。牛郎见爱妻去了,悲痛万分,立刻用夢崖挑了儿女们,连夜跟踪追去。他原打算渡过那清浅的银河, 一直就到天庭,哪知道到了银河的地方,却早已消逝了银河的踪衝,抬头一看, 原来银河已经被王母娘娘用法力搬到了天上。在苍蓝色的夜空中,银河,还是那么一秘清浅的闪光的水流,可是已经仙凡异路,再也不能够接近它了。
牛郎回到家里,和儿女们一样,插胸顿足,悲哀地号眺,爷儿三个哭做一团。老牛在牛圈里又第二次发出人声:" 牛郎,牛郎,我快要死了,我死以后,你剥下我的皮来披在身上,就可以上天堂去。^
老牛说完话,便倒地死去,牛郎果然披了老牛的皮,仍旧挑着一对儿女,追上天去。为了使萝重两头的董量均衡,他随意拿了个奨飘来放在萝堂的一头。
牛郎到了天上,风样地穿行在灿烂的群星之间,那银河,已经遥遥在望,隔河的织女,也仿佛可以看见。牛郎大喜过望,孩子们招着小手儿齐声欢呼:"妈妈!妈妈!" 哪知道刚跑到银河,正想要涉河过去的时候,从更高的天空中忽然伸下来一只女人的大手^ 原来是王母娘娘着了急,拨下她头上的金營,沿着银河这么一划,清浅的银河马上变成波满滚滚的天河。
对着这天河,眼泪除了像天河里的水一样地满涌奔流,还有什么法子可想呢?
" 爹爹,我们拿这类飘来0 干天河的水。" 小女儿終于措干了眼泪,瞪着一对小眼睛, 这么天真而又個强地提议。
" 对,我们来 '旧干天河的水。" 悲愤的牛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说着,他果然拿起类飄,奋勇地一飘一飄地去目那天河的水。他@ 得倦乏了,儿女们又合力用他们稚弱的小手来帮爹爹自。这坚强而执著的爱情,终于也稍稍感动了那威严的天帝和王母娘娘冷硬的心肠,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的晚上相见一次,相见的时候,由喜鹤来替他们搭桥。夫妻俩就在鹤桥上相会,诉说衷情。织女见了牛郎,免不得悲哀哭泣,这时大地上往往就是一阵细雨纷纷,妇女们都忍不住带着同情和叹伤的口吻说:" 姐姐又哭了!
牛郎和他的儿女从此就住在天上,隔着一道天河,和爱妻织女遥遥相望,假如他们为相思所苦的时候,他们也自有巧妙的方法,传书递信,互通消息。^ 在秋夜天空的繁星中间,至今我们还可以看见有两颗较大的星,在那条白练样的天河两边,日曰日羞地闪烁着,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和牵牛星并列成直线的两颗小星,是他俩的小儿女。稍远地方有四颗像平行四边形的小星,据说就是织女投掷给牛郎的织布梭;距织女星不远有三颗小星,像等腰三角形,据说就是牛郎投掷给织女的牛拐子;他俩把书信缚在梭和牛拐子上,就用这种方法传达相思。——他们的爱情,真可算是海枯石烂,坚贞不移了。
《中国神话史》,袁珂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凡是神话都是通过民间而流传的,这里何以又另辟“民间流传的神话”一章,以叙述某些前面所未提及或提而未详的神话呢?这是因为多数神话,虽然早在民间流传,一经文人记录,便已比较完整、比较定型,如唐赵耕《张龙公碑》记叙的张龙公神话、五代杜光庭《墉城集仙录》记叙的瑶姬神话、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叙的祠山张大帝神话,等等,都是。这些神话后来虽然都有某些发展和演变,却只是细节上的一些变化,故事轮廓还是大体依旧。像这类神话,就不把它放在我们现在要讲述的民间流传的神话范围以内。现在要讲述的,是经过长时期民间口头传述,有些是由零星点滴渐渐集成较完整的故事,后来又续有发展,迄未定型,如牛郎织女神话、二郎擒孽龙神话等;有些是由其他一些神话片断串联附会而成目前的神话故事,故事未见古籍记录,故事本身亦未定型,如和合二仙神话、刘海戏金蟾神话等;有些神话,渊源很早,有较早的古籍记录,后来民间又续有发展,精神面貌为之一新,超过了古籍的记载,如董永与七仙女神话;也有些神话,从未见古籍正式记载,只是广泛流传于民间,见于小说、戏曲、唱本、鼓词等,也未十分定型,如沉香救母神话、白蛇传神话等。凡此种种,情况都有异于我们前面所说的,因而将它们汇在一起,作为专章叙述。
先讲牛郎织女神话。这一神话,确实起源很早。《诗经·大东》里已经略见其面影了——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这里的织女、牵牛,当然还只是天上的星座,但又说他们在从事“七襄”、“服箱”的工作,似乎他们都在劳作,劳作而又无功,这就把星座作了初步的拟人化:使星座的光影后面出现了人物的形象。但看来却又仅有譬喻,而无故事。直到汉代末年《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才算是具有了故事的轮廊,和后世传述的牛郎织女神话的终局大致吻合。值得注意的是“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二语,仍是沿袭《诗经·大东》“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的意思而来,而所表现的织女的悲苦心情特别鲜明。推想起来,或者是古神话相传:由于织女和牛郎恋爱,违犯了天规天条,被天帝罚作织布的苦工,允于“成章”之后,让二人相会。但这不过是天帝的故弄狡狯,实际上却凭借他的神力不令其“成章”。正如“学仙有过”的吴刚,被谪遣到月宫去砍伐桂树,桂树随砍随合,再也砍它不倒。“不成章”既然沿袭“不成报章”而来,“不成报章”当亦有所实指,不仅是譬喻了。推而言之,牵牛的“不以服箱”(不可以用来拖拉车箱),当亦不仅是譬喻,而是有所实指了。那就是早于《诗经·大东》和《古诗十九首》所写景象,还该有一段古代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因私自相爱之故,触忤神旨,各均受罚,一者织布而不能成章,一者驾车而不能挽箱,他们只好隔河相望,不能聚首。神话所反映的,当是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时期家长统治的严酷,牛女二人便成了不合理社会制度下的牺牲者。《太平御览》卷三一引《日纬书》(1)说:“尝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取天帝钱二万备礼,久而不还,被驱在营室是也。”“营室”是星名,掌织作营造,借为罚作苦工之地。多亏这部“道书”的记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天帝的丑恶嘴脸,加深了我们对牛女神话本质的认识。
人们同情他们纯真的爱情,不满意他们遭受的严厉处罚,因而早在汉代初年的《淮南子》里,就有了这样的记叙:“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2)汉末应劭的《风俗通义》也说:“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岁华纪丽》卷三引)宋罗愿的《尔雅翼》卷十三本此说:“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日河鼓(牵牛)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作为牛女神话补充的鹊桥神话于是大体上完成了。
牛女神话明显见诸记载的,还是六朝梁殷芸的《小说》——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
殷芸《小说》早已佚亡,此从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七月令》引,但标《小说》。考《小说》作者四家,除殷芸外,还有六朝宋刘义庆《小说》十卷,六朝佚名《小说》五卷,均早亡;又有唐刘《小说》三卷,即今《隋唐嘉话》。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六篇“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下)”说,殷芸《小说》“明初尚存”;则《月令广义》所引之《小说》,应即是殷芸《小说》。但鲁迅、余嘉锡、周楞伽三家所辑《殷芸小说》,都未辑入“牛郎织女”这一条(即使存疑,也当辑入),应是疏漏。《佩文韵府》卷二十六上“牛”字亦引此,文字几乎全同,惟作《荆楚岁时记》,茅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从之,恐不足据。因《佩文韵府》晚出,《荆楚岁时记》是一部有名的岁时书,今本有残阙,唐以后类书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在“岁时”目下于此书多所征引,独此条未被引用,(3)《佩文韵府》从何单独引用此条?在有些问题疑而未决时,暂时只好相信这就是殷芸《小说》的佚文。
但是这条记录,恐怕已非民间传说的本来面貌,而是经过了封建文人有意无意的篡改,因而才将牛郎织女被罚阻隔天河,单方面诿之于织女嫁后贪欢、懒惰废织,而不说牛郎同时也废了牧。看来天帝是这么好心而公正,赏罚严明,实际上无非是通过神话的表现给封建统治者涂脂抹粉。近代民间流传的牛郎织女神话,要比《小说》所录的内容健康得多。神话大都说牛郎是人间一个不幸的孤儿,依哥嫂过活,被不公平地分家出来,靠一只老牛自耕而食。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游戏,在银河洗澡,老牛劝牛郎夺取织女的衣裳,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男耕女织,生一儿一女,生活美满幸福。不料被天帝查明,派王母娘娘下凡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恩爱夫妻便被活活拆散。牛郎上天无路,悲愤万分。垂死的老牛又叫牛郎在它死后剥下它的皮,披在身上,自能上天。牛郎果然剥下牛皮披在身上,并用箩筐担了一对儿女,上天去追寻妻子。看着快要追到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簪,凭空一划,登时成为一条波澜滚滚的天河。夫妻俩无法过河,只有隔河对泣。终于感动天帝,允许他们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由乌鹊架桥,在天河相会。这个故事除了“隔河对泣、感动天帝”为不大符合敢于抗击封建礼法的牛郎织女的性行之外,其余都朴茂可取。
牛女神话,不管是古书记叙的或近代民间传说的,大都以夫妻恩爱、被迫分离为主题,但也偶有异文,讲的是牛郎织女婚后由于某些原因,感情不睦,时常争吵,由织女拿金钗或由王母娘娘拿玉簪划空为河,使两人睽隔,不得常聚。一九八五年七月号《民间文学》上发表的两篇牛郎织女故事:《织女变心》和《牛郎织女结冤仇》就是这么讲的。其内容情节,读者可自去参看,这里不拟重述。只想举出古书的一段记叙,以见这样的异文早就有了渊源。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卷四“黄姑织女”条说——
昆山县东三十六里,地名黄姑。古老相传云:尝有织女牵牛星,降于此地。织女以金篦划河,河水涌溢,牵牛不得渡。今庙之西,有水名百沸河;乡人异之,为之立祠。
记叙未免过于简略。但观其所写情景,是“织女以金篦划河”阻隔牵牛使“不得渡”,这就和《织女变心》一文所写的情景近似。而《织女变心》故事流传在“苏北泗阳南洪泽湖边一带”,此所记昆山县牛女神话,恰又产生在苏南,地近太湖,这岂不是表明异文所述的神话古有渊源么?
总之民间神话由于众口流传,又经历长久时间,常于主干上又萌发一些新枝,产生若干变异,是其特点;并且由于结合了不同地区的地方特色,加入了当地民情风俗的描绘,还有逐渐使神话发展演变为传说故事的倾向。一九八五年七月号《民间文学》所发表的一组“牛郎织女故事”,就充分把上述特点和倾向表现出来了。
牛郎织女神话,因其美丽动人,故为世间艳称。除了正面的若干记叙外,还有一些侧面的记叙,作为此一神话氛围的渲染。这里选录三则,略见一斑——
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问曰:“织女何事渡河?兄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后三年当还。”明旦,失武丁所在。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六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文字有讹捝,从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六引文补改)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辰日月。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女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博物志·杂说下》)
昔有一人寻河源,见妇人浣纱,以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严君平,曰:“此织女支机石也。”(《太平御览》卷八引《集林》)
古时候有个孩子,爹妈都死了,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牛棚里没床铺,他就睡在干草上。他每天放牛。那头牛跟他很亲密,用温和的眼睛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怪有意思的。哥哥嫂子见着他总是爱理不理的,仿佛他一在眼前,就满身不舒服。两下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
他没名字,人家见他每天放牛,就叫他牛郎。
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一来是牛跟他亲密;二来呢,他想,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怎么对得起它呢?他总是挑很好的草地,让牛吃嫩嫩的青草;家里吃的干草,筛得一点儿土也没有。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让它喝干净的水。夏天天气热,就在树林里休息;冬天天气冷,就在山坡上晒太阳。他把牛身上刷得干干净净,不沾一点儿草叶、土粒。夏天,一把蒲扇不离手,把成群乱转的牛虻都赶跑了。牛棚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干干净净的地方住,牛舒服,自已也舒服。
牛郎随口哼几支小曲儿,没人听他的,可是牛摇摇耳朵闭闭眼,好像听得挺有味儿。牛郎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出来,没人听他的,可是牛咧开嘴,笑嘻嘻的,好像明白他的意思。他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牛,有时候跟它商量些事。牛好像全了解,虽然没说话,可是眉开眼笑的,他也就满意了。自然,有时候他还觉得美中不足,要是牛能说话,把了解的和想说的都一五一十地说出来,那该多好呢。
一年一年过去,牛郎渐渐长大了。哥哥嫂子想独占父亲留下来的家产,把他看成眼中钉。一天,哥哥把牛郎叫到跟前,装得很亲热的样子说:“你如今长大了,也该成家立业了。老人家留下一点儿家产,咱们分了吧。一头牛,一辆车,都归你;别的归我。”
嫂子在旁边,三分像笑七分像发狠,说:“我们挑顶有用的东西给你,你知道吗?你要知道好歹,赶紧离开这儿。天还早,能走就走吧。“
牛郎听哥哥嫂子这么说,想了想,说:“好,我这就走!”他想哥哥嫂子既然这样对待他,他又何必恋恋不舍呢?那辆车不稀罕,幸亏那头老牛归了他,亲密的伙伴还在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有什么关系?
他就牵着老牛,拉着破车,头也不回,一直往前走,走出村子,走过树林,走到山里。从那以后,他白天上山打柴,柴装满一车,就让老牛拉着,到集市上去换粮食;夜晚就让老牛在车旁边休息,自己睡在车上。过了些日子,他在山前边盖了一间草房,又在草房旁边开辟了一块地,种些庄稼,这就算安了家。
一天晚上,他走进草房,忽然听见一声“牛郎”,他从没听见过这个声音。是谁叫他呢?回头一看,微弱的星光下,老牛嘴一张一合的,正在说话。
老牛真会说话了!
牛郎并不觉得奇怪,像是听惯了它说话似的,就转过身子去听。老牛说:“明天黄昏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那边是一片树林,树林前边是个湖,那时候会有些仙女在湖里洗澡。她们的衣裳放在草地上,你要捡起那件粉红色的纱衣,跑到树林里等着,跟你要衣裳的那个仙女就是你的妻子。这个好机会你可别错过了。”
“知道了。”牛郎高兴地回答。
第二天黄昏时候,牛郎翻过右边的那座山,穿过树林,走到湖边。湖面映着晚霞的余光,蓝紫色的波纹晃晃荡荡。他听见有女子的笑声,顺着声音看,果然有好些个女子在湖里洗澡。他沿着湖边走,没几步,就看见草地上放着好些衣裳,花花绿绿的,件件都那么漂亮。里头果然有一件粉红色的纱衣,他就拿起来,转身走进树林。
他静静地听着,过了一会儿,就听见女子们上岸的声音。只听见一个说:“不早了,咱们赶紧回去吧!咱们偷偷地到人间来,要是老人家知道了,不知道要怎么罚咱们呢!”过了一会儿,又听见一个说:“怎么,你们都走啦?难得来一趟,自由自在地洗个澡,也不多玩一会儿。——哎呀! 我的衣裳哪儿去了?谁瞧见我的衣裳啦?”
牛郎听到这儿,从树林里走出来,双手托着纱衣,说:“姑娘,别着急,你的衣裳在这儿。”
姑娘穿上衣裳,一边梳她长长的黑头发,一边跟牛郎谈话。牛郎把自己的情形-一五一十地说了。姑娘听得出了神,又同情他,又爱惜他,就把自己的情形也告诉了他。
原来姑娘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得一手好彩锦, 名字叫织女。天天早晨和傍晚,王母娘娘拿她织的彩锦装饰天空,那就是灿烂的云霞,什么东西也没它美丽。王母娘娘需要的彩锦多,就叫织女成天成夜地织,一会儿也不许休息。织女身子老在机房里,手老在梭子上,劳累不用说,自由也没有了,等于关在监狱里,实在难受。她常常想,人人说天上好,天上好,天上有什么好呢?没有自由,又看不见什么。她总想离开天上,到人间去,哪怕是一天半天呢,也可以见识见识人间的景物(puXuewang.com)。她把这个想法跟别的仙女说了。别的仙女也都说早有这种想法。那天下午,王母娘娘喝千年酿的葡萄酒,多喝了点儿,靠在宝座上直打瞌睡,看样子不见得马上就醒。仙女们见机会难得,就你拉我、我拉你地溜出来,一齐飞到人间。她们飞到湖边,看见湖水清得可爱,就跳下去洗澡。织女关在机房里太久了,现在能够在湖水里无拘无束地游泳,心里真痛快,想多玩一会儿,没想到就落在了后边。
牛郎听完织女的话,就说:“姑娘,既然天上没什么好,你就不用回去了。你能干活,我也能干活,咱们两个结了婚,一块儿在人间过一辈子吧。”
织女想了想,说:“你说得很对,咱们结婚,一块儿过日子吧。”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头,回到草房。牛郎把老牛指给织女看,说它就是从小到大相依为命的伴儿。织女拍拍老牛的脖子,用腮帮挨挨它的耳朵,算是跟它行见面礼。老牛眉开眼笑地朝她看,仿佛说:“正是这个新娘子。’
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有时候,织女也帮助牛郎干些地里的活。两个人勤劳节俭,日子过得挺美满。转眼间两三个年头过去了,他们生了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到孩子能说话的时候,晚上得空,织女就指着星星,给孩子们讲些天上的故事。天上虽然富丽堂皇,可是没有自由,她不喜欢。她喜欢人间的生活:跟牛郎一块儿干活,她喜欢;逗着兄妹俩玩,她喜欢;看门前小溪的水活泼地流过去,她喜欢;听晓风晚风轻轻地吹过树林,她喜欢。两个孩子听她这么说,就偎在她怀里,叫一声“妈妈”,回过头来又叫一声“爸爸”。她乐极了,可是有时候也发愁。愁什么呢?她没告诉牛郎。她是怕外祖母知道她在这儿会来找她。
一天,牛郎去喂牛,那头衰老的牛又说话了,眼眶里满是眼泪,说:“我快不行了,不能帮你们下地干活……我死以后,你把我的皮留着。碰见什么紧急事,你就披上我的……老牛没说完就死了。夫妻两个痛哭了一场,留下老牛的皮,把老牛的尸骨埋在草房后边的山坡上。
再说天上,仙女们溜到人间洗澡的事到底让王母娘娘知道了。王母娘娘罚她们,把她们关在黑屋子里。她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简直是有意败坏她的门风,损害她的尊严。她发誓要把织女捉回来,哪怕织女藏在泰山底下的石缝里,大海中心的珊瑚礁上,也一定要抓回来,给她顶厉害的惩罚。
王母娘娘派了好些天兵天将到人间察访,察访了好久,才知道织女在牛郎家里,跟牛郎做了夫妻。一天,她亲自到牛郎家里,可巧牛郎在地里干活,她就一把抓住织女往外走。织女的男孩见那老太婆怒气冲冲地拉着妈妈走,就跑过来拉住妈妈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一推,孩子倒在地上,她就带着织女一齐飞起来。织女心里恨极了,望着两个可爱的儿女,一时说不出话来,只喊了一句:“快去找爸爸!”
牛郎跟着男孩赶回家,只见梭子放在织了半截的布匹上,灶上的饭正冒着热气,女孩坐在门前哭。他决定上天去追,把织女救回来。可是怎么能上天呢?他忽然想起老牛临死前说的话,这不正是紧急事吗?他赶紧披上牛皮,找出两个筐,一个筐里放一个孩子,挑起来就往外跑。一出屋门,他就飞起来了,耳边的风呼呼直响。飞了一会儿,望见妻子和老太婆了,他就喊“我来了”,两个孩子也连声叫“妈妈”。越飞越近,眼看要赶上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糟了,牛郎的前边忽然出现一条天河。天河很宽,波浪很大,牛郎飞不过去了。
从此以后,牛郎在天河的这边,织女在天河的那边,只能远远地望着,不能住在一块儿了。他们就成了天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织女受了很厉害的惩罚,可是不肯死心,一定要跟牛郎一块儿过日子。日久天长,王母娘娘也拗不过她,就允许她每年农历七月七日跟牛郎会一次面。
每年的这一天,成群的喜鹊在天河上边搭起一座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会面。就因为这件事,每逢那一天,人们很少看见喜鹊,它们都往天河那儿搭桥去了。还有人说,那一天夜里,要是在葡萄架下边静静地听着,还可以听见牛郎、织女在桥上亲亲密密地说话呢。
① 12篇传说文本的出处为:
1.《牛郎和织女》,黄问白:《小朋友传说》(下册),上海北新书局,1931 年,第39-42页。
2.《牛郎织女三》,郑辜生:《中国民间传说》,上海华通书局,1933年。
3.《牵牛与织女》,常任侠:《民俗艺术考古论集》,正中书局,1943年,第59-65页。
4.《牵牛郎》,王统照:《山东民间故事》,上海儿童书局,1948年,第54-65页。
5.《牵牛郎和织女 》,露星记录:《山东民间传说第一集》,山东省民众教育馆出版,1933年,第19-23页。
6.《7则牛郎织女传说》,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90-594页。
8.《天河岸》,陈泳超:《中国牛郎织女传说·民间文学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45-246页。
9.《牛郎》,陈泳超:《中国牛郎织女传说·民间文学卷》,第135-136页。
10.《牛郎织女》,《民间故事新集》,上海大方书局,1948年,第18-23页。
11.《牛郎和织女》,《民间故事》,上海春明书店,1947年,第1-7页。
12.《牛郎织女的来历》,袁世硕、严蓉仙:《冯沅君创作译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88-190页。
可以充分反映出神话或者说民间故事的实质。
以前研究过一点,也没什么结论,大概是
睡虎地秦简《日书》中就有
戊申、己酉,牵牛以取( 娶) 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 三背壹)
可以视作来源之一。
谢谢分享这些版本!
这篇文章非常全面,看来我写的这篇文章是多余的。根据澎湃这篇文章,改变牛郎织女形象的始作俑者叶圣陶。很不喜欢这种改编。
明明是织女被迫嫁牛郎,怎么就成了追求自由爱情的故事?
澎湃新闻 08-28 16:39
牛郎织女传说如今成为我们所熟知的爱情传说,与西方情人节的营销,以及长期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有关。从故事的起源和民间传说来看,牛郎织女传说不是正面恩爱故事的典范。
从故事的起源和民间传说来看,牛郎织女传说不是正面恩爱故事的典范。只是在西方情人节影响下,很多人因为“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情节,便称七夕为中国古代的情人节。牛郎织女传说如今成为我们所熟知的爱情传说,与长期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有一定关系。
特种邮票《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上古起源:牛郎织女都是负面形象
囿于科学技术的极不发达,在古人心目中,天是至高无上的,星辰是具人格化的。茫茫宇宙中的星象也成为具有人格意识的神,被膜拜和信仰。织女星一直被人格化为“白富美”的形象。《史记·天官书》:“ 织女,天女孙也。”《后汉书·天文志》:“织女,天子真女。”与织女星隔银河相望的三星称为河鼓星。河鼓三星排成一条直线,中间一颗异常明亮,整个形象仿佛牛郎担着一儿一女,因此民间也称为扁担星,更似牵牛。因而后来多被等同于牵牛,如《尔雅·释天》道: “北极谓之北辰,何鼓谓之牵牛。”
星象图
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有关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诗经.小雅.大东》里说:“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其中出现了有关织女、牵牛星宿的记载,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牛郎织女传说的萌芽和胚胎。诗中的“织女”“牵牛”形象颇为负面:织女不织布、牵牛不驾车,强调牵牛与织女的徒有虚名,从而讽剌西周贵族不劳而获的行径。
牛女传说在汉代与七夕关系的进一步明确,与汉武帝的提倡有着必然的联系。汉武帝时期,为训练水军,在长安斗门一带,开凿昆明池。池两岸分别塑牛郎像、织女像,昆明池用以象征天河。班固《西都赋》“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东汉时期,两星进一步人格化,并且有了织女婚姻不幸的情节。汉朝《古诗十九首》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到了南朝梁武帝之时,殷芸《小说》里写下了牛郎织女传说的第一个完整版本,“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会。”故事交代了两人的婚姻悲剧,一年一度相会也成了坚贞爱情的典范。
然而从出土的湖北《云梦秦简》文字数据来看,神话传说中牛郎与天帝之女织女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其最初原型是牛郎多次抛弃织女的婚姻悲剧。“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与后世传说不同的是,他们夫妻分离不是外力干涉,而是男方变心所致。人们抬头看星空,两颗明亮的星辰分别在天河的两侧闪烁,就想象这两颗星宿可能是一对夫妻,丈夫抛弃了妻子,妻子在天河的一边深情脉脉地看着对面的“负心人”。天上牵牛星和织女星的分离为何会成为人间男女婚姻悲剧的象征呢?翻看《诗经》,就会发现有些反映男权社会中由于男子变心抛弃妻子的社会悲剧,如《邺风·谷风》“将安将乐,女转弃予”,“将安将乐,弃予如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民间传说: 织女嫁牛郎多为无奈之举
两汉确立了“牛郎织女”神话雏形,并经由魏晋文人的渲染,牛郎织女神话广泛流传于民间,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已经深入人心。魏晋南北朝以来,门第制度更加严苛,牛郎织女的故事也融入了这些元素。
相当部分版本中的牛郎和织女的结合并非大部分人如今所知的真心相爱,牛郎之所以能跨越门第,娶到“白富美”织女,是在老牛的指引下窃取仙衣所致,织女婚后大多是想方设法拿回仙衣逃离人间。陈泳超主编的《中国牛郎织女传说·民间文学卷》里有18篇便是如此。
建国前牛郎织女传说的各类版本
《中国牛郎织女传说》
这些故事在描述织女嫁给牛郎时,往往使用了“只好”“逼”之类的词汇,如石家庄地区流传的《傻牛郎和织女》中表达得最为清楚,“傻牛郎气急了,说织女不疼骨肉,绝情绝义。织女更是大骂傻牛郎:‘你不是东西!谁叫你抢走俺的衣服,逼俺成亲!你害了俺,也害了一对儿女,这都是你的罪过!’”可见织女与牛郎的结合是出于无奈,是在织女被偷了仙衣无法回天,加之又被牛郎看到了身体的情况下,不得不留在人间嫁给牛郎。他们本来就缺乏两厢情愿的感情基础,这为织女后来逃回天上、两人婚姻破裂埋下了隐患。
特种邮票《牛郎织女——盗衣结缘》
很多故事里还有一个情节值得关注,即牛郎“藏衣防妻”的情节。这恰恰证明了,织女对牛郎无爱情可言,她和牛郎结婚生子是迫于无奈——仙衣被藏。《中国牛郎织女传说·民间文学卷》有20篇包含 “藏衣防妻”的情节。牛郎对织女的态度还甚于防盗,他是出于主动,或是听从老牛的指使,把织女的仙衣藏在隐秘的地方以防止她逃跑。牛郎“藏衣防妻”在先,成为织女抛夫弃子逃回天上的一个重要前提。如吉林盘石的《鹊桥相会》中“牛郎背着织女,把她穿的长袖衫埋在门旁的石头底下”。这种防备甚至持续到婚后的每日生活之中。石家庄的 《牛郎与织女》里,牛郎“黑天白日地守着织女,总怕她跑回天上”。
众多版本中的藏衣防妻情节
从现有文献来看,最早有关拔簪划成河的文献记载,也是织女所划。宋代龚明之《中吴记闻》:“昆山县东,地名黄姑。父老相传,尝有织女,牵牛星降于此地。织女以金篦划河水,河水涌溢,牵牛因不得渡。”
特种邮票《牛郎织女——担子追妻》
现今版本: 追求自由爱情是改造后的主题
牛郎织女故事形象转变,实际上是民族情感对神话传说不断进行改造的结果,不断的地加入时代的元素。从古到今,一直如此。我们目前熟悉的版本,更多是建国后《天河配》这类戏曲被改造的后果,确立了劳动、爱情、反封建的主题思想。牛郎成了劳动人民形象的代表,织女成为了追求自由爱情的代表,而王母成了封建家长的代表。
牛郎织女传说如今成为我们所熟知的爱情传说,与其长期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有一定关系。《牛郎织女》最早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是在1955年,由时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的叶圣陶先生根据民间传说亲自改编而成的。改编后的牛郎织女传说从结构上依然保留原有的天鹅处女、仙女凡夫、两兄弟型故事形式,但在思想上则作了很大改动。最重要的改变在于把牛郎和织女两人的负面形象给消除了,更多突出了旧礼教、旧制度对青年男女的迫害。故事隐含了封建家长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有情人的迫害,封建等级制(仙凡有别)和宗法制度(长幼有序)对牛郎的迫害。
这些保留和改编都体现在了内容上。保留的情节,有兄嫂对牛郎的迫害,“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还衣情节则是改变故事性质的重要一环,牛郎不但没有把衣服藏起不还;当牛郎听到织女问衣裳哪去了时,还主动把纱衣还给他,“牛郎听到这儿,从树林里走出来,双手托着纱衣,说:‘姑娘,别着急,你的衣裳在这儿’”……牛郎听完织女的话,就说:‘姑娘,既然天上没甚麼好,你就不用回去了。你能干活,我也能干活,咱们两个结了婚,一块儿在人间过一辈子吧。’织女想了想,说:‘你说得很对,咱们结婚,一块儿过日子吧。’”此种情形下,织女是主动留下来,属于两人有感情基础。至于此版本的王母,则完全是一个恶毒老太太的形象,“她亲自到牛郎家里,可巧牛郎在地里干活,她就一把抓住织女往外走。织女的男孩见那老太婆怒气冲冲地拉着妈妈走,就跑过来拉住妈妈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地一推,孩子倒在地上。”
连环画里牛郎、织女、王母的形象
建国前民众大多通过口传方式了解、传承牛郎织女传说,因此版本主旨不一。当今民众大多通过书面文本了解牛郎织女传说,大多是以语文课本中叶圣陶改编的牛郎织女传说为底本,这是影响建国后民众对牛郎织女传说认知的重要因素。叶圣陶的改编本能够被大众接受,符合建国后废除旧礼教,追求平等,特别是追求自由爱情的社会需求,也满足了民众长期以来内心潜藏的仙女凡夫梦。
时至今日,移风易俗,像七夕“乞巧”这类和古代女红有着密切关系的习俗失去了原有土壤;而经美化后的牛郎织女相会的神话故事还在广为流传。这些使现代人产生了错误的判断——七夕是古代的情人节。 如今的七夕节,商家借机搞促销,媒体也不惜版面争相报道;另一方面,婚介机构趁机搞联谊,就连地方妇团组织也加入了联谊做媒的队伍,唯恐人后。之所以出现此种情形,都源于不知七夕原本风俗以及牛郎织女故事原貌而造成的。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在西方情人节影响下,当代商业所导致的一系列现象。君不见,就连西方的平安夜、耶诞节也被中国商人包装成了男女相会的日子么。
参考文献:
周玉娴:《元明清时期牛郎织女文学的传承与嬗变》,《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3月
李超:《织女形象另探——关于牛郎织女故事中的织女负面形象》,《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8月
漆凌云:《性别冲突与话语权力——论建国前后牛郎织女传说的嬗变》,《民俗研究》2014年第5期
当然这篇文章的说法有些问题,主要是看材料引用。
下面那个概述则是自己的说法。
意识形态过于明显。
秦简的解读其实有不同意见的,和我类似的引用也没强调源流和社会问题。这篇文章试图将牛郎织女的意涵写成某种自古以来,用的是所谓形态学方法,不可取。何况裁剪的非常厉害。
决定故事的从来不是故事的样子,而是人们的想法。何况同样的形态也会有完全不同的内涵。这就是为什么中古是爱情故事,近古是恐怖故事。也要考虑到这种故事是给谁听的,中古以降主要将给孩子听,自然会有这种转变。
不管是民间故事,还是科学技术,现在都太过流行这种不加分辨的源流考,完全忽视了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基础。
1955年,叶圣陶根据当时的政治局势,把牛郎拐骗强迫织女的故事改编(美化)后放在语文教材里,形成现在大家广为熟悉的版本。这种改编有很大的误导作用:除了“捡、拿不算偷”之外,可能也助长了拐骗妇女儿童的犯罪行为,麻痹了老百姓——对拐卖妇女行为的默许。
首先,牛郎骗织女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本质?(故事的本质?)
其次,捡、拿不算偷,文本到实际的过程?(文本=实践?)
再者,儿童时期的认识,和成年是一回事?(认识不变?)
最后,拐骗妇女儿童,和捡拿是一个级别?(人=物?)
我觉得这是荒谬的,这比文化决定论还过分。
其实现实中有一个论题可以大致对应,那就是破窗效应。不管是这个理论的对象,还是这个理论本身。然而破窗效应的局限,也可以使这个论题不成立。即,该理论更多适用于危害性较轻的行为,而非性质恶劣的犯罪。
可能是我上面没有说清楚,这里在具体说一下:
(1)弱化犯罪行为:把偷衣服改为“捡、拿”衣服,跟孔乙己的“窃书不算偷书”是一样的,弱化犯罪行为。
(2)美化犯罪行为:把牛郎强迫织女下嫁美化为两人追求婚姻幸福生活。
但是稍一分析,叶圣陶的弱化和美化都是弄巧成拙。第一,弱化犯罪行为是教唆大家随意“捡、拿”他人财物,相信大家在社会上、生活中已经见闻过很多。第二,美化犯罪行为既助长了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行为,也麻痹了老百姓——对拐卖妇女行为的默许。
我没看叶圣陶的原文,先模糊说一下。
是否属于偷,一般来说有主观意愿和客观结果两种讨论,你说的是客观结果,不是主观意愿。而且,人家说的捡、拿可能只是简单的动词描述,并没有价值上的意涵。比如我在马路边,捡了一百元,算不算偷?所以问题在于之后如何。单纯从这两个字或者牛郎织女的情境是无法得出偷这个结论的。偷必然预设了牛郎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妥但依然继续,不管是事前还是事后。所以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去说,现在的结论,反而更像是普遍主义、抽离语境的结果。
织女下嫁其实就是前文所说的问题。你必须首先规定了牛郎织女神话的本质,才能够得出这个结论。但是如果详细考证源流,会发现所有民间故事都不存在所谓本质。只存在讲述者的意愿,反映了社会与思想的变化。或者说,所谓改编,是基于原作本来就有问题的基础上。尽管清末民国时期的牛郎织女传说是这样,比如我贴的那些材料。但是稍加考察就知道原本没有衣服这个成分,或者衣服并不重要。关键是想要表达怎样的意愿。
简单说,就是以上论点都必须有一个基本坐标才能够得出结论,而事实上,这个坐标并不存在。前者,从文本到实践,中间的过程极多,何况这里有具体情境,还有家长和教师。后者,为什么不能说是恢复本来面目呢?毕竟牛郎行为变成刻意是非常晚的事情。
当然,我们可以建构出一个理想情况,让这个说法实现。但考虑到中间所经历的概念和情景变动,我认为这个概率是极低的,可以忽略不计。这和类似的一些,比如所谓游戏祸害青少年是完全不同的。
我对民间故事的观点,之前大概说过,放到这里就是,其实不是牛郎流氓化,而是流氓选择了牛郎。故事是被选择的,用来表达的质料,不是本质。
这篇文章讲得不错。
谢谢分享。我找到了一个原文的链接:漆凌云,性别冲突与话语权力——论建国前后牛郎织女传说的嬗变
该文讲述很详细,做了很多有用的工作。